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裸婚

我們的眼睛很大,能裝下整個世界。我們的眼睛又很小,甚至容不下一粒沙子。
正文

誰在敲響帝國的喪鍾?

(2020-04-15 09:54:04) 下一個

喪鍾是美帝自己鑄就,而特朗普隻是一個碰巧趕上的敲鍾人。

先來看看美國的新冠疫情,這是今天的世界疫情表.


曾幾何時,特朗普和美國政客和媒體精英們,用輕鬆的語調,隔岸觀火,調侃發生在大洋遙遠彼岸的瘟疫,那種優越感讓人印象深刻到今。再看看這張表,全美確診人數已經接近中國的7倍,而死亡人數也快接近7倍啦!而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也把中國拋在了身後。

再看看那張死亡統計圖,可以看出數字變化才剛剛進入指數增長期的開始,所以特朗普說,最後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0萬人不是瞎說的。死亡的人數隻剩下一個冰冷的數字,一如政客們冰冷殘酷的內心。

新冠疫情把美帝的現狀擊打得千瘡百孔。

1,把坦克開上了紐約和洛杉磯的街頭。紐約和洛杉磯都瀕臨大洋,坦克開到這兒是防誰呢?加拿大和墨西哥離得還遠著呢?再說加拿大和墨西哥想找美帝的麻煩,那不是老壽星上吊?想到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你知道明星的保鏢是防誰的?”答案很殘酷:明星的粉絲。那美帝的這些坦克是用來防誰嚇誰的?答案當然是美國人民啊!瘟疫來了,首先不是想到如何全力以赴地去拯救大眾,而是想如何對付大眾?這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應該作為的嗎?當然不是,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當然隻發生在一個不正常或者是變得不正常的國家!

2,國家元首的反應。看看中國怎麽做的,封城杜絕擴散,快速建立方艙醫院,從全國調集醫務人員支援武漢,全力以赴,治病救人。而特朗普的反應就是:不作為。對於如今混亂的局麵,特朗普負有重大的失職。這種情況下,作為主要負責人,理應辭職以謝天下。可是這個跑龍套的怎麽會辭職呢?當然要賴著,而且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還一心不忘競選連任,說11月份的選舉照舊。對於現下的混亂局麵,他說“當初我知道這個病毒很可怕,會有千萬個美國人失去生命,我隻是想保持積極的態度,給人民以希望。” 這個時候,他還不忘邀功,說:“當初我是世界上第一個對來自中國和亞太地區的人進行封航的人。”

3,民主製度下的怪胎行為:甩鍋。民主是好,一人一票,怎麽投票,且聽候選人如何嘴上放炮!在中國,仕途要發展,必須有政績。而在美國,看你如何吹!一場演講或辯論便能決定一個候選人的命運。特朗普是這樣,奧巴馬更是這樣。而真正有能力治國的希拉裏卻被曆史遺忘。當然希拉裏也算不上好人,但至少她懂得如何運作政府,如何治理國家。那麽被選上的這些嘴上能說能力欠缺的這些人,在麵對真正考驗的時候,他們最基本的動作就是甩鍋。我們每天看特朗普的表演,都會看到他講自己如何努力,而發生的錯誤都是因為這個因為那個,肯定不會是因為自己。議會議員裏更有一大幫不學無術的家夥,竟然會想到把疫情的發生發展怪罪在中國身上,然後想賴了中國買的國債來懲罰中國。看到這種新聞,我是徹底放心啦!

4,斷崖式墜落中的股市

股市熔斷四連擊,徹底把華爾街打懵了,從來不會驚慌失措的老狐狸巴菲特不顧50%的損失,趕緊將手中的航運股票統統拋售。美國股市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一直覺得,道指會很快下落到15000。雖然政府實施了2萬億的救助計劃,但我們都知道,這2萬億就是發國債,可是沒有人買,於是隻能是美國人自己印鈔票,買自己的國債,還是空手套白狼。這個救助計劃也就是一個騙局,不會起到多大效果。事實也是這樣,股市在救助計劃實施後,有了一個逆勢上漲的過程,但是就隻漲了那麽一點,就一直徘徊在21000左右。我很納悶,是什麽力量在維持著這個21000的生命線呢?看了一個視頻後,我明白了,背後的這個力量就是美聯儲,是它運用救助資金,洗刷大企業的不良資產,爾後,再製造新的金融泡沫。所以目前股市還能維持在21000左右不是因為厚實的經濟(早已空了),而是因為新的泡沫。我就看美聯儲還能頂多久。

5,美聯儲。不想說這個東西,美聯儲和華爾街是美國墮落的根源,關於這方麵的帖子很多,大家自己查看。

6,腐敗的合法化。多的不說了,就說一點,見下圖:

從此以後,政治捐款就公然成了一種政治賄賂,美國政治也就成了真正的金錢政治。人民當然還有投票權,可是不關選上的領導人是誰都必須跟著資本家的指揮棒走。你以為你有民主,可資本家卻很鎮定:“我不管選上的是民還是共,反正我有錢!”

7,東西部各有幾州私自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特朗普的命令。加州和德州據說在大選後宣布獨立。

此情此景,有人說,我仿佛看到羅馬帝國崩潰前的一切。而這個高潮是:

8,美國不給聯合國秘書長發簽證,拒絕他入境辦公!

遠處教堂的鍾聲被敲響,我怎麽覺得是特朗普敲響了帝國的喪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RooibosTea 回複 悄悄話 不錯,你應該接著寫啊!
hotpepper 回複 悄悄話 I think it is unfair my comments were deleted on two different article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