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難忘采訪慶祝世界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

(2018-11-08 10:12:36) 下一個

 

199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戰爭,使世界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這次戰爭長達6年之久。戰爭蔓延到亞洲、歐洲和北非近40個國家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戰爭中軍隊與平民傷亡超過9000萬。蘇聯人死2700萬,經濟損失四萬億美元。德、意、日法西斯的鐵蹄踐踏了20多個國家,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到1945年成員國達到52個,經過長達6年的英勇卓絕的鬥爭,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浴血鬥爭,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中國參加慶祝活動的意義

1995年1月20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來信要求中國去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參加慶祝世界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活動。葉利欽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當選的俄羅斯總統。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西部。 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軍事力量,不失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國,超級核力量的大國。盡管蘇聯加盟共和國已經解體,其強大的軍事組織已遭削弱,但俄羅斯繼承下來的軍事卻不容低估,其軍隊人數及技術裝備仍屬世界一流。俄羅斯境內的軍隊216萬、陸軍77萬、空軍19萬、海軍35萬、防空軍23萬、戰略火箭部隊28萬、鐵道兵部隊、建築部隊34萬。

1995年2月,外交部召集部內外協調會議,討論“中國要不要去參加?”當時,大家都認為,今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50周年,不同於往年的慶祝活動,從外交上考慮,我們參加了對提高中國的外交地位有好處,順便也利用這個機會,接觸些人。4月,我國通過外交部宣布了江澤民接受邀請的消息。

江澤民參加莫斯科慶典,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俄羅斯人民和軍隊作出巨大貢獻的尊重。同時,也向世界宣布: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5月7日,英國首先舉行慶祝活動。

5月8日,法國舉行活動,有80多個國家參加。

5月9日,莫斯科舉行衛國戰爭勝利日活動。

9月20日,美國要在檀香山舉行戰勝日本的活動。

10月,聯合國在紐約舉行成立50周年的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1995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決定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去莫斯科參加活動。美國總統克林頓也同意去。

當時,俄羅斯為什麽邀請那麽多國家的領導人去莫斯科呢?俄羅斯有自己的考慮,是想向世界表明突出俄羅斯在世界大戰中的貢獻,而西方一意貶低俄羅斯的作用。慶祝諾曼底登陸,要討回點曆史的公道。當時,蘇聯死了2700萬人,占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目前,俄羅斯社會渙散,民族凝聚力差。近來俄羅斯調整了外交政策,想把獨聯體的國家進一步聚攏,重新構築勢力範圍。邀請大家到莫斯科可以重敘友誼,促進聚合力。

美國再三猶豫,最後還是去。沒有必要把關係搞那麽僵。聯合國秘書長也去。獨聯體國家的首腦都去了。

亞洲地區也是整個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國也做了貢獻,做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我們去參加紀念活動,就是要闡述我們對二戰的看法,說明中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江澤民去莫斯科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今後雙邊發展上,他們都高興,規格破格。葉利欽同意單獨會見江澤民。美國總統在紀念活動後,留下正式訪問。5月8日,是江澤民講話的機會。安排上盡量滿足中國的要求。在新建的俯首山紀念館揭幕儀式上向全世界轉播江澤民的講話。內容突出蘇聯對全世界做的貢獻。中國抗日戰爭在亞洲戰爭中也做了巨大犧牲,重敘中俄友誼,發揚擴大傳統友誼。

這次是很重要的外交任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派我前去采訪。這也是我很久以來的夢想。不過,由於中蘇關係一度破裂,我在高中、大學學的那點俄語,連字母也配饅頭吃光了。

我將在報道中突出三個層次:突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亞洲和歐洲兩個戰場是不可分的,反法西斯的力量是互相支持的;肯定蘇聯的反法西斯的曆史作用;重敘情意,發展中俄雙邊關係;麵向未來,為未來的國際關係打下基礎;宣傳對當前局勢的評價,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呼籲50多個國家共同聯合起來,為人類的和平事業而奮鬥;突出報道鞏固大國地位,擴大我們與有關國家的關係。

1995年5月7日下午3點,江澤民主席應葉利欽總統的邀請乘坐中國民航747型專機離開北京去莫斯科。

我三天沒睡覺,發稿7七條。

一上飛機就在看資料和準備稿件。

航行了8個小時後,晚上達到莫斯科。夜色中,俄羅斯副總理博利沙科夫、司法部長科瓦廖夫、副部長帕諾夫到飛機場歡迎。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王藎卿也到機場迎接。

江澤民一下飛機,博利沙科夫就握著他的手說:俄羅斯政府歡迎你來到俄羅斯大地。

江澤民說:我非常高興和你見麵,非常高興再一次來到你們的國家。

博利沙科夫說:葉利欽期待著與你會晤。這不僅是禮節性的訪問,而且是同誌式的友好會晤。

英雄古老的莫斯科已經披上節日盛裝。片片綠色的白樺林旁,一麵麵紅旗顯得格外醒目。馬路兩旁的燈柱上掛著藍白紅三色俄羅斯國旗。最繁華的大街上掛著五層樓那麽高、幾米寬的朱可夫元帥的巨幅畫像。許多漫畫再現了50年前保衛祖國的英雄們的形象。朱可夫元帥曾經四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他指揮過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1945年4月,他率兵攻克柏林。在衛國戰爭時期流傳著:“哪裏有朱可夫,那裏就有勝利。”

莫斯科之行非常不順利。

第一次不順利——住和行

參加莫斯科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活動的外國記者2000多名。俄方沒有條件為我們配備汽車。我們隻好請在俄羅斯工作的中國朋友幫忙開車。

8日淩晨1點,中國記者們來到莫斯科小鷹旅館。這是大使館幾天以前聯係好的。登記住房,拿房間鑰匙,需要以護照為憑證,而記者的護照在下飛機後,被外交部收走拿到大使館了。使館離小鷹旅館還有一段距離。我們隻好站在大廳等侯。

我利用這段時間趕快把《江澤民主席到達莫斯科受到俄外長的歡迎》新聞稿寫好。

這家旅館沒有傳真設備,不能往北京發稿,隻好請國際台的同誌把稿件拿到記者站去發。

住處剛找好,外交部就通知,要記者到使館開會,研究次日的采訪證件分配問題。爭吵半夜。每個新聞單位都強調需要證件的重要性,沒有證件寸步難行。我好賴爭到一個去克裏姆林宮采訪葉利欽會見江澤民主席的名額。

散會以後,回到旅館已是淩晨5點。發現我的行李沒有運到旅館,同房間的同誌打了無數個電話才了解到所有行李都運到大使館了。這時,給我們開車的同誌已回家。

沒有行李什麽也辦不成。

在無奈和焦急中,莫斯科迎來了又一個黎明。

5月8日上午,江澤民主席沒有什麽活動。我們利用一個半小時的空隙時間遊覽莫斯科市容。

俯首山紀念館廣場。這是慶典活動的主要場地之一。在凱旋門附近。廣場南側一條長標語上寫著“1942年至1945年任何人不能忘記,任何事也不能忘記!”紀念館正中豎著一個形狀像刺刀似的碑。碑的最高處鑲嵌著兩座青銅塑像:一個是手持桂冠、展翅欲飛的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尼刻;一座是兩個吹著勝利號角的小天使。碑的基座為紅棕色大理石。碑高141.8米,象征衛國戰爭持續了1418天。紀念碑的三側棱麵飾有金屬浮雕,再現了衛國戰爭中蘇聯12座英雄城市的戰鬥場景。紀念館內展出了大量實物、圖片和反映衛國戰爭中著名戰役的大型透景畫。

置身於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濃濃氛圍中,我對迎麵走來的一個個、一群群胸前佩帶各種勳章的老戰士肅然起敬。頓時,產生了采訪他們的念頭。作為記者應該有這種敏感性。火速返回車上背著錄音機來到紀念館廣場。

鮮紅的鬱金香怒放。一對俄羅斯兄妹正陪著他們父親的戰友向烈士們表達哀悼之情。50年前,這位老戰士與朋友共同戰鬥在一個有3500人的部隊裏,如今,健在的也隻剩下他們五六個人了。兄妹倆的父親犧牲時,妹妹才七歲。哥哥也沒長大成人,生活非常艱難。妹妹擦幹眼淚對我說:“困難總算已經過去了。”站在旁邊的幾位70多歲的老人,知道我是中國記者,爭著對準我的話筒說話。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求他們一個一個發言。當我問起一位老教授:“今天,我們應對50年前的那場戰爭吸取些什麽?”他滿臉通紅地大聲說:“我們需要和平,需要建設!”另一位老戰士側過身子對著我的話筒喊道:“與中國友好!”

一位穿深蘭色海軍服的高個兒老戰士迎麵走了過來。我還沒開口。他先立正,恭恭敬敬給我行了軍禮。這使我不知所措。趕緊說:“斯巴希巴!謝謝!”我問他:“最難忘的是哪場戰役?”他自豪地回答:“攻克柏林!”

到紀念館廣場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是全家,有的是有組織的隊伍。大部分來自其他獨聯體國家。

紅牆外,莫斯科無名烈士墓前的場麵更加令人感動。悼念的人群把寬寬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汽車不能通行。許多80多歲的老人隻好一步一挪地往墓地前走。

莎迪科娃穿著一身黃色尖領套頭舊軍服。胸前的獎章十分耀眼。她拄著雙拐,不能彎下身子,默默地望著女戰友替她向烈士獻花。莎迪科娃眼含熱淚向我展示一張往日的照片:那端莊、秀麗的臉龐,那水靈靈的漂亮大眼睛,那甜蜜蜜的微笑,一位英姿颯爽的女汽車兵。她含著淚說:“和平,友誼!”讓人很難想象出如今站在我麵前的卻是一位80歲的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戰爭奪走了她的青春,也奪走了她的幸福。

一家三代人,爺爺是衛國戰爭中的老英雄,兒子是現役軍人,孫子是學生,恭恭敬敬向烈士們獻上一片誠心。

慶典期間,隻要打開電視機就可以看到描寫戰爭的節目:母親盼兒歸。新婚妻子送丈夫上戰場以後,再也沒聽到親人的消息……

采訪興致未盡,已是5月8日上午11點,因下午1點半,葉利欽總統要在克裏姆林宮會見江澤民主席,要求記者在上午11點半離開旅館去現場。

5月8日上午,陪同江澤民訪問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前往莫斯科馬涅什廣場出席朱克夫元帥紀念像的揭幕儀式。

第二次不順——進不了克裏姆林宮

由於參加莫斯科慶典的外國領導人很多,俄羅斯事先已表示,慶典期間原則上不安排雙邊會見活動,但葉利欽主動提出“無論如何也要見見江澤民”。從1992年底到1995年,這已是他們第三次見麵了,可想而知這次活動的重大意義。

下午,我按時去紅場。司機帶著我在克裏姆林宮周圍轉了兩圈,找不到入口處。警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我們趕到克裏姆林宮門口已是中午12點半。

麻煩事又出現了。克裏姆林宮警衛處的名單中,有個姓劉的,但不是我,是國際台的劉素雲。同時被拒之門外的還有新華社的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中央電視台領隊和科技日報記者。

看來,頭一天晚上在大使館召開的分配名單的會白開了。使館沒有把重新定的記者名單及時報給俄方。俄方拿到的是幾天以前,隨便寫的。

不能到現場采訪,也不能回旅館,隻好站在門口等著,因為江澤民主席的下一場活動就在克裏姆林宮的紅牆外。

下午15點多鍾,我用現場報道形式,襯著現場的音樂,儀仗隊喊口令等等聲音,報道了江澤民主席向無名烈士墓獻花圈。白色的鍛帶上寫著:“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江澤民跟在禮兵後麵走向墓地。他上前整理了一下花圈上的鍛帶,退後兩步,全體默哀。

這場活動結束,匆匆趕到大使館,聽上一場,也就是葉利欽與江澤民會見的吹風會。

16:30分,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開始吹風。我把他的話全錄下來。來不及加我的解說,來不及刪節,拿著錄音帶就往俄羅斯電台跑。這時,離我們在國內提前預定的衛星傳送節目時間僅有20多分鍾。

1995年5月8日晚上,江澤民主席和陪同人員錢其琛、張震、曾慶紅在克裏姆林宮出席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隆重集會和節日音樂會。出席紀念活動的有美國、法國、英國等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

第三次不順——俄電台小姐態度蠻橫

莫斯科高聳入雲的電視塔就在眼前。我們的車繞著塔兩圈也沒找到大門。沒想到電台的大門在寬闊馬路的對麵。

協助工作的俄電台外事局的同誌和中國國際電台的同誌早已在門口等候。

進電台門時,又出現麻煩。俄電台外事局的同誌一方麵出示自己的證件,一方麵向門衛解釋:“這是中國記者,事先約好要來往北京傳節目。”門衛在一個硬皮夾子裏,從厚厚的表格中,翻來覆去找不到此事情的通知。俄電台外事局的同誌滿臉憤恨地領著我們徑直往裏闖,剛邁出10幾米,就被門衛追回來了。雙方吵了起來。這位50多歲的外事局同誌隻好乖乖地到裏屋值班室重申理由。

進入俄電台以後,通過長長的地下通道,實際上等於在地下穿過了上麵的寬闊馬路和半山坡才到電視塔下的機房。那天也不巧我穿的鞋子不合腳,疼痛難忍。第二天,趕快換上國際台記者的旅遊鞋。一身筆挺的套裙,下麵卻是一雙不倫不類的白色男旅遊鞋,管它呐,顧不了那些,還是工作第一。

這時,衛星傳送時間已到。我們十分抱歉地向技術小姐打招呼。沒想到,她冷冰冰地把門使勁一撞,拂袖而去。

咋辦?機房沒有播音室,沒有放送錄音帶的機器。怎麽與北京對話?我與俄外事工作人員隻能大眼瞪小眼。暗自說“耐心等待一會兒”。突然,屋裏不知從哪兒傳出了中國話。這說明衛星線路已通,我趕緊喊了幾聲,要求國際電信長話局延長傳稿時間。

我把錄音帶原聲版傳到北京,說明自己沒時間複製、刪節,希望早班新聞、報摘節目的編輯辛苦點,刪節選用。沒想到《新聞縱橫》專題欄目的編輯也在場等候。他們臨時決定,希望我能為他們寫一篇莫斯科特寫。

這可難為我了。我雖然采訪了不少老戰士、老英雄,可一直在活動,實在沒時間寫稿。可是,編輯同誌大晚上一直加班等我,我要是不發點什麽,心裏也過意不去。我隻好即興編了幾句。我正在說稿,那位滿臉冰霜的小姐回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突然把所有線路都拔掉。我明知道北京的編輯會納悶。可我有何法?身在俄羅斯廣播電台,又無法與北京打電話聯係。俄外事局的同誌更是無奈。他聳聳肩,攤開雙手氣憤地說:“這就是蘇聯解體後的現狀。”

從電台又回到國際台記者站。一進門就有人告訴我說:中央台《新聞縱橫》的編輯讓你把剛才的稿子再念一遍。這樣馬不停蹄。我根本沒稿子,所以也不知道怎麽與北京聯係。過了一會兒,北京又打電話找我,希望我能繼續供稿。我說:“沒稿,剛才我說到哪兒了都忘記了。”無奈,隻好草草說了稿件的結尾。

非常遺憾,一篇很好的特寫就因為沒時間寫稿、複製而湊合著發了。

第四次不順——巧婦難做有米之炊

1995年5月9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的閱兵和遊行。江澤民主席等50多個國家的領導將由俄羅斯領導陪同登上觀禮台。

當天,莫斯科天氣晴朗。為了保證50周年慶典活動的順利進行。一批飛機在莫斯科上空噴撒藥劑驅散烏雲。

這是此次出訪的重頭戲必須完成任務。但隻給中國六個記者證,大部分記者被趕到俄羅斯外交部新聞中心看電視直播。而去紅場的這六名記者隻能采訪閱兵儀式。下午,俯首山的紀念館揭幕儀式他們是趕不上的。

我思忖。假若去紅場采訪閱兵,現場報道氣氛好,播音情緒會有感染力。但江澤民不在紅場講話,而是在下午的俯首山紀念館揭幕儀式上講話。此時,我想自己是廣播電台唯一的記者,如果與其他記者發同樣的文字稿件,我等於白來俄羅斯了,是極大的浪費。我不是經常強調我姓“廣”嘛!暗下決心,一定要發揮廣播優勢。

考慮之後,我放棄了去紅場采訪的機會,反正大部分記者也都去不成。

於是,我大膽地想到一個辦法,坐在國際台記者站的電視機前,利用電視傳出的音響效果,我再根據畫麵加以解說,一邊看電視,一邊錄音,現場報道這次紀念活動的盛況。十分感謝國際台宋耿同誌為我準備了錄音條件,也幸虧自己早準備了連線、錄音機、磁帶。

這種采訪方式,體育記者用過,時政記者是第一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傳出的曆史鏡頭是:(俄語講話聲、進行曲、歡呼聲、有節奏的音樂)我解說道:五月的莫斯科春光明媚、樹綠花紅。在克裏姆林宮前的紅場,列寧墓上的主席台上站著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和總理契爾諾梅裏金,還有國防部長。

在主席台上,我們還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在江澤民的左側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右邊是英國首相梅傑。據說有4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檢閱衛國戰爭老戰士和後方勞動者。

(音樂聲中)受檢閱部隊司令員格沃洛夫大將坐敞篷汽車進入紅場。他請庫裏克夫元帥檢閱。庫利克夫元帥莊重地回軍禮,向全體官兵致以節日地祝賀。

庫利克夫是1939年參加蘇軍的。他是現在幸存的四名蘇聯元帥之一。格沃洛夫1942年參加蘇軍,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他們共同打擊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分別擔任部隊指揮員。戰後於不同年代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和總參軍事學院。1969年他們又共同授命分別擔任駐德國蘇軍集團總司令和第一副總司令。今天他們有幸,又一同成為戰勝希特勒德國50周年慶典的主角。

上午9點整,克裏姆林宮鍾樓上清脆的鍾聲敲響九下。

葉利欽總統講話,希望今天我們對戰爭勝利的紀念能成為全國人民團結的力量。他說:大家聚集在一起是為了保護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戰爭的災難。

9點20分,由1200人組成的軍樂隊奏起俄羅斯雄壯有力的古典樂曲——讚歌。

閱兵式正式開始了。走在最前麵的是將軍方陣。50多年前,他們飽經殺場,屢建戰功。今天他們滿懷勝利的喜悅通過主席台。將軍帽簷下的銀發和胸前閃耀的軍功章交相輝映。凜凜威風不減當年。但看那布滿皺紋的麵孔也可以體察到戰爭給他們留下了傷痕。

走在隊伍最前麵的是高擎勝利旗幟,兩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空軍上將奧金佐夫。他在衛國戰爭中順利進行過215次戰鬥飛行。

緊隨將軍方陣之後的是一位蘇聯英雄、空軍上將,他高擎著勝利紅旗。1945年4月30號,這麵紅旗在呐喊聲中插上柏林的國會大廈。從此,這麵質地普通的旗成了蘇軍戰勝法西斯的象征,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是一件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子孫萬代的傳家寶。1945年這麵紅旗從柏林運到了莫斯科,經常參加勝利慶典。今天,它已是第10次高高飄揚在紅場上空,行進在受閱者的隊伍之中。

在150麵戰旗隊伍之後,是鬥篷連。這綠色的鬥篷把人們又帶回到戰爭年代艱苦的歲月裏。他們當時站崗、放哨,艱苦作戰。(俄語講話聲)

站在主席台上的各國元首和總理向這些走過檢閱台的老戰士們敬禮。許多老戰士激動地掉下了熱淚。

9點30分,由4500名老戰士高舉軍旗浩浩蕩通過了檢閱台。他們是蘇德戰場上各方麵軍。當年一身戎裝,今天他們仍穿上當年的軍服,威風凜凜,邁著矯健的步伐,踩著軍樂通過主席台。

這一隊老戰士穿著銀灰色西服。(俄語聲)它告訴人們,他們已經勝利完成了殺敵的任務,已經回到了普通居民和平寧靜的隊伍之中。西裝上的勳章、獎章和紀念牌提示人們和平是來之不易的。和平是用2600萬同胞的鮮血換來的。光是1945年4月的柏林戰役中就犧牲了10多萬人。在隊伍之中有一個白胡子老人,看來他已經快80歲了,人們向他投去敬慕的眼光。

受檢閱的老戰士、蘇聯英雄、空軍中將對本台記者說: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也參加了勝利慶典,這不僅是對老戰士的敬意,也是中國人民對俄羅斯人民的友好表示。我祝願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取得成功。

受檢閱部隊中有俄羅斯人、哈薩克人、格魯吉亞人、烏克蘭人,體現了俄羅斯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閱兵式走過了40分鍾,最後走過主席台的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是莫斯科蘇沃洛夫軍事學校和納基諾夫海軍學校的學員。他們踏著父輩的腳步,如同伏爾加河的流水,後浪追逐著前浪。他們的眼光望著遠方,迎接著美好的未來。

站在主席台上的各國元首向走過紅場的老英雄和年輕的戰士致意。(突出音樂)他們向當年蘇維埃的保衛者招手,向為人類作出過貢獻的老英雄們致意。

看來,和平和發展是全世界的共同願望。勝利永遠銘刻在億萬俄羅斯人和所有珍惜和平的人心中。(俄語聲結束)

閱兵式把慶典活動推向高潮。

出門在外,一切靠自己。活動一結束,我用兩部機器稍加複製即成。

當日17點,按時到俄羅斯電台發節目。一進門,俄電台外事局的人就笑著對我說:“但願今天能使你們愉快。”的確,應驗了他的話,一氣把現場報道《紅場檢閱儀式》和現場報道《江澤民在俯首山紀念館揭幕儀式上的講話》錄音傳到北京。

在北京的編輯告訴我,《新聞報摘》節目用紅場閱兵儀式,《新聞縱橫》專題節目詳細采用江澤民在紀念館的講話錄音。

1995年5月10日,江澤民主席結束對莫斯科的訪問回國。中央台國際部連夜請我為《環球信息》專題節目做了一期莫斯科見聞的錄音,講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的感想。當時,我兒子劉新利用業餘時間正在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製作一部教育片,其中也請我錄音錄像了莫斯科見聞,發行到各大學。

第五次不順——好音響未被用

記者最大的幸福是見到自己的成品。

1995年5月9日,完成任務回到旅館,從外交部獲悉,他們直接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編輯部打電話,說“不能用江澤民的講話錄音,隻能發文字稿”。

事後我才知道,江澤民講話時拿的是前一個版本,而記者拿的是定稿。實際上兩個版本相差無幾,大的原則差錯沒有。要是我在場,這點技術錄音問題完全可以處理,如果是我直接打電話給北京,我會告訴編輯把多餘的一句話“抗日戰爭拉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這句話刪掉就可以了。可惜當時我在莫斯科電台發稿,沒回旅館。結果是“吃根雞毛吐隻鵝”,左傳,右傳,最後成了“江澤民講話錄音一概不能用”,真叫人懊惱!由於工作人員不懂業務的失誤給我和廣播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極大遺憾。

這一不確切的“指示”給後方編輯也帶來麻煩。因為我發來錄音時,隻提醒編輯“江主席的錄音講話中有一句話刪減後就能用”,並不是外交部人員打電話時說的“全篇講話錄音都不能用”。這時,編輯於晚上10點拿著做好的成品帶子發稿時,聽到外交部傳達“江澤民講話錄音一概不播出”時有點茫然,但是外交部的指示必須服從。所以,又將第一次做好的成品帶子重新回爐,把江澤民講話錄音全部刪除。晚上11點,隻把記者的口播新聞和現場音響的四分鍾的錄音送到新聞發稿室。第二天的《新聞報摘》節目中,把江主席的講話改用播音員代播。

說起莫斯科之行。還有兩個小花絮。

這次活動,要求幾個大國領導人每個人隻能在一個場合講一次話。宴會上講話,限3分鍾。俯首山紀念館揭幕儀式上講話,限10分鍾。 我國想多講一點,所以,排到俯首山紀念館前講。 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宴會上講。這樣定下來以後,美國總統也要求在揭幕儀式上講。這是9號的事情。恰巧8號,葉利飲總統會見江澤民時說:“歡迎你在宴會上講話。”我國抓住這個機會,主動要求在宴會上講話。俄羅斯外交部說:“事先沒有安排。”中國方麵說:“這是你們總統讓我們講話的。”俄羅斯禮賓官說:“我們總統不知道怎麽具體安排。”宴會開始了。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英國首相梅傑、意大利總理、聯合國秘書長加利都講話了,還不見讓我們講。一直等音樂放完了。中國主席才講話。但當時記者已退場了。

還有一個花絮就是葉利欽總統在俯首山紀念館剪彩後,把一個小紅條遞給美國總統克林頓,人家連理都不理。後來給總統夫人了。

遺憾隻能留在莫斯科。

令我欣慰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來信,感謝我對江澤民主席出訪莫斯科做了“及時、充分的報道”。這封信刊登在1995年6月1日總編室編發的《編播業務》第112期上。

信中說:“此次出訪對記者來說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由於俄方對采訪名額的限製,大部分活動隻能安排攝影和攝像記者到場。你台劉振敏同誌一方麵能顧全大局,服從全團的新聞安排,另一方麵又能想方設法,保證報道的速度和準確度,凡是她可以參加采訪的活動,不管在現場的時間多長、路途多遠,她都能不辭勞苦,像年輕人一樣不知疲倦。”“在此對劉振敏同誌出色的工作表示感謝。”

是啊,當年我已58歲,在莫斯科我三天三夜沒睡覺。

也許是因為經曆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對蘇聯人民懷有濃厚的感情,也許是因為我對廣播這個職業具有特殊的厚愛,我毫不隱晦地說:我在莫斯科的52小時中,錄到好的音響是克服了一定困難的。九篇稿件,篇篇凝聚著我和編輯們的辛勤勞動。

播出後的感想反響

1995年6月8日,《編播業務》刊登了聽眾工作部宋立琴寫的總結。標題是:江主席出席莫斯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慶典,我台及時、準確播出受到聽眾好評。

文章說:我台記者隨同采訪。在這期間。我台《新聞報摘》、《全國聯播》、《整點新聞》、《新聞縱橫》、《環球信息》等節目密切配合,及時、準確地報道了江澤民主席到達莫斯科,在莫斯科會見葉利欽總統,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參加紀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集會及節日音樂會,出席俯首山偉大衛國戰爭紀念館揭幕儀式並發表講話等活動,以及安全回國的消息。這些內容的播出,聽眾認為:信息量大,報道手法不拘一格,運用音響恰到好處。《新聞縱橫》和《環球信息》節目又進一步做了深入、細致地報道,受到聽眾的普遍好評,尤其是5月9日《新聞聯播》和次日的《新聞報摘》節目播出劉振敏從莫斯科發回的現場報道“人民沒有忘記英雄們的豐功偉績”——報道莫斯科在紅場舉行偉大衛國戰爭老戰士和後方勞動者檢閱儀式。

遼寧聽眾金希文、高占永,安徽聽眾徐禮雲等來信說:劉振敏采製的錄音新聞相當好,如對場景、環境的描述新穎別致,對哪些人參加了這一曆史性盛會介紹得也很清楚。如描述檢閱儀式時,把老戰士胸前掛滿的軍功章和布滿皺紋的臉龐給予刻畫,引起聽眾對老戰士的崇敬,對那麵插上柏林國會大廈的紅旗和那位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空軍中將的記憶,說明劉振敏善於捕捉戰鬥生活氣息的曆史事實來增強新聞報道的活力與豐富其內涵。還對50年前的情況做了簡要介紹,使聽眾聽得津津有味。

江西聽眾劉水才來信說:記者以主人翁的態度深入采訪,同俄羅斯人站在一起參加慶典,報道慶典,投入地反映人民的心聲,其報道更親切。如記者走在莫斯科街頭,細心觀察街上的旗幟、標語、漫畫,親切地同老戰士攀談,準確地捕捉到人們期盼和平、友誼,不要戰爭的心態。在報道江澤民與葉利欽會談的消息時,劉振敏穿插了幾句節日前夕莫斯科街頭的景象,然後接上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會談情況的介紹,好象兩位領導人在會談時,記者到街頭上轉了一下,像電視那樣切入一個畫麵,顯得自然、新穎。江澤民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是在現場音樂與音響襯托中進行的。劉振敏描述紅黃色花圈,圍觀人群和江澤民走近花圈整理緞帶的情景,引起了聽眾的聽視聯想。總之,這次報道是成功的。

1995年8月18日,中央台《編播業務》刊登了南昌大學新聞係教授劉水才寫的文章,題目是:勤奮與創新

全文如下:江澤民主席應邀前往莫斯科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慶典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有關報道做到了及時、全麵、細致,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充分發揮了廣播傳播的優勢。這主要有賴於隨行記者劉振敏的勤奮與創新精神。

中央台對江澤民、錢其琛等這次出訪活動極為重視,各節目給予了密切地配合。《新聞報摘》、《全國聯播》、《新聞縱橫》、《午間半小時》、《整點新聞》等節目,都及時、準確地報道了江澤民主席到達莫斯科,在莫斯科會見葉利欽總統,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參加紀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集會及節日音樂會,出席衛國戰爭老戰士和後方勞動者檢閱儀式,出席俯首山偉大衛國戰爭紀念館揭幕儀式並發表講話等活動以及安全回國的消息。《新聞報摘》、《全國聯播》的報道更為詳細、具體,而早7點和晚7點的《新聞縱橫》又進一步深入、細致的報道。以及5月14日的《環球信息》專欄節目中播報了回國後劉振敏製作的綜合性的富含理論色彩的錄音報道

綜聽劉振敏的報道發現其新聞信息量大,報道手法不拘一格,運用音響恰到好處。聽其報道,我似乎感到一位年紀不輕的女記者那不減當年的勤奮、敏捷精神和臨場應變能力;我又想起有的出國隨行記者報道的單調乏味和單一性,恰同劉振敏報道的多樣性和富含生活氣息形成尖銳對比。

這次劉振敏幾個報道中有江澤民到莫斯科當天活動的富含現場報道因素的錄音新聞,有慶典前夕莫斯科情誼的敘說,又有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宋耿幫助,劉振敏自己廣播的“觀看電視現場直播閱兵式畫麵”後的報道《人們沒有忘記英雄們的豐功偉績》和同一內容的但配上了閱兵式現場音響的錄音報道,我估計是為了趕在5月9號晚上的《新聞聯播》播出,先發口說新聞,然後再趕製錄音報道,連夜發回次日《新聞報摘》,然後,《新聞縱橫》根據不同需要選輯播用。還有,回國後,巧用新聞現場音響和記者街頭采訪錄音的錄音,報道《人們忘不了》。

劉振敏的這些報道突破了過去這類報道的模式。在結構、內涵、音響等方麵均有所創新。試從以下三個方麵予以賞析。

一、“主人”態度

江澤民等一行,包括隨行記者,是俄羅斯的客人。但中國同是反法西斯的成員國。以主人翁的態度參加這一活動是積極的,可取的。記者以主人翁的態度深入采訪,同俄羅斯人站在一起參加慶典,報道慶典,投入地反映人民的心聲,其報道便能親切感人。劉振敏就是以這種心態活躍在莫斯科街頭,細心觀察街上的旗幟、標語、漫畫,親切地同老戰士攀談,準確地捕捉到人們期盼友誼,不要戰爭的心態;就是以這種感情悉心描述衛國戰爭老戰士和後方勞動者檢閱儀式,並由衷地說出了“檢閱儀式最後走過來的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都是一些軍事學校的學員。他們踏著雄健地腳步如同伏爾加河流水一樣,後浪追逐前浪。他們的眼光望著遠方,迎接美好的未來!”

二、生活氣息

這次慶典本身就是政治色彩濃鬱的活動。如果賦予政治報道以一定分量的生活氣息,可使其更有可聽性、吸引力。報道江澤民與葉利欽會談的消息時,劉振敏穿插了幾句節日前夕莫斯科街頭的景象,然後接上外交部發言人對會談的情況的介紹,好象兩位領導人在會談時,記者到街上轉了一下,像電視那樣切入一個畫麵,顯得自然、新穎。

江澤民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是在現場音樂音響襯托中進行的。劉振敏描述長明火,紅黃色花圈,圍觀人群和江澤民走近花圈整理緞帶的情景。可以引起聽眾的聽視聯覺心理。描述閱兵式,把老戰士胸前掛滿的軍功章和布滿皺紋的臉龐予以刻畫,可引起聽眾對老戰士的崇敬心情。對插上柏林國會大廈的那麵紅旗和那位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空軍中將的憶述,說明劉振敏善於捕捉富含戰鬥生活氣息的曆史事實來增強新聞報道的活力與豐富其內涵。

三、述評色彩

如果說對檢閱儀式和紀念館揭幕儀式報道基本上是描述稍帶議論,(順便指出,《新聞縱橫》中穿插了主持人的話,除了起承上啟下,峰回路轉的作用外,切表現了主持人節目的特點)那麽,1995年5月14日《環球信息》播放的錄音報道《莫斯科慶典》則是一篇巧用采訪錄音素材,目擊情景和江澤民講話,使三者融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富含述評色彩的新聞佳作。這篇報道由劉振敏以通俗口語對聽眾講述。突出朱可夫元帥畫像,對這一畫像的描述,顯示了“哪裏有朱可夫,哪裏就有勝利”的高度評價。讓人們不要忘記勝利來之不易。拄著雙拐,高喊“要和平”的80多歲的老太太把年輕時的照片給記者看,讓人們更深刻了解她的心聲。

對幾位胸前掛滿勳章的老戰士的街頭采訪引起我極大的興趣。記者老練的提問。女翻譯快速流利的翻譯,老戰士坦誠、爽直、精練的回答促使我回憶起1993年的同一天在莫斯科接頭同幾位老戰士侃談的情景。

那天也是反法西斯勝利日,當時俄羅斯朋友說起過兩年後將隆重紀念50周年大慶。劉振敏的現場采訪到的是俄羅斯人民的心聲:“不能忘記曆史,希望友誼長存,和平永駐。”那位老戰士說得好,“有了和平,有了友誼,就有了一切!(俄文)”,順此,劉振敏解說到:慶典期間看到的標語:“在1941——1945年的歲月裏,任何人不能忘記,任何事情不能忘記!”接著,引出江澤民主席在偉大衛國戰爭紀念館揭幕儀式上講的有聲語言,四句“忘不了”的排比句和曆史教訓所告誡我們的,現如今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原則。整個七分鍾的報道圍繞“要和平,要友誼,不要戰爭”這個主題,用多方麵的場景描寫、采訪音響和講話錄音予以“論證”。其敘述評論色彩不靠記者直接說,而是依賴於記者巧妙地剪輯、銜接。這個報道結構獨特,內含豐富,音響真切,既有中國風度,又有俄羅斯風味,融匯成一股強烈的魅力。這實在是劉振敏勤奮與創新精神的又一碩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