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閱讀人生

讀書,看劇,工作,學習, 生活
正文

永遠的簡·奧斯丁

(2020-04-06 19:10:58) 下一個

大學時代上《外國文學》課,知道了簡·奧斯丁,並試著讀了中文版《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那時受不了她的這種文風,表達委婉顯冗長, ,且說教居多,其實光看書名就會嚇跑很多人,以為是探討思想的哲學書呢。前段時間找書看,想到了《傲慢與偏見》。原汁原味的英文版《Pride and Prejudice》讓我愛不釋手,且不說從書中又重溫了久未謀麵的很多GRE詞匯。於是,一本接一本,把奧斯丁的六部大作都過了一遍。

《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Mansfield Park》(1814)

《Emma》(1816)

《Northanger Abbey》(1818)

《Persuasion》(1818)

最喜歡前四部作品。讀書固然有讀書的樂趣,但是電影也讓你能“耳聞目睹”那個時代的英國社會。尤其她的所有作品都算是經典傳世之作,所以出版後在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國家,都改編後多次拍攝成電影,版本很多。我最欣賞BBC拍的所有係列,但我也想強調李安拍的《Sense and Sensibility》, 極好。

簡·奧斯丁生活在十八始末到十九世紀初,她的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她那個時代英國中上層家庭的女兒們在愛情方麵的追求,這往往又緊密關聯著她們的成長環境以及當時社會對年輕女性的約束。在簡·奧斯丁的小說中,女主人公們會經過思想的掙紮,會有生活挑戰,但最後都收獲了甜美的愛情,而且是讓俊男美女們極其豔羨的理想愛情。男女主人公的地位財富往往是懸殊的,女主充當著灰姑娘的角色,男主絕對是貴族且富豪級別的。女主是非常理性的,思想獨立積極向上的,男主也是極其正派的,可能性格表現不同。大家說瓊瑤是編寫愛情故事的高手,那簡·奧斯丁是她的祖師爺,當然她們也絕不是同一類的,在思想和社會深度的表現不是同一等級的。

作品中的愛情故事令人回味無窮,但吸引我的是她的作品裏展現的英國中上層社會的生活以及當時的社會現實。我們看到了很多莊園,像富麗堂皇的Mansfield Park,裏麵住著位高權重多金的英國貴族們。家裏的小姐少爺們悠閑地生活著,讀書,作畫,彈琴唱歌,參加舞會去社交,從而認識門當戶對的結婚對象。這樣人家的女孩子必然是要好好培養的,女孩兒從小是要有家庭女教師教導的,書是要多讀的。這也就是為什麽在《Emma》中,每一次Jane的姨媽和Emma分享Jane的來信,都是談Jane又讀了多少本書。騎馬在那個時代是那麽普遍,男人騎馬狩獵娛樂,女人騎馬是是日常體育活動。在《Mansfield Park》中,作為寄養在姨媽家的貧窮女孩兒Fanny是富裕的姨媽家裏的小傭人的角色,但還是可以擁有一匹自己的小灰馬駒,當她的小馬駒死了,疼愛她的二表哥不顧管家大姨媽的反對,用自己的一匹馬給表妹換來一匹適合她騎的馬,這樣表妹就可以有正常的鍛煉身體的活動。那時候的小姐們在社交場合,除了熱衷跳舞以外,還會秀自己彈鋼琴的水平,或者唱歌。晚上有客人來,用過晚餐,一群人就會聚集在drawing room,或其中一人朗讀詩歌,或段落,或聽人彈鋼琴。

那個時代的英國,大莊園主擁有大片的土地並有富麗堂皇的別墅甚至還附帶有自己的教堂。但是好不容易擁有了這麽多地產(estate)的先祖往往已經通過法律形式對後世的繼承權作出規定,隻有家裏的男性也就是兒子可以繼承,這樣可以保證這個家族的姓和這份地產永遠相關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兒子,那也不能平分,平分的話祖業也就慢慢分散盡了。平常由大兒子繼承,二兒子另謀職業,做牧師,律師什麽的。大兒子如果沒有兒子,就給自己弟弟的兒子。在《Mansfield Park》裏,哪怕作為長子的Tom多麽浪蕩不羈,這麽大的地產還是他的,作為二兒子的Edmund是牛津大學畢業的,要去做牧師。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Dashwood三姐妹和父母住在Norland Park 莊園,擁有眾多仆人,過著富裕的生活。當年老的父親去世,留下寡母和三個女兒,她們馬上麵臨的困境是無處可住,因為丈夫一死,相當於他們家的居住權就到期了,這個地產自然就到了丈夫前妻生的兒子手裏了。老父親是知道這點的,臨死前把大兒子緊急喊到床邊,說這大房產是你的了,但是希望你看在我的份上,承諾在我死後照看我的妻女,別讓她們無處可住,衣食無落。承諾歸承諾,盡管這位兒子心裏還有一點點憐惜之情,但終究拗不過自己精明貪婪的妻子,最後那母女四人隻得搬家寄宿到媽媽表兄家的一處空置的屋子,生活窘迫,一切花銷都得精打細算,和以前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Bennet家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她們的房屋土地包括廚櫃裏的銀器餐具是不歸他們所有的,因為受限於Entail法律,所有這些是要這個家族的男性繼承的。所以一旦她們的父親過世,她們和母親就一無所有了。在電影開頭,Collins先生來拜訪她們同時來宣告自己對這份產業的繼承權,哪怕他都不姓Bennet,是Bennet先生的遠房表弟,估計他的家族男丁是稀缺,連不是同姓的但有點血緣關係的Collins先生都有優先權。在奧斯丁寫的《Persuasion》中,Anne的父親Elliot先生因為債務關係要從大豪宅搬出去,換一個小點的住所。當他最後從自己的豪宅中走出來的時候,不無傷感地說,要是我有一個兒子的話,所有的這些將來就是他的了。所以在那個年代男性和女性在繼承權方麵的這種差別是顯而易見的,那時的社會家族和這種莊園的聯係是很緊密的。

上層社會女性的這種對家族地產的無繼承權導致她們的婚姻觀有一定的趨向性。她們要去積極地參加社交舞會,在舞會上認識那些有身家的男神。積極的不僅僅是她們,更是她們的媽媽,就像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Bennet 家美貌的大小姐似乎很受多金的年輕人Bingley先生的青睞,Bennet夫人在舞會上看著大女兒被Bingley先生頻頻邀請跳舞,雖然八字根本還沒一撇,她已經忍不住炫耀失態,似乎婚禮馬上就要舉行一樣。還有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極愛管媒的Jennings夫人是Dashwood夫人的遠房堂兄的嶽母,她不遲勞苦地帶著Dashwood 家的兩個大的女兒去倫敦住下來走訪親友,參加社交舞會,探聽各家俊男美女的嫁娶走向。其實,那個年代不僅僅是女方希望找到優秀且多金的男性,年經的男性哪怕多金,家裏還是期望他們也找到嫁妝豐厚的女性。《Pride and Prejudice》中,Willoughby先生是他的富有的姨媽指定的財產繼承人,但是當自己曾勾引少女並致懷孕的醜聞被姨媽得知後,喪失了繼承權,最後不顧自己對Dashwood家二小姐的許諾,在倫敦和有豐厚嫁妝的富家小姐訂婚。奧斯丁的小說中,並沒有對和金錢無關的愛情的向往,男人的地位財富好多都是繼承下來的,幾部小說的美滿愛情的結局都是財富豐厚的男子愛上了隻有微薄嫁妝的正派女子。顯而易見,那個時代的社會地位,名聲都是很多人重視或珍惜的。在《Mansfield Park》中,Fanny的姨父出於慈善救助的心理,願意讓她來家同住同吃,但是也很鄭重地向Fanny的另一個姨媽說出他的擔憂,不希望會有兒子和Fanny產生愛戀關係,希望Fanny明白自己的卑微地位,能意識到自己和這些表姐妹的尊卑差別。Fanny的漂亮的大表姐嫁給了長相才能都極平庸但很富有的Rushworth先生,最終她出軌了婚前就稍有勾結的Crawford少爺。從而名聲大壞,從此就得在她的社交圈中消失了。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Dashwood家的二小姐和Willoughby少爺熱戀,並癡心於他。 後來分別後,苦等不到他的消息,直到在倫敦的一場社交舞會上偶然地發現了他的身影,失態地喊了他的名字,但被對方不屑一顧,甚至否認認識她,導致她幾乎當場要暈倒。那時候人們也紛紛議論,覺得她的清白聲譽已經受害。當然幸運的是,她有年長她很多並一直傾心於她的Brandon上校接手,Dashwood家的二小姐最終是很圓滿的。上層社會的社交活動是富麗堂皇的,但是細枝末節又是極講究的。其中在那兒走動著的名片是你的地位,你的財富和你的長相,還有你的名聲。

在欣賞英國十九世紀初的這種特定階層的生活情形的同時,我也在想同時期的中國社會的情況,和中國的文學作品。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清朝時期,那時候乾隆已經謝世,是他的兒子嘉慶帝和他的孫子道光帝統治期間。乾隆盛世如過往煙雲,清朝此時已經開始走向衰落,同世界列強的差距在各方麵越來越大。 稍微回顧一下,英國1640開始了第一次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到十八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穩定發展,圈地運動以及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等,為英國積累了很多財富。在十八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已經完成,大機器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廠手工業。憑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成為最先進的也是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與此同時,思想文化方麵也經曆了一係列的洗禮。最初的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複興運動(14到16世紀),鼓吹人們追求自由,平等,進取以及科學求知,接下來的宗教改革(16世紀)以及在18世紀盛行的思想啟蒙運動,引導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事和物。所以盡管奧斯丁的作品基本是以愛情為主題的,但是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又有很多理性的思維,對人性的探討,這也是她的作品能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原因。在同時期的中國,有一些女性詩詞作家,但是能這樣大膽探究愛情的主題好像那時候的土壤還沒有形成。縱觀近現代,描述中國上層家庭社會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紅樓夢》算是,但不是專注於愛情主題的,張愛玲作品中的人物出身算顯貴,但她的語調是灰色的,人物多是性格扭曲的,結局多是以悲劇告終的。林語堂的《京華煙雲》比較寫實,有對自由和愛情等的探討,但相比奧斯丁的作品,兩者已經間隔100多年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