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翻書的東風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正文

南宋的悲劇與精神之由來

(2024-06-23 08:02:57) 下一個

南宋的悲劇與精神之由來

 

中國曆經無數朝代更迭,戰亂紛爭。其中百姓的苦難,戰爭之殘酷,比南宋更甚的,也不算少。然而為什麽南宋英烈和人民所經曆的悲劇,格外讓人心痛,南宋亡國前那份不屈的精神,格外讓人動容呢?因為南宋的悲劇,是整個士人和百姓的悲劇;南宋的精神,也是整個士人和百姓的精神。

要說這悲劇與精神的由來,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據說厭倦了爭權奪利人間殺伐而在山中沉睡八百年的陳摶老祖,聽說趙匡胤登基,蹭地從床上跳起來,撫掌大笑說:“天下終於可以太平了”。(一說老陳是騎驢過鬧市時聽到老趙登基而樂得從驢背上顛下來。異曲同工。)

事實上老趙的確不像過去的開國君主那樣,最高權利到手後開始任性屠殺。也不像盛世之帝那樣因為野心和虛榮而窮兵黷武四處征伐。相反,他杯酒釋兵權,不殺一人而防止了藩鎮割據的隱患;又倚重文臣,廣收人才,推進文化和經濟發展。可以說,他算得上是曆史上少有的 “武統天下,文定四方”,以文化和文明為治國方略的皇帝。

他打下的這種重文輕武的基調,使得數百年大宋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北宋的蘇軾,歐陽修,南宋的辛棄疾,陸遊,都是其中文人的代表。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士人的精神不光在官僚士大夫中而且是在整個社會大眾百姓中深深地植根。

到了南宋,宗澤,嶽飛,文天祥,陸秀夫,襄陽城,崖山,釣魚城的軍民,他們由這樣同一個精神緊緊連接,互相支撐著“士可殺,不可辱”的信念。

然而重文輕武的基調同時也可以說是造成大宋亡國悲劇的原因。

趙匡胤應該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後來的五代十國,很大程度上是來自胡人外族對中原的侵擾。如果宋朝沒有外患,他的重文輕武戰略或許可以持久。可是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都麵臨強大的外族威脅。老趙的私心裏,是畏懼將來由手握兵權的武將像他自己當年陳喬兵變逼後周柴宗退位一樣,來威逼自己的子孫。所以他取消藩鎮,集兵權於一身;重用文官,輕視武將。於是宋朝軍隊缺乏管理和訓練,裝備也越來越落後。這樣,軍隊的戰鬥力與靠擴張擄掠來發展的契丹,金,蒙古,差距越來越大。

北宋時楊家將抗療的壯烈,就昭示了其後數百年悲劇的開始。而這悲劇到南宋的嶽飛,到崖山,到釣魚城,一幕幕地重演,一幕比一幕更加慘烈。這些將領文臣,軍士百姓,所堅守的,又恰恰是大宋文化傳承中作為一個民族集體的“生命不可踐踏,尊嚴不可折辱”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東風再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鼓勵哈。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東風再起的文章幽默中帶有深刻的曆史洞察力,深情講述了南宋的悲劇與精神之由來,值得讚賞。
東風再起 回複 悄悄話 哈哈,純屬盲人摸象,見笑了。
lio 回複 悄悄話

南宋作為統治階級問題很多,首先是北宋做的孽,言而無信等等一大堆問題,作者沒有剖析這些根本原因,在北宋上費墨頗多,東拉西扯一大堆。



東風再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曆史不過是一些故事和視角的組成。種姓和族裔的變遷隻是這些視角中的一個。而且,是相當無聊的一個。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又是一個拿演繹和評書當作曆史碩士的窮酸讀書人。楊家將呼家將曆史上並不存在,存在的是折家將種家將之類。實質上就是些熟翻,或者說開始接受大一統或者所謂漢化的湖人大草原人。實際上趙家人本身也是更熟的番人的後裔。被宋統一之前,江南四川之類的經濟發展比統一之後要好得多。這也是為什麽這些地方多有農民所謂農民起義。就是被宋殖民者盤剝太深的反抗。宋大規模開展了公務員科舉製度,給很多沒啥實際本事的做題家又了高薪工作的機會。這些人當然編故事來讚揚了。不過是古代林毅夫張維為之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