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04)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五

(2022-08-07 05:08:12) 下一個

教育隨筆(104)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五

文言常識九    探主旨

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都是為了表達思想的。文章的主旨就是統攝全篇的思想。讀文言文,如果隻停留在一字一句的了解,而不明主旨,就無從分辨內容的是非,也難以理會措辭的精美。

探求文言文的主旨,和讀白話文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是由於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與古人的思想距離較遠,又由於文字比較艱深,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難,所以對於讀文言文如何探求主旨仍然有簡述的必要。

  • 議論文的主旨

文言文中的議論文,有的以闡明事理為主,如《訂鬼》《師說》;有的以評論曆史為主,如《伶官傳序》《六國論》;有的是向皇帝上奏自己的政見,如《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書》;有的是向君主提出自己的請求,如《出師表》《陳情表》;有的是與師友討論問題或向子弟進行教誨,如《戒兄子嚴敦書》等等。類型雖有不同,揭示的主旨大都是講明一個道理。

議論文揭示主旨的方法,本無定法,但常見的無外乎“開門見山”和“仙人指路”。

開門見山,顧名思義,就是在篇首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這種揭示主旨的方法是比較容易辨明的。也是高考作文最常用的開頭方法。

仙人指路本是中國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的下法。借它來說明有的議論文的主旨,是需要對內容經過一番探索才能識別。好的文章是有一條思路的,而指導我們找到思路的“仙人”,就是文中關鍵語句。隻要逐段分析內容,並根據各段之間的關係來辨明主旨,也並不是很難的事。

另外,還有些文章的主旨不直接說出來,或者含蘊較深,或者意在言外。有的借古喻今,如《六國論》:有的是借物以托諷,如《馬說》。對這類文章則要了解作品所寫的時代和作者所處的境遇,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

  • 記敘文的主旨

記敘文的內容,大概不外寫人記事狀物三個方麵。探索其主旨,往往不能隻停留在表麵記敘上,而要探求作者在記敘這些內容的本意上。例如《垓下之圍》的本旨並不隻是在於告訴人們項羽身死東城的經過,還在於指明一種曆史教訓:要奪取天下,不能隻恃勇武,否則,縱然取勝一時,最終也難免要徹底失敗的。又如《醉翁亭記》的本旨並不在於寫自己醉心於山水之樂,而抒寫的是被誣陷貶謫滁州作太守時與民同樂的坦蕩胸懷。這就需要我們對作者的境遇和他的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準確地理解到文章的主旨。

  • 抒情文的主旨

抒情文都是有感而發的。例如《祭十二郎文》是表達思人的哀痛,《蘭亭集序》是感慨盛事之不常,《歸去來辭》是抒寫歸隱的樂趣,《赤壁賦》是主張處世的曠達。總之,凡是以寫心情為主的文章,不論感於何事何物,都可歸在抒情文這一類。

探求抒情文章的主旨,比較困難的是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因為這與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所受的思想影響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陋室銘》表達的是古代知識分子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的那種孤高自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覺得隻要品德高尚便無陋可言。又如《赤壁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處世態度,即隻要以不變的眼光看待世上的一切變故,這樣就能不為世事所煩擾。當時蘇軾被貶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在政治上很失意,心情上很矛盾,所以她提出了這種超然物外的態度,自尋樂趣以求得自我的解脫。由此可見,我們讀抒情文,不僅要細讀本文,而且要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以上所述,是探求文章主旨的一般方法。不過,古代文章分體的方法和現代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古代是同一體製的文章,在現代看來卻不一定屬於同一文體。例如《阿房宮賦》與《赤壁賦》,雖然在古代同是賦體,現在看來,《赤壁賦》則應屬於抒情文一類,而《阿房宮賦》實際卻是論六國與秦破滅的緣由,借以諷刺唐敬宗之大興宮室廣聲色,更近於議論文一類。又如《馬說》與《愛蓮說》,雖然在古代同為說解體,現在看來,《馬說》應屬議論一類,而《愛蓮說》以讚美品德高潔,暗諷當世多愛富貴為主旨,更近於抒情文一類。至於《桃花源記》雖名為記,實際說來寫的都是虛構的內容,它的主旨在於描繪理想中的社會;又《五柳先生傳》雖名為傳,實際上隻是抒寫自己為人的誌趣。因此,我們在探求文章主旨時,不可隻拘於文體,更重要的是要從具體的文章出發,對文章的內容多下一些分析概括的功夫,並對作者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就能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增進對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理解。

 

文言常識十   評得失

閱讀文言文,除了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外,還要對它的思想內容進行鑒別。在切實讀懂文章或文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內容,認清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哪些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文言文的思想內容進行必要的分析,我們把它叫做“評得失”。這也是高考文言文必考的內容之一。

著名詩人杜甫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們對文言文“評得失”,一定要注意兩種傾向:一是以今人的標準衡量古人,過多地否定,把積極因素也看成消極因素;二是盲目地崇尚古人,過多地肯定,把消極因素也看成積極因素。也就是說,“評得失”的原則是實事求是,具體分析,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

要了解和研究文章產生的具體的曆史條件,從當時的曆史條件出發,在充分肯定文章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文言文的曆史局限性。例如《歸去來辭》,這是一篇曆代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作者憎惡當時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憎惡那種寡廉鮮恥、汙濁不堪的官場生活,並毅然同它決裂,這種保持清白的節操,決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他所采取的態度隻是從厭世到避世,追求不為“形役”,樂天知命的自我解脫,並不想觸動一下黑暗的現實,這是消極的,是不足取的。

也有的文章,通篇的思想內容是積極的、健康的,但其中有某些語句表露出作者的曆史局限性。例如《師說》就是這樣。全篇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很有見解,很有價值,但有個別語句,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之類的話,是不足取的。

我們弄清楚文言文的曆史局限性,並不是要對古人進行挑剔,而是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中吸收有益的成分,排除消極的影響。

文章的得與失,積極的和消極的東西往往混雜在一起。不同的文章,得失的性質、程度各有不同,呈現出紛繁錯雜的情況。閱讀的時候,要認真思考,仔細分析,才不致弄得混淆起來。

至於文章的語音和寫作技巧,雖然也有個得失問題,但是評論這方麵的得失,要涉及很多專業性的知識,已然超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要求,就不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