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人生(238)父親節,懷念我的父親

(2023-06-22 07:14:12) 下一個

閑話人生(238)父親節,懷念我的父親

       微信圖片_20230120223347

       前不久,與表弟視頻聊天,不知怎麽聊到我們的父親。他說:“大舅每次到我們家與我父親見麵,都有說不完的話,有時,我放學回家還在門外就聽到大舅爽朗的笑聲,進門看到大舅正在與父親親切交談,談笑風生。”所以,他看了我寫的《我的父親和母親》後,說我寫的父親,不是他兒時印象中的大舅。

        怎麽會是這樣呢?表弟兒時印象中的大舅與我心中的父親判若兩人?他言之鑿鑿,我記憶深刻。

       兒時盼過年,特別喜歡在年三十晚上一大家人在堂屋(客廳)圍著火盆說說笑笑。五十年代初,武昌通湘門外就是武昌城外的農村,而且那裏隻有我們李家花園一家,平時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必要不點煤油燈,一到夜幕降臨,整個李家花園就消失在黑夜之中。隻有每年過年時,祖父才買回許多大紅蠟燭,從我們老宅大門口到花房門前兩百米左右的小路兩邊,三五步插一隻大紅蠟燭,把黑夜中的李家花園照得亮亮的。我們孫子輩的小孩拿著祖父給的煙花爆竹,來回蹦蹦跳跳在燭火通明的小路上,放煙花點爆竹,高高興興過大年。玩累了,回到堂屋,坐在火盆邊,聽二叔講他在外麵開車拉貨的所見所聞;三叔平時動輒對堂弟棍棒相加,三十夜晚也對孩子們和顏悅色談笑風生。兩個叔叔還逗我們,如果誰能守到年初一天亮,就帶他到“長街”(武昌當年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買一雙皮鞋。還不到天亮,我們小孩都熬不住了,從來沒有哪個孩子得到過新皮鞋。

       而我的父親,每年這個時候,總是一個人去花房了。那麽大一棟花房,裏麵放著十幾個大炭火缸,缸裏燒著木炭,花房溫暖如春。我的父親去那裏與守護花房的幾個遠房親戚一起過年,共同守護花房的安全。小時候不懂事,總是覺得父親不像兩個叔叔那樣與我們一起過年。原來父親是李家花園的長子,心係大家庭,肩負全家重任啊!

       我的父親是長子,他在家聽祖父的話,祖母在我出生那年就去世了,祖父就住在老宅我們家隔壁那一間房,操持大家庭的生產與生活。通湘門外李家花園的那一片土地是他老人家親自勘察、拍板買下來的;老宅和花房從看風水選址到建成都是老人家親力親為;所有的白蘭花、茉莉花和珠蘭花都是祖父一人親自去南粵采買、運回,然後精心指導我的父親和三叔伺候那些香花。我的父親深知祖父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辛勞之極,一日三餐,必須敬祖父坐上位舉箸後才動筷吃飯,而且從來不準我們小孩子上桌的。

       我的父親,從十幾歲開始就跟著祖父學種花,不僅學技術,更要從事許多繁重的體力勞動。到附近的水塘挑水到花場澆花;到城裏公廁挑糞水回來給花施肥;盛夏收獲季節每天下午都要挑起滿載鮮花的花擔,及時從武昌送到漢口茶行。1956年公私合營前,父親是李家花園的老師傅,隻知耕耘,不問收獲,一切都是祖父說了算;爸爸全身心都在種花,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匠。公私合營之後,除了一家老小二十多人住的兩層老宅及房前屋後的幾塊菜地留下來了,那比老宅大許多的一棟高大花房、全部花木及所有生產工具,都“合營”到青山公園去了。父親和二叔三叔都成了青山公園的園林工人,隻有四叔一家遠在寶雞鐵路局工作。父親作為長兄,每年冬至,都要為四叔一家醃製臘魚臘肉,給他們寄去。每到那時,父親就去我的姑奶奶家,請他的表弟寫一封信給四弟。也許,那就是我的父親在那裏把近一年要說的心裏話一吐為快的時候吧!

        小時候不懂事,更不懂父親。現在回頭看,父親心中有許多難以與我們小孩言說的苦啊!

       媽媽一生生了十三胎,其中六個孩子都夭折了。養育成人的有五男二女,最後給她養老送終的有四男二女。大哥成年後,隨二叔學開汽車,不幸在湖南攸縣遇難。二叔實在隱瞞不下去了,才回家告訴我的爸爸媽媽。這對我父母親的打擊太大了,媽媽當時整天都沉浸在悲哀之中,以淚洗麵。然而,一生為人忠厚的父母,在處理長子人命關天的大事時,得理饒人,把痛苦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感動了家族所有的人。爸爸媽媽一生積善成德,兒孫滿堂,不僅人脈很旺,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強!

       1958年,父親不知從哪裏得知湖南攸縣埋葬我的大哥那座墳山要遷墳,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父親立即趕到攸縣,找到我大哥的墳墓,取回來屍骨,埋到鄂州卸甲鄉李家的祖墳山,讓大哥魂歸故裏。也了卻了父母多年的心願!但我一直不明白父親獨自一人,遠赴人生地不熟的他鄉,該是克服了多少難以預料的困難啊!唯有他不言不語的偉大父愛才能解釋!

        我的父親隻讀過二年私塾,不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非常愛我們最小的三兄弟,小時候無論多頑皮,從不打罵我們。記得讀小學一年級時,放學回家,爸爸讓我去花場拔茉莉花缽裏麵的野草。也許是我的過敏體質,隻要被蚊蟲叮咬一下,不一會就會起一片紅疹子,奇癢無比。到花場一會兒,頭上就起了一片“紅包”,爸爸過來摸著我的頭說:“你不是種花的命啊!回家做作業去吧!”

      1958年我小學畢業,被保送上初中,盡管那時全家隻靠父親一人的工資生活,為了讓我好好學習,父母省吃儉用,也要送我去學校住讀。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隻有在老師身邊孩子才能學習好。而且,家裏還沒有電燈,到學校住讀,學習環境好多了。

       從13歲離家住校,到結婚生子之後,逢年過節回家與父母一起過年,感覺父親還是言語很少,總是默默地關心著我們 。

        大弟弟從小體弱多病,為了讓他能留在城裏,父親辦了“子女進廠頂職”而提前退休。

        1989年暑假,我應邀到海南省農墾總局給農墾係統所屬中學語文老師講教材教法。我們一家四口從海口回武漢後,我對父母說:”為了兩個女兒的前途,我準備調到海南去,媽媽問我:“海南在哪裏?”我告訴老人家:“很遠很遠!要過瓊州海峽。”老人家隻說了一句話:“我們一家人,十幾年來好不容易都回到武昌了!你又要跑那麽遠去搞麽事?等我死了再說吧!”

        早有古訓:“父母在,不遠遊”。從此我不再提調動之事。

        實在沒有想到,1990年春節前夕,二姐來電話說:“媽媽突然中風了!”

       等我急急忙忙趕到二姐家,隻見葛店衛生院的醫生正在家裏搶救媽媽。懂醫道的二姐小聲對我說:“我們要準備辦媽媽的後事了。”

       媽媽於1990年1月4日不幸病逝。我們尊重老人家遺願,熱熱鬧鬧辦喪事,舉行了隆重的土葬儀式。等一切該辦的事情都辦完之後,父親找我談話,話不多,但句句讓我刻骨銘心。

        父親問我:“你還打算去海南嗎?”

       “還是想去。”

       父親深情地說:“我支持你去!自古好男兒誌在四方,哪裏黃土不埋人?一生最喜歡你的媽已經走了,我一個人住在你二姐這裏蠻好,你可以放心,你想去就去吧!不過,我有一個要求,等我那一天要去見你媽媽時,希望你能回來送我一程。”

       “爸爸您放心!不論我在哪裏,現在交通非常方便,從海口飛回武漢隻要兩個小時,隻要您需要,我即時就可以回來。”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進一步發展,為了兩個女兒的前途,在老父親的支持下,舉家南下,漂洋過海到海口。但難忘父母之恩。

        我上麵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下麵還有兩個弟弟。為什麽我最受寵呢?我的小哥比我大八歲,我的大弟比我小六歲,這就讓我在最需要媽媽陪伴的年齡段,成為父母的寵兒;再說,小哥十幾歲輟學參加工作,兩個弟弟小學畢業恰逢“十年浩劫”,唯有我是文革前的高中畢業生,全家學曆最高,而且還當了中學老師。    

       也許這就是媽媽從小就對我說的“命”,我的命好,也正如爸爸對我說的“不是種花的命!”

      我的父親和二叔、三叔成了青山公園的園林工人。後來他們兩家都搬到青山公園去了。最後留守老宅的就是我的祖父、媽媽和我們三兄弟。父親每到周末就從青山公園回老宅,侍弄房前屋後那三分菜地,讓一家老小平時有吃不完的蔬菜。臨回青山公園上班之前,還要囑咐我記得給什麽什麽菜按時澆水啊!

       再後來,三年困難時期,祖父也離世了。文革期間,大弟弟頂職進廠當學徒;小弟弟69屆初中畢業下放農村;我於1967年12月師資短訓結業分配後常住學校。父親退休以後回到老宅,與母親兩人留守老宅空巢。

       我的父親一生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賭博,沒有任何不良嗜好。退休後在老宅閑著沒事,有時在家吃完早餐,就徒步從武昌火車站穿過長江大橋和江漢橋,然後沿著礄口路、張公堤一直走到水廠路中學。在我那裏看看兩個孫女,一起吃完中飯,稍坐一會兒,就要回武昌老宅。不論我們怎麽說,年老了,不要走太遠的路,坐公交車很便宜。父親總是說:“不是錢的事!人老腿先老啊!沒事慢慢走走看看,活動活動,比在家坐著“衝瞌睡”(湖北方言,就是“打盹兒”)好多了!”

       父親一生從事體力勞動,體魄健壯,很少生病,更少吃藥,堅持認為“是藥三分毒”!我記憶中,父親八十歲時突發急性前列腺,疼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去醫院看急診。後來我到海南,聽說當地有一種保健品“鹿龜酒”對老人慢性前列腺炎特別有效。我給父親買了一箱,二姐在家讓老人家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小杯,十幾天後,果然好多了。一生不喝酒的老父親後來一直堅持喝它,再也沒有發病了。

       父親1968年退休回家不久,中南街道辦事處動員退休工人下農村。恰逢鄂州嚴家大灣生產隊長及時登門,盛情邀請父親去當花木生產的技術顧問,得以安享了幾年幸福生活。那期間,武昌火車站擴建,老宅基地被征用,“通湘門外李家花園”徹底消失在城市發展建設之中了。

       我這個在隻聞花香,不識書味的花農家庭長大的高中畢業生,靠自己不斷讀書,認真教書,在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常遇貴人相助,改變了自己的和兩個女兒的命運,其實都是我親愛的父母一生積善成德、傳承為人處世美德,降福於我們的結果!

       父親節難忘父恩! 感恩父母在天之靈,福佑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父愛重如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