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域/新疆-前世/今生 (四)劍指天山

(2022-10-28 11:37:11) 下一個

(四)劍指天山

“不破樓蘭終不還”

     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漢-匈奴-西域曆史上最為重要的裏程碑,這一年的兩個重大事件深遠地影響了後世曆史的進程。第一是衛青、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長途奔襲匈奴,消滅其有生力量九萬,逐其遠遁漠北,也就是把匈奴從北緯40度趕到了北緯50度。第二是張騫率300餘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開啟了絲綢之路。從此西漢直到王莽的新朝時期(大約公元前119年至公元8年),絲路上的使者和商賈絡繹不絕。

      自從博望侯張騫因為開辟了絲綢之路而得到封侯和富貴,跟隨其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爭著上書,陳述外國的奇珍異寶、西極天馬、罕見之物、怪異之事,申請充當使者替皇帝陛下求購回來,皇帝樂觀其成。

      西域諸國非常遙遠,吃苦不說還有生命之慮,並非人人樂意前往。使節就自由組團,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問出身。西漢王朝為了擴大溝通西域的道路,就為使團提供物資、金銀,賜予符節,要求沿途各國提供支持。西漢一年派出的使者,少時五、六批,多時十餘批,每批人數幾十至幾百。近的地方,一年就可以往返,遠的地方,使者兩、三年才能回來。一些使團一去八、九年,拿著政府的資產遊山玩水,陶醉在異域風情中,猶如旅行團。

      這批中國最早的外交使節魚龍混雜,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很可能亡命之徒和地痞流氓為多,侵吞財物、倒買倒賣、違背天子之意的事情層出不窮。對待西域人士,以天朝上國自居,頤指氣使,各種爭端司空見慣。由於相看兩相厭,產生積怨,西域一些小國就斷絕使者的食物,甚至擊殺他們。

圖十六      西漢時的西域,一些重要的城市或者地點用紅色圈出。絲綢之路最初分南北兩道,樓蘭古國是必經之地,其中北道人煙相對稠密,也比較平坦,重要性最高。這兩條道路在塔裏木盆地的東西兩端可以交匯,但必須翻越蔥嶺,到達大宛、月氏、大夏、康居等地。稍後開辟的烏孫道從樓蘭古城叉出,在車師國境內翻越東天山,沿天山北麓的草原和盆地西行,到達烏孫和康居。因此,西漢王朝必須絕對控製樓蘭,車師的地位相對次要。因此解決的次序是先樓蘭後車師。

(4-1)樓蘭國和戰狼漢使

      死幾十、幾百個使節,漢武帝根本不會在意,他在意的是絲路的暢通和帝國的威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以漢使被殺為由,開啟了對西域用兵的先河。漢將趙破奴以二萬漢軍為後盾,率領輕騎七百,橫掃距離陽關和玉門關最近的姑師和樓蘭,直搗樓蘭王宮,生擒樓蘭王。此戰後姑師餘眾放棄了孔雀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向北遷徙至博格達山南北,以避漢軍鋒芒,仍附於匈奴,改國名為車師。

      在整個西域都為之震撼的情況下,樓蘭不得不向漢朝納貢稱臣,派遣質子。樓蘭除了麵對東方的西漢王朝,還有北方的匈奴。夾在兩個強權之間,猶如風箱中的老鼠可謂是兩頭受氣。不管得罪哪一方,都會讓這個彈丸小國,頃刻間灰飛煙滅。之後,樓蘭王就在高懸的鋼絲上尋找平衡,先把二兒子送到漢朝,又將大兒子送到了匈奴。西漢雖然不滿,也沒發作。

      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派去西漢的二王子因有罪被施了宮刑,西漢方麵不好送回,就偽稱王子思慕華夏文化、崇仰上國威儀,不願歸國。漢朝指定在樓蘭的一個王子繼承位王位,樓蘭人配合,也立了國王。不過新國王屁股還沒坐熱,身在匈奴的樓蘭王子安歸帶匈奴騎兵殺回到樓蘭,殺死這個兄弟,自立為樓蘭王。武帝龍顏大怒,派人令樓蘭王安歸到長安朝見。安歸不敢來,就將異母弟尉屠耆派到漢朝為質。

      質子製度本應具有雙向性,互派,相互威脅對方,如果兩國交惡,會拿質子祭旗。西域諸國可以向西漢派遣質子,但西漢哪有那麽多皇子好派,也不屑於派遣。另一方麵,西域諸國和西漢的體量相差太大,天生就有恐懼,多一個王子其恐懼感也增加不了多少。再後來,越來越多的西域上層人士的子弟到西漢王朝遊曆、學習,烏孫的解憂公主就送她的幾個孩子輪番到長安去受教育,西漢總不能拿自己的外孫當人質吧。於是中原王朝就越來越不重視質子這種方式,你願派就派,隻當是輸誠,送個後生來學習漢文化,幾年、十幾年後再派回西域為官,相當於開了一個中央民族學院,中原王朝是沒有皇子派的。

      最好交代一下樓蘭二王子的宮刑問題,這和西漢的兩大軍事集團,衛霍集團和李廣利集團的內鬥相連。時間到了公元前96年,衛青霍去病雖然病故多年,但他們的影響和故舊仍在,他們一個是太子劉據的娘舅,一個是表弟,衛霍集團自然擁戴太子劉據。李廣利在公元前104年-101年間兩征大宛,西域諸國畏服,李廣利在西域的威名,與衛霍在匈奴相當。西域各國的質子、後生到了長安,都要先拜望貳師將軍李廣利,這些人都算是他的門生。李廣利當時軍權在握,聲望日隆,又是漢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劉髆的娘舅,難免對太子位置有所想法。兩個集團鬥爭的實質是皇位繼承的爭奪,非常曲折複雜,最先遭受打擊的是後麵提到的李廣利集團的新畤侯趙弟,稍後是集團外的李陵全家被殺,再後一點因為李陵投降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遭受宮刑,…… 再後來,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和皇後衛子夫自殺。一年後漢武帝反思,後悔、痛心、憤怒、…… 百感交集,反手再次大開殺戒。在這期間死於非命者不下十幾萬,西漢王朝傷筋動骨。樓蘭二王子隻是兩個集團鬥法中的一個小小犧牲品,至於究竟為何罪行,沒人在意,史籍上也無記載。

      根據漢史資料,西域許多小國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在匈奴的唆使下劫殺漢使。公元前77年,因屯田校尉賴丹(在下節將有交代)被殺,傅介子持漢昭帝劉弗陵的詔書,到樓蘭和龜茲責備,詔書旨意要他們改過遷善,樓蘭和龜茲王認罪。傅介子在離開龜茲前,擅自行動,帶全軍12人摸到匈奴使團駐地,將其全部32人斬殺。回國後他不僅沒有被降罪,而且升官。幾天後,傅介子向昭帝時的權臣霍光請戰,去樓蘭和龜茲刺殺他們的國王。霍光表示:“龜茲國路遠,暫且去樓蘭試驗此法。”於是,上奏漢昭帝派遣他前去。

      傅介子以金銀珠寶引誘,用上欲擒故縱之計,斬殺了樓蘭王安歸,將其頭顱砍下,帶回長安複命。王昌齡的《從軍行》詩中寫道:“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昭帝命將安歸的首級掛到北門城樓,以儆效尤,宣揚西漢國威,並宣稱為被殺的安息、大宛、西漢等國使者報仇。

      傅介子開創了使臣在第三國砍殺敵對國家使臣的先例,更開創了斬首行動的先河,何況是使臣直接斬首國王。美軍斬殺本拉登效法於此,隻不過派的是特戰隊,沒有使節名頭。俄烏戰爭的斬首行動也隻是斬到前線指揮官的層麵,不會直接去砍國家元首的頭顱吧,更不會由使臣親自操刀。傅介子的生猛使得西域幾十個國家沒有一個敢讓他入境。他的高效、低成本的操作使西漢王朝獲益極大,故被封為義陽侯。字麵上的意思是大義、陽謀、光明正大。

      東漢時的班超極為推崇傅介子,在西域多個國家屢次砍殺匈奴使臣,效果奇佳。班超以36人在西域起家,殺王立王,指揮仆從國軍隊,東征西討幾萬裏,為東漢重新建立了西域都護府,為國效力30年,受封為定西侯。戰狼外交西漢始、東漢承,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當代有發揚光大的趨勢。

      公元前77年(西漢昭帝元風四年),斬殺安歸後,西漢王朝將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將國都遷至扜泥(今新疆若羌縣城附近),扶持在漢朝為質子的尉屠耆為鄯善王。尉屠耆請求西漢派將士在扜泥東北100裏的伊循屯田,以保衛王都。漢派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後置都尉。從此樓蘭便成為西漢的傀儡,中央政府控製西域的戰略支點。東漢時,樓蘭在絲綢之路上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東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屯田,開發樓蘭。此後直至魏晉累幾百年之久,樓蘭一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再後來,樓蘭便很少見於史載,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了。

      伊循,古西域城名,遺址在今新疆若羌縣米蘭東,現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6團屯墾範圍。在米蘭曾考古發現大量彩色壁畫,包括一幅帶翼的天使。

      1900年3月29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西北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這裏有古代的烽燧,有古城牆的斷壁殘垣,有漢文的簡牘殘片,還有許多漢朝至南北朝的錢幣……消失千年的樓蘭古城終於從史書的枯燥詞句中跳脫出來,與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一起,相互印證了一個古老文明的存在。

圖十七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裏處。

圖十八      樓蘭古城內的的斷壁殘垣。

 

(4-2)兩征大宛

      當西漢王朝的長城築到玉門關,西漢的鐵騎在關下的荒原上馳騁,漢武帝對西域諸國交替使用出外交手腕和軍事手段。外交為主,軍事為輔。這樣的戰略側重正好和對匈奴的策略相反。對西漢王朝這個龐然大物,幾十個西域國家是恐懼夾雜著抗拒。由於斯德哥爾摩症的心理因素,這些國家更加傾向於投入匈奴的懷抱,而抗拒新闖入的西漢王朝。在此形勢下,戰爭不可避免,隻是拿誰試劍的問題。

      《史記·大宛列傳》:“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 另有史書雲,漢武帝遣使大宛,以金馬易其寶馬,大宛王毋寡殺漢使奪金馬。武帝以此為借口,出兵大宛。公元前104年(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帶領屬國的六千精銳騎兵和郡國品行惡劣的少年數幾萬人組成遠征軍,去攻伐大宛,預期到貳師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西南奧什以西)奪取良馬,所以叫他“貳師將軍”。

      這裏需要做一些背景說明,西漢初年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政體是分封製和郡縣製並存。屬國就是那些劉姓王分封的國家,什麽吳國、楚國等等,由他們出騎兵。郡國就是中央政府直轄的土地,中央政府通過郡縣政府治理,由郡縣出惡少。

      至於為什麽要用品行惡劣的少年數組成遠征軍。漢朝早期承襲秦製,男子晉升隻有軍功一途,封侯需要立功,當官也需要立功,從軍相當於後世的考舉人、上大學,是升遷和博取功名的唯一通道,有極高的榮譽性。在這種情況下,從軍、從戎的良家子弟為多,自備盔甲、自備武器、自備戰馬,自帶幹糧等等,以博取功名,這可是貨真價實的誌願軍。

      詩雲:“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富貴鄉和溫柔鄉隻能二擇一。

      漢武帝為了招攬人才管理國家,創造性地搞了察舉製和征辟製,要德才,舉孝廉,這樣就為良家子弟開辟了另一條晉升當官的通道,誌願軍的人數和比例均下降。由於長年的戰爭,兵員難免不足,征召惡少就成了必然,既解決兵員短缺問題,又省得他們在國內為非作歹。表二是中國2000多年來選拔官員製度的演變。

表二  中國選拔官員製度的演變

時期

選官製度

標準

方式

西周

世卿世祿製

血緣

世襲

戰國-漢初

軍功授爵製

軍功

立軍功,可承襲

漢武帝 -
東漢末年

察舉製和征辟製

德才,
舉孝廉

地方舉薦,
中央征召

東漢末年

中正九品製

初才能世家並重,後重世家

地方舉薦

隋唐以後

學而優則仕

科舉考試

 

 

      漢武帝的初衷是任賢使能,為之配套又創造了監察製度,搞了個刺使製,隨後的發展形成了州一級的行政級別,在郡縣之上,西漢晚期全國有13個州。

      李廣利是傾國傾城的李貴妃的大哥,之前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漢武帝為了讓大舅子立功封侯就直接提拔他做遠征軍司令。曾出使過大宛的姚定漢等人提供情報:“大宛兵力不強,若有三千的精兵,加上強弓勁弩,就可將其一舉擊敗。”加上趙破奴僅用700輕騎就掃蕩了樓蘭和姑師,故朝中一派輕敵情緒。漢武帝本人還是比較慎重,為了確保大舅子的勝利,還是組織了6000 精銳騎兵再加幾萬惡少。

      李廣利以趙破奴的副手、多次出使西域的浩侯王恢為向導官,為部隊帶路,沿天山南麓的大路西進。沿途的那些小國家恐慌,都各自緊緊地守住自己的城堡,不供給漢軍糧食,能攻下來的就有飯吃。不能攻下來的,隻好幾天就離開。等到達鬱成城(當時大宛的屬國,在今吉爾吉斯斯坦西南奧什東北),兵士隻有幾千人了,都饑餓疲乏。攻擊,大敗,傷亡很大。李廣利和左右商議:“連鬱成都不能攻下,何況大宛王的都城呢?”就帶著部隊撤退。往返一年餘,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過十分之一、二。派遣使者給漢武帝上奏章說:“路程遙遠十分缺乏糧食。士兵們不怕打仗,隻怕挨餓。兵少,不能攻取大宛國。希望暫且撤兵,多派兵後再去。”漢武帝得知所奏,大發雷霆,派使者攔守玉門關,軍令,敢有入關者立斬。李廣利害怕,因而留駐敦煌。這是漢武帝幾十年來在戰役層級的第一次失敗,其憤怒可想而知。

      禍不單行,在李廣利失利返回玉門關的當年(前103年,西漢武帝太初二年),浞野侯、浚稽將軍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攻打匈奴左賢王,反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所部全軍覆沒,趙破奴本人被生擒,幾年後和其兒子一起逃回。漢朝多數公卿大夫認為:當前的大敵是匈奴,應專征匈奴,對大宛的軍事行動應立即停止,屈辱隻能先忍著。漢武帝認為,戰端已開,我們如果連大宛都攻不下來,必然被外國恥笑,西域幾十個國家會隨時給漢朝使者製造麻煩。像大夏等大一點的西域國家就會輕視漢朝,而汗血馬也別想再弄來了。雙方爭論很激烈,漢武帝大怒,將反對強烈的鄧光等人都下獄治了罪。

      決心已定,漢武帝就大量赦免囚徒中的丁壯,組織平時愛打仗鬥毆的青年和邊地騎兵,在一年內,拚湊了六萬人,交給李廣利。同時,還有很多自帶衣食隨軍參戰的民兵。這些人總共攜帶了十萬頭牛,三萬餘匹馬,無數的驢、駱駝等牲畜,還帶了大量的糧食,以及各種兵器,弄得全國騷動。漢武帝又增派十八萬甲兵,戍守在酒泉、張掖以北,並設置了居延、休屠兩個縣,用來護衛酒泉和敦煌,以作後盾,以防匈奴。漢朝光是轉運軍用物資的人就多得難於數計,在路上絡繹不絕,直到敦煌。又招募了兩位善於相馬的伯樂,任命他們為執驅校尉,以便在占領大宛後,到貳師城去挑選汗血馬。

      漢朝還調發了全國七種罪人,讓他們給大軍運送糧食。七種罪人西漢時稱作七科適,亦作“七科謫”。在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有意思的是在天主教的教義中有七宗罪,分別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

  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八月,李廣利率重組的漢軍,分兩路多批次,從敦煌出征。這回西域的一眾小國,見漢軍如此陣容,幾乎個個膽寒,趕忙沿途供應飲食。唯有輪台國不肯順服。漢軍攻城,兩天後輪台被攻陷,隨即李廣利下令屠城。屠城震驚了西域,漢軍所到之處,再無人敢與爭鋒,很快抵達大宛。

      在王城貴山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東南)下大宛列陣迎戰,被漢軍用箭射得大敗。大宛軍隊退入城中,想依靠城牆,打持久戰。漢軍此時已經集結了三萬精兵,李廣利怕大宛耍詭計,且持久戰對漢軍不利,就下令讓水工改變水道。對此,大宛沒有想到,陷入困境。漢軍猛烈攻城,四十多天後,外城被攻破,俘虜了大宛貴族的勇將煎靡。大宛人紛紛從外城退入內城,精神幾近崩潰。於是大宛的貴族們刺殺了國王毋寡,帶著他的人頭來談判,以良馬和食物換取漢軍退兵。

      這時,康居出動了援軍以救大宛,但因為漢軍兵鋒強盛,後繼源源不斷,故不敢輕舉妄動。李廣利摸透了漢武帝的心理,在於為了舅子封侯,在於立威和樹德;又擔心康居和大宛內外夾擊;再者戰爭的主要目標 ---- 誅殺大宛國的罪魁禍首毋寡 ---- 已達到。於是見好就收,答應了大宛的請求。大宛獻出貳師城的良馬,拿出糧食給漢軍補給。漢軍挑選了他們上好的良馬幾十匹,中等的馬三千餘匹,又立了親漢的貴族昧蔡為大宛的新國王,並同他訂立了盟約,雙方罷兵。漢軍沒有進大宛貴山城的內城。

      鬱成國在這次戰爭中襲擊了校尉王申生率領的一千餘人,幾乎全殲,隻逃脫了幾個人。大宛問題解決後,新仇舊恨湧上心頭,貳師將軍就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去征討。搜粟就是搶糧,上官桀是漢武帝臨終前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漢昭帝時上官皇後的祖父。

      鬱成國戰敗,守軍投降,國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聽說漢軍已攻下大宛,不敢收留鬱成王,就把他獻給了上官桀,上官桀命四個騎兵把他捆了起來,準備押送到貳師將軍的大營。四個騎兵商議說:“鬱成王是貳師將軍最恨的人,如果是活著送去,路上讓他逃了,這可不是我們能擔當得起的責任。不如殺了他,隻帶人頭走。”然而,四個人都不願先動手。最後,年齡最小的趙弟,上邽人,拔劍一擊,砍下了鬱成王的頭顱。趙弟回朝後被封為新畤侯。一劍封喉(侯)。趙弟後來以火箭上升的速度當官至九卿。

圖十九      西漢武帝時的世界格局。 

      大宛在西漢時有63萬人,素為西域強國,被擊敗後,諸國震懼,這場戰爭鞏固了漢朝在西域的主導地位。漢朝自敦煌向西經鹽澤(羅布泊)北,經樓蘭、經焉耆、直至輪台,沿途修築烽燧亭障和長城。以蘆葦和黃土建築的漢長城在樓蘭和玉門關之間至今斷續殘存,長城的墩台一直築至了焉耆,烽燧築至輪台。土工能力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公元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班師回朝,路經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發現扞彌國太子賴丹被扣作為人質,不爽。認為龜茲沒有資格扣太子為人質,故將賴丹帶回長安。公元前77年,賴丹被漢昭帝委以封疆大吏,任屯田校尉主持輪台屯田,(食二千石,相當於內地的郡守),是我國中央封建王朝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當地官員。西域諸國應受賴丹節製,龜茲很恐懼。賴丹到任不久,被龜茲貴族姑翼殺害,這導致前麵講的傅介子出場。傅介子原先的目標是姑翼和龜茲王,但和霍光密謀下來坎了樓蘭王的頭顱。

      事情沒完,公元前69年,長羅侯常惠出使西域,臨行前向漢宣帝請示,就賴丹一事懲罰龜茲,宣帝沒有同意。但權臣霍光授意常惠便宜行事。常惠於是以500 西漢騎兵為先鋒,偽造詔書,征集西域仆從國軍隊,從三麵討伐龜茲。此時,老國王已死,新王絳賓驚恐,申辯雲,殺賴丹是前王聽信貴族姑翼所幹,於己無關,並執姑翼來見常惠。常惠斬姑翼,罷兵。 真是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無論距離的遙遠還是時代的久遠。

      絳賓領教了西漢的實力,琢磨出曲線救國的方法,向解憂公主的女兒弟史求婚。弟史幼年時在長安學習音樂,龜茲以音樂聞名遐邇,絳賓以音樂為共同語言,一拍即合。通過解憂公主的關係,絳賓多次帶著羊肉幹和葡萄幹到長安,成了西漢的鐵杆馬仔。西漢王朝為了籠絡絳賓,幹脆封弟史為皇家公主。這個公主的名號想查也查不到。

      輪台國被屠後成為鬼域,無人敢居住,但地處要衝,水熱資源豐富,土地盡為膏腴,貳師將軍李廣利班師回朝時留下300人實行軍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渠犁(現庫爾勒以西)一帶也做這樣的處理。輪台和渠犁是西漢王朝設置的最早的兩個軍事屯墾據點,為漢使提供住處和糧食飲水。在西域都護府正式設置之前,使者校尉實際上成為代表漢廷領護西域諸國的官員。

      大宛是西漢用兵的最西端,大宛之戰曆時三年(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大宛降服,鬱成國被滅,輪台國被屠。西漢在西域建立了最初的兩個軍事支撐點和補給平台----輪台和渠犁,這兩個地名在西漢時有深層含義。由漢至唐,中原在西域的統治中心很多時間設在輪台。由於各種錯誤,漢軍人員損失超過十萬,為曆次戰爭之最。漢武帝錄功不錄過,大肆封賞,貳師將軍李廣利被封為海西侯,加官進爵者超過千人,所有誌願軍受賞超過預期,所有囚徒均被赦免轉化為平民。

      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吞並波斯帝國。前329年進入中亞,在大宛西部錫爾河畔興建“極東亞曆山大城”,即今天的的列寧納巴德,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重要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科研中心。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興起,向東擴張到幼發拉底河流域,東西文明在中亞接觸碰撞。中華文明最早通過大宛和印度文明、歐洲(希臘-羅馬)文明相接觸。此後,西域諸國亦紛紛遣使來朝,使中亞與中國交往日益頻繁。從公元前1世紀直到公元15世紀,東方與西方世界通過絲綢之路持續交流接觸。

      大宛最早的族群是塞種人(Scythians),伊朗語係遊牧民族。

      大宛位於的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為南部的天山山脈和北部的吉薩爾-阿賴山脈所懷抱,盆地東西長300公裏,南北寬170公裏,海拔330至1000米。錫爾河的上、中遊在盆地中由東向西穿過。因遠離海洋,中亞大部地區的年降水量都不足300毫米。然而,費爾幹納盆地卻是例外,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加持豐富的日照,幾千年來一直是中亞的膏腴之地,也是少有的農耕地區。如此優渥的條件,使得麵積隻有2.2萬平方公裏的費爾幹納盆地(約占中亞麵積的0.55%)擁有1100多萬人口(約占中亞人口的1/6),是中亞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被譽為“聚寶盆”。中亞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曆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範圍有多種界定,狹義的中亞是指前蘇聯的以斯坦結尾的五個加盟共和國。中亞由於其地理位置是各種文化、思想、宗教的交流、交匯之地,也是民族、人種的交融之地。現代中亞人的父係基因30%來自蒙古,8%來自漢時的西域,2%左右來自東亞。

      如今的費爾幹納盆地分屬於烏茲別克斯坦(麵積占65%)、吉爾吉斯斯坦(麵積占20%)和塔吉克斯坦(麵積占15%)三國。公元七世紀,唐王朝擊敗突厥,突厥人向西遷徙,逐漸與中亞當地的古波斯人等白種印歐民族融合,成為黃白混血人種。這部分黃白混血再和十三世紀進入中亞的蒙古人融合,形成了烏茲別克族。唐王朝丟失西域後,征戰突厥的軍隊和開發中亞的移民後裔逐漸和突厥人、和當地人融合,十三世紀後又和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融合。這部分就是吉爾吉斯族,是黃種人,蒙古利亞種。吉爾吉斯族和柯爾克孜族是同一種族,中國境外的被稱為吉爾吉斯族,音譯源自俄語,而後者的音譯源於本民族語言。塔吉克是波斯人的後裔,沒有被突厥人和蒙古人同化,屬於白種人。或者說,塔吉克人是沒有被異民族同化的大宛塞種人的後裔。

圖二十      費爾幹納盆地,在圖中的右下角是中國的地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