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00)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一

(2022-07-29 21:09:47) 下一個

教育隨筆(100)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一

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還有每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俗稱“考綱”),都明確要求高中畢業生能夠“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據湖北省語文高考閱卷點的專家,在八十年代(1984年至1989年)的高考語文數據分析中指出,“語文基礎知識及運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作文”四大模塊,每年都是“文言文”這一塊人均分第一。

這一方麵反映了湖北省中學師生都比較重視文言文教學,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高考語文命題嚴格遵循“大綱”的要求,以“淺易文言文”文段作為命題材料,對文段中個別生字難詞,都特別做了注音和注釋。考生隻要在考場上認真閱讀整個文段、審讀這幾個字詞,一般都能找到正確答案。

高考文言文考試命題,從內容上來說無外乎考文言常識和文言文翻譯兩項內容;從形式上來看就是客觀選擇題和主觀問答題兩種。

先說文言常識: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高中語文分編型實驗教材《文言讀本》(責任編輯周正逵,1985年8月第一版)上下冊共十個單元。文言常識依序編了十個知識點: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dòu)、辯辭采、理層次、探主旨、評得失。(以下內容節選自《文言讀本》上冊。)

一、正音讀

文言文的讀音應該注意下麵兩點:

(一)不常見的字,要認準字形,讀準字音。

文言文裏有一些現在不常見的字,要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可含糊放過,也不可臆測。不辯不查而臆測,就會誤讀。尤其要注意的是:

1、不要誤以聲旁的音作字音。如“未成一簣”(《論語十則》)的“簣”讀kuì,不讀“貴”;“鍥而不舍”(《勸學》)的“鍥”讀qiè,不讀“契”;“黃發垂髫”(《桃花源記》)的“髫”讀tiáo,不讀“召”;“野有餓莩”(《寡人之於國也》)的“莩”讀piǎo,不讀“孚”。

2、不要誤以形近字的音作字音。如“子何恃而往”(《為學》)的“恃”讀shì,不讀“持”;“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的“桓”讀huán,不讀“恒”;“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六則》)的“慍”讀yùn,不讀“溫”;“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的“誨”讀huì,不讀“悔”。

    (二)一字數音的字,要辨明詞性詞義,讀準字音。

1、不同的讀音代表不同的詞性。

例如“王”,現在隻作名詞用,念wáng。文言文裏又作動詞用,念wàng,意思是為王,取得王的地位。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的“王”。又如“衣”,現在隻作名詞用,讀yī。文言文裏又作動詞用,念yì,意思是穿衣。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於國也》)

2、不同的讀音代表不同的詞義。

有一些詞由於詞義分化為兩個詞,有了不同的語音。但是在新詞造出之前,仍然用著同一個字;或者在新字造出之後,還沿用著原來的字,這個字就有了兩個讀音,用以表示不同的詞義。例如“說”字分化為述說的“說”和喜悅的“悅”兩個詞,前者讀音shuō,後者讀yuè。如在“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中讀shuō;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中讀yuè。

可見字的讀音和詞性、詞義的密切相關的。學習文言文,不光遇到生字要查字典,而且遇到用熟知的字義解釋不通的字,也要查字典。總而言之,把字音讀正確,要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高考遇到文言文試題中有注音和注釋的字詞,要特別注意那個字的讀音和注釋,注意它與上下文的關係,在特定的語音環境中推測準確的答案。

二、識文字

(一)漢字的造字法

漢字的特點:象形字,表意文字。

    造字法有六種,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最基本的還是象形,指事還是以象形作基礎。

形聲字的形和聲兩個部分都是象形。會意字也是以象形為基礎。漢字的形聲和會意字特別多,分類不可過死。隻要是有一個聲符,一個意符,就可以叫形聲字。

而六書中,形聲字大約占漢字的80%左右。這種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合成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聲旁表示字的讀音。所以,俗話“秀才認字認半邊”一般不會錯。但是,不能想當然,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就上百度查一下,否則就會像“鴻鵠”(念成hōnghào)校長那樣斯文塗地貽笑大方。

形聲字的結構形式,下麵六種是最常見的。

1. 左形右聲:江、河、梧、桐、慢、材、踩、凍、秧、騎、阿、課

2. 左聲右形:鳩、鴿、鵡、雌、雄、剔、削、敲、期、頸、瓶、切、勸(勸)、頭(頭)

3. 上形下聲:筷、籠、箕、簡、藥、菇、藻、菜、霧、露、雹、爸、芳、界、崖

4. 上聲下形:盆、怒、煮、盲、婆、案、架、臂、斧、貢、忍、姿

5. 外形內聲:閣、固、國(國)、園(園)

裹、衷、褒、裏(裏)

病、療、疝、症、痹、瘡、痘、庭、府、庖、店

匾、匣、匡、匧

6. 內形外聲:聞、閩、問、悶、辯、辮、瓣、辦(辦)

(二)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1、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後來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也叫本字;後者叫今字,也叫後出字。例如:

禽——本為鳥獸的總名。鳥獸是人捕獲的對象,所以“禽”又有“捕獲”之意。後來把“捕獲”這個意思分化出來,又造“擒”字。“禽”、“擒”是古今字。這樣,我們在讀《子魚論戰》中“不禽二毛”這句話,就不會產生疑問了。

2、異體字——有些字不止一個形體。凡音義都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就是異體字。例如“緣溪行”(《桃花源記》)的“溪”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寡人之於國也》)的“谿”,是異體字。

3、繁簡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大都是一個對一個的,但是也有的簡體字是一個對兩個的。

讀文言文,必須辨別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異同,以免誤解。

三、通義訓

讀文言文,在詞義上常常會遇到障礙,就必須通義訓。義,就是詞義;訓,就是解釋。

詞義有本義,有引申義,有假借義。顧名思義,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引申義就是由本義擴展引申的意義,假借義則是借用著另外一個同音的詞的意義。例如:

畔——本義是田界,所以從田。田界就是在田的邊上,所以旁邊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籬畔、橋畔、枕畔,這是“畔”的引申義。畔和叛同音,所以又用作背叛的意思,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畔”的假借義。

(一)通義訓要注意一詞多義現象

1、不了解本義就解釋不通。例如:

期——現在習用的意義是日期、時期的期,是規定時間的意思,是名詞。用這個意義去解釋“令四麵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垓下之圍》)句在的“期”,就講不通了。“期”的本義是相會,這句話說的是約定在山的東麵分三處會合。

取——現在習用的意義是拿過來,用這個意義去讀“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子魚論戰》),就不會明白既然擒住了還拿什麽。取之的本義是把戰爭中捕獲的敵人的左耳割下來計功,所以“取”從“又”持“耳”。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麽頭發花白的敵人。

2、不了解引申義就解釋不通。例如:

伐——現在習用的意義是征伐、討伐。用這個意義去讀“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十則》)就無法理解了。這裏用的是“伐”的引申義,當自誇講。古代戰爭之後,是以殺敵多少來論功的,所以引申為自己講自己的功勞的意思。

3、不了解假借義就解釋不通。例如:

檢——現在習用的意義是檢查,用這個意義去讀“狗彘(zhì)食人食而不知檢”(《寡人之於國也》),就可能誤解為“發生了豬狗吃人食的現象還不檢查自己的錯誤”。“檢”在這裏是“斂”的假借,斂是收斂,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豐收的年景不知道吧多餘的糧食收存起來而任其糟蹋。

(二)通義訓還要注意以下四點

1、不要把單音詞誤作複音詞。

漢語的詞是從單音詞向複音詞發展的。文言文裏多是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單音詞仍然占一定數量但總的說,已經是複音詞占優勢。這就要注意不可以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錯誤地看成複音詞。例如:

“今齊地方千裏”(《鄒忌諷齊王納諫》)是說齊國的土地方圓有千裏,“地”和“方”是兩個詞,不是雙音詞。

“三軍以利用也”(《子魚論戰》)是說軍隊要在有利的時機使用。“利”和“用”是兩個詞,不是雙音詞。

2、不要把雙聲、疊韻詞分開解釋。

雙聲疊韻詞指兩個音節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的連綿詞。

有些複音詞,有的是雙聲關係,例如“逸遊yíyòu”(《陶侃》:“豈可但逸遊荒醉?”)。有的是疊韻關係,例如“辟易”(《垓下之圍:“辟易bìyì數裏”》)。這些詞雖然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但是,它的詞義隻是由這兩個合在一起的字音來表示,而不是兩個字義的合成,所以你能從其中的每個字的之一去推求。

3、不要誤解詞與詞的結構。

由於古今語言習慣不同,讀文言文,對詞語詞的結構可能誤解。例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的“荷擔”,不是挑擔子的意思。擔,就是用肩挑。“荷擔”是聯合結構。這句話應理解為:於是率子孫能擔能挑的三個男子。

4、不要忽視詞語所反映的內容往往牽涉到當時社會的典章製度風俗習慣等等,不了解這些情況,也會妨礙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肉食者鄙”(《曹劌論戰》)的“肉食者”是指卿大夫這樣的人物。卿大夫入朝“公膳”要供應肉食。並不是作官的人有錢吃得起肉的意思。

通義訓的通常方法是使用工具書和利用注解。查字典辭書要結合上下文來選擇詞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