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羅馬文明的基本脈絡 (一)—— 眼收山河,胸存丘壑

(2023-06-20 07:12:01) 下一個

(一) 文明的時間進程

(二)羅馬的起源及發展
      據載,羅馬(Roma)城建立於公元前 753 年 4 月 21 日,位於亞平寧半島的台伯河下遊的七座山丘之間,並以城市的締造者羅慕路斯(Romulus)命名。
      羅慕路斯和雷穆斯(Remus)是戰神馬爾斯(Mars)和貞女西爾維亞公主的孿生兒子,也是
希臘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占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亞平寧半島。

圖:羅馬在亞平寧半島上的位置;羅馬占據的七丘;母狼乳嬰。

      嬰兒期的羅慕路斯和雷莫斯被狼乳哺育,故羅馬市徽為“母狼乳嬰”。
      公元前 753 年,羅馬建城的同年羅馬建國,18 歲的羅慕路斯成為第一任國王。一個脆弱的部落出現在地平線上,同時也掙紮在死亡線上。羅馬的北方是伊特魯裏亞人,南方是希臘人。羅 馬人和他們互相敵視。
      羅馬麵臨的另一個危機是男多女少,及其稀少。為了種族的衍繁,羅馬人有計劃、有組織 地搶掠鄰近的薩賓部落的女人。在羅馬的山頭上設宴,當薩賓人喝得酩酊大醉時摞走他們的大姑 娘、小媳婦(達 700 餘)。
       後世的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以此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從雕塑到繪畫。羅馬人以他們的惡行成就了後世的許許多多藝術家,一幅幅構思非凡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堪稱不朽之作。

Luna Giordano(1634-1705)的巨幅油畫 《Rape of Sabine Women》, Palazzo Spinola
 National Gallery, Genoa, Italy. (意大利,熱那亞的斯皮若那國家藝術館)。朋友采龍提供。

      心存憤懣的薩賓人和羅馬人打了幾年戰爭,戲曲性的結果是握手言和,化敵為友,化幹戈 為玉帛。所有薩賓人獲得羅馬公民的身份,可以自由移居到“七丘之城”。公元前 717年,首任國 王羅慕路斯被大風刮走。元老院懷著虔誠之心,持著“三顧茅廬”的執念,多次跑到深山老林裏 請薩賓族的年已 40 的隱士努馬出山為王。羅馬人的心胸何其寬廣。

      和平主義的努馬在盛情難卻、勉為其難之下幹了 40 多年的國王,他確立了法律製度,又 創立了外交製度,求同存異、先禮後兵。努馬被譽為羅馬的第一代賢王,他的輕徭薄賦、休養生 息,絲毫不亞於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為羅馬後繼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到有一天努馬 如往常一樣走入森林,祈求神明的指引,再也沒有走出。

      從公元前 753 年到前 509 年羅馬經曆了 244 年的王政時期,這是羅馬脆弱嬌嫩的幼兒、童 年時代,共有七代國王。國王是最高領導人,由公民選舉、元老院批準而產生,終生製,非世襲,沒有血緣的承傳,也沒有種族的歧視,是貨真價實的任人唯賢。
      羅馬的前六任民選國王對國家的貢獻良多。第六任國王圖利烏斯被他的女婿小塔克文暗 殺,後者篡位成功,成為第七任國王。小塔克文幹了 26 年,暴虐無道,臭名昭著,被推翻。羅馬 人吸取教訓,改製共和。這是人類曆史上的創舉,第一個比較完善的共和體製。

(三)走入共和
      共和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獨裁,執政官取代了國王的位置,不再是終生製,任期隻有一年, 可以連選連任。同一時期有兩名執政官,互相牽製。名義上執政官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但絕大 多數都出於元老院。元老院是立法、執法機構,最初體量是 300 人,後來 600 人,最多曾達到 900 人。元老院的成員並不一定年長,但絕大多數來源於貴族,少數是因軍功而得到升遷的將領。
      這樣階級分化嚴重。為了協調貴族和平民雙方的利益,公元前 494 年,羅馬共和國設置了 護民官的職位。護民官代表平民的利益,必須出生於平民,對於執政官的決策有一票否決權,通 常有 2-10 名護民官。貴族方麵為了反製,規定護民官的否決權在戰時無效。共和時期的羅馬常年 累月地處於戰爭狀態,護民官的否決權也就大打折扣。
      護民官這一職務在歐洲的許多地區延續了兩千年,文藝複興的先驅但丁就擔任過佛羅倫薩 地區的護民官。這還導致對但丁出身的質疑,究竟是貴族還是平民。折衷的說法是破落貴族。

      羅馬共和國以民主製度聞名於世,設有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執政官,組成了三維政治架
構。這樣的框架影響深遠,美國參議院 Senate 就源自羅馬時期的元老院(Senatus),國會山 (Capitol Hill)來源於代表古羅馬政治中心的山丘(Collis Capitolinus,羅馬城內的七丘之一)。
      共和時期(公元前 509 年-前 27 年)是羅馬的青壯年時期,是通過戰爭使領土大規模擴張的 時期。其戰略由近及遠,先西後東。在這一曆史階段,世界的格局發生巨變,幾大文明圈或主動 或被動地卷入了相互的攻伐。埃及、希臘、波斯、巴比倫、印度全部卷入了幾十以至上百年的戰 亂之中,最終的結果是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明徹底消亡,其餘幾個也是遍體鱗傷。而羅馬處於 漩渦的邊緣,可以安心地處理解決自己的問題,發展壯大。
       羅馬共和時期的戰爭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 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兼並亞平寧半島上的部落和希臘化的城邦,徹底征服了北方的
宿敵伊特魯裏亞人。特魯裏亞的疆域大致從今天的米蘭 (北部的波河流域)到佛羅倫薩(中部的阿若河流域),再到羅馬城下(台伯河流域)。伊特魯裏亞的文明比希臘晚但比羅馬早,其文字尚有保存,使用希臘字母,但已無人可以識別,也無人感興趣。

(2) 和迦太基爭奪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三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公元前264年-前 146 年)。北非洲土地上的文明古國迦太基被滅國,其領土轉化為羅馬的行省,阿非利 加省。那個省名進而演化成了非洲大陸的洲名。

(3) 東征馬其頓,四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5年-前168年),馬其頓王國被羅馬共和國 消滅。馬其頓的西部領土,諸如希臘各城邦、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並入了羅馬。羅 馬共和國占據了環地中海沿岸的土地、地中海中的所有島嶼。地中海成為了他家的內湖。而原先亞曆山大大帝的馬其頓王國的東部領土,諸如幼法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兩河流域,以及更遠的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的一些邦國重新獨立。

      稍後的行文將跳出羅馬,看看和羅馬共和時期同時代的埃及、希臘、波斯、亞曆山大大帝 的馬其頓,以及他們之間的攻伐戰爭。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從伊朗高原興起,統一了中亞所有 的文明和未文明古國,吞並了埃及。 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希臘-波斯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發 生,前後持續了 50 年,波斯敗,希臘慘勝。公元前四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橫空出世, 其兵鋒在十年間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希臘、埃及、波斯,將他們的人口土地悉數納入囊中。從尼 羅河到印度河,從高加索山脈到阿拉伯沙漠,普天之下,地莫非王土,人皆為王臣。
      希臘、埃及、波斯都有比羅馬共和國更為先發的文明,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公元前 550 年到前 320 年,是人類史上最為動蕩的年代,不同的文明和人種相互衝突和對撞,實乃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然後再回到羅馬的曆程,以便看清曆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也可以對世界的曆史有一個更為清晰的 全盤圖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燕京夜話' 的評論 : 我寫這段文字也長知識。握手。
燕京夜話 回複 悄悄話 長知識了。謝謝分享!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聽說過,或者讀到過你的大部分論點。但黃帝可能是雅利安人是第一次聽說,一直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謝謝來訪,謝謝留言。有受益,學習了。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ustWorld' 的評論 : 謝謝來訪,謝謝留言。不知道4.2ka 事件。不好意思,孤陋寡聞。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夏缺乏存在過的實證。商文明的出現很突然,外來殖民者的可能很大。比如馬匹和戰車的使用,沒有東亞早期版本。猶如五九式坦克在中國不存在水箱版本。另外商的範圍大體隻有河南周邊地區。所謂正統朝代,本身就是大一統士大夫的YY語係。就好比說古希臘是歐洲的希臘朝一樣荒謬。
周秦也是西來的。甚至黃帝也可能是雅利安人中。魏唐遼金元清都是大草原係列。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人類走出非洲以後,首先在六到八千年前在東地中海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展出文明。而後延伸到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這一支是地中海文明的主支或者西支,傳承有序。因為地中海交通方便。
另一支或者東支,又分三支。一支是演海岸線發展為南亞古印度文明。一支是在東地中海附近尤其是伊朗高原地區發展為古波斯和阿拉伯伊斯蘭等。還有一支是在馬匹在烏克蘭大草原馴服以後,經大草原進入東亞北大陸,具體而言就是商和三星堆等。而東亞南大路則主要是印度方向擴散而來的。
整個東向的交通條件要比西向差太多。所以文明的交流與傳播速度差很多。存在斷續和滯後。比如說人口首先以獨木舟的方式,緩慢沿著海岸線由東地中海經南亞東南亞長江黃河的幾萬年擴散。由於航海條件的限製,當東地中海核心地區發展出文明以後,幾千年都沒有傳到東亞。直到馬匹普及,大草原通道勝過獨木舟海路以後。由中亞地區傳入東亞。從而也造成了以後幾千年,內亞大草原文明不斷衝擊掃蕩東亞。因為前者有更直接的連接地中海文明的依仗。直到大航海興起,地中海文明傳到東亞的捷徑又是海路以後。文明的衝擊點才以廣州上海取代了北京大同西安成都。
JustWorld 回複 悄悄話 4.2ka事件--世界文明的走向及商朝前的曆史

4.2ka事件是全新世一次非常嚴重的幹旱事件,影響了世界各地文明的突變。

4.2-kiloyear event, 大約4.3-3.9ka前,世界各地時間區間略有不同。

該事件導致古埃衰退及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帝國的結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滅亡。

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從兩河流域徒遷到地中海附近。

中國也不例外,如南方的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北方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4000年)。

4.2ka事件前,良渚文化已經消失。

人群生存需要食物,天氣變冷,有利黍(小米)的生長,尤其在陝西甘肅青海地區。

4.2ka事件後,氣候逐漸恢複,文明(和文化)地點發生了轉移,中國轉到了陝西甘肅青海地區。順理成章,商朝(約3046-3600年前)崛起,周朝(約2256-3100年前)緊隨其後。

史前大洪水確實存在,但多數是口口相傳,越傳越離譜。所以大禹治水,三皇五帝,黃帝、炎帝及蚩尤之間的大戰,基本都是神話傳說。

近二十年的科技發展,基本搞清了地球氣候溫度變化的具體數量。

大約萬年前,北半球東西兩側,從野生植物馴化出小麥小米,隨後擴散到各地,直到唐朝小麥取代小米的地位。

大約4千年前,全球天氣變冷後,在黃河和長江之間的某地,馴化出梗稻,南北擴散。在印度它與野生稻雜交生成秈稻,秈稻(占城稻,宋朝時)再傳回中國。

2020年紐約大學的研究發現,其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數千年裏,水稻的種植區域主要局限在中國,且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稻。

細石器技術從北向南擴散。小米起源於內蒙古敖漢旗。玉器起源於黑龍江附近的小南山遺址(1.5萬年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