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去吧,野草”,連著簡中圈。

(2025-07-28 10:08:04) 下一個

“去吧,野草”,連著簡中圈。

 

 

為什麽總會有“響應”呢?沒自己的動靜,卻又想有點動靜。一聽著點動靜,就去“響應”,即不但應,而且是“響”應。譬如梁啟超一聲“少年強則中華強”,大家跟著喊到今天,並添油加醋成“用我們的血肉築成….”“中國也可以說不”,等等。譬如這兩天的花和尚被抓,滿網的“少年林前世今生”“袁騰飛2013年說釋信和尚”“皮定鈞當年險被少林寺出賣給日本人”。有網友出來揭露“為什麽偏偏這個時候摔出個花和尚?是不是想讓大家不要再去盯著天水幼兒園鉛中毒,杭州巴巴水? ”也不管用。響應,是新中國人的癮。“運動了!運動了!”

 

有道“十四天效應,美國也是”。但效應,是“效”,還在,“應”小了。記者關心者還在挖,甚至默默地一挖十幾年幾十年。響應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即什麽什麽都是消費,連鐵鏈女的痛斥“全家都是強奸犯!”都扒拉扒拉咽下去,消化了,變成巴巴水。此際,就想響應鐵鏈女的痛斥:不是全家,而是全中國,或曰整個簡中圈都是強奸犯。

 

響應,不妨的。應聲而起。“歡迎賽先生,德先生!”“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請願而已,…..”六四示威,我的嶽母硬要我帶她去天安門廣場看看實況…..  而這樣的響應者,多半是自己心裏已有了動靜,去到群裏圈裏論壇上去看看有沒有反應相近相同甚至更好的。找著了,當然好。找不著,也沒有什麽。“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顯然,這樣的“應聲而起”,需要簡中圈稀有的條件:其“聲”,是由衷且由自的。因為自由的第一步是有自己,第二步是要求社會公認人有由自己的權利,第三步形成憲法:人,生而自由。這在簡中圈,是做夢。

 

如今有WiFi了。可以做到第一步“有自己”了。提醒“為什麽現在摔出個花和尚?”就是在走第一步。讓人想起來怕怕的是,不久,連這種“提醒”也成消費品,君不見,“原創”“獨立思考”,現如今不已成了品牌了嗎?即,簡中圈人是響應“要堅持獨立思考”的時代呼喚,去獨立思考的,是“你搞4G,我來個5G”的。

 

實際的情況是,簡中圈的響應,往往是“應”了幾十年,想以自己的“響”去應時,一出口,全是公家話,一想事,全是“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因為台上的是混得好的你我,台下的是混得不好但一心想上台的你我。目標一個,得逞的,禍害國家;不然,禍害社會。

 

這就是劫數。整個簡中圈,就是個劫,卷著劫,誰也跑不掉。

 

近來的覺悟是:“少讀或不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的社會,對於簡中圈,它是個理想社會,有人在讀書,還有的選。簡中圈遇到的狀況是:少在或不在簡中圈裏呆,潤了吧,除了北韓都行。

 

還記得張愛玲潤前留給她姑姑的紙條嗎?“不要再聯係。有事,我會來找你”。(大意)還記得嗎?張愛玲受邀去台灣,不久收到丈夫賴雅病重的消息,她立即返回不顧。讀到張愛玲生活在美國幾十年,過普通人的日子,很少社交。覺得,這態度就是潤出簡中圈人當有的,不是再見,祖國。而是Bye,“去吧,野草”,連著簡中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