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小學二十世紀相冊精選

木棉樹下,紅牆綠瓦:童年,青春,緬懷,感恩。。。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陳鴻燊副校長遺作:中大附小校史

(2017-12-04 16:17:35) 下一個

父親陳鴻燊在晚年時的回憶

我的父親陳鴻燊,一生的工作經曆基本就是在中大附小教書,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大附小遷至康樂園辦學時他就在那裏,一直工作到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父親熱愛他的教師職業,對中大附小的感情非常深厚,直到晚年時對附小每位老師和許多學生以及他們的故事都記得很清楚。2007年,父親已83歲高齡,他寫了一份回憶中大附小曆史的文稿曾拿給我看,當時我由於工作較忙隻是草草地瀏覽了一遍,也沒和父親好好進行交流。後來,父親的這份回憶文稿被整理成了中大附小校史的一部分。父親2010年去世以後,我又閱讀這份文稿,再次感受到中大附小的老師們為教導我們這些學生成才而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在康樂園子弟聚會的時候,為了寄托對父親的追憶,表達對母校的感恩,我想把父親的這個回憶文稿提供給中大附小校友們,以共同找回我對康樂童年的記憶

64屆校友陳共民供稿(亦是華附67屆初中校友)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校史(1952年——1985年部分)

原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陳鴻燊(83歲)追記

2007年9月10日教師節

一、中大附小前期的沿革概況

    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原址在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平山堂,於一九三二年隨中山大學遷往石牌,直至一九五二年院係調整時遷至康樂村原嶺南大學附屬小學。

原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的教師是原附小教師、青年會小學教師和兒童工藝所(孤兒院)教師組成。一九五二年十二月院係調整後,校領導隻調派原石牌中大附小主任(當時校主任即校長)李超心一人來領導,原教導主任唐碧琪,以及上述教師留任,並增聘了部分教師,當時設有xx班,學生xxx人,均為院係調整後的中大教職工子弟,僅有少數是校外生。

二、中大附小一貫全麵貫徹德、智、體、美、綜合技術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得到家長、群眾的支持和讚許。

    在德育和教學方麵,努力貫徹愛國主義教育,以少先隊為先鋒隊,樹立榜樣,學生爭相學習,形成較良好的校風。一九五三年以前,由於教學沒有一套好的方法,各施其技,沒有規範。當時李超心主任組織學習蘇聯五段教學法,鼓勵各科教師學習,實踐於課堂教學,勇於嚐試,教師邊學習,邊在課堂實踐,感到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中互相研究,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形成了一個教學高潮。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校領導為了進一步推動教學的不斷自我提高,還組織了一次全市性的公開教學,除邀請省的重點小學(當時省教育廳的五間重點小學是中大附小、華工附小、華農附小、華師附小、女師附小五間),還邀請全市的小學教師來共同研究,參加者有百餘人,還有中山大學體育教研室主任郭刁萍教授,省教育廳普教科領導等親臨指導。當時公開教學執教者:邵文芳執教一年級語文,四年級黃玉葉(後改名黃斌)、薛金陵執教數學,餘瑞真執教音樂、薛柏林執教圖畫,陳鴻燊執教體育等。此次全麵公開教學,對市區影響甚大,從此廣州地區小學各校的教學得到一個範例、樣板,打破了無規律的教學方法,中山大學附小因此出名。

    此次公開示範教學後,教師們受到很大鼓舞,不斷努力鑽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還訂閱全國各地的教育雜誌,如江蘇教育、浙江教育、福建教育、北京教育等,把各地的經驗介紹給教師,繼而教師們自己也訂閱一些教育刊物充實自己,形成人人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熱潮。此後省、市教育領導紛紛介紹外地來省、市觀摩教學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到中大附小觀摩教學,均取得好評。海珠區萬鬆園小學第一任校長曾說過,六十年代萬鬆園小學在創辦初期,全賴來中大附小參觀聽課,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麵的經驗,從而使本校教學提高很快。

    由於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以及家長們較好的家庭教育和學生自己的不斷努力,多年來中大附小的升中率均名列前茅,特別是省市屬重點中學,如廣雅中學、華師附中、執信中學、市六中等學校都喜歡接受中大附小的畢業生。

三、中大附小數十年來,緊緊抓住“學校以教學為主”的方針,在教師們的不斷努力下,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高和發展。

    中大附小是解放後第一批建立少年兒童移先鋒隊的學校之一。一 九五一年“六一”兒童節廣州市在中山紀念堂舉行第一批少先隊宣誓入隊儀式,我校有數十名學生被批準加入。少先隊宣誓儀式前,有團市委聘任的數十名少先隊輔導員宣誓受聘,並由團市委授予聘書並配戴紅領巾。當時在中山紀念堂大舞台上宣誓受聘的場麵十分熱烈,我校受聘的老師有唐碧琪、陳鴻燊、邵文芳、薛金陵、黎國昌等。

    由於少先隊工作一貫以來都抓得很好很緊,緊密配合學校各項工作,教育少先隊員們在各項工作中都起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所以形成了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麵有良好的風尚,積極的精神麵貌,受到社會上的好評。

    在體育方麵:中大附小的體育工作,一貫以“健康第一”努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為宗旨,結合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使學生們能自我鍛煉身體,鼓勵學生在下午下課後都到操場活動,還組織一些活動小組,成績也較好。每年參加海線珠區組織的全區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我校都獲得總分第一名。小口徑步槍射擊,我校學生餘敏、葛立蘭,分別獲得市少年射擊組男女冠軍。足球隊、遊泳隊也多年獲得海珠區冠軍。我校還提出到小學畢業時,個個學生要學懂遊泳,效果也能基本完成。

    做好綜合體育課教學,組織學生課外活動,如在課堂上教學生做“魚躍前滾翻”的項目,還在自編活報劇《捉特務》中,改成“魚躍跳火圈”衝過火場捉特務的場麵,當“六一”國際兒童節在中大大禮堂演出時,全聲師生家長熱烈鼓掌,盛讚小學生的勇敢智慧。

四、在綜合技術教育方麵:我校曆來重視組織各方麵的課外活動、小組活動。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我們每年的六、七月都組織畢業班去農村學農一個星期,當時曾與太和鎮石湖村掛鉤。學生去學農後,不但增長了一些農業生產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自我生活服務能力,家長們更是高興地說:孩子學農後才知道花生是生長在地裏而不是生長在樹上,而且回來後勞動觀念強了,能自己洗衣服等自我服務了。

    此外,我們還教育學生在學校旁邊的荒地上開墾種植各種農作物,除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外,還教會他們各種農業種植知識。收成後,還舉辦自己種植成果的小型農業展覽會,學生們把自己種植的蔬果分小組野餐,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九七二年由海珠區教育局組織了全區小學到我校參觀勤工儉學展覽會,除了農業各種種植外,還參觀了一些工業生產,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油比水輕的知識,在學校旁邊的溝渠上,挖了三級小坑,收集由附近工廠排出的油汙,既保護了河流的清潔,又收集了潤滑油,每月可收入七、八十斤,賣回給工廠再用。

    我們還給每個班劃了一塊土地讓他們學習種植,有種花生的,種蘿卜番薯的,種其他蔬果的等等,使他們學會了農作物種植,每天一下課便輪值澆水施肥,爭相勞動。收成時,他們各班分別進行野餐,自己帶鍋盤油米,並在樹叢中撿柴火,自己煮食,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們很快活。

    中大附小學生的課餘生活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是豐富多彩的。由梁元竟主任和餘瑞真老師結合音樂課教學,編導了《喜鵲和寒鳥》的歌舞劇,“六一”兒童節在中大大禮堂演出,得到中大校領導和家長、學生的好評。此節目還參加了市小學生的文藝表演,當在中山紀念堂演出時得到全市小學生代表們的熱烈掌聲,並且獲得了一等獎,主要演員是當時五、六年紀的馬慕蘭、莫昆、林鳳英等。其後,這個節目還多次被邀請到中山紀念堂作為接待外賓的演出。

    由黃斌老師組織並兼任教練的木偶劇小組,當時黃老師是從不懂木偶劇而外出學習後回來教學生的,學生們熱烈參加,並自製木偶,真是多姿多彩。我校多個木偶劇目的演出,均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並且多次被邀請到多間小學去演出,還被邀請到海珠區參加“六一”兒童節表演。

    我們還組織了旗語活動小組,由黃斌老師組織,邀請了海軍戰士來我校輔導。旗語是當時海軍艦艇上的通訊方式,吸引了很多學生積極參加,一下課就主動分地訓練,成績很好。我校還獲邀請到海珠區少年之家當旗語輔導員,為當時海珠區開展的旗語活動作出了貢獻。

    總而言之,中大附小三十多年來辦得頗有名氣,全靠一班優良的教師,他們一生不遺餘力地為教育教學付出心血,一心努力鑽研業務,勇闖難關,提高業務水平,他們三十多年團結一致,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這就是我們中大附小的光輝史。

以上原文引自:http://www.hf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9&extra=&page=1

 


敬請關注下列博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