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語

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正文

從曆史的角度看毛澤東

(2020-07-22 13:26:09) 下一個

從曆史的角度看毛澤東

 

9月9日是毛澤東逝世周年記念,而在每年中國大陸"中共"的許多主流媒體上可以說隻字未提《毛澤東》三個字。而相反在9月9日這一天提前兩天紀念911事件倒是很多,又或是提前了一天慶祝教師節。就是從第一版翻到最後一版,對毛澤東一個字沒提。這不是一家報紙的偶然行為,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安排,就是說不要提毛澤東,不要觸及這個話題,因為據說中國有一個習慣就是紀念誕辰,而不記念忌日。但其實還是有記念忌日的,而且民間有記念毛澤東的,  比如9月9日一群朋友去了韶山說,韶山人如潮花如海。再比如,那天有一幫朋友去了毛主席紀念堂,說去紀念堂的人非常非常多,鮮花也堆積得跟小山一樣。還說,那天不止一群人,還有很多很多個人排很長的隊,有人在見到毛主席遺容之後失聲痛哭,引起很多人注意。不論我們怎樣評價這些事情,他們是有新聞價值的,但在許多主流媒體上的確保持了沉默。對比起來,網絡更多反映的是一種民間的心理,在百度輸入“毛澤東”三個字,出現的條目是搜索出來包含毛澤東的條目數量更多地反映了一種民間的心理和意識。

1999年,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為了迎接新千年到來,組織了一個24人的小組。這個小組谘詢了幾十名專家意見,在幾百個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當中,選出100個偉人中的偉人和影響力最大的100個曆史事件,時間跨度是從1001年到2000年。後來他們編成了一本畫冊,叫《人類1000年》。在這本畫冊裏,沒有羅斯福,也沒有華盛頓,沒有丘吉爾、戴高樂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但有毛澤東,而且毛澤東出現了兩次:作為曆史人物,他出現了一次; 作為曆史事件,他領導的兩萬五千裏長征又出現了一次。這本書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叫做“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和剛才百度的搜索結果作一個對比,也就是說,放在一個也許更客觀、更多元的一個環境裏,毛澤東顯示的影響力甚至要大得多。也可以說,如果把毛澤東放在一個更長的曆史跨度來看,他的影響力也是更大的。

1840年以後之中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時期。從辛亥革命開始,或是從1949年開始,毛澤東是個最重要的人物。從曆史的角度看毛澤東有三個曆史貢獻:第一個是贏得了中國的獨立。在毛澤東以前,  中國已經被列強瓜分鬥刨,麵目全非了。過去的藩國和領土一塊塊丟失,比如過去的琉球、朝鮮、越南、緬甸。領土比如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以及中亞和台灣的一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都喪失掉了。以至於在1898年戊戌維新之前,當時的譚嗣同已經在“籌辦亡後之事”,就是認真考慮和籌劃中國被滅亡之後的事情,包括在中國被瓜分之後,他所在的湖南省應該起什麽作用的問題。在當時的精英看來,亡國已經是非常急迫、非常現實的一件事了。

那麽,在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期,中國真正實現了獨立,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說的還不是1949年,應該說是1953年,也就是朝鮮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個問題才真正的解決。因為隻是在朝鮮戰爭的時候,通過和列強即“聯合國軍”直接交手,打出了威風,才讓列強真正認識到了毛澤東的中國。在朝鮮戰爭之前50多年,也是在朝鮮,中國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淮軍與新建不久的日本陸軍相遇,淮軍從朝鮮的牙山潰退到平壤,再從平壤潰退到鴨綠江,一潰千裏。而過了50多年之後,還是一樣的中國農家子弟,經過毛澤東思想的訓練和武裝,就把當時由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中國的國力同“聯合國軍”中為首的美國相比非常懸殊,相反,在50多年前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的國力是遠遠超過日本的。在1950年,中國的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28分之一,美國是2800億美元,中國是100億美元。在當時最能反映工業水平的鋼產量方麵,雙方懸殊更大,美國是8780萬噸,中國是60萬噸。

所以,當時中央高層中身經百戰的領袖群體在討論是否要出征朝鮮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不同意的。大家都知道,包括林彪這樣一個軍事天才,都是不主張出兵的。而毛澤東力排眾議,他考慮了3天時間,不管有多麽困難最後還是決定出兵。他的戰爭意誌和戰略判斷被後來證明是非常有遠見的。當時的蘇聯比中國要強大得多,蘇聯已經有完整的工業體係,有現代化的海陸空軍,而且已經有了核武器。但是,斯大林不敢出兵,剛開始斯大林答應蘇聯隻出空軍,但是到了最後一刻,斯大林怕出空軍也會和美國發生衝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怕美國進攻蘇聯,所以在最後一刻取消了這個決定。他和當時在莫斯科的周恩來講,讓他轉告毛澤東蘇聯不出兵了,並且說,讓金日成同誌到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吧。但是這個時候,毛澤東還是堅持原來的決定,堅持出兵。回憶錄講,當時斯大林感動得流淚了,連說還是中國同誌好。所以說,在真正的曆史關頭,在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時候,一個人的意誌、膽略和智慧就被比較出來了。斯大林也是個鋼鐵般的巨人,“斯大林”這個詞在俄文裏就是“鋼”的意思。但是,毛澤東和斯大林在朝鮮戰爭這個問題上仍然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朝鮮戰爭這3年,中國打得非常艱苦,犧牲了10多萬人,而美國的戰爭意誌始終沒有被打垮,不像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軍隊的戰爭意誌基本上被打垮了,經常出現整師整軍被圍殲,出現一潰千裏的局麵,這就表明戰爭意誌被打垮了。在1950年出兵前夕毛澤東給斯大林的一封電報裏,他講了中美兩軍武器裝備的對比。他說,美國一個軍3個師,它的7公分到24公分的火炮數量是1500門。而中國一個軍也是3個師,火炮數量隻有36門,也就是說連美國的一個零頭都不足。在朝鮮戰場上經常是美國的一個團被包圍,但是最後還是突圍出去了,而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中是很少出現的。所以在朝鮮戰爭中誌願軍最多全殲的美國軍隊就是一個營,因為美國火力太強了。由於誌願軍與美軍裝備的懸殊,戰爭打得非常艱苦,但1953年還是取得了勝利。所以從1953年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敢於真正入侵中國。這是因為朝鮮戰爭樹立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所謂“打得一拳開,百拳不再來”,如果第一次挑戰你不敢勇敢麵對的話,就會像1840年以後那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就不斷會有人來打到中國頭上。所以,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生存之戰,說到中國的民族獨立和解放,必須把朝鮮戰爭的功績考慮進去。

從朝鮮戰爭又引出了毛澤東的第二大貢獻,就是中國的工業化。朝鮮戰爭打得非常艱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現代工業。所以當初麥克阿瑟不相信中國會參戰,理由就是中國沒有空軍,沒有現代工業。他說如果中國參戰的話,特別是如果前進到平壤一帶的話,那麽中國軍隊將麵臨一場最大規模的屠殺。鑒於朝鮮戰爭的經驗教訓,在朝鮮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中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1952年,中國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摸工業建設。

從曆史上看,中國至少有三個千年工程,第一個是秦始皇修築長城,它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古代的北方邊界,也就是遊牧民族同農耕民族的一個分界線,因為秦始皇的長城在北方的線路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線重疊。再往北方,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無法建立農耕文明的。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千年工程,後來曆朝曆代又不斷翻修,這個工程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年。

 第二個千年工程是隋朝的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溝通了南北的物流,奠定了唐宋以後中國經濟的繁榮,影響也超過了一千年時間。人們看《水滸》或者《金瓶梅》裏麵描寫的那些城市,非常富裕繁華,都是沿運河的城市。隻是到了近代,海運開始盛行以後,運河及其沿岸才開始衰落。

 還有一個千年工程就是在毛澤東領導下建立的中國現代工業體係。這也將產生長遠的影響,因為它奠定了中國未來長期發展的基礎。這個工程在1952年啟動以後,扭曲了一般的經濟發展規律,不是從輕工業而是從重工業開始,因為重工業是裝備其他工業包括國防工業部門的。當時中國建立工業體係的第一目標是建設現代國防,也就是為了避免中國自1840年以來麵對的被動挨打局麵。人們都知道,常規的工業化過程,比如英國,是從紡織業這種輕工業開始,最後才發展到機器製造業這樣的重工業。而中國剛好顛倒過來,所以當時出現了國富民窮的問題。當國家的工業基礎已經相當雄厚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還很艱苦。這就是因為大部分資源都被拿去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了,以至於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國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就。1964年10月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對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震撼;  1966年中國實現了用導彈發射原子彈;   1967年爆炸了氫彈;   1970年4月中國衛星上天。也就是說,以“兩彈一星”為標誌,中國的現代工業體係基本上建成了,而且取得了當時世界的尖端技術成果,“兩彈一星”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如果中國沒有毛澤東時代留下的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話,中國今天的命運不一定比伊拉克要好。

美國學者莫裏斯·邁斯納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他說,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工業規模甚至還不如比利時。比利時人們知道麵積隻有30000平方公裏,比台灣省還小,人口隻有幾百萬,還不如北京市人口多。而在毛澤東時代快要結束的時候,中國卻進入了世界工業六大強國的行列。1952年,在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當中,工業隻占30%,農業占64%,  而到了1975年,也就是毛澤東逝世前,這個比例顛倒了過來,工業占72%,農業隻占28%。當時中國已經基本上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的現代工業體係。這是毛澤東在曆史上的第二大貢獻。

 毛澤東還有一大貢獻是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要說社會主義首先要講一下資本主義的困境。因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是以“經濟人”為基礎,也就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資本主義導致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形成惡性競爭的關係。因為資本主義必然導致兩極分化,這不但導致社會環境的惡化,也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並且在個人心理上形成了極度的焦慮、壓力和緊張。

新中國建國初,毛澤東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在當時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選擇惡性競爭,那麽它造成的慘狀是難以想象的。因為那麽有限的資源會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裏,這也是1949年之前中國的一個狀況。1949年之前,為什麽中國的現代工業不能啟動,遲遲不能啟動,或者啟動了多次都進展及其緩慢,並且不得不中途停下來?  除了戰爭的幹擾,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有限的財力和物力被一小部分高消費階層占有並無謂地消耗掉,有限的資源沒有投入到工業建設中;  而在1949年的中國革命就是消滅了這個高消費階層,把他們原來占有的這點資源拿過來,投資到中國的新工業建設,奠定了中國新工業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中國又有了一個高消費階層的,如果這個高消費階層提前50年出現,中國是不可能建立現代工業體係的。之所以今天能夠容納這個高消費階層,是因為毛澤東時代已經奠定了一個工業基礎,中國的財力和物力能夠在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背負這樣一個高消費階層。但當有一天不能背負這樣一個高消費階層時,  將一定推倒重來。

所以建立社會主義製度是對上述資本主義困境的一種超越和克服。毛澤東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同時也嚐試對蘇聯式的社會主義製度進行改造,也就是說對計劃經濟和官僚體製進行改造,這就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嚐試。這些嚐試都是下放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試圖超越當時以計劃經濟和官僚體製為標誌的蘇聯模式。但是這個嚐試人們都知道遇到了官僚集團即走資派的極力反對和阻繞以至受到很大的挫折,這就說到了文化大革命這個問題。

在談論毛澤東的時候肯定回避不了文革。文化大革命也的確試圖解決在那個年代出現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國家社會主義的問題。 什麽是國家社會主義呢?  社會主義是由全民占有生產資料,由全民來享有生產成果。但是國家社會主義並不是這樣,國家社會主義是由一個官僚集團掌握和控製生產資料,由官僚集團掌握國家權力,來實現生產成果的支配。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實際上是要解決國家社會主義的問題,是要把國家社會主義變成全民社會主義,變成人民社會主義,這應該說是文化大革命的初衷。也就是說僅僅有無產階級專政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社會主義民主同無產階級專政相配套。

 在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當時一個民主人士叫黃炎培隨團訪問延安,和毛澤東作了交流。他問毛澤東,說他也是幾朝元老了,看到很多政治集團上升然後衰落和覆滅,  “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剛開始大家聚精會神,眾誌成城,以後便惰性發作,無法扭轉。他說這是一個曆史周期率。中國共產黨怎樣避免這樣一個循環? 毛澤東當時很有信心地回答黃炎培說,我們靠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是毛澤東一貫的想法,他在建國以後條件成熟的時候就會實施這個想法,把群眾號召起來監督和批判這個國家的執政集團。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初衷。

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澤東和黨內的幾個秀才一起係統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做了很多批注和談話。教科書有一段提到1936年的蘇聯憲法規定蘇聯公民“有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年老、患病及喪失勞動能力時獲得物質保證的權利”,等等。毛澤東當時就非常有針對性地在教科書的這段文字旁邊批注道:“最大的權利是管理國家”。他還發表了一段談話,說:“這裏講到蘇聯勞動者享受的各種權利時,沒有講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文化大革命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一個“紅色”的官僚集團會漸漸褪色,會變成“白”,漸漸還可能變成“黑”。所以,文化大革命要解決“改變顏色”的問題。舊中國的勞動者曾經受到權力和資本的雙重統治。解放後,資本對人的統治消失了,但是權力對人的支配還存在。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這是當時文革的一個提法,它的初衷就是在解決了資本對人的支配之後,解決了市場對人的支配之後,要解決權力對人的支配。解決國家和政府對人的支配問題。要實現最徹底的解放。

當時文化大革命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對發達國家,比如說對日本、對美國、對西歐。80年代有一部意大利電影叫《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那裏麵有一個細節,從側麵反映了文革的影響。羅馬的公安局長每天收到報告說,今天在大街上毛澤東的語錄貼了多少多少條,林彪的語錄貼了多少多少條。這是當時羅馬的情況。我們今天都很難想象,當時中國對世界有這麽大的影響,而且主要是在青年在知識分子,主要是在一些有頭腦能思考的人當中。你們現在在網上搜索,可以看到這樣的照片:當時日本大學生YX,高舉的是毛澤東的畫像和毛澤東的語錄牌。文革以後,很多人從個人崇拜,從意識形態宣傳灌輸的角度來理解毛澤東的巨大威望。這放在世界範圍內是完全不成立的。因為這些美日歐國家,是完全不存在這樣洗腦的條件的。如果說有洗腦的話,那麽恰好是反向的洗腦。但是在60年代末70年初,毛澤東在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在世界曆史上也很難有第二個領袖能和毛澤東可以相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