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4)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018-12-14 06:06:29) 下一個

說三道四(14)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是《荀子》在《勸學》一文中的一句名言。

      《勸學》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傳統名篇,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中心思想。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這一段的開頭、結尾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要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一句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樣首尾呼應,既點明了這一段的中心,更讓讀者明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段,第一句“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接著用排比句式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例子後,歸納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先看荀子寫的這一段文字: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中的“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生”通假字,同“性”,指人的秉性、天賦。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的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什麽不同,隻是善於假借外物罷了。”

       荀子寫的《勸學》,中心思想是“學不可以已”。這一段圍繞中心說的是“思”與“學”的關係。然後連續舉了四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而“善假於物”就是“君子”的學習方法,也是思維方式。那麽,這段文字(書麵語言)與荀子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又有什麽關係呢?

       著名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說:

       “語言、思維、思想之間的關係有點像我們的太陽係——語言圍著思維轉,思維圍著思想轉。就像太陽在宇宙裏也是一直圍著一個更大的天體運動一樣,思想也在不斷運動著,它所圍繞的更大“天體”就是社會(隨著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變化所形成的社會意識)。

   “語言、思維、思想三者的關係中,思維是中介,是最活躍的因素。”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一句話,荀子的思想觀念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著。

      荀子在強調後天的學習時,特別注重思維方式:“善假於物也”。他的這個結論,從現代科學思維來看,就是運用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維方式歸納出來的。

      再來分析荀子表述學習的重要性時的語言特點:簡單明白,通俗易懂。曆經二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即使沒有學過文言文,也大體上能讀懂他寫的原文。

      章熊先生說:

      “講話、寫東西,簡單比複雜難,通俗比深奧難。燕妮曾經問馬克思什麽是他最喜歡的詞語,馬克思的回答是“簡單”。這是哲人哲理哲語。把問題談得很複雜,表明你在認識上還沒有把握住關鍵,而與“簡單”相伴隨的則常常是豁然開朗。有時你自以為想得很清楚了,可等到落筆,而且追求表述通俗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的地方根本還沒有想明白。”

      顯然,荀子在寫“思”和“學”的關係時,他已經想得非常清楚了,因此,語言簡單,舉例通俗,落筆一氣嗬成。“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水到渠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給學生講這一句時,曾經問過學生:處在現代化社會的你們要掌握哪些工具,將來走上社會才能做到“善假於物”呢?

     我告訴他們,有遠見的教育家說一定要學會 英語、電腦和開車。

      相信曾聽過我講課的學生一定沒有忘記“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