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李先念出訪歐洲四國

(2018-11-08 08:33:49) 下一個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而我卻感到開頭是難,越往後就越覺得難。采訪黨和國家預導人出訪對於我並不是頭一次,但這次緊張的程度不減當年。I987年11月5日,我踏上出境的征途就好象要上戰場一樣,心老是吊在空中。

李先念主席這次訪問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比利時,是黨的十三大以後我國領導人笫一次出訪。不管今後的人事安排如何,而今,他這位久經考驗的革命家仍然是十億人口的偉大國家的代表。這就是報道的標杆。

李主席出訪的目的是“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維護世界和平”。這標誌著中國同西歐的關係有了新的發展。這就是報道的基調。

I987年11月7日至23日17天中,我從國外發回文字稿、錄音新聞和口播新聞共28篇,完成了采訪任務。

要說這次采訪的感受,那就是一句話:爭取做一個全能記者。

這次的隨行記者先後去了43名。新華社、申央電視台都是10多人。隻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l個人。

這就麵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

這次從發稿的時效上來講,在國內編輯和技術員的配合下。都趕上了當日的《新聞報摘》節目,其速度走在各家新聞單位前邊。

從報道質量上講,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按照廣播新聞的要求,每天突出一個重點,舍去了一些禮節性的活動。有時也用一些錄音實況。為了適應國內聽眾的需要也適當加了一些背景材料。在廣播語言方麵盡可能做到親切、自然。

廣播稿不要求像新華社記者發的那麽全,也不可能像人民日報記者寫得那麽細。廣播稿有特有的格式、特有的結構和特有的語言。

從收到的十多封聽眾來信中看,聽眾對這次報道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但我自己感到這次報道還是脫不開公式化、概念化。下麵我圍繞著怎樣做一個全能記者總結一下這次報道。

出國采訪與在國內不一樣,尤其是隨國家領導人的出訪。記者每時每刻都靠翻閱外交部印發的日程小冊子行動,基本上是不會有人來告訴你何時出發,到何地,一切都要靠記者自理。除了一場接一場的采訪活動外,記者每天還要忙著找傳真機、付小費、交車費、找餐館、算房錢。在這些風風火火的日子裏,哪還有時間去吃飯。

應付這樣的采訪,首先要快。四平八穩的采訪,不僅自已吃虧,也會給別人帶來麻煩。記者必須有雷厲風行的作風。為了節省時間,出國以前,我已看了一些資料。把已有的講話稿都處理了一遍。有些活動的初稿也打好了。這對我完成任務很有利。比如11月8日,李主席到達盧森堡的首都。我在稿中說:“世界上國名與首都名相同的國家有十幾個,盧森堡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出國前兒女幫我查找的資料。

在采訪過程中,我還深感不會外語之苦。搞不清的問題無法及時問。日常生活瑣事也占用了我許多時間。為此,我建議-些有誌做外事工作的同誌能吸取我的教訓,好好學習外語。

忙起來,自已腦子裏經常冒出這樣的念頭:發回去讓編輯處理。

這次李主席出訪由於時差問題,我力求使自已發的稿子是成品,尤其是口播新聞,更應如此。

李主席每天的活動很多。記者首先要考慮怎樣突出重點,怎樣高度概括,怎樣準確地抓住新聞的要害。比如,李主席接見比利時通訊社記者的稿子,原稿近四千字。拿到稿後離發稿時間已很近了。我看了一遍,立刻就編了一篇幾百字的消息,突出了當時世界矚目的西藏問題。

1987年11月23日,李先念主席園滿結束了對法國、意大利、盧森堡和比利時的國事訪問。原來設想與編輯合作,搞一次錄音問答綜述。後來沒有實現,隻在最後一條稿子中簡單小結了一下這次訪問的情況。我感到小結寫得不疼不癢。主要是怕字數多了用不出去。其實自己考慮欠周。如果寫一綜述供別的新聞節目用不是更好嗎。

上海柴油機廠動力科楊道立1987年11月就李主席的出訪報道給本台寫過兩封信。其中一段說:“在外事采訪中,記者可以盡可能多采製一些帶音響的報道。這是廣大聽眾對電台的期望,這也是擺在記者麵前的難題。”

多謝聽眾體諒了記者的苦衷。

李先念主席出訪,有音響的活動是歡迎儀式、在宴會上的講活、答記者問、參觀活動。這次我也適當發了一些錄音新聞和現場報道,但還是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活動本身的音響不典型,沒有新意。二是自已的錄音技術欠佳。比如,1987年11月12日,李主席接見法國電視台名記者,話筒位置太低,質量不好。又如,1987年11月17號,李主席到達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受到特殊形式的歡迎。我坐在船上襯著船的發動機聲、浪花、音樂聲、歡呼聲、掌聲做現場報道。但播出時,卻采用的是口播新聞形式。編輯說:“原稿太長了。”可我覺得現場報道與口播新聞相比,還是現場描述的生動,播音的感情色彩濃。事後總結,如果出國時帶兩部機器。自已在前方隨手把現場報道剪輯為四分鍾的節目就好了。

另外,我這次也像往常一樣備有各種各樣的錄音機連線和插頭,可忙起來,還是用幹電池方便。國內帶出去的一號電池質且極差。兩節一組的電池,不到半小時就沒電了。令人懊惱。幸虧外國人給了我四節。他們的電池,兩節一組可用七天。為此,我建議行政部門能采購一批高性能電池,備采訪用。

沒有經過播音訓練的記者,播起稿子如同走在沙灘上。可以說,每吐一個字都感到艱難。

這次報道李主席出訪大部分都采用了口播新聞的形式。黑龍江、內蒙古、四川、遼寧、上海、安徽的聽眾來信幫我們總結了口播新聞的長處:什麽口語清楚,聲調優美,描述靈活,富有情趣,引人入勝等等。我自己感到這次“說”的新聞親切、自然有餘,莊重、有力不夠。這可能是記者說新聞的通病。記者自己采寫的新聞,便於上口,沒有播音腔。比如,李主席參觀威尼斯那篇。同行們說:“像散文。”但我們不是普通老百姓,也不是演員,而是國家電台記者。記者要有記者的氣質、記者的形象。我報道李主席出訪活動時就顯得有氣無力。原因有二:一是犯了矯枉過正的毛病。過去行家們對我說新聞提出意見,說聲音偏高、偏快,不夠從容;二是播音基本功不過關。報道李主席出訪活動一般都在晚上9點以後,這時正是記者又渴又餓又累的時候。盡管一到話筒前精神麵貌立刻變樣,但終因不掌握播音規律而減色。“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此,我建議,廣播記者和編輯在聽廣播時,不僅要聽內容,而且要學發音。

在國外的發稿手段是租用國際衛星電話傳稿,時間是固定的。這樣可以保證線路暢通無阻,而且不要求記者馬上交現款。

為了趕這固定時間,廣播記者比其他新聞單位的記者要付出更多代價。國內的編輯、技術員也很辛苦。最難辦的是發稿時間到了,而活動還沒有結束。這時記者的弦崩得緊緊的。隨時都要調整稿子結構,重新排語句,防止出現差錯。

這次采訪李主席活動的發稿基本順利。這裏應特別感謝國際廣播電台、北京無線通信局和中央台技術部、新聞部的同誌協助。

比利時是李先念這次西歐之行的最後一站。我告誡自已要善始善終、圓滿發稿。1987年11月21日,天下著雨,司機把我從布魯塞爾王宮拉到比利時電台。我拿著國際台記者給寫的傳送間門號,在比利時的法語廣播部和荷蘭語廣播部轉了幾圈,找不到機房。75歲的老司機是一位老活寶,見我十分焦急,他像哄小孩一樣一邊走、一邊唱,一邊出洋相,還用手比劃著請我安靜,再安靜,等找到傳送間時,衛星傳送時間也快過去了,險些發不了稿。

這次重要采訪活動的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獨立工作,就必須訓練自己在采、編、錄、說、發等多方麵的基本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事隔幾十年後,我又在筆記本上發現1989年3月29日寫發的一條新聞。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於3月29日下午北京會見了台灣佛教領袖星雲法師率領的回大陸弘法探親團。

李先念同身披黃色袈裟的法師們親切握手,並一起合影。

李先念說,海峽兩岸宗教界人士的交往,有利於祖國的早日統一。他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台灣當局放寬了回大陸探親的政策,我們是歡迎的。現在不能實行“三不政策”,實際上漁民、商人已經在交往。

星雲法師笑著說:在台灣的大陸人要求回來,就是台灣人,包括第二代人也希望回來看看祖國的風景。

李先念說:我們也想去台灣看看。

星雲法師說:我相信有這麽一天,希望在台灣見到你。

        

 

8、水城歡迎李先念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人人向往的旅遊勝地。風景舉世無雙。

1987年11月17日,這座水城為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舉行了別致的歡迎儀式。

我提前一天到達,有充裕的時間做現場報道的準備工作。用同行的中國國際電台記者葉國誠的話說:“我還沒有見過你們台的其他記者像你這樣發稿法。”我的稿件被評為好稿,收入到《新聞作品選》中。

為了記錄曆史的真實,我把沒有經過加工、剪輯的原始稿留下了。

當地時間11月17號上午(1987年),李先念主席和夫人林佳楣從意大利的南部到達北部——威尼斯。(音響:嗡嗡聲)

直升機在我們頭頂上盤旋,護衛著李先念主席。(音響:直升機的馬達聲,襯入)

威尼斯市區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李先念一行下了飛機就分乘八艘小汽艇進城。(音響:汽艇聲)

人們常說“開門見山”,這裏卻是“開門見水”。這個城市由100多個小島組成。

一長溜汽艇浩浩蕩蕩進入市區。海鷗在天上飛翔,氣派、壯觀。

汽艇穿過了一道橋又一道橋。威尼斯是由水和橋編織成的城市。據說(音響:音樂聲大,襯入)各式各樣的橋有400多座。

在我們的後方,在一條彩船上,響起了音樂。

李主席和夫人乘坐的淺棕色汽艇在一段叫大運河的水麵上,也就是快到大公府廣場的時候,威尼斯傳統的歡迎儀式開始。船員們在敲鼓,許多人在吹號。(音響:音樂聲)他們披著大紅色的鬥篷,劃槳的水手都穿著黃色的上衣和蘭色的褲子。(音響外國人說話聲)

又一艘船過來。這一條是黑色的,左邊是黃色的,後邊跟來的是白色的。好,水手們把槳舉起來,向李主席致意,並且高呼。(音響:口哨聲,說話聲)

這在初冬的季節裏增加了喜慶的色彩。在威尼斯大運河的兩岸,樓上站了很多居民。居民們向中國貴賓招手,表示歡迎。劃船的水手們都笑嘻嘻的。護送李主席到廣場。又一隊彩船來了。這一隊穿的是深蘭色服裝。當我們這些船進入廣場的時候,一座座造型優美、格調不同的拱形石橋在我們頭頂上掠過。遊艇過後,犁起一道白色的浪花。

威尼斯是一個多霧的城市,可是今天的天氣特別好。幾十條船現在浩浩蕩蕩開往廣場去。(音響:歡呼聲)

李主席和夫人向兩岸的群眾招手,現在彩船經過一座石橋,橋上站滿了群眾。他們的情緒是那麽熱烈啊!(音響:水聲)

看,商店門口,出門就得坐船。

李主席的主船上有省督和夫人。省督給主席介紹大運河的建築情況。這是一個大教堂。主船兩邊有彩船護衛,往前行駛。

非常別致的歡迎儀式結束。

李主席一行來到大公府廣場。這裏有很多遊人,再加上天上飛的和平鴿,地上跑的和平鴿,一派歡樂熱烈的氣氛。威尼斯市市長腰裏係著綠、白、紅三色寬彩帶在大公府門前迎接客人。意大利國旗就是綠白藍三種顏色組成的。

威尼斯以自己的風貌、自己的風韻、自己的情趣迎接中國的國家主席。

威尼斯是馬可·波羅的故鄉。他曾在中國住過17年。李先念、林佳楣、喬石參觀了馬可·波羅的故居。

中意兩國建交以來,威尼斯同中國的關係更加密切。今天,中意兩國用誠意搭成的橋不更加蔚為壯觀嗎?

這條帶音響的節目沒有播出,原因是前方記者和後方編輯沒有時間複製節目。最後用的是我自己口播的新聞。

 

 

9、隨李先念出訪的驚險一刻

早在李先念擔任副總理的時候,我就經常采訪他的活動。

1987年11月,李先念以國家主席的身份訪問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比利時。李先念走到哪裏,我就跟到那裏。顧不上欣賞海濱城市威尼斯的風景,顧不上領略威尼斯水城的獨特風貌,甚至連李主席在威尼斯逛農貿市場的活動,我都去采訪。他了解了市場上的水果,橘子來自西班牙,香蕉來自拉丁美洲,梨是法國產的。板栗和核桃是一位穿運動服的姑娘自己家樹上結的。嘎納離威尼斯市隻有27公裏,這裏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傳統的文化藝術活動。李主席參觀了會議廳。在電影宮平台上,一群記者要給李先念和夫人照像。李主席開玩笑說:“我們也成了明星了。”嘎納市第一副市長吉羅說:“這裏的明星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能代表10億人口的。” 

1987年11月7日,白天的工作還算順利,可誰知到了晚上卻經曆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場麵。

李主席於1987年l1月7日到達法國的海濱城市尼斯。這是個依山傍水的蘭色海灣。頭一天傳稿,有人陪我前住。第二天晚上九點半,我從旅館步行到電台傳稿。北京方麵說,效果很好。為感謝兩個法國技術員的幫忙,送給他們兩個小絨熊貓。獨自走出機房,走到電台辦公樓的第一道門時,自已可以從裏麵打開門閂。等我走到院子裏,發現電台大院的大門已上鎖。

我趕緊扭頭返回辦公樓的那個門,尋找那兩位技術員。可這個門的鎖已被鎖上。我先是禮貌地輕輕按門鈴,無用。我又試著叩門,十分鍾過去了,無回音。我隻好用英語大聲喊“請讓我進去!”“開門!”迎接我的是一陣遠遠地狗叫聲。我抬頭看看辦公樓全是黑的。這時我才想起當天是星期日。那兩個值班員早從後門下班了。於是我心慌了,想自己很可能會在電台的院子裏站一宿。我不顧一切地用拳頭砸門,口中不住地喊“哈羅,哈羅!”黑暗中,無奈、緊張、饑餓、寒冷、疲倦同時向我襲來。四十分鍾過去了40分鍾過去了,狗的叫聲移到了門口。因為門鎖著,我有安全感。正在自已給自已壯膽的時刻,一條大黑狗從門縫中竄出來,往我身上撲,把我嚇得魂飛魄散。我立刻退下台階。天呐!差點咬我一口。還好一位胖老太太也從門縫中擠了出來。我告訴她院子的大門鎖上了,我需要出去。她緊了緊手中的套狗繩,很不情願地走下台階,踏著石板路,給我開了大門。

夜深了,我漫步在法國尼斯的街頭,心還在砰砰地跳,也不知是怎麽走進那家竹園中餐館的,無滋無味地吞下了那碗雞絲麵,仿佛那條大黑狗還在我耳邊狂吠。

法國與中國的時差有7個小時。這時,祖國的上空正在播出我發回的口播新聞。可有誰能想到我此時此刻的心情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