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斷列傳》讀議

(2022-03-12 08:11:40) 下一個

《書斷列傳》讀議

 

                     

卷一

 

 

古文 

 

 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 

 

(議: “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壯哉!偉哉!

 

篆,乃至隸,生猛,質感,還很大。每讀,如臨巨幅,看不夠,也看不盡。

 

它們從風裏雨裏走來,從雲裏霧裏走來,裸岩砸出來的筆鋒,汗水碎成八瓣灑成的筆意。

 

先秦先秦,寶貴點的,全藏在這裏。說得覺得尤為有把握的:好字都藏在其中。

 

字如其人,就這裏,妥妥的。

 

篆隸,樣而不裝,大篆的真摯,足以感人。

 

名,明,皿:正如畢加索說的:是“要用一生來學的筆觸;

 

秋,裘:有能pk蘋果手機logo 的簡潔,還有它沒有的俏皮;

 

門,牛,首,妻,僕:是相聲,是清口,是吐槽大會,是脫口秀,是中國好聲音,好舞蹈….. 

 

  篆者,傳也。”覺得,說成“篆者,轉也”,更動感。細看大篆殘片,像看原生態舞,隻有你想不到的姿,沒有它沒有的態。

 

而且不是什麽“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妝和飾,它們就是日子,你也可以去刻去劃的。

 

古文字的這個開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還是任何時代的。

 

讀大篆,籀文,小篆,漢簡,真有點臊。“好的不學,專撿渣的學”之歎,一肚子的。學二王,做楷行草,整個一個字的下放,寫入俗流,自己寫的的時候的常常有覺:皮不厚,鸞執筆?)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為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酆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誌》:“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製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

 

(議:五千年中,好名字全被先秦人取光了。之後連玩剩下的都不是。不信來看

 

黑肩、黑臀、黑肱、負芻、肥義、宜臼、重耳、小白、奚齊、申生、寤生、皋陶、湯、姬旦、趙衰、穰苴、李耳

 

Google ,個中慧根悟性幽默,搞笑添堵壞菜,如神來之筆,不服不行。

 

史籀做而稱籀文,囚犯作稱隸書,用來寫草稿的叫章草,將偉丈夫,暖男,肌肉男小鮮肉,占全了。

 

隋唐以後的,世民隆基,哪是人名,就是個牌坊;整個宋朝的天子們北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恒、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趙構、孝宗趙昚、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度宗趙禥、恭帝趙 、宋端宗趙昰、衛王趙昺,這是給人取名字嗎?這是打字謎。至於澤東澤民錦濤家寶克強,世不東坡肉,焉有不見天香?

 

段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都說先古,其實後現代還不止。篆籀隸前,楷行草,就是個大餐後的小甜點。正劇間的小醜串。

 

非但筆下墨跡,包括經史子集。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鈴蘭聽風 回複 悄悄話 隨風潛入, 深深吸, 淺淺呼, 墨香書香, 你的庭院.
讀, 寫, 議, 想, 說 …… 才華滿滿, 傾慕; 麗麗美感, 愉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