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未涉足過南京,隻知丁點兒它的常識:長江中下遊的三大火爐之一,小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中華民國首都,雄偉壯觀的中山陵峻,“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紫金山天文台,等等。然而,卻茫然它的一些基本曆史,如什麽是南京的“虎踞龍盤”?為什麽被列為四大古都之一?等等。
遊前功課
旅遊前做了功課,才初知一些南京的基本地理及曆史,得以確定參觀目標。南京名稱不少,如金陵,建業和建康,或石頭城。城東邊有岡巒綿延的鍾山(又名紫金山),象一條巨龍似地盤伏著;而城西邊則是巍然屹立的石城,象一隻猛虎似地踞坐著。“虎踞龍盤”一語原出自三國時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稱南京地勢為“鍾阜龍蟠,石城虎踞”;還有唐代詩人李白的著名詩句“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南京是曆時近370年的六朝時期(222–589年)的古都,即從三國至隋朝的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那時的南京城曾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去過羅馬兩次,為什麽不去南京呢?必須去!另外,曆史上南京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長期被視為華夏之正朔所在。
然而,如今的南京卻以明清時期古跡聞名。因我們在哪裏隻有一天的參觀時間,隻能選我們最感興趣、精華的精華了。我們決定半天參觀明城牆,因為它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另半天參觀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因為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墇與皇後馬氏的合墓,它的格局為以後明、清皇帝們的陵墓定下了基調。
此外,我們還了解一些明城牆的大概曆史。早在1357年明代開國謀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後,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明城牆始建於1366,曆時長達28年,於1393年終於完成了明帝國四重城垣的格局,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牆壯觀,獨特,在於它一改中國曆史上慣有的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製。它在六朝建康牆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係的走向築城,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曆史上的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即上圖淡黃色處),牆盤桓35.3公裏,現完整保存25.1公裏,有多達13座城門。我們選擇了最聞名的中華門,因它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中國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甕城。
參觀天下第一甕城- 中華門
我們到南京時已十月底了,天氣涼爽,街道整潔,清爽。
引人注目的是高大茂盛密的梧桐樹,從兩側將街道密密地蓋了嚴實。
據說多數南京的梧桐樹是七十多年前栽種的,因當年的宋美齡對梧桐樹情有同忠。現在的南京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我們的旅館離中華門北麵不遠。早攴後乘車,穿過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車輛、市民不少,但不亂。一路上,依稀見到幾處在街邊公園晨練的人們,時隱時顯的城牆,還穿過了明城牆東北麵的玄武門。
不一會兒,來到了盼望已久的天下第一甕城-中華門前。不知怎麽,當時心裏還挺激動的。
這就是具有至少七百多年曆史的中華門。
此門早建於南唐和南宋時期,於1369至1375年間擴建而成,原稱聚寶門。1931年國民政府改名為中華門。蔣介石親題紅匾。同時在其東西兩側分別開辟中華東門與中華西門,以滿足南北雙向車輛通行。下麵是在樹蔭後的中華東門。
聽到這時,我們心裏感謝當時政府的決策:擴增城門,而不是撤除城牆。可見當時保護古城牆的意識還是很強的。可不知為啥,這兩擴增門在1950年代被拆除,近年才又重建。
中國曆史上的多數城牆隻有一道甕城。什麽是甕城呢?古代為加強城堡的防守,多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如“甕”(口小肚闊的大瓶)。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以便對入侵軍形成“關門打狗”,一網殲滅之勢。下圖來自網絡。
而中華門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呈“目”字形結構,獨特風格。下圖來自網絡。
走進城門內,時光似乎跨越了幾百年。
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各城門原有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整個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藏兵三千餘人。下圖底層主門兩側各三個藏兵洞。
藏兵洞內(來自網絡)。
甕城東西兩側築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陡峻壯闊,是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
我們踏著古老的磚階梯,沿著西側馬道上到鏑樓城台(主城堡)。一路上,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塊一塊青磚。
據說整座城牆用了3.5億塊。每塊磚的側麵都刻有燒磚工匠、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製時間等字樣,以示責任到人。這些磚敲之有聲,斷之無縫。
大塊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約15~20公斤。粘合劑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
站在城樓上,舉目望去,顯得比西安城牆滄桑。有些城牆斷裂,雜草叢生,滿目疤痍。
但是,中華門的城牆比西安城牆寬,寬得多,似乎寬一倍。難怪南京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領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明城牆上靜悄悄,冪冪幾人。
遙望東北方向的“大報恩寺塔”及四周。
俯看美麗的內秦淮河。
再環顧四周城內。
參觀完城樓後,順東側馬道而下時,見到一小男孩沿古老的磚梯而下。
那時那刻,讓我感歎民族的過去與未來。從東側馬道看主城牆更宏偉。
國人呀,常來這裏看看,別忘了這珍貴的,中華民族的曆史奇跡。
參觀完中華門,我們去了南京繁華商業地段老門東附近,品味極佳的老字號餐廳午歺。
參觀莊嚴肅穆的明孝陵
午餐後趕快去了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
它座落於鍾山南麓。我們去那裏吋人不多。所以我們得以非常輕鬆地漫步在這進深2.6公裏 ,具600多年曆史的皇家陵園。下麵三張網絡照片盡顯它的宏偉、莊嚴、美麗、肅穆。
據介紹,現存的明孝陵基本上沒有了原有的木結構建築,它們多在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中被毀滅了。
進景區後,首先見到的是獨特的神道。它與一般筆直的陵墓神道不同,呈環形,環繞梅山一周。於是,我們先乘坐車繞神道一周,欣賞了兩側的18對高大的石生像。這些石像都是用整條石雕塑成,個個莊嚴、古樸,神采飄逸,威武雄壯。其中3對文臣,3對武臣,
還有獅、鉈、像、馬,等,每種各兩對,一伏一立。
此時的神道階層林盡染姿色了。
神道後是欞星門,
過欞星門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依次有金水橋。橋上還裝飾著慶祝70周年國慶的鮮花。
上橋前,聽旁邊一老大爺邊走邊說,這像是天安門前的金水橋,隻不過小多了。我本想說,“老爺爺,應該是北京金水橋象這裏的。”
沿甬道繼續漫步,前麵黃瓦、朱門、紅牆建築便是文武方門(即正門)。這是明孝陵寢的主體建築的開端。
從這裏到崇丘包括文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很快到了文碑殿(原為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殿中有三塊石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正中的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石碑上是康熙皇帝手書的“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碑殿之後為享殿,為孝陵的主要建築。遺憾的是原有的享殿毀於清軍與天平天國之間的戰火。現僅尚存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
台基上有很多大型的柱礎,四角有石雕螭首。當時這建築該有多宏偉呀。
甬道盡頭有一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也就到了陵寢的最後建築方城。
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麵的一座巨大建築,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由巨型條石建成。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一拱形斜隧道,內有54級台階。隧道兩邊可上方城南牆。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站在高高的明樓上可俯瞰南邊甬道和大石橋,以及周邊層層疊疊。
明樓裏空蕩蕩。其後麵的大園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宮所在地宮。寶頂實際上是一直徑為400米向大園丘,森林複蓋,南麵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我靜靜地在寶頂前站了許久,視野不遠,難以想象朱元璋與馬氏合墓600多年來,原封不動地就在這下麵!這裏氣氛幽幽,林濤湧湧,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明孝陵莊嚴、壯觀、宏偉、肅穆,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定格了以後曆代明清皇陵的格局。
本係列文章:
2019 金秋中國行 1: 概述及攻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1911/27002.html
2019 金秋中國行 2: 四大古都之冠 - 西安,名不虛傳、當之無愧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1912/3983.html
2019 金秋中國行 3: 四大古都之二 - 洛陽,聞名遐邇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all.html
愛生活情趣(旅遊,植物,野生生物…)更多的請看我的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