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hjuic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澳散記 (增訂本) :第十二章:買唱片 (上)

(2023-02-12 17:00:58) 下一個

南澳散記

(增訂本)

 

徐家禎

 

第十二章

 

買唱片

 

(上)

 

 

          到南澳,我稍定下神來,甚至還未真正辨明阿德萊德市的東南西北, 就開始我的尋找唱片活動了。在第一周內,我就摸清了全市主要的唱片店 地點。現在,我已收集了五、六百張立體聲唱片,三百多盒盒式磁帶和二 百多張激光唱片。全部都是古典音樂。當然,較之專業音樂家、專業收藏 家,或者音樂世家,這些收藏還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作為業餘收集者, 在短短八年之中能達到這一成果,很多人大概會很吃驚的吧(注 1)

          說到買唱片,我要承認自己有“收藏癖”。以前,收藏過郵票、明信 片,也想收藏錢幣、火柴商標,現在還在收藏書籍和唱片。有人想為“收 藏癖”作辯護,講可以增加知識,提高審美觀點,諸如此類。但我倒覺得 還不如用人人都有的原始的“占有欲”來解釋更恰當。正如有的女人喜歡買 衣衫、裙子,有的男子喜歡擁有權力、金錢一樣。隻不過我想擁有的東西 較為風雅,而且與人無礙罷了。

 

 

          我的收藏唱片,當然是從五十年代初我父親買回來一架七十八轉的 電唱機和一些蘇聯唱片開始的。我父親不懂音樂 ——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 外國的。在他工作的地方附近有家大新華書店兼出售唱片。店裏售貨員見 到我父親這不在乎錢的和的“大少爺”,就大量推銷店中的貨物。 父親買了唱機,當然也要有唱片喂它是,每次一大盒、一大盒地買 回了一大。從民歌《伏爾船夫曲》,到舒伯特《小夜曲》至大部的交響曲什麽都有。有時星期天,我也會父親一起去 買。

          我第一次正式收集唱片,是在進入。這,我家已經換了 一架有三的唱機,但是那時我還隻有七十八轉的唱片,並沒轉 唱片,那時還不知上海哪裏有轉唱片可買。

          知道有三十三轉的轉唱片,還是大學同學夏君告訴我的。他同 時告訴:福州路“國書店”可以買到蘇聯和東歐各國的轉唱片。 那時知識子的資僅五、六十,而一張轉唱片五至九 元每個月的工不吃、不用,至多能買七、八張唱片;何況都是未工作的學生,而夏君境又富裕

          一個星期天,我終於由夏君陪著起去了“國書店”。到東歐各 國,其是主德國和捷克唱片五光十片和繪畫轉唱片 比快轉唱片得多的音了解到一部交響樂作品再也不用五、六 張唱片,五、六次麵時,我覺得自己太孤陋寡聞,以前的收藏也了。是,我當十八錢買下了一捷克版《天鵝湖》。 這是柴可夫斯基作,我,但那天我之中這唱片而不是 的,老實說一裝潢 —— 一個硬紙布脊的盒子,封麵是一 個看上去像天鵝似芭蕾舞演員得很片。這張唱片我至今仍 保存上海,如果我有資格唱片展覽會,這唱片資格作為“開 國元勳特殊子裏供起來。

          一套《天鵝湖》唱片開始了我買唱片的曆史,在以五、六年中, 我周都要一、兩次“國書店”。星期日,有午沒我 也店中到了新貨沒有。離文化革命越近,國內的氣氛漸 漸緊來,不過作為普通老的我尚蒙裏罷了。但是,從“國書店”蘇聯和東歐訂的唱片越少就可以覺得到山雨欲來的形勢了。 來,買一張價值之一的唱片也要一在書店門口等門後 蜂擁而入去搶購了。最後,書店以裝修名幹脆關門是一六五 年 —— “文革”前一年的家店從此到我開中國,再沒過外國唱片。但當時上海還有唱片店,也出外國古典音樂唱片,我亦常常

          不管買的是新唱片還是唱片,當上海要買到西方國家的原唱片真是難上。我得到的第一張美國唱片倒是直接來自美國的,可是張唱片。我說的不是笑話!

          那時,我與十多國家的三、朋友交換郵票、明信片紀念 ,其中也包括美國朋友威。他知我喜歡收集唱片而有西方 唱片,就了張拉赫瑪尼諾(Rachmaninov)的第三鋼琴協奏我。 我收到信興奮極了,不僅因為這是我的第一張西方唱片,而且為我 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但不知為時上海從來不他 的第三鋼琴協奏,唱片更買不到。我當然希望擁有一張珍奇的唱片。 耐心兩個,我終於接到了海關知,了唱片回來一,唱片 已,而且是用力從中間擊的,的音樂都不到 了。來我拉赫瑪尼諾革命後移居法國,最後美 國。從中國方觀點來,他當然是投敵人無叛徒的音樂作 判處淩遲”之也是得、當然的吧!

          不過,我也從別筆友收到過流行音樂的唱片,倒被打收。那時東德有一“明信片唱片”,在一張大明信片塑 料五、六歌曲,正是張風歌星片,,我很喜歡。我五、六十張明信片唱片硬紙上裝訂 得不羨慕不已。可惜那些唱片大多不是嚴肅的古典音樂。

          在我收到打的美國唱片的同時夏君現以前大學同學中有 家中藏有西方的古典音樂唱片。來我這是香港 的親人送她的。,從我的住處單程小時車才能 到達,但是我與夏君仍去聽多回。就是在,我第一次見美出的音樂轉唱片,第一次聽魯賓坦(Artur Rubinstein)彈 奏蕭邦圓舞曲

          到文化革命爆發的一六六年中,我已收集到各種慢轉唱片三百 多張了。在那個年代,這些唱片真是一大筆財產。我地買了一櫥儲 這些唱片,在我自己的房間後麵間房裏,它們編排。 我甚至還想有間房間改成我的“音樂”。但是,這一想還 未來得現,摧毀明的大革命來到。

          作為我這樣的家庭的成,當然革命當其:被抄, 我的唱片也。“紅衛兵意挑了一百多張唱片了,說要展 覽會,產階級腐朽活方式”。我的唱片雖被拿一部,但 那時難保,這些外之損失就不當大了,倒是暗暗 慶幸將剩餘的唱片封起來而。“在,不”, 我想,大概有一這些唱片會原主。

          抄家、,我全家都地出”,離老的一 都成立造反隊”來,我,作為“可以改 造子子女”,也搖身成了“造反隊”一。我想到要的第一,就是有“造反隊”三黃字紅臂章,回到求拿冬衣。 那時,占子的人正自難保又見紅臂章,也不我。 是,我和弟弟進去出來。與此同時,我也一次次封著 的二百多張唱片,偷運軍火一樣地帶了出來。自己的東西然要自 己,現在想想也有點可

          唱片物原主了,但在隔牆”的中如?趁著那時 會一片混亂,我也無,就買了一些些“”的唱片一一來,還粘製了一些厚牛皮唱片三、五張一 裝進去起保護作用,作用。在如此險惡的、西方文化洪水猛獸的年代中,在我小小子中還能保存有二百多張外國 古典音樂唱片,倒也是(注 2)

          後來,和了一點,我設法買了一架唱機,偷偷一些唱片 外人現我的秘密房住的父弟 弟而隻能開得之,這欣賞音樂,隻能 說是聊勝無而已。有,我也帶了唱片去幾個人家,但當時幾乎家 家如此,音樂還要鬼祟。現在回想,真不知天日子 是過來的。

          “文革結束,家政治濟情漸好轉。我之一是用一五百巨款買了一架立體聲盒式音機,是我在國內擁 有的第三架音機。前架都是用大磁帶音機,在六十年代初有這 音機,在上海那麽。在“文革”中,當然它們個去展覽會現腐朽活的下。立體聲盒式音機 在西方國家可能在六十年代後期了,我再等十五年上 海大開眼界。但是,有了音機卻沒有立體聲唱片或磁帶可形同

          好在不我也了美國,真正進入了音樂的“自國” —— 至我 在未出國時那麽天真地想。得我有一甚至同事:我在美國 要的第一就是買一張音樂會票,第一水平的音樂會。 可是,一到美國,等著我的是:在地下裏,每天上小時課十一、二小時! (未完待續)

 

注 1:    寫此文時,我在南澳隻有五年,所以說“八年”,是把在美國的三年也加上去的。 我在美國時隻買原聲磁帶(cassette),因為我不知道以後定居何處,無法買了 大批唱片搬家。那時,CD 還沒有發明或普及。到澳洲後,我盒式磁帶基本上不 買了,買的主要是膠木唱片。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前後,CD 逐漸普及,我就開始 購買 CD,而很少再買唱片了。

注 2:    其實,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抄家中“漏網之魚”的唱片並不是我們一家有,因 為後來我讀到的很多人的“文革”回憶錄中,都談到他們就是從當時社會上從私 人家中流傳出去的古典音樂唱片中開始接觸到西方古典音樂的。當然,那時我 們家頭上有幾朵烏雲籠罩著,不敢“亂說亂動”,所以,除了我的好友夏君之外, 幾乎沒有別人知道我的唱片收藏,更不敢把這些唱片出借給別人去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Ohjui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ana' 的評論 : 那時候聽音樂的人,倒是真的愛音樂的人。現在有些人說喜歡音樂,我想他們可能更喜歡的是音響設備。
Deana 回複 悄悄話 想起文革中去朋友家聽唱片的情景,像做賊一樣,拉窗簾,音量放得很小,幾個人圍著一起聆聽,神態簡直虔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