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功高震二主而不賞的粟裕

(2020-04-28 14:58:30) 下一個

粟裕

 

功高震二主而不賞的粟裕

卜一

中共在大陸與國民黨鬥爭二十多年,雙方戰事之多,規模之大可謂古未有。其間也出了許多傑出的將領,但戰功最大,用兵如神,而堪與歷史上白起、韓信、徐達、常遇春等名將齊名的,應屬粟裕和林彪兩人。林彪驃疾敢深入,攻堅破敵,而粟裕尤長於謀略,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但毛澤東在1955年並沒有封給粟裕應得的「元帥」頭銜與榮譽,幾年之後又免了他的參謀長職位,釋了兵權,直到老死得不到平反,成了千古奇冤,這到底是為什麼?

粟裕、林彪為中共打下天下

林彪從八一南昌暴動起,上井崗山、江西蘇區、長征、抗日及東北決戰,取平津,經略華中、華南、海南都立下大功。但逐鹿中原,徹底摧毀蔣介石捍衛京畿的雄厚武力,而使中共取得政權的淮海(徐蚌)決戰,卻主要是粟裕籌劃、指揮。老實敦厚的朱德在1955年中共審評元帥資格時曾說:「解放戰爭五年的任務,三年提前完成,粟裕的功勞很大啊!他指揮打的仗最多,消滅蔣介石的軍隊最多,給軍委提出的好建議最多。」 連毛澤東也說:「解放戰爭時期誰不知道華東戰場的粟裕,蔣介石的幾大金剛,誰不害怕粟裕這個名字!」

實踐中學習軍事

粟裕原為師範學校學生,未曾受過正式軍事教育,由戰鬥實踐中吸取經驗,卻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其用兵奇正、變化無窮,戰無不勝,功無不取,為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多得的戰將。林彪個性弧僻,與人寡合,唯喜與粟裕談論作戰、兵事,英雄相惜,知其才也。然粟裕身型瘦小,為人謙和,頗似太史公評張良之貌:「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可見粟裕城府深謀,有張良之風,非常人可比。

參加南昌暴動、上井崗山、反圍剿

粟裕於1927年參加南昌暴動,後隨朱德、陳毅上井崗山與毛澤東會師,曾任毛的警衛。兩年後,因戰功升至師長。第一次反圍剿中,參與合圍、殲滅國軍主力,俘虜張輝瓚師長。1934年為掩護紅軍主力長征,粟裕任「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協同方誌敏軍長孤軍奮戰。失敗後方為匯集殘部,囑粟先行突圍。不幸方誌敏被捕就義,粟裕僅率五百殘部得以脫險,在浙南進行了三年艱苦的遊擊戰,保存並發展了中共在江南的勢力,成為以後「新四軍」 的骨幹之一。

抗戰擴大

抗戰軍興,國共二度合作,粟裕歸屬葉挺、項英領導的新四軍,於江南抗日,1940年渡江北上,在黃橋大敗國軍韓德勤部,奠定中共蘇北抗日根據地基礎。1941年初皖南事件發生,葉挺被俘、項英犧牲,陳毅代理新四軍軍長,粟裕任蘇中司令員。從此,陳粟合作經略蘇、魯,並轉戰浙江,屢敗日、偽軍。當時日軍聽到粟裕都說:「粟裕,艾拉伊!」 (日語-了不起)

解放戰爭初期

抗日勝利後,粟裕奉命渡江北上,1946年發動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從實踐中探索了以後中共在國共戰爭中的發展方式。其後再向北,發動宿北、魯南戰役,打開了共軍在華東的局勢。19472月,國民黨大軍全麵進攻山東沂蒙山區共軍根據地。粟裕擬出主動放棄臨沂南線,誘敵深入,發動十個縱隊、二十萬兵力在萊蕪合圍、全殲國軍李仙洲五萬二千大軍。

三個月後粟裕一改共軍擊弱避強的戰略,提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註:陳毅語),再度調遣全軍圍攻國軍王牌主力——整編74師,在孟良崮消滅國軍三萬二千人,擊斃張靈甫師長(國民黨謂自殺殉職)。此役粟裕出奇致勝,造成國共內戰的轉捩點。從此共軍由防禦轉入進攻,國民政府因此役戰敗頓失信心,並引起財經恐慌,每況愈下。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減員慘重、山東失利

共軍在山東取得重大勝利後,毛澤東發起了由內線防禦轉為外線作戰進攻的作戰策略,命令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原野戰軍於六月底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並囑陳毅、粟裕分兵調華東野戰軍五個縱隊向魯南、魯西配合作戰。 結果山東共軍勢力薄弱,在南麻、臨朐兩度被國軍擊敗,損失慘重。 而劉鄧大軍,因為沒有根據地後勤支援,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遭到白崇禧部隊痛擊,軍力由12萬4千餘人銳減到5萬8千餘人。粟裕對毛澤東這種在沒根據地支援的分兵作戰有所質疑。

鬥膽直陳,更改毛澤東作戰策略

1948年初,毛澤東離開駐守十二三年的陝北,渡過黃河到山西,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後在河北西柏坡擬定全國進軍作戰方案,令粟裕率三個縱隊渡長江南下騷擾國府核心所在,逐步消磨國軍實力,計劃在四、五年後達到勢均力敵,然後再作總決戰。粟裕接令後,有鑒於挺進大別山的教訓,感到此戰略乃屬下策,遂前往河北西柏坡,鬥膽直陳,勸毛效仿明初徐達北伐滅元-「先取齊魯、掃河洛,再趁勢直搗大都 元帝不戰而遁」, 以得天下的經驗,提出「爭取中原,決戰淮海」的戰略。經毛同意,並給粟一個月時間,全盤更改了毛澤東「解放全中國」的作戰計劃,並構劃出其後淮海會戰的初步藍圖。

淮海(徐蚌)會戰、功高震二主

是年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共16個縱隊),首先攻下濟南重鎮。繼之發起淮海(徐蚌)會戰,最初在徐州之東的碾莊圍殲國軍黃百韜大軍。接著尾追、緊逼,得以在陳官莊包圍由徐州南撤圖救黃維兵團的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的二十萬大軍,配合劉鄧大軍(中原野戰軍、共7個縱隊)於雙堆集殲滅黃維大軍。後兩部遂合圍、全殲杜、邱等部於陳官莊,基本瓦解了蔣介石尚存的精銳部隊。

淮海(徐蚌)會戰確定了國共逐鹿中原的成敗,是中共取得天下最關鍵的一戰,在構思、計劃及執行作戰各方麵,粟裕均為首功。但功高震二主,伏下以後被貶的下場。

毛澤東未採納粟裕攻台策略

1949年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經略東南沿海粟裕也都立下大功。渡江戰役之前,毛澤東已決定由四野南下肅清李宗仁、白崇禧桂係實力,二野西進四川殲滅胡宗南大軍,採取「爭城爭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的戰略。而粟裕及三野的任務是進軍東南沿海,並計畫在1 9 5 0年佔領福建。當時粟向毛提出 「早日入閩,一鼓作氣以取臺灣」,師法孫臏「圍魏救趙,直攻大」,及曾國藩「直搗金陵,拔其根本(太平天國)」 的戰略。三野遂於498月「提前」進入福建。

蔣介石於1949121日下野前,審時度勢,擬定了以臺灣為根本,空間換取時間,期待時局轉變的策略,希望在西南地區及舟山群島盡可能拖住共軍,相對增強臺灣防禦。50年初,國府大陸盡失,但海、空軍優勢猶在,仍堅守臺灣、舟山、海南、大陳、金門、馬祖諸島。毛澤東任粟裕為攻臺總指揮,策劃渡海進軍。粟裕先提出緩攻舟山、海南之策。據聞後粟曾再向毛建議「置舟山、海南於不顧,直攻台、澎」 的戰略,但未被毛採用。

後共軍在金門古寧頭全軍覆沒,接著在舟山登步島失利。1950年春天,四野悍將韓先楚率十萬大軍強渡瓊州海峽,進取海南島。蔣介石令薛嶽將大部分(六、七萬)軍力撤往臺灣,同時囑石覺將舟山十二萬大軍完整地轉運臺灣,使臺灣防衛實力倍增,號稱「六十萬大軍」,分部於金門、馬祖、大陳、澎湖及臺灣本島,並控製臺灣海峽,鞏固了臺澎防衛。蔣介石敗而不餒,挽救了臺灣,也正與粟裕所見略同。此時,粟裕向毛澤東提出 「三野攻臺兵力不足」的憂慮,希能增兵再圖,並請以林彪四野,或劉伯承二野為主力攻台,也未能被毛採納。春、夏之際,臺灣海峽風浪較平緩,歷史上鄭成功、施琅均於此時過海攻臺。但中共在1950年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是年夏日,朝鮮戰爭爆發,美軍侵入北韓,毛澤東決定擱置攻臺,而出兵朝鮮。原欲調粟裕為 「抗美援朝誌願軍司令」,但粟裕稱病,遂前往青島療養,後擔任解放軍副參謀長,接著升任總參謀長。

未封元帥

對於粟裕在1955年未能被封為元帥,而淪為次級的「大將」,中共的主要解釋是由周恩來出麵發言。他說曾與粟裕談過,但粟裕「提出請求辭帥,態度很誠懇,他說,我黨我軍許多老前輩在,他們資歷更老、威望更高、貢獻更大,應該首先考慮他們,有利於全黨全軍團結。」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推託之詞,不可當真。多年來,中國大陸各界對粟裕的未能被封為元帥,意見很多。當1955年評軍銜時,民主人士黃炎培即大力呼籲:「粟裕應該評元帥,這是眾望所歸啊!」 筆者曾到山東萊蕪,孟良崮等古戰場訪問,當地百姓為此事意見很大,均為粟裕抱怨。

毛當年封元帥要顧及歷史姻緣,搞平衡。葉劍英、羅榮桓、陳毅三人實非帶兵作戰的將領,缺乏指揮戰鬥才能與歷。但葉為「廣州暴動元老」,羅是毛的 「秋收班底」,而陳為南昌暴動殘軍中唯一未脫隊,並協助朱德上井崗山的領導,所以毛將這幾個「元老」封為元帥。粟裕戰功雖大,但一再更改、質疑「毛主席偉大的戰略思想」這是毛的隱痛,怎能表揚呢?韓信不也是先被封齊王、楚王,再降為淮陰侯嗎?

粟裕為人謙和,曾兩讓司令,但在毛澤東得到天下後,論功行賞時,卻落得個「次級」 。據聞在1955年授銜典禮時,粟裕曾痛哭失聲。有人說他心中深感委屈。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怎能「揖讓而退」 呢?

批鬥釋兵權

19583月,毛澤東在成都舉行的中共中央會議上批評「軍隊落後於形勢,落後於地方」指示耿直粗魯的彭德懷召開一次軍委擴大會議,用「整風方式檢查、總結建國以來的軍事工作。」是年524日,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矛頭直指粟裕與劉伯承二人。劉伯承當時早已被釋兵權但還是被指為「教條主義代表人物」。而粟裕則被稱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在大會上被千人批判,罪名為「一貫反領導」、「反黨、反領導的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向黨要權、爭奪軍隊權限、向國防部要權」、「兩讓司令、搞陰謀」,及「告洋狀、裏通外國」等等。經過五十多天的批鬥會議,他被「鬥臭鬥倒」。但突然之間,批鬥停止了,原來毛澤東下令不要再鬥了。隻是毛澤東於會後對粟裕說:「你不能怪我哦!」 遂解除參謀長職務,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但對他的「錯誤」 並沒有發表任何文件,也沒作任何結論,沒正式立個罪名。就此,粟裕被釋了兵權,從此被打入冷宮。

至於粟裕被鬥而釋兵權,大陸盛傳主要是他與彭德懷搞不好,也得罪了聶榮臻而引起。但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明明是毛澤東的命令。 彭、聶二人均為耿直有守之士,彭德懷沒多久就在廬山會議被鬥倒,他和粟裕同為受害者,哪有力量去鬥粟裕呢?而聶榮臻也哪有那麼大的權勢發動千人,經歷五十多天來鬥臭、鬥倒粟裕呢?

事實上,讀者隻要沉思一下,批鬥的事到底誰能拍板、說了算?就會清楚這些都是毛澤東的旨意。從1957年起,毛澤東開始發起反右,次年又發動三麵紅旗:人民公社、大躍進及總路線,還弄出個大煉鋼,搞得全國天翻地覆,民不聊生。像粟裕、劉伯承、彭德懷這幾個富於獨立思考、見義直言的人,毛此時怎能放心讓他們手握兵權呢?粟裕也就落得「一貫反領導」等罪名,和劉、彭先後被罷官了。

1972年初,陳毅去世,毛澤東突改多年不送葬的習慣,臨時決定參加葬禮。在八寶山公墓見到了多年未遇的粟裕,親密地與他握手,語重聲長地說道:「現在井岡山的老同誌不多了!可見毛對粟裕的情誼是複雜而矛盾的。

1972年初,在陳毅的葬禮中,毛澤東親密地與粟裕握手

含冤而死

毛澤東去世以後,粟裕於1979年對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說:「我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二十多年來一直背著沉重的包袱,長期以來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自己一直克製著,現在才說出來,要求組織上對這個問題作個公正結論。」當時鄧小平剛剛復出,擔任軍委會主席,需要在軍中樹立威信,突出挺進大別山及淮海劉鄧大軍(劉伯承、鄧小平中原野戰軍)的功績,自然不能表揚粟裕對粟裕平反的問題也就擱置了。以至到1984年粟裕去世時,中共中央尚未能作出對他的「平反」,粟裕可謂「含冤而死」。

1979年7月,粟裕與鄧小平視察海軍

直到粟裕去世十年後,中共中央才於19942月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追憶和高度評價粟裕為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積和高風亮節,特別明確地指出:「1958年,粟裕同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大失誤,這個看法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與朱可夫功高震二主,同病相憐

粟裕的遭遇和蘇聯的朱可夫將軍十分相似,都是因為功高震二主,以至晚年淒涼。朱可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他擔任參謀長時,曾向史達林建議先主動攻擊德軍,其後又提議從基輔撤退,但都沒被採納,而造成蘇聯慘重的損失。卻是朱可夫受到撤職降級的處分。 他於對日的諾門罕戰役、蘇德之戰中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三大戰役中挽回了蘇聯的危亡,功勳赫赫!但二戰結束後不久,史達林撤除了他的陸軍總司令職位,降級為烏拉爾軍區司令員。史達林去世後,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被任為國防部長,但很快又遭到猜忌,被免職。 粟裕和朱可夫這兩位名將的下場何其相似?

回憶錄中對淮海會戰隻字未提

粟裕在其晚年寫了一本《粟裕戰爭回憶錄》,從他開始從軍,參加南昌暴動、上井岡山,一直到解放戰爭、渡江戰役。描述、分析了每場戰役,構思清晰、陳述有序,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華,也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件。但耐人尋味的乃是其中對淮海會戰卻一字未提。這一個對中共得天下最重要,也是他個人做出最大貢獻的戰役,為什麼被忽略了?難道是粟裕不願意寫?還是寫後被全部刪除了?這將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一大缺陷和遺憾!

焉知非福

中國自古以來,得天下的帝王對功臣大多是「飛禽盡、良弓收、狡兔死、走狗烹」:白起自刎而死、韓信慘遭淩遲、常遇春英年暴斃、林彪折戟沉沙,徐達中年病死,卻也落得背疽賜鵝的風言。這些百戰百勝、叱詫風雲的名將,哪一個得到好的下場?從這個觀點來看,毛澤東的「批判釋兵權」比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還要「高明」,使粟裕躲過了文革浩劫,得以貽養天年,高壽(77)以終。也許粟裕在九泉之下,還得向毛主席感謝他老人家給予的「恩賜」!

南昌暴動

井岡山朱毛會師

中央蘇區瑞金

黃橋戰役時的粟裕

粟裕指揮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

挺進大別山

粟裕在西柏坡

淮海會戰共軍進攻碾莊

淮海會戰總前委,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淮海會戰陳官莊戰役

朱可夫(右)與史達林(中)

莫斯科紅場前門的朱可夫銅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諸位,

多謝閱讀愚作,並給予指正,提供寶貴信息,令我受益匪淺!
綜合來郵件,回複如下:
(1)毛澤東和劉邦、朱元璋這幾位開創的君主都是了不起的軍事家。而他們最大的長處就是能識人、容人、用人。劉邦用韓信;朱元璋用徐達、常遇春;毛澤東用粟裕、林彪,以得天下。1948年初,毛采納了粟裕的建議,
全盤更改原來他自己提出的「解放全中國」的作戰計劃。幾乎同時,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州、爭取中原、決戰於徐蚌」的戰略,並要求蔣給予他華中與徐蚌的統一指揮權,但未被採納。直至是年深秋,淮海(徐蚌)會戰前夕,蔣答應了白的要求,但白認為「為時已晚」 ,不願到徐州去指揮作戰,使國軍方寸大亂。
(2)鄧小平並非戰將,但他是個了不起的領導人物。淮海會戰進行中(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 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前後方的一切事宜。當時中共除了六十萬正規軍,還動員蘇、魯、豫、皖四省共五百四十三萬民工組成的支前補給隊伍。鄧小平統籌其事,功不可沒!
(3)彭德懷耿直粗魯,還喜歡講髒話。但他心地善良,1959年廬山會議為民請願,落得千古奇冤。
(4)粟裕人品高尚,1958年彭德懷帶頭千人大會批判他。1959年夏,廬山會議中毛澤東發動批鬥彭德懷,曆時前後一個月,粟裕沒有發言批判彭德懷。

再次感謝諸位!

卜一敬上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看過一段粟裕專訪,記得他明確地說“淮海戰役可是我打的!”
XYZ94538 回複 悄悄話
在粟裕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時期,粟裕經常被彭德懷罵的狗血盆頭,而且有時是當著低價軍官的麵破口大罵。比如,當時彭德懷是國防部長,總參謀並不隸屬國防部,而是隸屬中央軍委,軍委主席是毛澤東。但彭德懷要求,總參謀所有工作必須在他的領導下。有時粟裕寫的文件,同時發給彭德懷和毛澤東,彭就大罵,“給毛主席看,還要我看幹嘛?”。


XYZ94538 回複 悄悄話
解放戰爭中,粟裕實際負責淮海戰役,但那時比粟裕資格老,官銜大的有的是,像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等,都要出主意,提意見,都覺得自己正確。毛澤東一看這哪行,毛澤東馬上發了電報給了他們,電報就一句話:“不要幹預粟裕同誌的指揮”。


XYZ94538 回複 悄悄話
粟裕和蘇聯的朱可夫將軍沒有可比性,就是把粟裕送給蔣介石,毛太祖照樣能贏得內戰。毛是天才的軍事指揮家,粟裕和林彪的運動戰都是跟毛太祖學的。淮海戰役毛太祖給粟裕等人的電報就近200多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而且毛太祖的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這基礎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軍隊建設官兵平等,從普通士兵到最高統帥都沒有薪水。用現在的語言具就是一個係統工程,光靠軍事是打不贏的。


XYZ94538 回複 悄悄話
1958年主持批判劉伯承和粟裕正是鄧小平,做出最後處理意見的也是鄧小平,所以毛死後,所有被批判的人包括在紅軍時代肅反中,屠殺紅軍官兵的人,都平反了,就是粟裕和劉伯承的案子不能平反,直到鄧小平死後,粟裕和劉伯承的案子才平反,那時粟裕和劉伯承都已經過世多年。鄧小平的為人絕對是小人。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這篇文章。 就是不知為什麽後麵來了兩張朱可夫的相?
百姓第一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非常欣賞粟裕的才能,比如粟裕到西柏坡時,親自到門口迎接,這在黨內是絕無僅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的時候,親自把粟裕從後麵拉出來,到前麵培土。可是粟裕沒有及時表達效忠。劉少奇對粟裕的拉攏讓毛起了疑心。周恩來推出陳毅徹底阻斷了粟裕的元帥夢。最後毛順水推舟罷了,因為最後裁決權在毛手裏。
愛城華僑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lostman 回複 悄悄話 粟裕軍事才能高於林彪,無人能及,鄧好意思說他親自指揮了淮海戰役?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他一輩子也沒有親自指揮過大的戰鬥,搞政工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