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螞蟻

一位愛好藝術、文學、攝影和旅遊的海外遊子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2019-01-25 17:44:30) 下一個

介紹一種山西名吃“太原撥魚”

天下麵食,盡在三晉

山西素有“麵食之鄉”的美稱。據稱幾乎每一位山西主婦, 都會用小麥粉、高粱麵、豆麵、蕎麵、蓧麵等做出數十種麵食,光聽這些名字就讓人流口水。到了廚師手裏,這些麵食更是被舞弄得花樣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人說山西麵食是“一麵百樣,一麵百味”,這一點也不誇張。山西麵食品種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作之巧,在全國獨樹一幟。有據可查的山西麵食,竟達280多種!

天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在太原。太原麵食被美食專家譽為山西飲食文化之靈魂。太原麵食從古至今,集晉中以及全省各地之大成,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觀,成 為中國麵食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南宋人宋憲章在品嚐太原麵食後欣然題詩:天下麵食數太原,山珍海味難比鮮,味壓神州南北地,舌上涇渭天上天。 今天我們不說拉麵、扯麵、刀削麵、河漏麵,也不說推窩窩、揪片、灌腸,而是要說說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撥魚兒”。

 “撥魚”撥的什麽魚?

“太原撥魚”是山西的經典麵食之一,又稱“剔尖”。首先要把和的很軟的麵團放在一個帶把的盤子上,然後一手持盤,一手用鐵製筷子或一根三棱竹筷,將麵一條條撥入鍋內,一兩麵一般可撥下40幾條一寸左右長的麵條。那麵條在水中上下翻滾,煞似一尾尾銀魚戲水,故稱“撥魚”。又因麵條兩頭尖尖,又稱“剔尖”。這種麵柔軟綿滑,吃起來柔嫩爽口。配上傳統的有西紅柿雞蛋醬、肉沫雜醬,拌上醃韭花、辣椒等小菜,即可食用。且易於消化,老少皆宜,別具一番風味。 撥魚的曆史悠久,元朝史書上就載有“山藥撥魚”,“玲瓏撥魚”等文字。據說早在十三世紀,遊曆中國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山西麵食介紹到了意大利。由此推論,風靡全球的“意大利麵條”大概是從山西傳去的。

北京有一家晉陽飯莊,專以經營山西麵食而聞名京城。該店開張時,請來了著名作家老舍,他特意點了撥魚兒、刀削麵、貓耳朵各一小碗。他慢慢品,細細嚐,麵對屋外紫藤花,詩意湧來。第二天,他給晉陽飯莊送來一首詩:“駝峰熊掌豈堪誇,撥魚貓耳實且華,四座風香春幾許,庭前十丈紫藤花”。 這首詩的前兩句後來成為了這家飯莊的堂前對聯。

三晉山川,人傑地靈;太原鄉親,淳樸善良。他們祖祖輩輩勤勞耕作,企望年年五穀豐登,也希望月月鍋裏有餘,於是這種美好的願望也體現在他們的飯桌上。鍋中有魚(餘),生活富裕,正是老百姓這種美好的期盼。

做撥魚,先和麵

做麵食就講究和麵。山西民間多用高粱粉、蕎麵粉、小豆粉、綠豆粉、玉米麵等混合製作撥魚。為了品嚐這種美食,我專門邀請來了來自山西太原的老孫和他的太太來我家製作和演示“太原撥魚”。老孫本次采用了兩磅左右的普通白麵粉,再摻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黃豆粉,此量可供兩家六人食用(見圖一)。

(圖一)

他將冷水快速倒入麵盆,用兩隻竹筷朝一個方向攪動。注意:冷水要快速倒入,不是一點點倒入,而且攪一會要讓麵餳一會兒。直到整個麵團攪成膠狀,比刀削麵要軟一些,均勻且有彈性,放置一邊準備下鍋。(見圖二)

(圖二)

專用器具,缺一不可

不同於山西抻麵和刀削麵,製作撥魚的專用器具是一把圓形的托盤和一根扁扁的有彈性的撥刀(見圖三)。它讓我想起了乒乓球拍子。然而前者的把是彎的,而後者是直的。你看老孫左手持盤,右手持撥刀,好似古代左手持盾,右手持刀的武士一般,不過尺寸小了許多。

(圖三)

老孫講:熟練的麵點師會嫌這樣的器具效率低,通常是左手托一個大盤子,上麵碼上麵團。右手持一把長約二尺的特製三棱竹筷。操作時左手轉動麵盤,右手快速撥麵。但聽叭叭作響,一條條雪白的麵條兒飛入鍋中,恰似一群鮮活的小魚兒,在水中遊動。一個熟練的麵點師,可以照顧多人同時用餐。 

山西人吃麵  講究“澆頭”

“ 澆頭”是什麽?通俗點講就是湯菜和佐餐配料。為什麽稱之為“澆頭”?大概有“劈頭蓋腦”澆下來的意思吧。

做澆頭用的是很普通的材料,三個西紅柿,三個青辣椒,三株香菜(見圖四),再加上一點瘦肉(略帶肥)和黃醬(見圖五)及兩個雞蛋,這餐飯需要多少錢?看一眼就知道了。

(圖四)

(圖五)

老孫負責做麵,掌勺做澆頭的卻是孫太太。你看她手腳麻利,洗菜剁肉,一回兒就準備停當了。撥魚的澆頭由西紅柿雞蛋醬和肉沫雜醬組成。首先,把麵醬摻水變成麵糊(見圖六),然後待鍋內油熱,炒肉碎,滑勻,基本熟透後放入蔥花,薑末,大蒜末,再倒入麵醬,最後加一點細鹽調味,肉醬就做好了(見圖七)。

(圖六)

(圖七)

再將鍋中放油炒雞蛋,用炒勺攪碎,放蔥、薑、蒜末,倒入切成碎塊的西紅柿,拌勻,加鹽調味,西紅柿雞蛋醬也做好了。(圖八、圖九)

(圖八,圖九)

青椒和香菜均切成碎末,放入盤中待用。如圖十所示,撥魚的澆頭就是這樣:紅、綠、黃、紫相間,搭配的煞是好看。

(圖十)

撥魚煮麵  浪裏白條

接下來,就是本餐的精彩場麵-撥魚煮麵了。待爐上半鍋水燒開,老孫將和好的麵團碼入托盤(見圖十一),用撥刀快速將麵撥入滾開的鍋內。隻聽撥刀碰托盤叮當作響,麵條一條條飛出。鍋內熱水滾滾,霧氣升騰,白生生的麵條旋轉翻滾,真的好象一群銀魚(見圖十二)。還沒有入口,就感覺滿口生津了,好饞人哪!不一會,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麵魚就出鍋了(見圖十三)。

(圖十一)

(圖十二)

老孫解釋說:這撥麵的關鍵在於“穩、準、狠”,不拖泥帶水,這樣撥下來的麵條才能均勻,兩頭尖,中間鼓,形似小魚。要做到這一點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而且那麵團在撥之前要快速地在水中蘸一下,撥刀也要勤蘸水,以求麵不粘連。

(圖十三)

撥魚煮好了,加上澆頭,那真是色澤鮮豔,香氣撲鼻,肚裏的饞蟲再也按耐不住了。(見圖十四)。那天,我跟太太第一次品嚐了這種山西名吃,興奮心情難以言表。這種與麵條相似的“撥魚兒”吃起來爽滑,十分筋道,“澆頭”和佐料酸中微辣,清脆香甜,讓人不忍下咽,咽後口齒留香,回味無窮,胃口大開。為此,特將相關圖片和文字整理獻給讀者,以便大家效仿,並借用後麵的四句詩讚頌這種人間美食: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麵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後記:經過幾次嚐試,本人已經完全學會了“太原撥魚兒”,在此特別感謝老孫師傅的熱情指導和幫助!願更多的朋友能更品嚐到這種山西美食。)

 

原載 05/16/2009 《加中時報》,現貼在這裏,供各位欣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