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09) 見賢思齊 取法乎上

(2022-06-12 04:10:56) 下一個

說三道四(109)  見賢思齊  取法乎上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穎達疏:“見彼賢則思與之齊等。”

孔子說的“見賢思齊”,正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是長輩教育晚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君不見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你看別人家的那個XX,你就不能學一點嗎?”這樣教育孩子,能否達到教育目的,我表示懷疑。但至少說明,父母殷切希望孩子能夠“見賢思齊”。

孔子還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人的先天本性。“性相近”是說人天生有許多共性;“習相遠”是指人們在後天的生存實踐中形成的人格差異。正是這人格差異,人們才需要“見賢思齊”。

孔子“性近習遠”這一認識,深刻地揭示了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在人類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性近習遠”是指人的天然本性的同一性,並非抹殺人的個性差異,孔子也承認人在遺傳方麵的智能有一定差別。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上知”者不可移,是因為這種人是天才,悟性高;“下愚”者不可移,是因為這種人“困而不學”。隻要肯“學”,任何人的智能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學習”可以彌補先天智能的不足。所以,孔子特別重視“學習”,強調“學而時習之”,而“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

至於學校教育,怎樣才能讓學生傳承“見賢思齊”的美德呢?我以為光靠師長的說教是無濟於事的,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中學生,恐怕更難於接受空洞的口號。

陶行知先生說的“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早已成為一些師範院校的校訓。教師德高身正,就是學生“見賢思齊”的偶像。1958年,我小學畢業,有幸被保送到華中師大一附中。它的前身是“中南工農速成中學”,各科教師都是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還記得當時年輕英俊的數學老師賴靄林,在黑板上畫圓從來不用教學圓規,隻見他側過身子,麵向學生,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著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就那麽轉一圈,立即畫好了一個標準的“圓”。十幾歲的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麽有本事的老師,大家驚歎不已,終生難忘!武漢疫情之前,我們一群古稀之年的老學生,回母校看望耄耋之年的賴老師,見麵就大讚賴老師畫圓之硬功夫,把我們都圈進了“數學愛好者”裏了。

我們那次活動的主題是“回母校找感覺”,可是我們的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在本世紀初,就搬到武漢光穀附近的新校區了,千家街老校區現在是武漢市第二職業學校的了。我們這些古稀老人回來找感覺,當然要到千家街老校區去才能了卻心願。

五月七日上午九點,我們一行十幾人,在征得第二職業學校領導同意之後,走進六十年前的校園,無限感歎!

陪同我們參觀的是至今還住在母校教師公寓的、當年的恩師賴靄林老師和當年的輔導員、後來留校任教的侯忠仕、鄧桂芳兩位老師。

侯老師和鄧老師當時是高中一年級二班的優秀共青團員,對口到我們初一二班當輔導員。他們高中畢業時成績非常好,但沒有被大學錄取,直接留校當老師。侯老師後來還是學校的總務主任,鄧老師還被評為武漢市優秀班主任。他們夫婦兩人一輩子都在華師一附中工作,他們和賴老師一樣,對母校的一切變化了如指掌。

三位老師領著我們,漫步在校道上,對大家說,你們現在已經看不到母校的老樣子了!隻能從你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去尋找感覺了!三位老師每到一處都告訴大家,這裏原來是母校的哪裏哪裏,引導我們從記憶中尋找感覺!當大家來到運動場時,盡管現在的運動場與當年運動場的朝向轉了一個九十度,但是,我們踩踏在上麵,就好像回到了龍騰虎躍的少年時代,真的找回了那難以忘懷的感覺!

 

我在母校讀書六年,初中男生大都是懵懵懂懂的,但是老校長郎君詩治校有方,規定高中年級各班團支部選派優秀團員,到初中相對應的年級各班擔任輔導員,協助班主任輔導學弟開展各項活動。晚自習還到班上解答個別學生課後作業遇到的問題。我們那個年代,還沒有重點不重點,因此各班學生就如孔子所言,就有“上也”、“次也”、“又其次也”;更因為有些學生家長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沒有文化,完成家庭作業有一定困難。所以那些像侯忠仕、鄧桂芳那樣優秀的大哥哥、大姐姐下班輔導學弟,不僅解決了這些學生的“困而學之”,更讓學弟心中燃起“見賢思齊”之情!我就是當年的受益者之一!因為我的父親是種花的,媽媽是家庭婦女,都沒有文化,家裏唯一一本有字的書就是《李氏族譜》。像我這樣家庭環境的學生,全靠母校行之有效的優越的育人環境、曆任校長卓越的治校本領和德高於眾、業精於勤的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見賢思齊的“華師一”的莘莘學子。

最難忘的是1961年,我國乒乓健兒奪得第二十六屆男團冠軍之後,學校請來男團冠軍之一的張燮林,給我們報告了奪冠的艱難曆程之後,就在學校大禮堂為大家表演“海底撈”絕技。陪他一起來的,是我們湖北省著名乒乓球運動健將胡道本。且不說他們的精彩絕倫表演之後,全校掀起的“乒乓熱”之高,隻說他的隊友徐寅生一篇《關於如何打乒乓球》,讓我讀後如醍醐灌頂。明白了隻要肯“學”,任何人的智能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更不必說,莊則棟、徐寅生、張燮林、李富榮等那一批乒乓健將給後來幾代乒乓球運動員的影響,如“蝴蝶效應”,成就了中國乒乓球運動領先世界幾十年!

中國乒乓球隊,以及我的母校,幾十年名列前茅的成功經驗之一,也許就是“見賢思齊,取法乎上”的必然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