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福特位於德國中部,是圖林根州(Thüringen)的首府,被譽為“德國的心髒”。這座城市曆史悠久,早在8世紀就有文字記載。中世紀時期,埃爾福特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貿易與學術中心,文化與信仰在這裏交織,孕育出無數思想的火種。
老城區至今保存完好,石板街蜿蜒曲折,兩旁是色彩柔和的木構房屋。高聳的大教堂(Erfurter Dom)與聖塞維魯斯教堂(Severikirche)並肩而立,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壯麗的天際線。
而橫跨格拉河(Gera River)的商人橋(Krämerbrücke)上,仍住著人家,橋上開滿小店,是歐洲少有的“有人居住的古橋”,漫步其上,仿佛走進中世紀的畫卷。
然而,埃爾福特之所以在曆史上熠熠生輝,還因為這裏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靈性旅程的起點。
1501年,18歲的路德進入埃爾福特大學——當時德國最負盛名的學府之一——學習法律。他的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體麵的律師,為家族帶來榮耀。路德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快便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1505年夏天,命運突然轉折。他從家中返回埃爾福特大學的途中,突遇狂風暴雨,閃電撲麵而來,一個火球直接落在他腳前,將他震倒在地。麵對死亡的威脅,他驚恐萬分,向上帝祈求:“若你救我脫離此劫,我願舍棄世俗,專心侍奉你。”
這場雷雨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1505年8月17日,年僅21歲的路德毅然放棄世俗前途,進入埃爾福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Augustinerkloster),立誌以修士之身追求靈魂的平安。
 |
修道院的遺跡 我們漫步在奧古斯丁修道院旁鋪滿金黃樹葉的小路間,這裏仿佛回響著路德年輕時無聲的禱告——那是人性在雷電中被喚醒的聲音,也是靈魂在罪中苦苦掙紮的呻吟。 |
兩年後的1507年4月3日,路德在埃爾福特大教堂被按立為神父。翌年,路德被派往威登堡(Wittenberg)大學任職,開始了他對信仰與真理的探索。十年之後,他在威登堡教堂門口貼出《九十五條》,掀起了震撼歐洲的宗教改革。而這一切的根源——他對信仰的覺醒與靈魂的掙紮——都始於這座古老的城市:埃爾福特。
 |
埃爾福特大教堂 |
 |
| 教堂側門雕刻著十個童女的聖經故事 |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她們中有五個是聰明的,五個是愚拙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在器皿裏帶上油。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整理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你們不如到賣油的那裏去買吧。’ 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馬太福音》25:1–13
耶穌借著這個比喻教導人要時刻警醒,常常預備。信仰不是臨時抱佛腳的事,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狀態。
 |
| 聰明的童女 |
 |
| 愚拙的童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