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相遇

East by East West —來自於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North by Northwest),做為英文名稱吧,記錄我生活的點點滴滴
個人資料
正文

‘展覽’

(2018-10-18 16:30:32) 下一個
 
 
                                              
                                                         
     最近,剛參加了一個在堪村的攝影展,算是重新回到藝術活動中來吧,也是給作品找一個可以展示的場所。已經拍了很多年的 “The Plastic Journey" ,從06年回澳洲前夕開始拍攝這個主題一直到現在,曾經中斷了幾年 (因為有了寶寶),倒也積累了相當多的作品在電腦裏了,是時候陸續讓它們重見天日了。等一等,還有好多當年在上海用反轉片拍的上海拆老房子前後的照片呢,它們什麽時候從儲藏櫃裏走出來呢?!
     又發現2005年寫的一篇博,當時的想法和現在的何其相似,可時間已整整過了10幾年了。很遺憾,我止步不前。93年離開學校之後,深感已經再也無法回到那種無憂無慮的繪畫狀態了。當年上海的突變(改革開放),我覺得我仿佛得了焦慮症,我想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多少都不能幸免。原先固態平靜的生活已經遠離,多變的周圍也許帶來藝術的靈感,可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會產生迷失。還好內心還有激情,可以多年不停的堅持拍一個主題,守住那最後的一點自我。
 
                    
                                                             【  2005 年 12月1日】
 
      回上海的這幾年, 很少參加展覽了. 這次參加"出街"藝術展,全因為是想在回澳大利亞之前,給我的履曆表上多添加一筆, 雖然這個機會不是最想要的。 去年, 這個活動的策展人曾提議在"蘇河藝術館"為我的作品作一個展覽, 因我的不積極, 和後來的"蘇河藝術館"的暫時閉館至今, 這件事就不了了之。直到他這次組織的展覽,我想總是需要一個SHOW的開始吧。
      顯然我並不急, 拍了這些年, 我沒有去聯係過一個畫廊。因為,很多時候 ,我自己也很迷惑我到底要講什麽? 既然還迷惑, 就等一等。因為上海的快速變化, 常常讓人無法細細品味- -包括日常的生活。我想等靜下心來或離開這個城市的時候,可好好思考一下我鏡頭裏的語言。
      昨天和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講到上海和澳大利亞的區別,作為一個生活在上海的澳大利亞希臘人,她一語中得: 在上海無法享受生活的質量,因為沒有空間和時間!
      也許,這就是我們毅然選擇搬回澳大利亞的最大理由了--- 充分享受生活。
      從97年離開上海到01年的回來,到這次的再次離開,我們需要調整,去兼顧不同的生活環境。這樣也可以讓自己一直保有對二地的新鮮感,當然我希望過幾年再回上海。也許以後選擇這樣做沒有現在那麽容易, 如果有了孩子的話。還好,  我們在上海已經有了曬身之處, 我想將來一切會變的簡單起來。
      這次的展覽也比我想象的好, 一掃我先前的擔憂, 在一大堆設計師和藝術家的作品裏, 我覺得選擇參展還是挺對的。在一批批觀眾駐立在自己的作品前的時候, 少了年少時的輕狂和激動,多了一分與人分享的平靜。
       我想, 在明年 , 我會拿出更多的作品,我似乎又回到了創作的狀態.。我想畫畫了,我對喬講,他竟然說: 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