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人生(157)我與張中行先生擦肩而過

(2021-07-26 09:32:36) 下一個

閑話人生(157)我與張中行先生擦肩而過

 

1986年9月,我應邀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參加修訂初中語文試驗教材,同時應邀的還有北京資深老教師張必錕先生和江蘇特級教師朱泳燚先生,我們三人住在該社招待所,一日三餐都在該社食堂吃飯。有一次吃飯時,必錕先生說:“你們看到剛才從我們桌邊走過去的那位老先生嗎?他就是楊沫的第一任丈夫。”我們注視著越來越離我們遠去的那位老先生的背影,“啊!”。

“他是中學語文編輯室的老編輯張中行,退休後是人教社的特約編審。”張必錕先生說。必錕先生那時是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特約編輯。

我一聽“張中行”,馬上說,我前不久還買了一本他寫的《禪外說禪》。

張中行先生1909年1月7日出生於河北香河一個普通農家。1931年畢業於通縣師範學校,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1935年大學畢業後,曾任教中學、大學,主編佛學雜誌。1951年2月起任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及教學研究工作,曆時半個世紀之久,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語文教育家,學者,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張中行先生,於2006年2月24日淩晨2時40分,在北京無疾而終,安詳地停止了呼吸,享年98歲。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張厚感先生在《沉痛悼念張中行先生》一文中寫道:“張先生一生愛國愛民,淡泊名利,生活簡樸,樂觀曠達,秉持貴生、順生、樂生的人生哲學,無論遭遇如何,都泰然處之。”

張中行先生的人生哲學“貴生、順生、樂生”,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貴生”就是以生命為貴。

《貴生》是《呂氏春秋仲春紀第二》中的第二篇,以“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開頭講起,列舉諸多典故皆以珍愛生命,貴生為中心,講出了“道之真以持身”的大道理。

張中行先生有一本談論人生之道的專著《順生論》,先生在後記中說明,此書是易古人的“率性”為“順生”。

這也就是說,“順生”就是以生為率性。

“樂生”,顧名思義,就是以生為樂了。

張先生長命百歲,一生踐行“貴生、順生、樂生”,他秉持以生命為貴,加之他深諳“禪外”之禪,更看重性命相連之“性”。

張厚感先生與張中行先生在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同事二十多年,而且都是北大中文係的高材生,隻不過張厚感比張中行晚畢業三十年,兩人之間有真摯的亦師亦友之誼。他尊稱張中行先生“行公”。

張厚感先生說:“行公是性情中人。前幾年有記者采訪他,說到生死觀的問題,問他如果離開人世,可有什麽留戀?行公說,當然有,帝王會留戀天下、三宮六院,我等凡人,留戀的無非是男女之情。記者又問行公,那您有沒有情人?行公很幹脆地回答:‘有!’行公寫過一篇叫《情網》的文章,裏麵就講,在他彌留之際,如果‘情網’中人能來看他,‘執手相看淚眼’,他就滿足了。”

行公九十多歲時,回答記者問他的養生之道,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順其自然,自生自滅。”

我以為,行公說的“順其自然”,就是先生一生秉持的“貴生、順生、樂生”。

那麽,這個“貴生、順生、樂生”是不是自然而“順”呢?我看就是,不過此“順”是本義,“順序”也。

以生命為貴,毫無疑義,應該排在首位,因為人有了生命,才能談及其他。

為什麽把“順生”排在第二呢?行公自己在《順生論》後記中說,此書是易古人的“率性”為“順生”。而所謂率性,就是順著人的本性。縱覽全書,行公的《順生論》是一本討論人生的著作。書稿醞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最終完成於1992年5月。整個成書過程約四十年之久。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禮記·中庸》)的現代版。

所謂 “天命之謂性”也就是對於生命來講,活著比死要好,這是天命。為什麽?誰也說不清。快樂比痛苦好,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謂道”,意思是說順著本性做,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來,我們的生活之道隻能這樣。書中對多種人生命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地闡述,表達了自己關於“怎樣活才好”的種種人生見解。近百歲高齡的文化老人運用自己厚實的人生經驗和豐湛的人文知識,把人生的方方麵麵梳理為三個方麵的六十個命題,從古今溝通、中外比較的角度條分縷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筆墨娓娓道來,使全書在理論與實際相聯係、曆史與現實相結合的人生思索中,開人眼界、啟人胸襟。(引自百度《貴生論》)

中國自古就有人“性本善”與“性本惡”之爭,但我相信人“性本善”,我看行公就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一生做了許多善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德高望重,實至名歸。

 把“樂生”排在第三,並非不重要,隻因為凡事總得有個先後而已。

有記者采訪張厚感先生時,問:您和張先生共事二十多年,覺得張先生最重要的性格特點是什麽?

 張:豁達,看得開,從來不生閑氣。舉個例子,有一次,行公被老伴支派去買點肉餡來包餛飩吃。他來到北大東校門外成府路的副食商店,售貨小姐稱好了肉餡,叫行公把錢放在一個盤子裏。行公沒聽見,把錢放在了櫃台上。該小姐很不高興:“叫你把錢放在盤子裏,怎麽擱這兒啊?成心啊!”行公趕緊說對不起,我剛才沒聽見。你知道她說什麽嗎?——“那我罵你,你聽見沒有?”行公沒說話,扭頭出門,悠然打道回府,“真的”沒聽見。後來他在未名湖畔散步,跟北大的老教授聊起此事,他們聽了,都說——妙!

  記者接著問:這也是張先生的長壽秘訣吧?

  張:應該是。行公八十多歲的時候,每周還到沙灘單位三四天,審稿子,看校樣,會晤朋友,處理信件;另外三四天在北大家裏,主要就是寫東西,每周七八千字的產量,雷打不動,一天工作十來個小時無倦意。他還“訓”我呢:“在人教社工作是有時間讀書寫作的啊!你為什麽不多寫點東西?”他自己出門總是擠公共汽車,從來不搭的。提著兩壺開水能自己走上四樓。我覺得行公長壽的關鍵在於心態平和,就像一泓秋水,波瀾不驚。他總是樂嗬嗬過日子,從不自尋煩惱。有時候得一方手感滋潤的硯台,一天能摸好幾遍,還讓同事摸,朋友摸,指指點點,他能高興好些天。

這就是張中行先生奉行的“樂生”。

我非常慶幸在不惑之年,住在人教社大院一個多月,雖然無緣親聆謦欬世紀文化老人洞明世事之睿智談話,但是,在大院內的路上,七八十歲的張中行先生,偶爾迎麵走來,他一臉微笑,慈眉善目,擦肩而過,給我留下無限溫馨。再讀他的文章,倍感親切!大開眼界,大開腦洞!正如張厚感先生所說:“其文風委婉,自然,從容不迫,不泥章法,如行雲流水;閃爍著智慧之光,往往把讀者帶進一種神出鬼沒、妙趣橫生的境界。”

感謝張中行先生人生哲學的“三生”之說,讓我至今樂以忘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蔡田田 的評論 : 謝謝你買的關注!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楓葉心聊'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關注!謝謝你補充的有關內容。
楓葉心聊 回複 悄悄話 我當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見過張中行多次, 社裏職工對他頗為尊重.我有段時間在社辦工作, 社辦負責退休人員的福利,當社裏發雞蛋時, 主任讓我去他家送雞蛋.有時他會來社辦辦事.我當時年輕,忙著學英文出國,沒有好好讀中文書,可惜沒有讀過他的書.你說的招待所,我也記得清楚,地下的,作者來時,多是住在哪裏.招待所離著食堂很近.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握個手,也是在人教社見過張老先生,有他的《順生論》與《負暄》。楊沫的前夫,因此一直被壓默默無聞。。。
蔡田田 回複 悄悄話 當年我從“讀書”上讀過老先生很多文章,後來讀過《負暄瑣話》《負暄續話》,年輕時耐心少,有時覺得先生“繞”,不直接。等自己年紀稍長,就得著了那些“繞”的樂趣,難忘的閱讀體驗。謝謝分享!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非常感謝你的關注和點評!還要多多向你學習!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