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寵愛“好生”是一種教育低境界

(2019-04-03 21:32:32) 下一個

不少教師有這樣的經驗:學生畢業成人後,對老師熱情有禮的往往是那些跳皮搗蛋、頂撞老師的“差”生,而那些遇見師繞道走,見了當沒見的反而是那些在校時成績不俗、老師關愛有加的“好”生。

這到底是教育的一種奇怪的“規律”,還是別的原因所致?

其實,這是因為教師把教育的“低境界”當成了愛。

老師教學生,當然希望學生“乖”、“聽話”、“成績好”、能升上重點中學或大學。凡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學生,老師都特別喜愛,由於喜愛以至無原則的“寵愛”也不可避免。比如:單獨給這些學生“加餐”,生活中給這些學生“無私奉獻”,好吃的都給他們吃,私人空間也向這些學生開放,對他們的缺點錯誤也隻是輕輕一笑,像對待親人或朋友一樣毫無原則就任其過去了,不用接受任何懲戒。甚至因此演繹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園丁之歌!

殊不知,老師這樣做實際上成了一種溺愛,這種做法事實上也是一種“世俗”或“勢利”,因為老師“料”到了這樣的“好”生將來必將發達或有出息,所以在潛意識裏不敢得罪,甚至蓄意討好,或者有意進行“感情投資”以圖日後學生厚報。

老師也許會說:冤枉呀!我沒這麽想!

 

錯了,老師潛意識裏還真是這麽想的。並且,這樣的“好”生還能給老師帶來現產實的利益:考得好老師有麵子,有獎金,有家長的回報!

這難道不是老師的勢利與世俗?

這難道不是一種教育的低境界?

那麽,學生畢業之後,“發達”之後,一切語境都改變了,要他怎麽瞧得起“低境界”的教師?怎麽願意與以“恩師”自居的老師相見?再次與老師相見,這些“乖”孩子還要背負著一個沉重的道德包袱。這些都是“乖”孩子不願與原來的老師相見或對“恩師”不好的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恩師”對學生的期待值較高。

 

別人對你的恩你一點也不能忘;

別人對你的仇你一點也不能記。

 

道德是這麽要求我們的。但真正做到者能有幾人?

我有兩個高中同學,同學甲高考後檢查身體時有那麽一點點問題,同學乙的家長正好各方麵有一點關係,同學乙和家長便幫助同學甲新化長沙,長沙婁底地跑,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終還是搞通了。同學甲感恩戴德,直呼同學乙為親哥,呼同學乙的父親為“幹爹”。

這本來應該是很親很親的關係啊!

可是,同學甲上了中專以後,就不願再與同學乙及其家長聯係,比陌生人還陌生人!

這真叫人寒心!

然而我又一想,如果同學乙把對同學甲的這份重恩忘得一幹二淨,若幹年後,當同學乙和同學甲私下裏見麵時,同學甲會不感恩?不主動提及這份恩情?

也許,同學乙及其家長施恩之後,難免表現出恩人之態,讓一個孩子無法承受恩情之重。

 

同學甲的這種心態,與眾多受老師之恩的“好”學生心態,頗有相似之處。

如果我們籠統地指責這些“乖”學生和同學甲忘恩負義,表麵看是沒有錯的,但的確沒有抓到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在於:老師施教的低層次和家長施恩的低層次。他們不是站在一種完全正義、完全公平的立足點去做的。

那麽,為什麽跳皮搗蛋的“差”生在畢業後那麽對老師尊重呢?

我想不外乎如下原因:

“差”生與老師之間的交往不存在什麽客氣、掩蓋之處,是赤裸裸的靈魂交流。老師對“差生”的批評、懲罰,大多都是對的,老師對“差生”是不講客氣的。(當然,不講公理的老師是要受學生恨的,也許會記恨一輩子。)

“差生”對老師的頂撞,讓學生心存愧疚。這時的學生就有一種感恩之情,有一種回報之情,這是一種最美的心態。所以這種學生在成功之後看望老師。偶遇老師也很客氣。

“差”生往往有優異的秉賦,他們成績不好,但總會有其它的優勢。他們的成功,令老師意外,在他們的成功麵前,老師不會以“恩人”自居,隻會感到“意外”和驚喜!“差”生特別是成功的“差”生見了老師,也不會有道德包袱,有的是昔日師生間話語環境的逆轉,有的是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有的是與老師再次靈魂摩擦後的快意!

 

人在江湖,最難的是與魔鬼共舞,最難的是喜歡你討厭的人!

 

老師在課堂,最難的也是與差生共舞,喜歡班上的每一個“差”生!

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複 悄悄話 有一定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