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04)說說“講禮儀”與“養成習慣”

(2022-05-17 04:22:03) 下一個

說三道四(104)說說“講禮儀”與“養成習慣”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不僅有比較係統地關於“禮儀”的各種規定,而且還有在不同場合禮儀的具體要求。

且不說國與國交往的禮儀。也不說一般民眾社會生活之禮儀。就是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也必須“講禮儀”。

傳說《孟子休妻》,就是非常形象地講古人家庭生活禮儀的故事。說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房間,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兩腿象八字形一樣分開蹲坐在地上。這種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禮貌的,說“箕踞為傲慢不敬之容”。)恰恰在這時,孟子突然回家,看見妻子那樣坐著,心裏非常不滿。就去對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允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什麽原因?”

孟子:“她踞坐在地上。”

孟母:“你怎麽知道的?”

孟子:“我親眼看到的。”

孟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便說:“這是你自己不講禮儀,而不是你妻子不講禮儀。《禮記》上說,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誰在房間;將要進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裏麵的人知道;進門以後,必須眼往下看。《禮記》之所以這樣講,為的就是不讓別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房間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踞坐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在先。”孟子聽了母親的教導後,立刻認識到此事表麵上是妻子不對,實際上是自己有錯,於是責備自己而不再去指責妻子了,更不提“休妻”之事了。

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教子好好讀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教子懂禮儀的故事卻鮮有所聞。孟母告訴兒子《禮記》上講禮儀的規矩之細致,其實在中國民間早已形成了傳統。家裏長輩教育孩子都是口口相傳,記得六七十年前,父母經常講“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飯要有吃相”。在學校班主任老師也常常教育我們“站如鬆,坐如鈡,行如風,臥如弓”、還有“食不言,睡不語”,到了高中老師教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師長教育我們做人要“講禮儀”。

沒有想到,“十年浩劫”將我中華文明的“禮儀之邦”,講禮儀的傳統與習慣毀之殆盡。

現在有幾所中小學校長,像南開中學創始人張伯苓校長那樣重視學生的禮儀教育呢?我曾經到過許多中小學校,似乎還沒有見過。

據說,天津南開中學的校色是崇尚青蓮紫色,意旨出汙泥而不染,氣質高潔。在南開中學的教學樓門口,懸掛著創始人張伯苓把愛國教育與學生的行為舉止、自身修養結合起來的“容止鏡和40字箴言”。

走進教學樓,有一麵大穿衣鏡,鏡子上端的橫匾上鐫刻著40字箴言“容止格言”:“麵必淨,髪(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這麵穿衣鏡和這段箴言,為的是讓學生一進教學樓,就有一個整潔的儀容和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它們也的確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當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裏奧來南開參觀,他不愧為教育專家,很快就發現南開中學的學生在精神狀態、言談舉止、儀表風度上與其它學校明顯不同,便問張伯苓原因所在。   張伯苓校長把他帶到穿衣鏡前,將上麵的箴言細細解釋。伊裏奧聽後十分欽佩,回國後逢人便講,於是這件事就在美國傳開了。不久,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人來到南開,將鏡上的箴言拍攝下來,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對張伯苓和南開的教育方式給予高度的評價。

“容止鏡和40字箴言”是看得見的規矩,對人講禮儀的習慣養成、行為規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規範行為要變成習慣並非易事!尤其需要從娃娃抓起!

2018年在新澤西,一位年輕的朋友,請我去幫他接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東東,然後陪東東去一個咖啡店,三點半將有一位美國老師來店裏輔導東東學習英語書寫。

美國小學生都是下午三點鈡放學,我準時在校門口接到東東,他領著我很快就到了那家咖啡店,他自己去買了一個麵包,售貨員幫他拿到微波爐加熱。我們就坐下聊天。才知道,他爸爸還是我們武漢人,媽媽是東北人,他生在美國,但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今年暑假還跟爸爸媽媽回武漢學會了幾句武漢話呢。我讓他請售貨員幫我加上該店的WiFi,好與他的家長取得聯係,售貨員給他送麵包來時,他說幾句英語,售貨員拿著我的手機就點開了WiFi。

他剛吃完麵包,那位美國老師來了,他順手就把盛麵包的紙盤和餐巾紙放在窗台上,開始跟著老師學習了。

學習結束後,我和他已經走出了店門,他突然又轉回去推門進咖啡店去了。我回頭看看他去幹什麽,原來,他是去把放在窗台上的紙盤和餐巾紙,拿去扔到垃圾桶了。

一個才七歲,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這一舉動,讓我深思,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成語“習慣如自然”。

原來,這個成語前麵還有一句“少成若天性”,就是說我們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就變成我們的天性了,以至於以後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麵都是由小時候的習慣所支配的。

確實如此,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怎麽說。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期間,有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

“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麽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我們許多人總在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學生在國際各學科奧賽中得了那麽多的金牌,怎麽至今就沒有得諾貝爾獎的呢?也許那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說的有道理。

備考應試、學科競賽固然重要,但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更加重要。

亞裏斯多德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的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英國詩人德萊敦說:“首先是我們養成習慣,隨後習慣養成了我們”。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像,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品德,反映著我們的素質,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和事業。

在美國“習慣養成了我們”的現象比比皆是。在街上,隻要有警車、救護車、救火車鳴笛而來,所有車輛都自動讓道;還有接送中小學生的黃色校車,隻要停在那裏等候學生上下車,校車後麵和對麵駛來的各種車輛,都自覺停下來,一定要等校車啟動後,才能開車前行。在地鐵車站、百貨公司、各大公司的大廈,隻要有自動扶梯上下樓的電梯上,都可以看到人們一律靠右成單行順序站著上下,左邊空著,以備緊急時所需。所以,當年恐怖分子襲擊紐約世貿大廈“911事件”發生時,衝上樓去救生的警察,與下樓逃生的芸芸眾生各行其道,因此沒有造成踩踏傷害。

可見,講禮儀,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多麽重要!讓我們先養成良好的習慣,然後,再讓習慣養成我們吧!

最後,我覺得非常有必要重溫葉聖陶先生寫的《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葉老說:“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麽習慣的習慣,另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葉老列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後明確指出,如果有了“不養成什麽習慣的習慣,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嚴肅告誡大家,“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美國作家傑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快樂天堂,有可能是地獄深穀,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你是否掌控得恰到好處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謝謝關注!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一個禮儀之邦現在有些不講禮儀了。悲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