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32)

(2022-03-15 05:58:20)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32)

              把方法教給學生要循序漸進

1986年2月17日,春季開學上班第一天,全校教職工大會,李水生校長作了一個半小時的“工作報告”,全麵總結了上學期的工作,他說:“高一(4)班(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抓學法指導,看來效果比較好。今後各年級、特別是起始年級要抓好這個工作。”

其實,我抓學法指導,這也是形勢所逼啊!

1985年9月開學時,華中師大一附中李校長,同意繼續進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但必須按學校例行分班原則,以抓鬮的方式重組高中人教社教材改革實驗班,被我抓來的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見過語文分編型教材,擔心將來高考吃虧,也不知道那麽多學習內容怎麽學,老師會怎麽教等等都是問題。如果不更新教學觀念,怎麽辦?加之教材從北京發運後,沒有及時到學校,開學就沒有課本,給學生講什麽呢?

於是,運用初中實驗班取得的成功經驗,先把方法教給學生。

開學第一節課給學生講了“魚”和“漁”,然後講“循序漸進”。

我們都知道,從宏觀來說,天體運動、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微觀來說,電子運動也是有規律的。但是,宏觀是大到我們看不見,微觀又小到我們看不見。我們感覺到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到它。”為了幫助大家能深刻地理解語文分編型教材,我給學生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有被蚊子叮咬後抓癢的經曆,但不知道是否有同學觀察、研究過抓癢的特征。請大家看:(邊講邊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上,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從左到右或者是從右到左(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從下往上抓癢了。當然,如果蚊子叮的是背部,那就要借助抓癢工具——“老頭樂”了。二千多年前的荀子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抓癢動作的規律性,是人的本能反應,隻是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沒有去認真地想一想,也許想了一下,但沒有把它與自己的學習聯係起來。如果我們把它與我們的學習聯係起來,比如說聯係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的學習來思考,並研究它、看看它這個整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特點是什麽,針對不同特點,該用什麽方法?那麽,按“抓癢”的順序去“抓”,不是很簡單的事嗎?這裏,請同學們注意一個“序”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序”的,關鍵是你要知道它的“序”,並且要循序漸進。

人教社高中語文分編型改革教材,延續初中分編理念,但閱讀課本又完全不同於初中。三年高中課內閱讀教學有《文言讀本》(上下冊)、《文學讀本》(上下冊)和《文化讀本》(上下冊);還有課外閱讀《現代文選讀》(一、二、三冊);作文教學課內另有《寫作》(一、二、三冊)。

人教社和省教研室嚴格規定的周課時,與隻用一本人教社綜合型教材《語文》的普通班一樣,都是5節課。而且還明確規定實驗班每周3課時上閱讀課本,2課時上寫作課本,不得隨意增加課時。

教材內容多、課時有限、班上經過初中三年訓練的隻有七個學生,將近90%的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語文聽說讀寫能力也參差不齊。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故而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這一改動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教學合一。

一個班五十幾個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非常正常,而且,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是成長中的一個轉折,好比公交車急轉彎時,必須抓住扶手才不至於摔倒一樣,老師必須幫助他們抓住學習的“扶手”——學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調查,書麵問卷調查是省教研室開學第一周試教之前進行的。其中關於學習語文興趣的統計結果如下:

很有興趣的2人,占全班人數的3.4%

有興趣的22人,占全班人數的37.2%

一般,33人,占全班人數的55.9%

沒有興趣的2人,占全班人數的3.4%

其他關於學習習慣、方法等各項調查結果、大體如此。

為了完成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我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學生比例也是兩頭小,中間大。實施動態層次管理,分層次指導學法。要求學生學會縱橫比較法,即縱向比較看自己在這個層次是不是比前一階段進步了,橫向與這個層次的同學比進步的幅度如何。簡單地說就是縱向比較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橫向比較要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滿腔熱忱地指導低層次的學生向高一級層次提升,這是高一上學期的主要任務。為此,必須改革教法和學法。

改革教法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自不待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必須把方法教給學生。

從班主任的角度,要把適用各科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如五步學習法: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小結。特別強調五步必須依序進行,不能顛倒次序。特別強調完成課後練習之前,必須複習老師在課堂講授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之後。

怎麽預習呢?

從今天開始,請大家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要做到九個字:“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

翻一翻:開學前拿到新書後,從頭到尾翻一遍,學會“瀏覽”;

看一看:每周日抽時間看一看下周要學習的內容,學會“速讀”;

讀一讀:每天晚自習讀一讀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學會“精讀”。

還有“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圈點勾畫的方法,在班上統一圈點勾畫的符號,如在文章中的每一自然段前麵空兩格處依序標上①②③……,每個結構段後麵結尾處標上㈠㈡……。當大家都養成了這個好習慣之後,課堂教學分析文章結構時,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還有邊讀邊思。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做的“三思而後行”:課前思考,預習時有哪些不懂的問題;課堂思考,老師講完後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課後思考,複習時還有什麽問題不懂。

如果中學生能掌握五步學法,依序而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這三種方法,就可以說,已經學會了學習。

當然,學生作為人教社分編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參與者,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學會誦讀文言文,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學會評析文化論著。

高一全年學習文言文,必須用“誦讀法”教學,要求學生當堂能背誦所學的文言文。

《文言讀本》的編輯意圖是“按照文言文自身特有的規律,建立相對獨立的教學係統,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言閱讀訓練,切實培養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開學不久,我們請北京名師、《文言讀本》特約編輯張必錕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示範課。 張老師從走上講台就沒有看過課本,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誦讀《子魚論戰》,學生興趣盎然,大開眼界。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背出全文了。

張老師為我們示範,指導學生學會了誦讀文言文,給我們實驗班開了好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循此依序前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高一全學年學習文言文,不是太枯燥單調了嗎?確實有些同學感到乏味。但汪深卻越學越有勁,課堂上,老師講讀的文言文,他都能當堂背誦。久而久之,他的這種背誦能力在師生中傳開了。有的老師來實驗班聽語文課,就打聽誰是汪深,然後坐在他旁邊,驗證傳聞的信度。眼見為實嘛!凡是這種場合,老師我也就有意識地讓他為大家“表演”:聽課老師課前翻了他的課本,這節課是上新課,書上沒有記號,老師們發現:汪深上課發言不太積極,但他非常注意聽同學們的發言和老師的講解,邊聽邊看書,有時點頭或搖頭,有時又發出會心地微笑。當課已上完,老師讓他背誦時,他慢悠悠地站起來,望望老師,又望望天花板,然後不慌不忙、不緊不慢、一字一句開始背課文……,每次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完。

    “不簡單!真不簡單!簡直是天才!” 聽課老師實地考察後,無不讚歎他的才能。

然而,汪深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我認為學習動機是很重要的。這是‘主動學’與‘被動學’(不管自己承認不承認,有些人雖然確實很努力,但不屬於‘主動學’)的分水嶺。我在學習中起作用的是強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濃厚的興趣。”

“我的興趣非常廣泛。高一學文言文,我回家從爸爸媽媽的書櫃中把《莊子》、《史記》、《左傳》、《夢溪筆談》等都搬出來了,一是為了查找課文的出處;二是想盡可能多讀一些,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

文言文誦讀法訓練,不僅提高了汪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更提高了他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當然,教他學下圍棋的複盤訓練也非常有助於增強記憶能力。汪深後來在參加化學全國選拔賽的兩周備考時間內,不僅讀完了化學尹一冰老師指定的大學一二年級的課本的重點內容,而且記住了要點。終於被選拔到化學奧賽國家冬令營十人團隊,冬令營結束後被選為國家隊四個成員之一,赴芬蘭參賽一舉奪得金牌第一名。

據他自己說,去芬蘭參賽時,他隻帶了一本莊子的《逍遙遊》。而且在做實驗遇到麻煩時,他馬上走出考場,到休息室平息急躁情緒,想到的是莊子說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一遊無窮者,彼且惡乎矣哉!”一定要順其自然,按照實驗產品的自然規律去掌握烘烤時間,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果然如他所期盼的那樣。最後獲得了冠軍。

汪深參加化學國際奧賽奪冠後,他媽媽戲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看似偶然,其實偶然之中有必然。那就是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各科老師,都非常重視並力行更新教學觀念,堅持把方法交給學生的必然成果。

1985年19月5日,我開始編寫《學習方法》講座。初步設計了總體規劃。具體章節采取邊教邊寫邊改,與學生共同完成這個從來沒有開設的課程。

找汪深個別談話,希望他組織成立一個《學習方法研究小組》,請五六個各學科的尖子,不定期開展活動,幫助他們確定研究課題,指導他們寫研究小論文。他很快就找好了幾個同學一起來研究學習方法,並帶頭寫好了一篇《談如何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課外練筆文。

請汪深主持一次學習經驗交流會,發言的有李友林、李佳、計偉、孫燕、王偉、汪深、方輝、唐勝、謝暉、韓軍等十位同學。

我在會上總結講話時,充分肯定汪深成功地組織了這次非常有意義的學法交流會。它的意義在於,這些發言的同學講的經驗,必將激起大家的思維“開竅反應”。如果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兩人交換後,各人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當我們兩人各自說出自己的經驗或想法後,必然引起思維碰撞出來的“火花”,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產生N種想法。一定對大家今後的學習起作用。

另外,請大家注意他們發言的共同點,就是都非常注意學習方法,一是有係統,比如汪深以元素周期律為主線,看各種元素時,從元素周期律去分析它。二是符合人的生理規律,好幾個同學在發言中都強調了“反複記憶法”。這是從學習材料的規律和學習者生理規律出發來研究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鑒。

最後,我把汪深《談如何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課外練筆文給大家講評了一下,鼓勵大家都像他這樣研究學習方法。希望下一次開會不隻是交流學習經驗了,而是我們語文實驗班的“學法小論文”研討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