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範曄《獄中致諸甥侄書》

(2023-05-20 10:17:01) 下一個

 

“六王畢,四海一”,是家事。春秋,是堂屋桌上的滴漏;左傳,是家譜;國策國語,是家政。楚漢,是國事,政治,曆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像不像中國“曆史”聚焦?班固嫌史記不好,範曄覺得班固寫得不盡人意,讀來,一點不矯情。《舊五代史》《舊唐書》後,不編新的,很礙事嗎?

 

春秋,顯擺沒脾氣;左傳,顯示骨氣;史記,血腥氣加誌氣;漢書,官家鼻孔氣;後漢書,不少書呆子氣。

 

史記至漢書至後漢書,曆史“專業化”了。

 

史書讀到後漢書,就行了。後麵的,翻不翻,就那樣。

 

不讀《史記》,蠻虧的。讀唐書,宋史……找虧吃。

 

百家爭鳴的家,當家庭的家理解,精準;當科學家的家看,走眼了。商鞅變法,《諫逐客令》,車同軌,書同文,建城牆,是家產擴建工程;《白虎通德論》《鹽鐵論》,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下,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國政。秦至漢,家變成了國;換句話說,秦,將家最大化了;漢,使國雛型了。

 

故,《史記》的尺幅非《春秋》《左傳》可比。

 

 

司馬遷《報任安書》,知道的,很多;範曄《獄中致諸甥侄書》,知道的,不很多;讀它的,不多;像我用小楷抄它的,更不多;不讀明白就放不下的,真希望能遇上一個。

 

讀範曄《獄中致諸侄甥書》,感覺如下:

 

肚裏有貨,可就是倒不出來。自知之明也沒用,幫不上什麽。所以“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的那個知,就當個“態度好”,別想多了。

 

這人,筆是筆,心是心。至多是個筆芯。

 

有點才,沒有魂。這樣說他的《後漢書》,無不可。以為。

 

範曄寫史書,頗歪打,也有正著之處,譬如,留下了不少原樣的諺謠諫信。

 

《史記》是不寫不行,是過自己這一關;《漢書》是家庭生意;《後漢書》是“你讓我寫的”。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不一定。範曄用《獄中致諸甥侄書》說明了。

 

性懦致怯,但臉上倔,說話衝。這人,不好相處。

 

優點:知道自己不行,而且告訴得使信,這人真的不行。

 

自己不知道自己好在行在哪裏,但知道自己不行不好在哪裏。

 

一輩子學了個作文,沒學好做人。

 

才氣,文筆,等等,這篇絕筆比《報任安書》差得太遠。可這也成了它的亮點,“我就這水平”,挺原生態。這樣回看《報任安書》,它還真是有點顯悲情唉!

 

 

 

 

 

附範曄《獄中致諸甥侄書》原文

 

 

    吾狂釁覆滅,豈複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懶學問,晚成人,年三十許,政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為心化,推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盡。至於所通解處,皆自得之於胸懷耳。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所以每於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常謂情誌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①。自謂頗識其數,嚐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

    既造《後漢》,轉得統緒②。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博贍不可及之,整理③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史》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嚐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誌,《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複未果。讚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

    吾於音樂,聽功④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於一絕處,亦複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亦嚐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傳矣!

    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快。餘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有刪改)

注①屈曲:比喻參差不一。成理:規律,法度。②轉:這裏有進一步的意思。統緒:頭緒。③整理:編纂《後漢書》時對史料的處理以及在編纂體例上的創新。④聽功:對音樂的鑒賞識別。

 

 

譯文

    我因為疏狂放肆而終遭殺身之禍,這還有甚麽可說的呢,你們也都將被當作罪人而被判處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狀自己心裏清楚,還是可以追憶回顧的。至於能不能這樣,尤其是頭腦中所想到的,你們或許不一定全部知曉。  

    我小時候學習並不怎麽勤奮,成熟得亦比較晚,一直到了三十歲左右才開始樹立誌向。從那以後,轉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計就是到老,也不會停止這一行動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見解,難以用言語表達完整。至於所獲得的一些見解,一般都出於內心對事物的領悟。文章寫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氣,思維鈍澀,所以每每揮毫寫作,寫成的卻幾乎沒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滿意。 

    我常以作一個文士為恥。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隻求形似而缺少內涵,或急於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辭不達意而影響主題的表達,或過份注重音律而妨礙了文意。我常以為,文章主要是用來表達情誌的,因此應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若以意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會顯現於讀者麵前;做到了以文傳意,那麽,就不會出現文不達意的現象。這當中各人的情性旨趣,雖然各種各樣,名目繁多,但在這不同中有著一定的規律法度。我自己認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奧妙,也曾經跟人談起,但大多數人都不能理解賞識,我以為這或許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緣故罷。  

    我既完成了《後漢書》的編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緒。我仔細通觀古往今來的有關著作及其評論文字,幾乎很少有使人讚同的。班固最負盛名,我所著的《後漢書》,內容的廣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處理和編纂體例的創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種傳論,都含有精深的意蘊,所以就寫得簡明扼要了。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篇序論,更是筆勢縱橫自如,實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所以我曾經將《後漢書》與《漢書》作過比較,結果不僅是不感到慚愧而已。我曾想把諸誌全部作成,凡是《漢書》中有的都撰寫完備。雖然史實不一定麵麵俱到,但要使人看後有十分詳盡的印象;又想就某些曆史事實發些議論,以匡正一代的得失,這一設想未能成為現實。《後漢書》裏的讚文,應當說特別體現了我的見解與思想,幾乎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文字變幻無窮,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來稱許它。這書刊行以後,一定會獲得知音讚賞的。

    我對於音樂,鑒賞審別能力比不上自家彈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聲為憾事。不過真正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境界,雅與不雅又有甚麽區別呢!這當中的意趣,確非言語能表達完盡。那弦外之響,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從何而來。雖說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稱許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蘊神韻卻並無窮盡。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從學的士子和百姓中,竟無一個酷似神肖的。這一技法恐怕將永遠失傳了!  

    我的信雖然稍有深意,但行文畢竟不暢快。我到底沒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