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07)又到六四了

(2022-06-01 04:49:35) 下一個

說三道四(107)又到六四了

近幾天網上傳來,因為疫情,天安門廣場從5月25日到6月15日“暫停遊人預約參觀服務”。我們這些過來人,一看就明白。原來又到六四了!

我們這代人,隻要還活著,怎麽忘得了六四呢?

1989年,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還在武昌千家街,校區所處環境可謂“鬧中取靜”。大門外是武昌中山路,出校門左轉二三百米,就是武昌交通樞紐大東門。從大東門沿著蛇山腳下的武珞路,西行二三千米就是中國長江第一橋,著名的黃鶴樓屹立在長江大橋橋頭堡附近的蛇山之上,與漢陽龜山上的武漢電視塔遙遙相望。

從六月初開始,武漢地區大專院校的學生就開始遊行,聲援天安門廣場上靜坐絕食的北京學生。從武昌大東門經長江大橋過漢水橋到漢口,全是學生遊行的隊伍。鬧中取靜的校區,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了”!

當時,官方封鎖新聞,國務院發言人袁木一派胡言亂語,睜眼說瞎話,完全不可信。於是,我決定去武漢軍區李化民副司令家,了解北京的真實情況。到他家不一會兒,老同學楊利生也來了。李副司令的長子李小懷,是我們兩人在華師一附中讀書六年的同班同學,一生最好的朋友。自從1968年小懷的爸爸調到武漢軍區以後,我們幾個老朋友遵照他爸爸媽媽的囑咐,不管小懷在不在家,都常去看望兩位老人。

1989年6月5日晚上,我們在小懷家吃完晚飯後,跟著李伯伯到客廳去給小懷打電話。小懷是總參通訊部文職工程師,當時住北京軍博附近的總參通訊部的公寓樓。那時“軍博”正是風口浪尖之處啊!

李伯伯怎麽都打不通電話,後來隻好用軍線,才接通了小懷家的電話。

李伯伯:“你們那裏現在情況怎麽樣啊?”

小懷:“北京全亂套了!情況非常複雜,說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

李伯伯:“你家冰箱裏有多少吃的東西呀?夠不夠你們一家三口吃一個禮拜?”

小懷:“夠吃一個禮拜。”

李伯伯:“那就好了!你們都不要下樓,一個禮拜就差不多了!”李伯伯放下電話,長歎一聲。

我不合時宜地問李伯伯:“您跟趙紫陽總書記在廣州共事那麽多年,他真的有問題嗎?”

“哎!你們不懂政治啊!”李伯伯說完,就與高阿姨出門散步去了。

李伯伯是開國少將,從大軍區副司令位置上離休。戰爭年代為建立新中國,出生入死,和平時期為建設新中國,宵衣旰食,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麵對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動亂,淡定告誡身處風口浪尖的長子,呆在家裏一周不要下樓;對我們幼稚的提問,一言以蔽之,“你們不懂政治”!

我們看不到,更難想象天安門廣場當時的情景。電視上天天都是新聞發言人那醜陋的馬臉及其陳詞濫調。

但是,身邊發生的事,情況越來越嚴重了!

6月5、6、7三天,武漢大亂。從清晨到晚上,長江大橋全線被堵,大東門十字路口被汽車和遊行的學生堵死了。

校園內依然如故,“鬧中取靜”。李水生校長在教職工大會上,對老師們強調兩點:“一要堅持上班;二要保護學生。不要在課堂上講一些自己還搞不清楚的情況和問題。”

這恐怕是校長當時采取的最適宜的對策吧。

老師們上課按教學計劃該講什麽就講什麽,下課一回到辦公室,談的都是北京正在發生的事情。大多是轉述從北京回母校的在讀大學生講的親身經曆。

我班上回來的五六個學生,到我家裏玩了一天,一直聊到晚上九點多才離去。他們七嘴八舌談北京天安門廣場那幾天的見聞,說:“李老師,我們現在不用您再講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了!親身經曆讓我們能讀懂魯迅了。”後來,我還問汪深同學:“88年暑假,你在北京大學參加化學奧賽集訓時,就參加過一次大學生遊行到天安門?就不怕取消你們參加國際比賽的資格嗎?”

他笑著說:“當時化學奧賽集訓隊已經確定了,讓我們四個同學代表中國去芬蘭參賽。北大學生的愛國激情感染了我們,我們決定四人集體行動,跟著大學生去遊行。法不責眾嘛!而且比賽日期臨近,換人重組國家隊肯定來不及了!”我好佩服當代學生思維之縝密,處事之周全。

唉!上一代比我們有經驗,下一代比我們有智慧。我們這一代呢?像他們這樣大的時候,隻知“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啊!

總之,那個假期,學生回母校與老師見麵,聊的都是國家大事,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曆。看到他們在成長,在成熟,特別令人欣慰。後來,到他們大學畢業時,隻要有條件的,都走出國門讀碩士博士了,然後,就在那裏為人類科技事業做貢獻,如今都是“知天命”、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子女特別優秀的幸福的一代人了。

六四那幾天,湖北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譚愛旭老師,收到海南省農墾總局教研室吳多雄主任的來信,再一次邀請省教研室組織幾個學科的老師,暑假到海南講學。

還記得吳多雄主任於1984年4月中旬,帶十幾個老師到武漢來聽課,譚老師的領著他們,在上課前幾分鍾,來到我的教室門口,要求聽課。我熱情歡迎他們到教室後麵坐下後,就開始上課了。

現在也記不清當時上課的內容是什麽,反正我一貫堅持的原則是,不論誰來聽課,我都按教學計劃該講什麽就講什麽。下課以後,聽課的老師們非常興奮,謝謝聲不斷。帶隊的吳主任對譚老師和聽課的老師們說:“我們這樣突然襲擊式的推門聽課,聽到的、看到的都非常真實。李老師教態自然,講課要點清晰,重點突出,學生主動學習、思維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感謝李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很好的、非常真實的語文課。”吳主任握著我的手說:“請你在方便的時候,一定到我們海南來,給我們農墾係統的語文老師講講怎樣上好語文課吧!”

自那年以後,每年暑假都發來邀請函,但是,因為我們試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改革教材,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去海南。這次,吳主任特別強調,今年因為“六四”,全國各地都取消了會議,隻有海南還可以開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於是,省教研室研究決定,由譚老師負責組織語文、英語和化學三科六位老師赴海南農墾總局講學。

按計劃,我們於7月12日抵達廣東徐聞海安港,乘“瓊州一號”輪渡到了海口新港碼頭。當時,海口港出入口處專設“學生通道”,嚴格審查上島的大學生。後來,我們講學的老師,住在農墾總局第四招待所,兩次在深更半夜被警察查房,說是緝查北京來的學生領袖。當時,公安部在全國通緝21名學生領袖,恨不能一網打盡。

“六四”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沒有“大數據”,誰也說不清,但我在六四之後應邀到海南講學,卻改變了我和我的兩個女兒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特別難忘六四!

接到吳主任邀請函後,譚老師安排好我們的講學內容和行程。我從1982年執教人教社的改革教材以來,每年寒暑假都是隻身一人為了工作東奔西跑,顧不上關心妻女。這次到海南講學,又正逢動亂之時,與其分開,不如同行。妻女三人的往返旅費自己負責;到了海南之後,按講學慣例,農墾教研室得給我安排一間客房,夠我們一家住了,至於吃飯問題更好辦了。於是,我們全家第一次“借光”旅遊到海南去看海,兩個正在讀中學的女兒,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件小事,可見吳主任為人之厚道。本來,農墾教研室的邀請函婉言謝絕講學老師帶家屬來海口,但是,我考慮多年都沒有與孩子們共度暑假,這樣的機會難得,我們也不要教研室報銷她們的費用。我講學,她們自己去玩、去外麵自己吃飯就可以了。沒有想到,吳主任一定要她們與我們來講學的老師們一起吃飯,反複強調,多幾雙筷子而已!

講學期間,借農墾中學的學生上示範課。沒有想到賴瑞光校長聽完課後,立即找我,一定要請我們一家,第二天早上去海口華僑賓館喝早茶。賴校長以南方人待客的最高禮遇“請喝早茶”,招待我們。邊喝邊聊,再三動員我到農墾中學工作,被他的敬業精神和誠摯的邀請所感動,尤其被他介紹的海南省的高考錄取政策所吸引。為賴校長的敬業精神,為我的兩個女兒的未來,我緊握賴校長的手,真誠表示,我一定會考慮到海南大特區來工作的。

一周講學結束之後,吳主任親自帶領我們一行十多人,讓相關學科的教研員陪同,乘坐兩輛進口麵包車,從海南島東線出發環島遊。

1989年,海南剛剛建省才一年多,百廢待興,沒有高速公路,更沒有高鐵。我們沿著聯接海南十九個縣市、一百多個農場的“省道”前行。每到一個景點,吳主任和教研員都熱情介紹其特點或相關典故。一日三餐,都安排在沿途各個農場招待所,真是餐餐山珍海味,天天穿行在綠色走廊之中,盡享旅遊之樂!

東線,從海口出發,五公祠、文昌宋慶齡故居、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官塘溫泉、海南第一山“東山嶺”、興隆華僑農場、猴子島、三亞天涯海角、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大小洞天、通什(現為五指山市)、西線的東坡書院、解放軍四野登陸海南島的臨高角、火山口、海瑞墓。不論是人文景點還是自然風光,可以說當時都是原生態的,都給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就說最著名的天涯海角吧,那時沒有大門,沒有圍牆,就幾根鐵絲網一拉,簡陋的兩扇木框裏編織鐵絲網的“大門”兩邊,烈日之下,站著兩位海南人,頭戴大沿草帽。每位遊客收五毛錢,司機不交錢,也不收停車費。走進去,先看到的是印在二元人民幣背麵的“南天一柱”,再往前走,就是“三塊石頭兩行字”,“天涯”和“海角”。

再說亞龍灣吧,那時的亞龍灣海灘那個美呀,讓人都舍不得去踩踏哪怕一下,整個海灘像白麵一樣的細沙,綿延好幾裏!海邊一排排高大的椰樹,迎著海風搖曳,樹下站著不多的遠道而來的遊客,極目遠眺那一望無際的南中國蔚藍的大海,陶醉在原生態的大自然的懷抱!

我們跟著吳主任環島遊一周時間,每天晚上住宿的農場都不一樣,但是都一樣滿腔熱情歡迎我們,特別是那些參加過聽課的老師,更是高興,晚上還要到招待所來找我們討論教學問題,一直到很晚才依依惜別。

我和吳主任相識於武漢,從他推門聽課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吳主任退休後回到靈山桂林洋老家,2018年,我們夫婦兩從美國回海南,還特地去靈山吳主任的老家看望兩老,看到他們幸福的晚年生活,非常欣慰!

感謝吳主任引領我在關鍵時刻,跨過瓊州海峽,來到大特區,改變了我們一家的命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