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雜記(2307)高中畢業六十年校友相聚在武昌南湖

(2024-03-23 03:39:00) 下一個

回國雜記(2307)高中畢業六十年校友相聚在武昌南湖

 

【右起譚友清、陳百勝、秦娟英三人是64(3);曹桂華、李培永64(2)挨著李培永的是他的夫人;左起第一人是林新元64(1)】

       我們剛從美國回到武漢不久,就收到發小秦娟英的微信邀請,“我、曹桂華、陳百勝三人商量決定周四上午十一點在南湖小聚,特別邀請你、譚友清、林新元參加。”

       這是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辭的邀約,盡管剛剛回來諸事繁雜,我立即答應準時赴會。

      記得疫情之前,也是秦娟英發起並組織了一次首義路小學發小聚會,一晃五年多,經常與我們微信聯係的發小劉先旭、方容已經先走一步了,大家圍坐在一起,飯前餐後,念及幾十年的老同學再也見不著了,情難以堪。

      譚友清與我見麵第一時間就問:“還認識我嗎?”

     “譚友清!怎麽能不認識你呢?”

     “還記得我們高中畢業後第一次見麵是哪一年?在哪裏嗎?”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大約三十多年前,在劉先旭父母家裏,他的父親去世,他從北京回漢奔喪時。”

      “你的記憶力還不錯!那麽,你還記得我跟著劉先旭第一次到你們家吃兔肉的事嗎?”

      “我還真不記得吃兔肉的事了。那是哪一年的陳年往事啊?”

      “說起來話長啊!但是你一定記得我們兩人是在你家第一次見麵相識的……”

       六十多年前,我們家住在武昌通湘門外,那時“李家花園”早已被武漢市青山公園“合營”,所有茉莉花、白蘭花、珠蘭花及碩大的花房等生產資料都被“合”到國營青山公園去了。“通湘門外李家花園”僅留下一棟老宅,供我的父輩兄弟四家十幾口人居住,還有房前屋後的幾塊自留地,及兩棵棗樹和一棵香樟樹。

       我的四叔一家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隨寶成鐵路建設者們移居寶雞了,三叔和二叔兩家後來也搬家到青山公園去了。那一大棟私宅平時隻有我媽媽和兩個弟弟守著,爸爸在青山公園上班,平時,我在華師一附中學校住讀,周末回家,我也有一間自己的房間。1962年因病休學在家,老同學經常來家裏看看我,就在我住的房間聽同學們說說學校的情況;風和日麗時,與同學們一起到老宅附近的土山上逛一逛,站在高處還可以隔著賽湖看到對麵的蓮溪寺;桃花盛開時節,滿山紅遍。大家盛讚:“培永生活在現代的桃花源中啊!”

       時代發展到今天,以前的“通湘門外”已為繁華都市之一角,那一帶,除了蓮溪寺外,“賽湖”已經名存實亡,僅有一水潭被稱為“賽湖”遺址。當年名傳三鎮的“李家花園”,已經蕩然不存!真是六十年巨大變遷,怎叫我們不老呀!

       老來覺得人生最難忘懷的,還是正值青春年少時的中學時代!

       高中畢業五十周年時,2014年金秋十月,我們64屆各班都分別舉行了畢業以後的第一次聚會活動,我們高三(2)班還編輯出版了一本集體回憶錄《青春的風華與蹉跎》,集中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曆史和坎坷人生。

       那麽,我們的六十周年該如何隆重慶祝一番呢?

       大家七嘴八舌之後,隻聽譚友清侃侃而談……

       他說,關於明年聚會的理由,其一是明年是我們這一屆學生離校60年,整整一個甲子。國人對甲子持別看重,是一個大的輪回;其二是高64屆的同學大都是44-46年出生,屆時近80歲了,而80歲是人生中的重要節點。明年近80歲的翁、婆相聚離校60年的母校會特別不容易、也有特殊的意義。

       時間選在母校秋季運動會開幕時舉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紀念、會餘生難忘;對學弟學妹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示範和鼓舞,這“六十”和“八十”兩個數字,具有吸人眼球的亮點。一批八十歲的老人回母校舉行高中畢業六十周年聚會,這“六十”和“八十”兩個數字,相信母校現任領導一定會大力支持,舉辦秋季運動會是母校的傳統,在運動會入場式上高舉“64屆高中畢業生”的橫幅,著統一服裝,按1至6班順序舉班級牌子入場。高中64屆1961年進校時是八個班;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升學率,高二開學前撤消了七班;高三開學前撤消了四班,畢業離校時64屆隻有六個班了。建議各班依次舉橫幅:

  • 一班:尊師好學,傳承母校精之魂
  • 二班:羊羔跪乳,不忘恩師哺乳情
  • 三班:品學兼優,發揚母校好傳統
  • 四班:熱愛運動,堅持鍛煉強體魄
  • 五班:獨立思考,愛師更愛科學理
  • 六班:再過廿年,百歲壽辰回母校

       總之,一句話,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後輩學子,永遠不要忘記哺育我們成長的母校!願母校永遠屹立在中國百強高中的前列!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各班屆時在母校種植一棵常青樹,待到我們的百歲老學生二十年後再返校時,木已成參天大樹了,此生無憾矣!

       如果大家沒有異議,我們從明年五一節後,成立年級聚會籌備領導小組,明確分工,開始各項準備工作。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基本讚成譚友清的意見。盡管有學友擔心幾十年沒有聯係了,怎麽才能找到各班的同學呢?譚學友從“成電”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軍工企業、研究所從事管理工作。難怪他思維清晰,善於抓住關鍵問題條分縷析,說得頭頭是道呢!至於尋找全年級學友可能遇到的困難,他笑談“辦法永遠比困難多”!果不其然,聚會不久,他就在微信中發出了64屆七個班高三時的學生名冊。盡管有少數錯漏,但有本可依了呀!原來,他根據母校校友會提供的名冊手機整理的。可見譚友清是一位熱心公益且做事非常認真負責的好“管家”。

       明年成立年級聚會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時,一定要請他參與組織領導工作,相信我們的六十周年聚會活動一定非常出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