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從心理學來說,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動物是“刺激-反應”行為模式而人是“刺激-思考-反應”模式。萬一思考不出來,就不行動嗎?怎麽避免因為思考不出來而無法行動的難題呢?這就是宗教的由來,人無論做什麽,都得有個理由,要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讓我們從“刺激-思考-反應”這個簡單的心理學模式來看看為什麽會有人把人類定義為宗教的動物。
現代工程也有這種“思考”卡殼的問題。設計時要考慮得麵麵俱到幾乎是不可能的,總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因此總有一個普適的以防不測的應變機製避免卡殼。如計算機網絡的路由器,裏邊有許多規則來控製數據包的流動,其中有一個列表,規定什麽樣的數據包往那條鏈路上送。萬一來了一個數據包不在列表中怎麽辦呢,那就往一個萬應鏈路送,這個萬應鏈路被稱為萬應網關,去路不明的數據包都往這萬應網關裏扔。
同樣的機製也用在計算機網絡的防火牆上。防火牆也有一個列表,規定什麽數據包可以過牆,什麽數據包不可以過牆。但列表中一定有一條萬應規則,就是所以在列表中找不到的數據包一律不許過牆。
人也一樣,事情想不通,生活還得過,什麽都要理出個頭緒來才生活人就要患精神病了。所以,這“思考”一環裏有一個“萬應”的道理,叫做宗教,它是不能證偽的,也是不需要證明的,因為它原來就是想不通的產物,能證明的東西都不是宗教。
宗教的這種需求,最典型的故事是【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鬥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誌。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曰:“盍請濟師於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於蒲騷,卒盟而還。鄭昭公之敗北戎也,齊人將妻之,昭公辭。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従。
這裏講打仗,誰跟誰為什麽打且不管它,重要的是打勝仗一方的軍師鬥廉說:“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就是說,你思考出如何行動了,還求神幹嗎呢?就是說,當人思考由結果時,是不需要宗教的。如果人能夠主宰自己的行為,何須一個萬能的上帝來幹預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