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訪陳永貴故鄉——大寨 。

(2020-07-16 14:43:00) 下一個

 

陳永貴

尋訪陳永貴故鄉—大寨

                                       卜一

       文革期間,中共許多功臣、元老都被排擠下獄,但也冒出不少新秀。其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乃是每當重要盛會,總見到一個頭紮白巾的鄉巴佬,後來居然登上了國務院副總理及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農民。這就是由「農業學大寨」脫穎而出的陳永貴。2004年初夏之際,我與幾個友人路過山西。 在高速公路上見到去昔陽的指標,遂趁興前往尋訪。 離高速公路約四十分鍾,到了一個坐落在昔陽縣黃土山堆中的村莊,這也就是曾名震中外的大寨。

 

今日大寨村

今日大寨村

        據當地導遊說,如今雖不及文革時期,國內外貴賓不絕,學習參拜人群如潮湧,但開放旅遊後,也吸引了一些遊客。 首先我們參觀了當年的一些標語:「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備戰、備荒、為人民」 和「農業學大寨」 等等。 江青當時常來此蹲點。 我們進入她當年住的房間,還看到一張她在幹農活的珍貴相片。

江青訪問大寨

 

        進入一個很大的紀念館,裏麵陳列了許多照片 遺物和事跡,說明陳永貴祖上一直住在離大寨三十裏路的一個窮困村落。 風水先生說陳家的祖墳山勢得利,理應興旺發達,出貴人,但陳家幾代生活淒苦,朝不保夕。 1915年大年初一,陳家生了個兒子,取名永貴,小名金小,想圖個吉利富貴。但老天沒有回應,永貴六歲時,一年老天不肯降一場透雨。 永貴的爹隻得賣了妻,女和小弟,帶著永貴逃到大寨,找到一個破窰洞安了身。 偏偏老天還沒給他一條活路,一年之後,生活的貧困使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狠下心跑回老家,吊死在祖墳邊的老鬆樹上。  

        父親死後,陳永貴成了孤兒,所幸村中好心的老人撫養他。 他沒上過學,直到四十多歲發跡後才掃盲,據說後來能認三百來個大字。 但他從小勤奮做工謀生,養成急公好義,堅毅不拔的精神。 1948年加入共產黨,在土改中初露鋒芒。 解放後出任大寨支部黨書記。 當時大寨環境非常惡劣,四周是石山,沒有河流,湖泊,平地少,田地缺。 陳永貴帶領農民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萬裏千擔一畝田」,堅苦的麵對大自然開創新環境,取得連年豐收,改善了當地人民生活。 1958年,在毛澤東三麵紅旗,大躍進的狂潮下,大寨成為晉中農業戰線的模範。 陳永貴多年當選為勞模與模範黨支書,他的聲譽傳遍山西。

萬裏千擔一畝田

 萬裏千擔一畝田

堅苦的麵對大自然開創新環境

 

同上

  

同上 

   

      同上

取得連年豐收,改善了當地人民生活

同上

      同上

       1964年,毛澤東提出「搞社會主義教育,緊密結合生產」。 當他在河北視察時,聽說大寨在陳永貴領導下堅持政治掛帥,而他本人總是在生產第一線勞動。 毛頓時覺得陳正合其心,是個「奇人」。 同年五月,毛在南京公開肯定陳永貴和大寨,他說:「要自立更生,要像大寨那樣。」 是年十二月,承毛的旨意,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向全國介紹大寨經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由此展開。 

        文革爆發後,陳永貴領導昔陽縣的造反派進行奪權。平步青雲,成為山西省革命委員會主要領導之一。但他注重經濟建設,沒搞大規模武鬥。1967年,陳永貴發表了一篇《紅太陽照亮了大寨前進的道路》的長篇發言,把大寨經驗指為「毛澤東革命與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鬥爭的產物」,「批修」與「運用偉大的毛主席思想教育人」的結果。 高舉政治掛帥的大纛為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搖旗呐喊。

 

陳永貴總是在生產第一線勞動

同上

同上

文革爆發後,陳永貴領導昔陽縣的造反派進行奪權。

鐵姑娘郭鳳蓮

 

同上         

我們在展廳裏看到許多國內高官要人,外國元首前來訪問的相片。 據導遊說從1964年到1979年之間,總共有134個國家和地區,約兩萬五千外賓來大寨參觀訪問。 國內到大寨參觀學習的團隊遍及29個省,市,自治區,高達960萬人。 還見到陳永貴當年紮著那招牌頭巾,與農民一起在田間工作的舊照,同時顯示了滿山梯田,麥穗飄蕩,紅旗招展,生產猛飛。 聽說有一次,一個老母雞在麥穗上生了個蛋,這個蛋停在麥穗上麵,都沒能掉到地上。 

周恩來與外賓訪問大寨 

     

      周恩來訪問大寨 

同上

   鄧小平訪問大寨

陳永貴、汪東興與山西省委書記王謙

國內到大寨參觀學習的團隊遍及29個省,市,自治區,高達960萬人。

      19694月,陳永貴出席中共九大被選為中央委員。19738月再度當選十屆中央委員,進入中央政治局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51月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全國農業工作。這真應了他老家風水先生的預言,陳家總算出了個貴人。 展廳裏有一張毛澤東宴請他和錢學森的巨照,真可謂「上天下地,還看今朝」! 陳永貴雖然貴了,可是他那頂白頭巾還是一直紮著。 一方麵是表示不忘其本,另一方麵也代表毛主席的一塊招牌。

陳永貴投票

毛澤東和陳永貴、錢學森

毛澤東接見陳永貴與勞模

        但好景不長,19769月毛澤東去世。 106日,四人幫被逮捕。 陳永貴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堅決表示擁護打倒四人幫。 可是到了19809月,他被逼辭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 據說他下台前,鄧小平找他去談話,鄧一隻手指著他,說道:「你不是四人幫 ! 這一句話保了陳永貴的晚年。

 

鄧小平與陳永貴

        見過鄧後,他又去向華國鋒道別。 他兩眼紅潤地對華說:「都過去了,好似一場夢,不過我不後悔。 我這一輩子能夠和毛主席連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這一場了。人總是注定要死的,但我沒有給毛主席丟人。我作為一個農民,成為中央的政治局委員,誰能想到呢? 我敢說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農民。今後,再也不會有毛主席那樣偉大的領袖,願意把一個農民捧到那樣高的地位的人了。不怕你笑話,我這個人是有造化的。這麽一把年紀,我在任何社會下都是能夠風雨無阻的人。 到了我這個地步,你想想一個農民大老粗還圖什麽呢? 」華國鋒當時也才和鄧小平談過話,他短暫的春天也到頭了。 對陳永貴又能說什麽呢? 隻是一再的握著他的手,表示相互保重。 

陳永貴與華國鋒        

其後,陳永貴留在北京,1983年擔任北京市東郊農場顧問,1986年春因肺癌在北京去逝,壽終正寢 臨死前,他對去看望他的人說:「我夢見毛主席了,毛主席讓我繼續到一個地方給他幹事。 我死以後要把骨灰埋在大寨。 鄧小平是個好人,他沒有把我關起來,還給我好吃好住的 !」  

        出了展廳,我們爬上虎頭山坡,一路小徑修建的很好,點綴著幾個亭台,十分雅致。 當年滿山的梯田多已改造成林了。 山上有一個蓄水池。 據導遊說大寨原來無河無泊,全是靠天吃飯,年成不好,沒有雨水,就幹旱成災。 後來毛主席發起「 農業學大寨」運動,調了一個工兵團,從遠處穿山越嶺,開鑿了水渠,引水灌溉,解決了缺水的問題。 多虧當時政治掛帥,自然是不計成本的。

        走到山頂,隻見四周山巒起伏,阡陌縱橫,村落稀疏。 大寨已沒有當年「喜看麥菽千裏浪」的盛況,但也頗有幾分北方的田園風光。 陳永貴的墓坐落在山峰,非常體麵。 這是除了毛澤東紀念館之外,我在中國見到的解放以後最壯麗而具規模的陵園。背靠青山,西向大地,用大塊山石沿坡而建。一個圓形的墓塚,前麵有一個人許高的漢白玉石碑,上書「陳永貴之墓」,左右頂有兩個虎頭。 幾十米高,共108階的石階,其前有一牌坊,正麵寫著「陳永貴同誌永垂不朽」,後麵是「功蓋虎頭,績鋪大地」。

 

陳永貴之墓

陳永貴之墓

陳永貴之墓

 

         最令我意外的乃是在陳永貴墓旁居然有一個「郭沫若之墓」。 導遊告訴我,喜歡捧場應景的郭老當年來此朝拜,許下了宏願,死後一定要葬於此。 後來郭老沒能趕上「改革開放」就歸天了。 他一半的骨灰被送此安葬,也算給陳永貴這鄉巴佬增添了幾分文采。 

郭沫若之墓

        走到山下,參觀了陳永貴的舊居及小村。去看了陳的老伴宋玉玲,兒子陳明亮曾住的小屋。大寨還保持當年的純樸。村子裏還有幾家小店賣些當地的土產和紀念品。附近,有幾個工廠,大家工作無慮,大寨已不全靠種田吃飯了。 據說村裏人說老人都有國家補貼,生活舒適。 可見陳永貴功在鄉裏,並非僅是個文革鬥爭的標兵。 正如鄧小平所說,他不是四人幫!

大寨民房   

夕陽西下,大寨又走過了平凡的一天。 大寨曾經過了風風雨雨,轟轟烈烈的日子,現又恢複了平靜。隻有那起伏的黃土山巒蜿蜒的水渠青蔥的山林稀疏的村落、阡陌良田以及那樸實的農戶依然在此伴隨著長眠的陳永貴,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農民。

大寨曾經過了風風雨雨,轟轟烈烈的日子,現又恢複了平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排量有限 回複 悄悄話 少壯軍人,你看你轉的穿越好幾次時空驢唇不對馬嘴的破玩意。

在1946年至1947年山西昔陽“疾風驟雨”的土改運動中,陳永貴以一個“赤貧”的“無產者”身份,成了高舉“三麵紅旗”的旗手、“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先鋒。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您還去過了大寨!喜歡讀您真實的曆史故事!謝謝分享!
魅力野花 回複 悄悄話 陳永貴是個英雄。看看今天的美國,公司破產,CEO要發大獎金。惡心不?
hotpepper 回複 悄悄話 文革的噩夢被人們淡忘了,才會出現這樣的洗腦文章。可悲。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陳永貴一個鄉巴佬“有點問題”不足奇。江澤民的生父江世傑不是也在“汪偽政權”底下幹過嗎?
康生臨死前,打了個報告,托人送了封信給毛澤東,告訴他:江青以前在上海被國民黨抓到後“有問題”。毛打開一看,說道:“我看康生是病得糊塗了!” 周恩來一直到死還被“伍豪登報”事件被人當作把柄。是以不管誰“有問題”,誰“沒問題“,隻有“上麵”說了算!
不過陳永貴能弄出個“農業學大寨”,在大風大浪中打滾,絕非等閑人物,諸君千萬不要把他看成僅僅是個鄉巴佬。他見風轉舵的政治水平絕非一般人可比。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10月6日;四人幫被捕;10月7日至14日,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開中央黨、政、軍機關,各省、市、自治區、各大軍區負責人參加的打招呼會議。陳永貴一點都不猶豫、含糊,立即在會中表示堅決支持“打倒四人幫”。就像聽京戲似的,我們應該給他大大的喝彩,叫一聲“好”!!,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頭上圍布應該不表示是回民。因為根據陝北出土的綏德漢畫像,推測秦漢時期在那一帶,農夫們就頭戴”葛巾”. 葛巾是用葛布(葛草纖維做的布)做的頭巾。當時陝北是漢人和遊牧民族雜居之地,還沒有棉花。這種習俗可能與遊牧民族也有關係。一直流傳到近代,那裏農民從前很少戴帽,一般用塊粗布或毛巾包頭向前紮,叫攏手巾。以巾代帽,冬禦寒夏遮陽,擦汗塵洗臉,一巾多用,成為陝北人最顯眼的標誌。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問個問題: 他為啥頭上總綁塊白毛巾? 他是穆斯林嗎? 如果隻是為了遮陽, 為什麽不是戴帽子? 電影裏陝北的農民也是綁白棉毛巾 --- 因為他們是回民嗎?

延安的農民也都有塊白毛巾包頭。就是在貴州,農民也都有白布包頭。他們說不包就會頭痛。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問個問題: 他為啥頭上總綁塊白毛巾? 他是穆斯林嗎? 如果隻是為了遮陽, 為什麽不是戴帽子? 電影裏陝北的農民也是綁白棉毛巾 --- 因為他們是回民嗎?

延安的農民也都有塊白毛巾包頭。就是在貴州,農民也都有白布包頭。他們說不包就會頭痛。
cawan 回複 悄悄話 問個問題: 他為啥頭上總綁塊白毛巾? 他是穆斯林嗎? 如果隻是為了遮陽, 為什麽不是戴帽子? 電影裏陝北的農民也是綁白棉毛巾 --- 因為他們是回民嗎?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原來是靠殺人起家的。

但他從小勤奮做工謀生,養成急公好義,堅毅不拔的精神。 1948年加入共產黨,在土改中初露鋒芒。
少壯軍人 回複 悄悄話 新華社高級記者範銀懷在《“漢奸”陳永貴是如何過關的?》一文中,提到了這樣的史實:

  陳永貴“1942年當了維持會代表,那年陳永貴27歲,他給日本辦事,還與八路軍幹部保持著聯係,說明他很會周旋。不料,因一次送糧出了問題,憲兵隊以通匪罪將他逮捕,關入留置場。(陳永貴)怎樣出獄的?陳永貴自己說是八路軍幹部把他營救出來的,還有材料說是他妻子李虎妮托人保出來的,從敵偽檔案中查出是“歸順釋放”,後以‘興亞會負責人’身份繼續向‘憲兵隊’大隊長清水送情報。”

  在1946年至1947年山西昔陽“疾風驟雨”的土改運動中,陳永貴以一個“赤貧”的“無產者”身份,成了高舉“三麵紅旗”的旗手、“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先鋒。

  黨的“九大”召開前,中央責成山西“支左”部隊黨委審查出席“九大”的山西代表,謝振華當時是第六十九軍軍長,後為省委第一書記,是審查小組負責人。陳永貴是“九大”代表,他知道此決定後,主動找謝振華交待他這段曆史問題.

  《謝振華回憶文集》寫道:“當時我約他在迎澤賓館六層中間靠左邊的一個房間裏和他談話。他一坐下,痛哭流涕地說:‘我有罪,我要到北京向毛主席請罪’。我說:‘不要著急,有什麽問題可以詳細談出來。’他說,‘我在抗日戰爭的1942年,被日寇抓去後,被迫自首了,後來還被迫參加了日偽情報組織‘興亞會’,給日寇送了情報。我是三人小組的負責人。’我又問他,送情報和什麽人聯係?陳回答:‘是和日本駐昔陽憲兵隊的清水大隊長直接聯係,規定每周去送兩次情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