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宋陵故事(10)包拯墓

(2017-12-23 15:29:19) 下一個
 
包拯墓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宋真宗鹹平2年(公元 999年)生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 甲科進土。曾任建昌、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累遷監察禦史,又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1年),為樞密副使。治平二年(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終年63歲,贈吏部尚書,諡(shì 授予加封)孝肅。
  
        包拯病逝世後葬於鞏縣宋陵區,即城南4公裏的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裏東靠青龍山,西臨洛水,南望嵩山,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包拯墓東南一公裏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裏便是真宗楊、劉二後妃陵。包拯墓座北向南,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整個墓區屬永定陵範圍。
    
       包公一生儉樸。做官後,居處日用、衣服、飲食如常人。不搞特殊,不受賄賂,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
 
        他要求後代子孫,做官如貪贓賣法,不得歸家,死後不能入祖墳。即:包姓子孫,必須清正廉潔;如果忘記祖訓,就不要姓包。
 
        他不怕權貴,不徇私情,堅持正義,為民請命,數百年來,在人民心中豎起巍巍豐碑。曆代的小說、戲曲中,以他為原型塑造了許多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清官廉吏的化身,人稱“包青天”。
 
        在封建社會的宦海中,包公能夠如此廉正,確實難能可貴。直到今天,人們稱道廉吏,還是以“包青天”相稱。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盜,盜洞敞開,石刻倒地。建國後經多次修葺,如今舊貌新顏,如織的遊人都不願錯過感懷“包青天”的機會。
 
  包公墓東北約十米的地方,原有一個水池,叫蛤蟆窪,傳說是包公的硯台池。地處缺水的黃土之內,終年幹旱少雨,而此水池卻不幹涸,清澈見底,象征著包公的清正廉潔。池裏蛙聲長鳴,似不斷為百姓鳴冤叫屈。該水池在後來的“農業學大寨”中被填平了,如今這塊地裏尚能撿到不少蚌殼,但水池卻永遠消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