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堅峰

彩虹那頭尋找狐狸的家
正文

行走在巷子裏的那些曾經的匠人

(2019-07-17 04:34:55) 下一個

過去的日子,街巷裏常有各樣的匠人遊走。他們穿著破舊,口音濃重,肩挑手推謀生的行頭,幫城裏人家剃頭磨刀爆米花,靠手藝活著,與街巷市井小民組成一個共生體,彼此依存,恰如城市的一組世象景觀。

匠人在你家弄堂裏走過,發出一聲吆喝,引起你的注意。那聲音喊的是甚,沒有人能聽懂,有的隻是一聲長調,拖著怪怪的“噢”的尾音。每一種叫聲都以特定的旋律,表明他們的行業身份。人在家裏聽吆喝就可以分辨,外麵來的是幹什麽的。

因時間的久遠,我已經無法複原這些叫賣聲(遺憾),然而這些曾經的行業仍還記得幾樣。

鋦碗 那是我最初記憶的一種手藝,家裏碗打碎了,碎成兩半或三片,可以讓補碗的補,在裂縫的兩側打眼,補上一個一個跨縫的鐵釘,樣子有點像醫院手術後縫的針腳。那些鐵釘補在碗外麵,黑黑的鼓起,很不好看,拿著硌手,裏麵到還光滑,隻見一條合攏的細縫,並不漏水。

師傅坐在小矮凳上專心的補,用小鐵錘子當當的敲,聲聲好像要把瓷片敲爛。還用長繩子牽一小棍左右拉扯,像拉二胡一樣,應該是在瓷片上鑽眼。還不時的往碗片上吐唾沫,然後用手一抹,猜想大概是防止鑽眼產生高熱。用到補過的碗,我總會想到補碗師傅的唾沫,心裏膩膩的有點不對勁。

小時候,看村裏人家的青邊海碗底部都刻有自家的姓,如“孫”“唐”“鄧”。如有兩家姓一樣的,就取家裏男主人名字中的一個字,如“興”“福”“昌”等。那時的農家,灶頭上就這幾個碗,家裏來了親戚,得去別人家借碗。碗和碗都是一樣的,時間長了分不清誰是誰的。這些字是一個點一個點鑿出來的,每一個點呈深褐色。我不知鑿這些字和補碗的手藝是不是同門同種。

補碗的行業到了七十年代就少見了。那時人們不再花錢為一個碗去修補。碗打碎了,買新的。

  補過的碗

箍桶 以前家裏沒有塑料製品,盛水的器具,除了臉盆是鐵的,其他都是木頭做的,那時的竹木行興盛。每家都有幾個木桶木盆,按作用細分可分作馬桶水桶腳盆浴盆,這些桶用木爿拚接,然後用鐵箍箍紮。時間長了,鐵箍鏽,木頭爛,桶就會滲漏,或者散成一堆木頭。

箍桶匠上門,挑著大大小小的鐵箍和各樣精怪的刀具,做的都是木工的細活,師傅將木爿爛掉的部分刨去,或換成新的,修好的桶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那些換下來的舊箍,小孩就拿去拋著玩,用一根鐵絲做把手。那年代,學校裏課間的時候,滿操場跑的都是拋鐵箍的。

   木桶

剃頭挑子 雖然巷口就有剃頭店,仍不乏有剃頭挑子上門來幫小孩剃頭,一般收費比店裏要低,也免去孩子們在店裏排隊等候的煩躁。

我所見到的剃頭師傅跟傳統所說的已經很不一樣了,既沒有讓客人坐的椅凳,也沒有那“一頭熱”,用的都是人家的凳子和熱水。這倒簡單,隻需要帶剃頭工具—-- 推子梳子刷子和一條圍兜。剃頭的時候,吩咐人家準備好熱水毛巾。這樣剃頭,一般都是做男孩的生意,男孩的頭好打理,十分鍾剃一個。

剃頭師傅是算好時間的來的,等孩子頭發長了,正說剃頭的事,師傅就出現了。師傅一來半天,大院裏的孩子就一個一個輪著,一旦拿出工具來,就得剃一堆頭。師傅跟大院裏的大人小孩都很熟悉,跟老熟人似的邊忙活邊調侃,到時間了,大家就琢磨師傅該來了。

有一陣大院來了個小青年,白白淨淨像個書生,定期來給小孩剃頭,講的竟是本地口音。小青年幽默並快樂著,大家叫他“小剃頭”。言談之中,知道了小剃頭的來曆,原來是個下鄉知青,病退回城,自學成才學會了剃頭,於是置辦了剃頭工具,謀起了生路。

 剃頭挑子

彈棉花 那是很早前的記憶,一般有兩人一起彈。好像有一張巨大的弓,一個高高舉起,另一個使一個木頭的手錘一下一下的擊打弓弦,弦在空氣中發出尖銳的震顫響聲,一聲一聲的重複。

屋子裏是一個很大的台麵,上麵鋪著舊棉胎,弓弦上沾著須須縷縷的棉花,屋子飛滿絮絮。

這是我所見的最為單調乏味的工作。我站半天看著,彈棉花人永遠是一個動作,那當當的聲音不高不低不緊不慢的,毫無色彩的重複。

一條破舊死硬的老棉胎,經過彈棉花的彈一遍,變得鬆軟雪白如新。那時的棉胎要憑票購買,家裏的老棉胎也要派用場的,每到入秋的時候,女人們就會籌謀著請人來彈棉花,變舊為新,以備冬天來臨。

 彈棉花

修棕棚 老一輩用的是棕棚床,四周木框,中間用棕麻搓的繩子,按經緯順序編織繃緊,人躺在上麵能感到彈性。在棕棚的背麵有一個向下彎曲的木梁,不知起什麽作用。棕棚年頭久了,棕繩斷裂鬆馳,床麵向下塌陷,這就得請修棕棚的來修了。棕棚師傅把爛的棕麻拆除,換成新的,用一根長長的鐵針編織。換過的地方顏色顯新顯淡,跟其他地方不一樣。整個棕棚修理過後,新補的鑲織在暗舊的棕麻間,看上去有些不協調。還好,棕棚床上還要鋪棉胎床單,裏麵怎樣外麵是看不見的。

修棕棚和修藤椅是一起的,家裏藤椅壞了,藤條鬆斷,也是請師傅來修。修過的一張藤椅,新舊也是兩個顏色。

  修棕棚

補鍋 補鍋是這樣的,如果鐵鍋開裂是無法修補的,補鍋隻補鏽孔。師傅先用銼刀將孔洞打磨幹淨,去掉鐵鏽,露出鐵質。再用一小酒精爐將一指頭大小的鋁塊融化,澆鑄在鐵鍋洞眼處。最後用銼刀砂紙磨平。補鍋由於要用到酒精爐,融化鋁塊,高溫高熱,有一定的危險,因此師傅不讓圍觀的小孩靠的太近。

補鍋和補臉盆一般合二為一,手藝是一起做的。那時的臉盆是鐵的,外麵鍍一層搪瓷。當搪瓷碰掉了,裏麵的鐵就容易鏽蝕。補臉盆操作跟補鍋是一樣的。後來我們在家裏自己也補臉盆,更簡單,在廢棄的塑料拖鞋上剪下一塊塑料,燒軟化了,直接往臉盆的破漏處糊。

      補鍋

裁縫 老裁縫做衣服是一針一線用手縫製的,那真是個技術活,如我鄉下的大伯。到了我小時候,年輕的大多用上了縫紉機。裁縫如果上門都要做好幾天的工,遇到棉襖棉褲,時間就更長。家裏計劃好了請裁縫,幾件服裝合在一起,先得自己準備布料,騰出裁剪縫製熨燙的地方,還得管師傅吃住。活多的人家,大人小孩的衣服湊在一起,做一兩個月是常事。師傅手藝好的,一般都是做老主顧的活,衣服穿在身上,合不合身,手藝高低一下就看出來了。名聲口口相傳,做好了,這一個小區的活就都自己找來了。

我小時候看老裁縫做衣服,在布料上裁剪畫樣,用一根棉線在粉盒裏沾滿黃色的粉灰,線拉直兩頭用手指按住,一頭輕輕用手指提起一放,布料上就有了一條清晰的黃粉線。用的尺子是一種軟尺,可卷起來收在布袋子裏,工作的時候,軟尺搭在脖頸上。

  裁剪工具

 

* 文中圖片取自穀歌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鄒堅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有你們的閱讀,我就不敢停筆。
等等看看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博主的好文,喜歡這些帶著歲月年輪的生活描述,有著獨有的韻味,請繼續啊!
江南一素子 回複 悄悄話 讀你的文,仿佛回到了小辰光。你的文每篇都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