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途故事021 文化名山

(2019-10-06 06:40:13) 下一個

旅途故事021  文化名山
最早知道廬山是因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後,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又勾起了對廬山的迷戀。
及至大學期間看了電影《廬山戀》,除了陶醉於廬山雄奇險秀的風景外,更記住了男女主角郭凱敏和張瑜,暑假就前往廬山旅遊了。
第一日入住雲中之城牯嶺鎮後,沒有拜訪故事多多的美廬別墅,而是直接去了五老峰。
看到三疊泉瀑布,便被其氣勢磅礴所震撼,心想李白若是見了,又會作何感想呢?
其實,無緣三疊泉瀑布的還有久居廬山的濂溪先生周墩頤和白鹿洞書院洞主朱熹這兩位宋明理學宗師。
《愛蓮說》作者周墩頤提倡“文以載道”,主張“出淤泥而不染”。朱熹則先後重建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創辦武夷精舍,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鵝湖論學”和“朱張會講”給後世文人提供了樣板。
第二天遊覽錦繡穀。
從牯嶺鎮的街心公園沿大林路西行,便到如琴湖。見一園門,上有“花徑”兩字。當初,白居易正是在此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名句。而陶淵明則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
離花徑園門不遠處的天橋,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此脫險。
自天橋循左側石級前行,穀中千岩竟秀,萬壑回縈,花奇石怪,“匡廬奇秀甲天下”之名不虛。
一路欣賞錦繡穀的美景,便來到了仙人洞。
雖因八仙呂洞賓得名,但更多人記住的是偉人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離開仙人洞後,以偏概全去了烏龍潭,黃龍潭和三寶樹。那知剛離開黃龍寺,不過下午三四點光景,山穀林中已沒了太陽,寒氣襲來。
一路走到蘆林湖,終於明白了牯嶺鎮的意思--cooling(涼爽),廬山避暑勝地無假。
晚上吃了“廬山三石”,又看了一遍電影《廬山戀》。從此,記住了廬山,記住了桃花源,記住了花徑,錦繡穀和仙人洞。
可以說,廬山是中國最負盛名的文化名山,並因此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