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8)

(2022-02-04 13:30:04)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8)

        試教初步開頭難,迎難而上抓關鍵

1982年6月,袁福老校長拿著湖北省教研室的一個通知找我談話,他說,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新編了一套實驗教材,教育部要求各省市選兩個城市重點中學和兩個農村重點中學參加第一輪改革實驗,他希望我能挑起這個擔子,代表華中師大一附中,作為湖北省的實驗學校,參加全國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而且要求我做好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試教六年的準備。同時參加實驗的還有武昌實驗中學、黃岡中學和沙市三中。

第一輪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從1982年9月1日開始到1985年7月結束,整整三年時間,我是全身心撲在工作中,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寒假參加湖北省教研室的教材改革實驗工作會議,暑假參加人教社主持召開的全國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工作會議。每一次會議必須交總結和論文。為了搞好這項實驗工作,袁校長還請語文組的老教師汪厚鐸老師專職具體指導。湖北省教研室具體負責這項實驗工作的是教研員張良謨老師,武漢市教研室是塗光輝老師負責。

參加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學生,是1982年秋季入學後隨機分班的學生。實驗班共有學生50人,男生23人,女生27人;按1982年武漢市招生辦公室劃定的重點中學錄取分數線(語文和數學兩科總分為182分)錄取的隻有33人。這批學生中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有24人,當這批學生及他們的家長被告知將參加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時,有的家長反應非常強烈,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報考華中師大一附中不是來給你們當實驗品的,實驗就意味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失敗,對你們學校和老師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對我們學生和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家長的意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麵對這樣一批學生和家長,而這一次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又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教材改革步子最大的一次。全國各省市教研室專人負責組織四個學校參加實驗,我們湖北省是省語文教研室的教研員張良謨老師負責。教材將語文分編成《閱讀》和《作文·漢語》(1986年修訂後為《寫作》)兩本書。學習內容比人教社的統編綜合型教材《語文》多了幾倍,但是,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周課時授課時間都是六節,嚴格規定實驗班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授課時間,且每周必需上兩節《作文·漢語》。

因此,我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告戒自己,千方百計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為此,我從學生報到之日起,堅持每天寫班主任工作日記,堅持每一節課後寫教學後記;

為此,我在開學時,在學生拿到課本的第一時間,給他們講的第一節課是學法和教學方法。

為此,我結合教學實踐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書籍,堅持按實驗的要求,每學期寫小結,每學年寫總結。

第一節課講學法,在黑板上寫兩個大字:“魚”和“漁”。問學生,你們要哪一個。在學生七嘴八舌的答問聲音中,肯定“漁”答對了。隻要學會了打漁,終生都有魚吃。

隻要你們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學好這套改革的“分編型”語文教材。

先請大家背誦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這首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當時電化教學沒普及,我拿出寫在小黑板上的這首詩。)集體誦讀三遍後,拿下小黑板,大家一起背誦。

背會之後,再講“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接著講我的課堂教學方法是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大家一起來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在哪裏?

就在大家的頭腦裏,大家看書時要想一想,我看到的文章有不認識的字嗎?有看不懂的地方嗎?

不認識的字,要自己查《新華字典》,最好請家長買一本《現代漢語辭典》。不懂的問題,要寫在“預習本”上,上課前或上課時問老師。

怎麽預習呢?

從今天開始,請大家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要做到九個字:“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

翻一翻:開學前拿到新書後,從頭到尾翻一遍,學會“瀏覽”;

看一看:每周日抽時間看一看下周要學習的內容,學會“速讀”;

讀一讀:每天晚自習讀一讀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學會“精讀”。

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方法。

“瀏覽”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讀書的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掃描式和跳讀式。開學前把新教材翻一翻,了解這一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及其體係,以便樹立整體觀念,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學習。

“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看一看下周一個單元要學習的內容。

“精讀”不僅要求仔細閱讀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而且還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明確規定圈點勾畫的符號和運用方法。以便掌握單元教學要點和重點。

開學第一節課,隻要學生背誦陶行知先生的“提問詩”,學會“預習提問”就行了。“少則得,多則惑”嘛。至於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後複習—完成作業—單元小結”,每到那一個階段,再提出明確要求。

為了激勵剛剛讀中學的孩子,掌握“預習提問”的學習方法,宣布:預習每一篇課文,必須至少提出三個問題,隻要有一個問題問得好,就可以得一百分!

學生們後來回憶這段學習生活,都笑著說:“李老師用一百分,騙我們愛上了語文!”中小學生哪裏得過語文一百分的呀!用高分激勵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第一次上《作文·漢語》課,講學法,提要求。單周完成一篇課內作文;雙周互相評改作文;每周必需完成至少三篇“課外練筆”文,而且要自己去買一個好一點、厚一點的日記本做課外練筆本,從第五頁開始寫第一篇練筆文。

動筆寫作文之前,明確寫作單元與閱讀單元的知識要點是同步的,預習時要結合名家名篇領會其精髓;自讀單元寫作知識,把握要點,學習編者提供的單元“學生優秀習作”。學生互相評改作文前,再講單元學習要點和重點,要求給對方作文寫旁批和評語;看了對方的評改後,再寫自己的看法或意見,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每次互改的對象由教師審閱後確定“對子”。

開學前,我們語文教研組長吳六林老師說:“為了抓好教材改革實驗,學校決定請汪老師跟你一起備課,希望你一定多征求汪老師的意見。汪老師熱心教改、知識豐富、肯動腦筋、能出點子;你要做語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劉友三老師那樣,注意積累資料,多動腦筋。”他說:“這個擔子很重,千萬不能辜負家長和校長對你的信任!”我表示,一定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做工作,勤於思考,善於積累,經常總結,爭取實驗成功。

9月2日上午,汪老師聽我講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午備課時,他就這節課談了近40分鍾的意見,肯定了優點,指出了問題,還就個別問題展開了討論。汪老師對這節課很滿意。以前在校讀了六年書,還不認識汪老師。短短幾天接觸,我覺得汪老師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紹一樣,性子很急。他工作認真,學問淵博,記憶力強,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很強,不隨大流,敢於堅持個人見解。總而言之,我將從他那裏學到許許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汪老師第二次聽我的課,課後便評講了,他肯定優點後指出,這節課的問題是時間抓得不緊,有些地方旁逸斜出了。他希望我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非常嚴肅地指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教學上的自由主義,往往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脫口而出。以後在教學上不能搞自由主義,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的講課”。再三強調“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這也是劉友三老師傳授給我的經驗之一。

有一次,為武鋼三中來聽課的老師們上了一節《想和做》的公開課。汪老師課前與我一起備課,設計教案。針對上次公開課存在的問題,汪老師一再強調要掌握好時間,寧可多幾分鍾,切不可安排太緊。教學目的單一化,不要麵麵俱到。在克服一種錯誤傾向時要防止另一種錯誤傾向的發生。他陪外校老師聽課後,肯定這是一堂啟發式的課,基本上達到了張誌公先生“講台上下融為一體”的要求。

1984年12月14日,上午,吳老師讓我和汪老師商量一下大型公開課《孔乙己》的事情。他說:“屆時來聽課的,有200左右華中師大中文係的見習生,還有各縣市來的近百位語文老師。”吳老師再三叮囑,一定要認真研究一下教案。

汪老師說:“教案沒有什麽看頭了,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發揮已經養成的好作風。”因此,他又談到:“我認為我們的初中語文實驗基本成功,有兩大突破。一是課堂教學搞活了,這有兩個經驗要總結,首先是培養了學生的好習慣;再就是教學民主作風好。二是作文教學可稱是最大的成功經驗,老師基本上從作文堆中爬出來了。說成功是因為學生沒有因為教師不批改作文而無寫作興趣,另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要認真從這兩方麵進行書麵總結。

12月17日,大型公開課《孔乙己》快要下課之前幾分鍾,學生(1)即席提問:“文章最後一段‘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呢?”

老師:“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我們班肯定有同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個詞組,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最後一個學生的發言說:“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麽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後麵用‘的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得那麽確切了,隻能用‘大約’這個詞說明。”

該生的發言剛一結束,在場聽課的大學見習生們長時間熱烈鼓掌,下課鈴聲在掌聲中響起。公開課圓滿完成了任務。

汪老師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和領路人,而且特別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我初中三年試教的所有總結和論文,都是汪老師直接指導下完成的。難忘恩師賜教之恩!

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回憶往事,汪老師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諄諄教誨牢記心中。看到當今華師一附中如日中天,尤其難忘當年母校的那一代德高望重、專業功底深厚的各科老師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