正文

論古今三大戰役:赤壁、淝水與古寧頭

(2020-07-20 14:36:37) 下一個

論古今三大戰役:赤壁、淝水與古寧頭

               卜一

    中國曆史上有三個戰役是以弱擊強、以少勝多,而使即將統一天下的政權慘敗而歸,也對其後的曆史有深遠的影響。 這就是赤壁、淝水與現代的古寧頭戰役。 三次戰役中,戰敗者均有兩個主要的失誤:一為將驕輕敵,二為不習水戰。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建安十三年(208年)。 當時曹操已滅袁術、張繡、呂布、袁紹等群雄,又北伐烏桓,取幽、燕,基本上統一了中原。 是年夏,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 劉備敗走,與劉琦同守夏口,僅兩萬兵眾。 而據守江東的孫權擁兵也隻區區五萬。 曹軍二十多萬,號稱八十三萬大軍,於十一月嚴冬自江陵(今荊州)而下,「舳艫千裏,旌旗蔽空」。 曹操「釃酒臨江,橫桃賦詩」,自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可見其驕狂自滿,而其兵士新勝倦怠,又多來自北方,不習水性,且水土不服,多染病疫。 結果周瑜在劉備、諸葛亮的配合下,以三萬精兵,用黃蓋苦肉計,趁順風之便,火燒曹操水軍大營。 曹操見戰況無可挽回,乃自焚剩餘戰船,引軍北歸。 赤壁之戰使曹操失去統一中國的時機,促成了其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

曹操

孫權

劉備、諸葛亮—隆中對策

周瑜

赤壁

從赤壁北望對岸當年曹操的烏林船陣

筆者親訪赤壁古戰場,從當地人得知的周瑜、黃蓋火燒曹軍連環船的進軍圖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383年),當時東晉偏安江南,北方經過六、七十年動亂,由氐族建立的前秦,在苻堅主政下,得王猛輔佐,先後滅後燕、成漢、代、前涼,統一了黃河流域,又攻占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四川成都)二州。 後苻堅躇滿誌,忘卻了王猛臨終囑咐不可圖滅東晉的遺言,親率九十多萬、號稱百萬大軍南下,前後千裏、旗鼓相望、東西萬裏、水路齊進,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苻堅

謝安

肥水之戰示意圖

    當時東晉兵力有限,但上下齊心。 丞相謝安鎮定指揮,調北府兵八萬禦敵。 北府兵熟知江淮水域,習於水戰,曾於君川大敗秦軍戰船。 淝水之戰序幕開始,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強渡洛水,首攻洛澗。 秦將梁成輕敵被襲於洛澗、淮水之畔,士卒爭相渡河逃命,自相踐踏,溺水淹死無數。 洛澗大捷後,劉牢之轉攻淝水、淮水之交的石頭石,再度告捷。 晉軍先聲奪人,頓挫秦軍銳氣。

    苻堅抵達壽陽(今安徽壽縣),陳軍河畔,與晉軍隔淝水對峙,誤信晉軍謝玄所提「移陣少卻,使晉軍得渡,以決勝負」的戰法,圖待晉軍半渡而以騎兵擊之。 但秦軍不習水戰,內部組成複雜,加之晉降秦者朱序在秦軍中煽動,退軍時軍心頓失,陣勢大亂,將士爭相奔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秦軍潰敗,不可收拾。 苻堅戰敗北歸後不久,前秦內部分裂,苻堅被姚萇所殺。 中國北方重歸紛亂,演化成約兩百年的南北朝對立。

 

古寧頭戰役

    現代的國共內戰中,共軍在1948年底、49年初的三大會戰中取得了絕對勝利。 1949年春,共軍百萬雄師渡江,秋風掃落葉,席卷南疆,國軍兵敗如山倒。是年八月,十餘萬共軍由第十軍團司令葉飛率領向福建進軍,輕取福州、平潭。 十月中旬,共軍進占廈門。 廈門失守前後,蔣介石及陳誠決定增援金門。 增援部隊於十月中旬開始陸續由汕頭來到金門。 當時共軍並未得悉國軍增援已抵達金門。 其主帥葉飛衣錦歸鄉,躊躇滿誌。 倒是軍團政委韋國清感到過海準備不足,沒有把握。 但葉飛對他說:「金門彈丸之地,又沒什麽堅固的工事,兩萬守兵乃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共軍三野第十軍團領導攝於進軍金廈前,左起:劉善培、韋國清、葉飛、陳鐵君、陳超寰

李良榮

胡璉

古寧頭戰役示意圖

共軍登陸的金門海灘

共軍登陸激戰圖

在古寧頭海灘被俘的共軍

在古寧頭被俘的共軍等待船運去台灣

共軍占領廈門一周後,在沒有籌備到足夠的運兵船隻的情況下,發動了登陸金門之役。 原計劃用兩萬兵力進攻金門,不得不分兩批過海。 第一批共軍由互不相關的兩個軍所屬的三個師,下麵的三個團,約九千人乘兩百餘艘帆船,於十月二十四日深夜由大嶝和小嶝兩島啟航。 啟航前,共軍領導召告兵士:「明晚在金城鎮開飯! 」同時也將準備辦公的桌子及相當數量的人民幣都隨軍裝船。 共軍啟航不久,就引起金東國軍戒備,用機槍向共軍船隊掃射。 據大嶝居民告訴筆者,在共軍啟航時風平浪靜,但老天「不予共軍便」,半渡途中海上風浪大作,原本計劃在金門中部最狹窄處的中蘭到後沙一帶登陸,被秋季強勁的九級東北風,將船吹向西邊的龍口到古寧頭的一線沙灘上岸。 而本計劃回去接第二批部隊的船隻也因強勁逆風不得返航,任其擱淺於海灘。 共軍沒有海、空軍的配合,黎明後全部運兵船隻均遭國軍海、空軍摧毀或俘獲,共軍因此斷了後援。戰事到二十七日晨結束,共軍全軍覆沒,陣亡三千餘,其他六千餘人被俘。

    金門古寧頭的戰敗使中共喪失了進占台灣,統一中國的時機。 次年夏,在斯大林的策劃下,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毛澤東決定前往朝鮮「抗美援朝」,再也無力進犯台灣。 促成了七十餘年來的台海兩岸對峙、分治及兩岸各自的進步繁榮。

結論

    漢代賈誼《過秦論》道:「『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誠乃治國用兵之本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在古寧頭被俘的共軍被船運去台灣後,有生之年再難與大陸家人團圓。。。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多謝諸位提出的高見,特別感謝小刁山先生多次發表精辟觀點!容我回應如下:

我們看問題應該以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整體來看,而不是“誰贏、誰輸”為立足點。中國的戰亂、分裂是中華民族的悲劇,沒有一方是勝利者! 台灣自1895年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後離開大陸已經125年了,其中雖有1945-48,三年在國民政府統治之下,能與大陸一體,其餘的122年是分裂的。台灣對於中國非常重要,居於中國走向世界以及東亞海域的要衝。如今美國極力打壓中國,日本汲汲覬覦台灣,將來一旦擦槍走火,戰爭最可能發生在台灣。是以台灣的問題不僅關係台灣百姓,也與中國所有人民息息相關,不可輕視!

曆史事件的重要性不在發生之際的數量大小,而在對曆史影響之深遠,茲列述如下:(一)赤壁之戰:造成中國71年(公元208-279年)的分裂;(二)淝水之戰:造成中國206年(公元383-589年)的分裂;(三)古寧頭戰役:已造成中國71年的分裂,如加上甲午戰爭以來已122年,現尚為美、日抵製中國的前緣、籌碼,前途未卜!(四)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個事件沒有一兵一卒交戰(更別提三個團了),隻是石敬瑭想當皇帝,拜契丹為父,割了燕雲十六州,中原頓失屏障,造成其後432年中國分裂、積弱、蒙古入侵,中原人民塗炭。

1949年,蔣介石尚未複職視事,宋美齡赴美與孔、宋家族置產(約一年半,直到50年初才到台灣),台灣人心惶惶,風雨飄搖。遂有陳儀意圖倒戈,吳石風吹草倒等等跡象。筆者當時尚在童稚之年,(一)聽到一位長輩說道:“粟裕就快來了!”(二)據我一位台大的老師多年後親口告訴我,是年夏天時任東南行政長官、台灣省主席的陳誠在一次與大學教授的會談中被問道:“台灣還能保多久?”陳誠答道:“三個月應該沒問題。”(三)筆者曾與一位台灣史學家(少時在澎湖)談到1949年的情況,他說:“當時我們在澎湖,就拍共軍大批機帆船來犯,澎湖可能抵擋不住!”可見台灣當時一缺資源,二沒信心,經不起考驗。

毛澤東 《矛盾論》中說道:““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務的外部而是在事務的內部。- - --一事務和他事務的互相聯係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他說的很有道理,韓戰隻是第二位的因素,而古寧頭戰役卻是根本的內部因素。因為古寧頭戰役帶給了國軍信心和時間。要知道韓戰(朝鮮戰爭)發生在古寧頭戰役整整八個月後,在這八個月裏,共軍清除了所有大陸的國軍(最後是西昌);逼退、攻占了舟山群島;逼退、攻占海南島;進軍萬山群島(8月初全部解決)。但有八個月時間為什麽沒能把金門克服?共軍渡江以後打過三次敗仗,湖南青樹坪、舟山登步島和金門古寧頭。但前兩次都能再接再厲,克敵製勝,唯獨金門空等了八個月,等出個韓戰(朝鮮戰爭),這是為什麽?韓先楚也沒有海空軍,就過了幾十公裏的瓊州海峽。連林毅夫遊泳都過得去的金門海域,為什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鄭成功、施琅克服台灣都是先取金廈,掃除台海障礙,再取澎湖,以成大業。共軍當年為何沒有汲取這兩次珍貴的曆史教訓?

總之我們要站在為中國人民、台灣人民的曆史和未來作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台灣將來能與大陸攜手同歸,而不是淪為外國人的棋子,戰場!

revesby 回複 悄悄話 古寧頭能和那兩個戰役相比嗎?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好不好。
一鍵而已 回複 悄悄話 金門戰役根本不是扭轉台海局勢的關鍵。朝鮮戰爭及美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才是阻止了解放軍攻台的關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