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平

特別介紹本人的三大發明:1.自然世界曆方案 2.曾碼切音子聲漢字輸入法 3. 巧智圖
正文

古往今來21000年人類文明史自然世界曆方案 創製者 曾一平

(2019-02-06 02:20:25) 下一個

                      當今時段(7段)(長紀元11151年~12900年)自然曆年曆表

古往今來21000年人類文明史自然世界曆方案    創製者    曾一平

序言

人類文明被確認的曆史,約為一萬年以內。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沒有留下文字的曆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編年曆史,有四千年。可算是世界編年曆法的最完善的曆法文獻。它是以夏曆朔閏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近年國際上出版的著名的“人類簡史”一書,沒有以編年的形式給出人類文明的曆史。

對人類文明的曆史給出一個連續的曆表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未完成的重要曆史研究課題。

理論上,給出一個指定連續時段的人類文明的曆表應是必需的且可能的。

現代天文學研究測定地球遠日點的周期約為21000年。如以21000年的1/12,即公元1151年~2900年這1750年作為當今時段。在此時段遠日點約在黃經90°~120°之間。以此為依據可以製定一個此時段的標準曆表,滿足人類生活對時間計量的要求。

今天世界多數國家所使用的曆法是格裏曆。它的主要內容為:以近似於回歸年365.2422日的近似值365.2425日作為平均曆法年長。格裏曆的閏法就是以365.2425日來製定的。所以,逢4的倍數年為閏年;逢100的倍數年減閏;逢400的倍數年免減閏。這樣的閏法導致每萬年曆法年為3652325日。較實際日數多出3日。這個誤差短時間內還不致對生活有什麽影響。

格裏曆的年首不是自然四季的季首,格裏曆的年首在開始實行時采取了陰曆的月的初一日,與太陽沒有關係。所以365天後更與太陽無關了。這就導致格裏曆的曆法的日期反映不出自然四季的信息。當然要反映自然四季的信息,就隻能靠在格裏曆上附記四季信息。增加了麻煩,也給人的記憶增加了負擔。

格裏曆附加自然四季信息的辦法是在每年曆表上加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黃經點的日期。這四個黃經點是自然四季的中點。但每年這四個黃經點的日期是不確定的。不透明的。隻能由天文專家來計算測定。

格裏曆的分月沒有簡明的規律。大小月不相等。這對人的生活按月辦事造成了不公平和不方便。

格裏曆除月日兩層計日法外,另有來自宗教的七日星期的計日方法。它與月日沒有倍數關係。而人們的生活由於宗教的原因與七日星期密切相聯係。因此兩種計日方法給人帶來極大的麻煩。人必須每天記住月日和星期兩個數字。這是很大的負擔。

格裏曆的月日和星期的對照每年都要變,因此要每年編印年曆表,造成很大的浪費。

總之,人們現在使用的格裏曆是一個缺點很多的曆法。不能滿足現代文明生活的要求。現代人要求有一個框架簡明的與自然四季相配合的曆法。

要求曆法分月要有等長日,滿足公平和方便的要求。也要求月日日期反映自然四季的進程。

要求曆法計日層次簡明,月長要求等長30日。月下分等周便於計算。最好是5日周。每月6周。

曆法分月與自然四季要配合。按黃經度15度劃分的黃經點,稱節氣點,要節氣點的曆日規範化以便掌握四季進程。規範節氣的方法最簡便的方法是取節距規範化。即短節距取15日。長節距取16日。平年19個連續短節距,5個連續長節距。閏年18個連續短節距,6個連續長節距。每個長節距多出的一日,集中作為月外日,置於月外稱年補。年補隨長節距的位置而定。長節距隨遠日點的位置每1750年調整一次。這樣標準曆法每1750年一個時段內是確定的。每1750年時段調整一次。調整方法簡單:長節距每向後一時段,後移黃經30度。月外日也向後移30日。當前第7時段遠日點在黃經90°~120°之間,長節距自黃經45°的規範立夏開始,即自然曆4月1日開始。

這樣,每1750年一個時段內標準曆不變的自然曆,就構成“古往今來21000年的自然世界曆。它起自長紀元651年,即BC9350年。(按BC1年=大紀元10000年推算)它包含了古往今來21000年的人類文明自然曆法。

您隨便指定哪一年,就能立刻得到這一年適用的自然曆。

例如,今年是公曆2018年,是長紀元12018年,屬於7時段。7時段的自然曆為“

規範立春1月1日為年首元旦。

年有12月,月長30日。

月有6周,周長5日。

年有4曆季。1、2、3月為曆法春季;

                          4、5、6月加年補為曆法夏季(平年年年補5日,閏年年補6日);

                          7、8、9月為曆法秋季;

                         10、11、12月為曆法冬季。

長節距平年為立夏(4月1日)、小滿(4月17日)、芒種(5月3日)、夏至(5月19日)、小暑(6月5日)。閏年增加大暑(6月21日)。

自然曆各時段起止年、長節距、年補明細表

時段

長紀元起

 

長紀元止

 

長季

長節距起

年補

遠日點黃經

1段

651年

2400年

立冬

12月後

270°~300°

2段

2401年

4150年

大雪

1月後

300°~330°

3段

4151年

5900年

小寒

2月後

330°~0°

4段

5901年

7650年

立春

3月後

0°~30°

5段

7651年

9400年

驚蟄

4月後

30°~60°

6段

9401年

11150年

清明

5月後

60°~90°

7段

11151年

12900年

立夏

6月後

90°~120°

8段

12901年

14650年

芒種

7月後

120°~150°

9段

14651年

16400年

小暑

8月後

150°~180°

10 段

16401年

18150年

立秋

9月後

180°~210°

11段

18151年

19900年

白露

10月後

210°~240°

12段

19901年

21650年

寒露

11月後

240°~270°

 

7段的自然世界曆曆表如下:

自然曆7段(長紀元11151年~12900年)寬型久用年曆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3

28

29

30

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4

4

29

30

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5

5

29

30

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滿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6

6

30

5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37

7

7

30

6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37

28

8

8

月外

1

2

3

4

5

6

 

7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26

27

28

29

30

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26

27

28

29

30

9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27

28

29

30

1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27

28

29

30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

28

29

30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

29

30

說明

 

 

 

 

 

 

5日周周5

 

公曆月序1

 

公曆閏年3~8月月序1

         


 

               
                                                                         

                                                              (公元1151~2900年)

 

自然曆法歌

遠日點周期,兩萬一千年。自然世界曆,等分十二段。

每段千七五,曆法定不變。1段起始年,大紀651。

當今12018,歸屬7段期。起自11151,止於12900.。

年首1月1,規範立春日。

一年有四季,季長90日。一季獨加長,月外有年補。

平年補5日,閏年加閏日。段次有序號,決定年補月。

當今為7段,年補7月前。節距有長短,長距起補前。

補前3個月,當今立夏起。

一季有3月。月長30日。10日為一旬。一周為5日。

每周3日工,2日周末休。有勞又有逸,身心保健康。

古往今未來,人類文明在。曆法時間標,更長不必測。

來世自然變,後人當自裁。

 

2019年自然曆2月6日修訂稿

 

自然世界曆方案

1.年代範圍     長紀元651年~21650年,共21000年。

2.曆法分段     21000年的1/12=1750年為一曆法段。共有12分段:

1段——651年~2400年

2段——2401年~4150年

3段——4151年~5900年

4段——5901年~7650年

5段——7651年~9400年

6段——9401年~11150年

7段——11151年~12900年

8段——12901年~14650年

9段——14651年~16400年

10段——16401年~18150年

11段——19151年~19900年

12段——19901年~21650年

3.平閏年         平年365日,閏年366日。

4.閏法             逢4倍數年為閏年。逢100倍數年減閏。逢400倍數年免減閏。每萬年的3200倍數年減閏。

5.第n段自然曆結構

5.1         年

              年首      1月1日,規範立春日。

曆法分季           曆法年分四季,季含3月。世界統一。

1、2、3月為曆法春季。

4、5、6月為曆法夏季。

7、8、9月為曆法秋季。

10、11、12月為曆法冬季。

每年3個短季。1個長季。長季含年補月外日。平年年補5日。閏年年補6日。第n段年補在第n月前。

分月      12個月,月長30日。

年補月外日——第n段年補在第n月前。

              天文分季           天文年分四季,以24節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分界點。四分界點的黃經分別為:315°、45°、135°、225°。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自然四季中點。自然四季中點黃經度為:0°、90°、180°、270°。

天文四季,世界統一。

規範節氣——因天文24節氣不透明,將其透明化為規範節氣。規範節氣的節距15日者為短節距,16日為長節距。閏年有6個長節距相連續。平年有5個長節距相連續。

第n段長節距——開始於第(n-3)月1日。

              月下層次——月分3旬。旬分2周。周含5日。建議2、3、4為工作日,1、5為周末。

附注:1.            曆法四季與天文四季的分界點略有差別。差別來源於曆法產生自天文,是天文的日期化。因此,按太陽黃經劃分的24節氣,日期化後,時間間隔就不相等了。生活上使用的是曆法的日期。所以曆法四季較簡明方便。

2.           除曆法四季和天文四季外,南北兩半球的人們習慣使用按氣候劃分的四季。氣象學家還為氣象四季作了精確定義:5日平均氣溫10°C以下為冬季。21°C以上為夏季。10°C~22°C之間為春秋季。但一般人並不嚴格按此定義判別四季。而目前是習慣按格裏曆月判別氣溫四季。北半球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 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南半球3、4、5月為秋季。6、7、8月為冬季。9、10、11月為春季。12、1、2月為夏季。

              將來實行自然曆後,會以自然曆的月序號滯後1月作為氣象四季的分界。即北半球2、3、4月為氣象春季(南半球秋季):5、6、7月為夏季(南半球冬季);

8、9、10 月為秋季(南半球春季):11、12、1月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3.           天文節氣按太陽黃經定義。因地球軌道為橢圓,所以節氣之間的時間不等,且無簡明規律。為簡明計,需將節氣的時間距(簡稱節距)規範化。規範節距有15天短節距,和16天長節距兩種。閏年有6個長節距連續。平年有5個長節距連續。明白了長短節距,就可明白曆法四季和天文四季的差別與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