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Sight》觀後感

(2024-05-29 07:34:53) 下一個

周末去看《Sight》,有兩個觀感:一,電影是給老外看的;二,王明旭很傑出,是海外華人的驕傲。下麵分別道來:

一,電影是給老外看的,因為影片中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我們這一代國人看著很別扭,卻不影響老外欣賞。

影片中回憶王明旭小時候70年代的生活,時空倒插的篇幅很多,然而卻出現時間錯位。比如,紅衛兵造反,老師挨打,學校關門,應該是文革初期,電影銀幕上卻顯示1974年。對老外來說無所謂,他們也搞不清中國什麽時候發生什麽事。

國劇最大的缺點之一是服裝不到位,尤其是曆史劇(除了古裝戲)。八路軍的軍裝,紅衛兵的製服,工人的工作服,普通老百姓的衣服,都好像是成批定製的新衣服,幹淨整潔,連補丁都是新布,缺乏時代感。《Sight》也犯了同樣的毛病,衣服太幹淨整潔,文革打砸搶期間還穿格子襯衫花衣服。紅衛兵的服裝完全不像當年的“國防綠”“狗屎黃”,也不帶紅袖章,帽子也很古怪。老外看不出個所以然,我們過來人看著不真實。

電影裏王明旭和他父親的口音完全不一樣。故事發生在杭州,而王明旭說話有北方口音,他父親卻帶台灣國語的腔調。要求兩個人都說標準普通話,或者口音一致,對海外華人演員要求太高。父子對話南腔北調,反正老外也聽不出來。

語言上還有許多不對茬兒的地方,比如說,紅衛兵有這樣一句話,“暴動不是請客吃飯”。為什麽要把“革命”改成“暴動”?(也可能是“暴亂”,英文字幕是Uprising is not a dinner party,記不清。)紅衛兵到大學造反,王明旭警告大家,“遊行隊伍來了”,英文字幕是the rioters are coming。這種英文、中文驢唇不對馬嘴的例子還有很多,想不起來了。還有那個趙老師,跟紅衛兵講道理,說什麽政府會來懲罰你們。這些語言上的混肴和謬誤,給人不真實的感覺,一邊看一邊納悶,對老外卻毫無影響。

王明旭醫生演得很好,其他配角也不錯。可是年輕時的王明旭和家裏人,說中文都有背台詞的痕跡,聽起來生硬,不自然。老外聽不懂中文,看英文字幕不會覺得是背台詞。紅衛兵演得也不好,更像地痞流氓。

這部電影還有不少瑕疵,主要是在70年代中國的那些片段,簡單說,不太像。老外看不出來、聽不出來,所以說是給老外看的。讓美國導演和海外華人演員反映中國那段曆史,實在是為難他們了。

二,王明旭聰明過人、出類拔萃,他勤奮努力是新一代移民的榜樣,他的成功是海外華人的驕傲。他的生平和成就在網上有很多介紹,恐怕已經家喻戶曉了,這裏就不囉嗦了。隻想指出一點,像王明旭這樣有卓越成就的海外華人很多,不是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傳奇色彩。王明旭創辦慈善機構,免費為無數病人恢複視力,將自己發明的醫療技術贈送給醫學界,是他人生的另一個亮點,與眾不同,令人敬佩。他能這樣所為,可能是出於自己對基督教的信仰,電影中略有暗示。

總體來講,《Sight》是一部難得的反映華人成功的影片。影片中有藝術加工和誇張,無可非議。由於是疫情期間在溫哥華拍攝的,受到場地、人員、經費等條件的限製,影片比較簡短,出現了上麵說的瑕疵。要是能夠進一步探索王明旭內心世界的掙紮,過去的痛苦如何鞭策和激勵他成功,基督教在他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可以讓影片錦上添花。

在影片結尾,王明旭本人在熒幕上出現,強調這是一部真實的故事。他請求觀眾為此片作宣傳,在目前排外的社會風氣下,宣傳華人,為華人爭光或許是十分有必要的。

王明旭1982年2月3日赴美,和在下乘坐的是同一班從北京飛往華盛頓的航班。記得那班飛機簡直就好像是中國代表團的專機,乘客各個西裝革履,豪情滿懷,沒想到其中就有王明旭。如今看看自己,真是無地自容。

(曾寫過坐那班飛機的趣事,有興趣看可點擊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Hollywood25 回複 悄悄話 口音和服裝太讓人出戲了。
Hollywood25 回複 悄悄話 杭州是個例外,74年還在武鬥。真的沒有“政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D%E5%B7%9E%E6%AD%A6%E9%AC%A5_(1975%E5%B9%B4)
1974年初,批林批孔運動發生,一些與舊省聯總有關的人員恢複活動,試圖從地方黨的精英手中奪取政權。張永生、翁森鶴與賀賢春等人是省聯總方的造反領袖。這些人控製了工會委員會,工會委員會又動員工人加入城市民兵,取代軍隊和公安部隊維持社會秩序。這些人又利用這些城市民兵對政敵進行襲擊和恐嚇。他們與黨組織中的盟友相結合,使地方行政部門陷入癱瘓。許多工人擔心工廠發生暴力,結果導致生產癱瘓[1]。

1974年底,王洪文和鄧小平都到杭州試圖平息派係鬥爭[2]。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