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胡耀邦訪日

(2018-11-08 08:20:23) 下一個

第一次跨出國門

廣播的特點是一播而過,因為播出稿太多,我無法保留。回憶的閘門打開。土包子開洋葷,那是我第一次跨出國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台長楊兆麟對我說:“讓你出國是想試試女聲發回來的稿子怎麽樣?”這意味著我是被派出的第一位女時政記者。

下麵記載的是我第一次走出國門的故事。

七天七夜

1983年11月23日至30日,胡耀邦訪問日本。

我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全程采訪。

參加這次報道的中國記者有30位,大部分是常駐東京的記者。坐專機的有人民日報、新華社、北京周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的人員和我共9名。

報紙上登過的材料,不再重複,隻講一點內幕。這次胡耀邦訪問日本的日程多、時間緊、人手少。中央台隻去一名記者。七天七夜,我發了口播新聞、錄音報道、現場報道、錄音述評28篇報道。其中,《胡耀邦遊嵐山瞻仰周總理詩碑》一稿獲全國好新聞,刊登在大學教材中。

訪日前奏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用很長的篇幅談了中日關係問題。他說:“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中日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近百年來,日本軍國主義者一再對中國發動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經過中日兩國人民長期共同努力,兩國終於在10年前實現了邦交正常化。”胡耀邦說:“中日兩國發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的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有利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穩定。現在日本有些勢力還在美化過去侵略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史實,並且進行種種活動,妄圖顛覆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穩定,複活日本軍國主義。這些危險情況,不能不引起中日兩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的嚴重警惕。我們要同日本人民和日本朝野有識之士一起,排除一切妨礙兩國關係的因素,使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耀邦訪問日本是在1982年9月,鈴木首相訪華時,日本政府曾當麵邀請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日本。

1983年,日本首相換成了中曾根,他首相派親信野田毅眾議員帶來口信,邀請胡耀邦訪日。這次訪問不談具體問題,擬有針對性的在戰略高度就兩國友好關係和經濟合作進一步談談我們的看法。

1983年10月5日,胡耀邦會見日本在野黨“社民聯”代表團田英夫時回答了他提出的8個問題:1、關於中日關係的前景。2、日本有沒有複活軍國主義的危險?3、如何認識當前的國際形勢?三個世界的關係今後是否會發生變化?4、如何評價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台灣問題的前景如何?5、中蘇關係今後如何變化?蘇聯對中國提出的三個條件最終會鬆動嗎?6、對柬埔寨的看法7、.對南北朝鮮的看法。8、關於中國國內的形勢,中國要建什麽樣的社會主義?

這次會見實際上是胡耀邦訪日的前奏。

為了胡耀邦訪日專門製作了兩部電影《錦繡中華》和《歡樂的大家庭》。兩部紀記錄片一部送給日本青年團體,另一部送給NHK(日本廣播公司)。

這是胡耀邦向曆屆首相送的一份禮品。

我是10月初,接到隨胡耀邦出訪的任務,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楊兆麟說:“過去沒有派女記者出訪,這次做個試驗,看看女聲發回來的稿子怎麽樣?”這意味著我是被派出的第一位女時政記者。他向我提出三條要求:一、要快、要搶新聞;二、盡可能搞一些帶音響的報道。報道要自然、自如,不要寫好稿,照著念。時政消息與新聞不一樣,有一定語言規格要求,既要考慮外事要求又要考慮語言口語,思想放開一點;日中關係述評要與外交部商量幾個問題發回來。

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馬慶雄指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國際台、電視台要搞好協作。中央台收到的新聞要給國際台一份。在保證信息準確的情況下,趕上哪一次新聞節目,就是哪一次;文明禮貌;注意身體;見機行事,多采訪一些。

根據部、台領導對我的要求,出訪前,我做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光是資料就看了一大摞。

這是一次有意義的訪問。它標誌著中日友好邁向21世紀。曆史上中日兩國交戰的炮聲,隻能成為兩國人民共同汲取的教訓。曆史運轉到20世紀80年代,用胡耀邦同誌的話說,“中日兩國是為了謀求睦鄰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尋求友誼,尋求和平,尋求知識。”

就是在這次訪問中把過去常說的中日關係三原則“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又增加了一個“相互信賴”。從此,中日關係變成了四原則。

參加這次報道的中國記者有30名,大部分是常駐東京的記者。坐專機的有人民日報、新華社、北京周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和我9名。

由於我是第一次出國,心裏難免有些緊張。航行中,有人看報紙,有人在抽煙,有人在閉目養神,唯獨我靜不下來。向窗外看,一片茫茫大海,平靜的海麵上有時還可看到幾道白線,那是艦艇駛過後的痕跡。海天一線,除此之外,什麽也看不到。

飛機到達日本國土上空時,航空小姐向大家報告說,左前方可以看到富士山。隨行的工作人員都異常興奮,忙著觀賞那座梯形的雪山,而我的心情更加緊張起來,這意味著七天七夜的采訪工作就要開始。

第一篇報道

忐忑不安的心情

出發了。由於我是第一次出國,心裏難免有些緊張。航行中,有人看報紙,有人在抽煙,有人在閉目養神,唯獨我靜不下來。向窗外看,一片茫茫大海,平靜的海麵上有時還可看到幾道白線,那是艦艇駛過後的痕跡。海天一線,除此之外,什麽也看不到。

飛機到達日本國土上空時,航空小姐向大家報告說,左前方可以看到富士山。隨行的工作人員都異常興奮,忙著觀賞那座梯形的雪山,而我的心情更加緊張起來,這意味著七天七夜的采訪工作就要開始。

1983年11月23日下午3點10分,胡耀邦乘坐的中國民航專機平安地降落在東京羽田國際機場。我與新華社攝影記者和電視台的攝像師都早早地等候在機艙後門口,旋梯剛剛與機身相接,服務員一再讓我們“請等一等!”我早已經背上錄音機第一個跳上飛機的梯子,航空小姐還在說什麽,我全然不顧。與此同時,我打錄音機,開始了我的第一篇報道。

踏上日本的國土,一位講中國話的女士把中國記者領到一個黃繩子的圈裏。繩子上掛了一個硬紙牌,上麵寫著“隨行記者席”。什麽記者席?實際上是“劃地為牢”。在國內哪有這事。這是我當記者以來第一次遇到的“管製”待遇,心中很不是滋味,但也無奈,以後經曆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我站在圈子裏左顧右盼,總想往前點,再往前點,想錄上日本外交部長官與中國客人見麵時的寒暄聲。

在強大的飛機噪聲中,我舉起話筒,結合現場情景,轉述了胡耀邦同誌在機場發表的書麵講話,還沒有講完,日本外務省首席接待官,已經請胡耀邦同誌進入汽車。摩托前導車開始啟動,警視廳的人各就各位。

代表團的隨行人員還沒有下飛機,記者就又被趕上汽車,我沒錄上音響,很懊惱,磨蹭到最後一個離開那個繩子攔起來的小圈子。剛上汽車,車門就關上了。

第一——這篇報道並不精彩

東京的大街繁華得使人眼花繚亂。大街上的小車一輛挨著一輛,但秩序井然。下午五點,車隊到達住處新大穀飯店,在自己的房間趕快往北京要長途電話。由於國際電話線路不順利,等我把磁帶錄音傳完,胡耀邦同誌的下一場活動早已開始,可以說,我的第一篇報道不成功。

日本與中國的時差是一個小時。我在國外發到北京的第一篇口播新聞是胡耀邦總書記到達東京。

播出後,唐山人民廣播電台郭曉燕來信說:“胡耀邦總書記1983年初冬的日本之行,曾是全國人民關心的大事。中央台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是成功的。隨行記者劉振敏同誌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發揮廣播特點上,做了成功的嚐試。記者在現場報道胡耀邦總書記一行到達東京時,解說簡潔、語氣親切自然,沒有一點背稿、念稿的痕跡。聽了,隻覺得記者是在向我們講述這件事,無形中縮短了記者與聽眾的距離,產生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特別是介紹北京到東京的距離時,記者好象是多說了幾句,把航程3100公裏這個抽象的數字,用北京到成都的往返路程打比方,能引起了聽眾的聯想,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這一感覺更突出了。在這個現場報道中,記者的形象是可親的,這與她的解說口語化有直接關係。”

尷尬的位置

到達東京的第二天,1983年11月24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在迎賓館前院舉行歡迎儀式。那天,下小雨。迎賓館的花叢水靈靈,草地一片翠綠。中日兩國國旗飄揚在這座歐式建築前麵。隨行的記者提前半個小時到休息室等候。

我利用這個時間到處去找當天晚上宴會上的講話稿。等我找到稿子,歡迎儀式即將開始。我並不知道其他記者已被趕出休息室。我毫無顧及地跟在吳學謙外長、齊懷遠司長身後,從迎賓館正門出來,舉著話筒錄上了中曾根與胡耀邦見麵時的對話。等他倆故意麵對記者讓大家拍照時,我才發現100多名記者都被攔在繩子裏邊,而唯獨卻站在了繩子外邊的外交人員的行列裏。中央電視台的記者鄧勤小聲嘀咕“哎?她怎麽在外邊?”當時我感到很幸運,甚至有點沾沾自喜,可沒想到隨後卻出現了非常尷尬的事情。

儀式開始前,胡耀邦由中曾根陪同從正門走到院子裏,準備檢閱儀仗隊。隨行的官員也陸續跟在他倆的後麵。這時,其他中外記者從右邊的旁門跑到院子,占領有利地形。而我因為壓根兒就走錯了門,隻好跟在官員們的後麵從正門出去。官員們一步一步數螞蟻似的往前挪,速度太慢,我又不能越位。沒等我衝到記者行列,軍樂隊就奏起了中國國歌。按照禮儀要求,這時任何人都要立正肅穆,不能走動。場內的中外人士都在肅立,我該怎麽辦?原地不動吧?正門是首相和總書記剛剛走出門的地方,遼闊的廣場隻有我一人,太出眾了。實在不是我站的位置,心裏很別扭。再說,我還有采訪任務,需要到院子裏錄音,需要解說,去觀察現場。本來不算長的國歌,我隻盼它快點結束,快點結束。日本國歌響起。我趕快利用短暫的時刻,跑到了記者活動區。這時,我才呼了一口氣,做了報道。

接下來是采訪雙方會談的消息,所以委托技術部門的同誌把盒式磁帶送到日本廣播協會通過衛星傳送北京。但日本廣播協會沒有使用盒式磁帶的設備,臨時找轉錄線,加以翻版,終於在半個小時之內做好了準備工作,按預訂時間發稿。

兩秒鍾也要搶

夜幕下的東京彩燈閃爍。

中曾根的歡迎宴會在總理官邸舉行。雙方講話錄音我不愁。因為有日本廣播協會對外聯絡科負責人稻垣先生和技術員賀先生親自坐陣,比較順利的是雙方講話稿我已拿到手。等講話一結束,他們可以把錄音拿走,向北京傳送。

但作為廣播記者。我需要親眼到現場看看。宴會廳門口有兩個彪形大漢,像門神一樣,擋住門不讓我進去。我找到中國使館的同誌,找到日本外務省的官員替我交涉,怎麽說,都不行,翻來覆去一句話“任何人不準進”。我告訴他,我隻站在門口掃一眼。最後,他終於答應了我的要求。機會來之不易,我抓緊這幾秒鍾的時間,對著話筒說了三句話“宴會大廳是拱形的,兩邊牆上各掛六對中日兩國國旗,桌上擺者白色的蠟燭”,然後我在稿件中配上雙方講話的錄音。

第二天晚上,我到中國駐日本使館。一位負責文化交流的女同誌見我胸前戴的記者證,很高興地對我說:“昨天我雖然沒有參加日本首相的宴會,但宴會的現場我聽了。”當時,我很納悶,還在為日本人不讓我進宴會廳采訪而生氣。這位女同誌說:你不是說拱形的……,白蠟燭嘛。沒想到隻說了三句話就給身在異國的同胞留下那麽深刻的印象。

我的報道僅僅開始,還須更加努力。

深夜,我需要去NHK日本廣播協會發稿。獨自一人站在馬路邊向出租車招手,不多久就坐上了車。說老實話,心裏真有點害怕。從我們到東京那天起,不友好的搗亂分子一直在汽車裏用高音喇叭,罵個不停,喊口號。台灣的右派分子也打出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在大陸與台灣政治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麽事。

半個小時,順利到達日本廣播電台。進門時又遇到麻煩。不會說日語。靈機一動,掏出記者證,指指上麵的中國國旗。門衛好象還是不明白。我想他可能認識漢字,隨手給他寫個“北京”,並且做了個要在他們辦公室向北京傳廣播音響的手勢。他很快幫我打電話聯係,找到負責接待中國記者的技術員。

日本廣播協會很大,到處都是播音間、複製室,左拐右拐,才到傳音室,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我順利發了現場報道。

在另外一間技術室,中央電視台的同行正在忙碌。我進去看看,播音員隨手遞給我兩個橘子。我也顧不了日本人在場了,忙說了一句“兩個不夠”,因為我一天沒吃飯。沒想到往後的日子天天都是這樣,嚐到了餓肚皮的滋味。不僅是我,一起去采訪的記者都是這樣苦。中國青年報的張飆忙著寫稿,一天沒吃東西。我隻好把自己的早餐送給了他。

這是記者活動的規律。領導人的活動安排得很滿,活動一完,甚至活動還沒有結束,記者就需要去發稿。發完稿,又忙著去采訪下一場活動。晚上,領導人休息了,記者還沒有發完稿,深夜又要為第二天的日程做準備。

差勁兒的口播新聞

胡耀邦與中曾根的會談內容很豐富,政治性也很強。記者一直在迎賓館朝日廳外等候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吹風。

會談剛結束,齊司長還沒開始吹風,新華社記者就把已寫好的稿子遞過去審。齊司長說:“差不多,就這些。”我一聽急了,馬上提出質問:“不吹風怎麽行?”齊懷遠覺察到我有意見,忙和藹地說:“等一下我專門為你講一遍。”歪打正著,我正想搞一個錄音訪問。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用很長的時間播了齊懷遠清晰的講話。第二天,我翻閱日本《每日新聞》報,報上登的有關胡耀邦與中曾根會談的內容注明新聞來源是“據中央台《新聞聯播》節目錄音整理”。由於經驗不足,我的這篇報道的問話過於輕飄,不夠老練、莊重。

捕捉細節是記者的天職

1983年11月26日,日本青年集會,歡迎胡耀邦。就是在這次會上宣布,1984年金秋季節,歡迎3000日本青年到中國訪問。第二年的國慶節,他們確實來了,站在天安門觀禮台下。這件事後來成為胡耀邦辭職理由之一,批評者說:中日兩國比例懸殊,他們來3000,我們也去3000。中國有兩億青年,這不公平。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集會那天,我坐在場內,襯著一陣陣掌聲,我做解說。突然發現,中國代表團胸前戴的是紅花,而日本人胸前卻戴著白花。幕布中央,有一青鬆圖案。這寓意著中日友誼應該白玉無暇,萬年常青。我問《北京周報》記者,她說:“沒發現呀!”

最後一次去日本廣播協會發稿受到外事局的熱情接待。發完稿請我到他們的職工食堂喝咖啡,吃冰激淩。食堂很大,一個窗口供應一種食品。一個大桶中扔了許多一次性筷子。這使我想起,中國亂砍樹木向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的事。

冒險搶到的錄音

1983年11月27日,我采錄的現場報道《胡耀邦同誌在大阪參觀》

這篇報道捕捉到難度大的鬆下老先生與胡耀邦總書記的交談聲。記者的大車,在很後的地方。等我趕到現場,胡耀邦和翻譯已經就擠滿了樓梯,我過不去。往後看,我看見長長的走廊的另一頭站著一個穿黑衣服的人。我斷定那裏肯定會有另一個樓梯。顧不上問就往上跑,有點冒險,但正好走到主賓的前麵,所以錄上了他們的對話。這篇報道在宣揚日本的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另外一方麵。稿件是這樣的:

記者:今天,胡耀邦總書記一行在大阪的參觀活動很多,大大小小不下十項。現在我隻介紹一兩項。先說一下他參觀日本鬆下電器產業公司的情況。(工廠實況雜音)鬆下電器公司是一個龐大的生產家庭電器用品的工廠。(實況:日本人講話,寒暄。胡耀邦說:啊!又見到你了……)

記者:剛才胡耀邦同一位老人握手。他是鬆下電器公司的創始人,最高顧問鬆下幸之助。他現在已經80多歲了。(實況:日本講話做襯)

記者:他說,鬆下電器公司有6萬多職工,在國內有6個工廠和15個研究所,國外有20多個公司,已經有65年的曆史。(實況:掌聲之後,胡耀邦說:我講兩句話,第一句……襯入)

記者:胡耀邦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中日經濟合作大有作為。(實況:胡耀邦說:第二句是……)第二句是他祝願為中日友好作出了貢獻的鬆下閣下健康長壽!(實況:掌聲)

記者:胡耀邦一行坐車來到了叫門真工廠的大門口。工人們高舉中日兩國國旗表示歡迎。(實況:機器隆隆聲)

記者:門真工廠把胡耀邦在參觀時受到工人熱烈歡迎的場麵,在電視上播放出來,隨行人員看了都很高興(掌聲,博覽會音樂作襯)

11月28號上午,胡耀邦參觀了大阪城博覽會。了解了大阪建城400年的曆史。在電子技術館,可以看到機器手下圍棋、織花邊圖案、演戲,不過,也有使人不能理解的是:日本人竟把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用到了封建的、唯心的算命上。

在參觀中,也有使我們感到驚訝和高興的事。那就是中國秦始皇陵墓出土的兵馬俑在這裏展出了。兵馬俑是反映了中國悠久的曆史國寶。這次能跨洋過海在日本展出,體現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關係。從10月1號開館到11月27日就吸引了5萬人次參觀。(實況:雜音、掌聲)

記者:胡耀邦還參觀了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的一家工廠,參觀了生產薄鋼板熱軋技術。在日本不論是電子工業,還是鋼鐵工業都表現了比較高的自動化水平。

電池不足的遺憾

19837年11月27日,胡耀邦在日本劄幌參觀。我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和次日《報紙摘要》節目發了口播新聞。稿中在運用活資料和死資料時,始終突出了中日友好的主題,有關雪景的描寫讓聽眾如身臨其境。江南水鄉的聽眾江蘇建湖縣近湖鄉中堡村沈耕夫來信說:我最感到提挈入耳的要算這幾天中央台記者劉振敏從日本發回的口頭報道,自然景物的描寫,最有情趣,最有詩意。首先是身臨其境感強烈,仿佛我們也看到了中央領導人一行參觀的景象,有立體感。其次,情景交融。記者特別加重預期報告了北海道今天下了雪,描繪了雪景。當中國客人步出展覽廳,太陽出來了,明亮晶瑩耀眼。這些自然景觀的報道多麽使人神往啊!

稿件這樣寫:

今天是胡耀邦總書記在日本度過的第五天。下午,他又從日本劄幌來到了本州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大阪。

大阪以鋼鐵、機械製造、造船等工業為主。文化教育事業也很發達,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

自古以來啊,大阪就與我國有著密切的交往。近幾年又有新的發展,大阪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鄧小平、趙紫陽等同誌都到這兒訪問過。

今天,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到這參觀,大阪府的負責人感到十分高興。

離開劄幌以前,胡耀邦一行參觀了北海道開拓100周年紀念館。當時是大雪飛揚,遍地潔白,別有一番日本的北方色彩。遠一點距離的商店的字號也看不清楚,隻能看見五豔六色的牌子,空氣清新。

紀念館陳列了很多資料、圖表和實物,生動地介紹了100多年來開拓北海道的曆史。胡耀邦、吳學謙仔細觀看了展品。解說員每介紹到北海道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的時候,都要提到同中國的交往,尤其是看了幻燈片以後,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可以看到,過去那荒涼寒冷的北國沒有使偉大的日本民族屈服。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大批移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定居,發展生產。經過了100多年的艱苦創業,英勇奮鬥,終於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北海道。

參觀以後,胡總書記拿起毛筆,題詞留念。他寫道“奮力維護世界和平,堅決捍衛神聖領土”。

當我們走出紀念館的時候,大雪已經停了。隻見燦爛的陽光照著大地,閃光晶亮。

車隊經過劄幌大街,各界人民揮手致意。

下午,中國客人還參觀了劄幌遠郊區的一家奶製品廠和畜牧廠。

這篇報道的失誤讓我永生難忘,每每想起來都感到遺憾。參觀以後,胡耀邦揮筆題詞。我看見別的記者都圍上去,拍照的拍照,攝像的攝像,寫筆記的寫筆記。我,一個廣播記者不是以聲取勝嗎?,不能猶豫,隨口而出“耀邦同誌!請你給中國聽眾念念這個題詞好嗎?”話雖出口,可心裏在打鼓。這在廣播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啊!

我生怕達不到目的。以迫切地目光期待著。在場的齊司長也替我幫腔:“念念吧,她是廣播電台的。”胡耀邦同誌看了我一眼,二話沒說就抑揚頓挫地念了一遍他寫的題詞。我高興極了。大家都誇我膽子大。走出展覽觀館,立刻讓記者給我拍了一張手舉話筒,身穿風衣的照片。

當記者們都坐到大汽車裏。我得意洋洋趕快把錄音放一遍給大家聽。“哎呀!糟了。電池電力不足,聲音變調了。”同行們都為我惋惜。不甘心失敗,第二天我又在別的活動中補了回來。

突然改變的日程

1983年11月29日這天是胡耀邦的訪問日程最多的一天,光是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有汽車、火車、電車、船和飛機。中午,胡耀邦在日本神戶人工飯店參加了兵庫縣知事、神戶市長、商工會議所會長聯合舉行的午宴。當時離去大阪總領事館還有30分鍾,禮賓官請和胡耀邦休息一下,耀邦說:“為什麽讓我休息?這半個小時還能辦點事,把剛才在門口唱歌的那10多名青年找來見見。”那群眾青年在飯店門口唱了胡耀邦在東京集會上引用的《青年之歌》。中國客人是在他們的歌聲、他們的熱情夾道中,走進飯店的。

由於臨時增加了這項活動,弄得大家一陣忙亂。有的去請日本青年,有的去找攝影記者。我不了解情況,隻看見大家都往28層樓上跑,也沒問青紅皂白就鑽進電梯。等我跑到胡耀邦住處時,他已經與17名日本青年交談開了。胡耀邦同誌像一個長者同他們談心。這些年輕人開始有點拘謹,不敢貿然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後來越談越熱烈,屋裏的氣氛十分活躍。居然問起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了,場內的笑聲、掌聲真讓人感到年輕。日本青年告訴胡老,說他們都去過中國。胡老問他們:“你們感到中國落後嗎?”有一位男青年立刻回答說:“我們都不這樣認為。”胡老告訴他們:“中國人民很勤奮,再用20年會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

曾經做過20多年青年工作的胡耀邦同誌對青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東京青年集會上演講,就是他主動建議的。在演講時,引用了日本《青年之歌》的歌詞:“你要走的道路,多麽遙遠漫長,你又為什麽能夠堅忍不拔,意誌堅強,勇永遠往直前;你要走的道路,充滿無限希望,天空已晴朗,升起燦爛朝陽。青年們齊步向前,走向那理想遠方。”

第五位該你了

京都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不僅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而且有紀念周總理的詩碑。

京都自古以來就同中國有著文化交往史,許多建築就是仿照西安、洛陽的建築風格建造的。

晚上,在京都府為歡迎胡耀邦舉行的宴會上,我慌慌張張找到了自己的座位。連聲向主人道歉“對不起,我來晚了!”這時候,全桌的日本人一起向我送來名片,我也不知道先接誰的好。慌忙中,在交換名片時,竟把前一天別人給我的名片當作自己的遞給了他們。坐在我旁邊69歲的京都府日本中國友好協會曆史長水上七雄先生和藹地說:“理解,理解,,你太辛苦了。”接著,他就用中國話給我介紹了京都的名勝和秀美的景色。

這時,我想到下午去過的嵐山,那叢叢的紅葉樹就像一朵朵巨大的紅傘,再配上綠色的青鬆,山巒十分妖嬈。山下幾隻木船在清澈的湖麵上輕輕蕩漾。我連忙說:“是的,京都確實很美。”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位水上老先生滔滔不絕地談起了曾經在日本電台輔導中國話廣播的我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他扳起手指頭說:“虹雲、雅坤、王歡、方明真好,使人佩服。”他說:“虹雲是你們電台第一個來日本教中國話的,他播送的《我愛嵐山》,已經成了我們必背誦的錄音。她的播音自然、親切。雅坤講得認認真真,實實在在。王歡也是很認真。當她工作結束就要離開日本的那天,她在電視台上同廣大聽眾告別,還激動地掉下了眼淚。方明先生播的唐詩真棒!古詩解釋得好,了不起!”水上先生請我回國以後,一定要轉達對這幾位播音員的的謝意。

水上先生拍拍我的肩膀很親切地說:“虹雲、雅坤、王歡、方明都來過了,第五位該你來了。”我心想,我可沒資格。同桌的中國同誌趕忙替我解釋:“她並不是播音員。”我說:“我的普通話講得不好,還得好好學習。”

接著,他又談起胡耀邦宣布明年(1984年)要邀請3000日本青年訪問中國。他說:這件事在日本震動很大。這樣下去,10萬、100萬的人都會繼續訪問中國,中日友誼必將代代相傳。

三個“12分”引來的笑聲

日本人民很欣賞胡耀邦同誌的豪爽、誠懇、活躍的性格。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感到他待人親切。他每次的講話都能博得一陣陣笑聲,因此,大家都願意向他提出問題。他每次都風趣地做了回答。在他訪問的最後一站長崎。他在宴會上說,到現在也就是11月30日20點,他在日本已經度過了165個小時。他把“1、6、5”三個羅馬字巧妙地加起來說這等於“12”。接著,他就用“12”這個數字說了三句話:對這次訪問,他感到12分的滿意;對日本政府在訪問中對他的熱情照顧,他表示12分的感謝;這次訪問建立起來的友誼,12分的寶貴。許多日本朋友是懂中國話的,沒等他說完,大家就笑聲不止。

現場報道的動感

1983年11月30日,胡耀邦參觀長崎和平公園,時間隻安排了15分鍾。我沒打算發稿,但還是打開錄音機,捕捉到了好音響,臨時決定發一篇現場報道。稿件這樣說:

今天(30日)是胡耀邦總書記在日本訪問的最後一天,也是最後一站。

早晨8點鍾,他同他的主要隨行人員坐汽車來到長崎和平公園。向和平紀念雕像獻了鮮花。這個地方是1945年美軍投下過原子彈的地方。當時啊,在半個月裏就死了12萬人。現在,日本人民在這裏豎一個和平銅像是為了表達日本人民渴望和平的心願。

(實況:翻譯說:1955年就塑造了這座像。胡耀邦問:好久啊?答:1955年,介紹聲:左邊平伸著的手是象征和平。右邊向天上指著的手,是說明原子彈的可怕。他的眼睛閉著,象征著在祈禱和平。每年8月9號11點零2分,就在這裏舉行祈禱和平的儀式。在這裏呼籲維護世界和平,消除核武器的威脅,讓廣島和長崎人民向世界宣傳核武器的危害)

(實況:胡耀邦說:願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人類的前途是光明的,好象今天的太陽一樣。現場笑聲)

記者:胡耀邦總書記獻的花圈的白色緞帶上寫著:“獻給遭受原子彈災害的死難者!”

記者:剛才,胡耀邦向和平銅像獻花圈的時候,一群和平鴿飛到了雕塑像的上麵。(現場雜音)

記者:現在,長崎市市長,還有長崎的知事陪同胡耀邦總書記在公園裏散步。他們一邊走,一邊談(實況:胡耀邦問:和平的日語叫什麽?翻譯說:合由哇!合由哇!)

記者:胡耀邦用日語說:合由哇!合由哇!和平的意思。(實況:胡總書記說:合由哇萬歲!)

記者笑著說:和平萬歲!

參觀以後,胡耀邦還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參觀了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實況:歡呼聲)

記者:在工廠門口,很多工人拿著國旗(實況:音樂聲)這音樂是中國的《迎賓曲》(實況突出音樂)

記者:(音樂做陪襯)胡耀邦總書記登上遊覽船參觀。這個工廠叫香燒工廠,1972年建成。(日本人介紹實況)

記者:我們坐船經過的地方是一個港灣。這個港灣的樣子像個仙鶴的形狀,因此叫鶴灣(實況:掌聲)

現在胡耀邦一行來到工廠門前,工人們揮動國旗,熱烈鼓掌歡迎。介紹人員向客人介紹情況。

(實況:胡耀邦說:很高興到你們廠參觀。應該很感謝你們。中國的造船業應該向你們學習。掌聲)

記者:總書記向工廠簽字留念。(實況:掌聲。胡耀邦念題詞:中日友誼長存!現場雜音)

今天,中國貴賓離開長崎車飯店時,街道兩旁有許多市民歡送。我們看到很多婦女抱著小孩,服務員和工人都還穿著工作服,他們主動向車隊招手,飛機場上飄揚著中國國旗。

在日本七天訪問結束了。我想做一小結,但沒時間寫稿,晚上,匆匆趕了一篇口頭述評。這在我的廣播生涯中是第一次。題目叫《中日關係四項原則》。發這篇稿時,胡耀邦正在出席日本舉行的宴會。這也是代表團在日本的最後一個晚上。賓館一個翻譯都沒有。我向北京要電話,幾經周折才要通。這次宴會破例請了中國記者。我發完稿跑到宴會廳,宴會已進行了一大半。

稿件是這樣說的:

胡耀邦同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訪問了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這在中日關係史上還是第一次,從而把兩國關係推向了縱深方向,使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也有了新的發展。

從本月23日到30日,胡耀邦總書記在日本生活的七天裏,中日兩國人民都密切注視著這個有曆史意義的訪問,可以說,兩國友好合作的滾滾熱潮,已經達到了新高峰。

從東京到長崎,或者是在劄幌、大阪、京都、神戶。凡是中國客人走過的地方啊,到處都可以看到中日兩國的國旗,到處都可以聽到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誓言。

胡耀邦同誌每天都要用十四五個小時同日本的政府官員、在野黨首領、友好人士進行接觸,親切交談。他這次拜訪了老朋友,結識了新朋友。他那坦率、誠懇的態度博得了日本人民的稱讚。各國記者呐,都為之欽佩。

在訪問期間啊,胡耀邦同誌不止一次地重複著我國對外交往的四句話,那就是:真心實意,以誠相待,光明磊落、恪守信義。他這次就是以這種態度同日本朝野人士會晤的。來日本以前,胡耀邦曾經表示過要“尋求友誼,尋求知識”、“謀求睦鄰友好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這也表達了10億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好情意。現在可以說,他已經圓滿地完成了這個偉大的曆史使命。

去年(1982年),趙紫陽總理訪問日本的時候提出中日關係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就是: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前幾天,日本首相中曾根又提出要加上一句“相互信賴”。相互信賴與胡耀邦再三強調的與我國對外交往的立場和態度相吻合。這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在當今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上,中日兩國的友好相處,對於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對於製止霸權主義的行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胡耀邦同誌在日本幾次都談到,說是日本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特別是參觀了北海道開拓100周年紀念館,還有神戶人工島以後,他更感到日本人民的艱苦創業精神可貴。盡管日本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工業發展得很快。胡耀邦這一次就是抱著“尋求知識”的態度來的。他在參觀鋼鐵、電子、造船工業和科學技術新成就時都非常認真、仔細。他經常向陪同的人提出問題,而且他腦子中的數字概念準確、清晰,常常用最快的速度能算出一個百分比,去尋找經濟效益。很多人都很欽佩。他毫不掩飾地說:日本的先進技術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當然,日本的貧乏資源也需要同中國進行合作。胡耀邦諄諄告誡中國的留學生說:“一定把別國的經驗學到手。”

我們相信,隻要兩國能站得高,看得遠,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日關係四原則的基礎上,中日兩國的經濟、貿易、科學技術的合作和各方麵的交往就一定會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咱們都知道,中日友誼源遠流長。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11年來,發展更快。這種友誼,過去有人撒種,現在有人去精心培植,未來的青年將會很好地繼承。現在令人高興地是,中日青年已經表示要攜起手來為世世代代的友好,堅忍不拔,永往直前。

實踐已經證明:中日兩國真誠地友誼,而不是虛偽的,相互之間呐,是平等的關係。兩國之間是實實在在的合作,而不是空洞的。即將成立的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必將會結出豐碩成果。中日兩國人民都需要記住的是:中日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一定要貫徹“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賴、長期穩定”的四原則。

七天沒好好吃過一頓飯,發完稿。我匆匆趕到宴會廳。入席後,日本人都站起來給我遞名片。我也不知先接誰的好。慌亂中,我竟把前幾天日本人送給我的名片當成自己的又送了出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這是第二次犯這樣的錯誤。

沒想到宴會快結束時,又來了新的工作。

胡耀邦離開日本以前,還要舉行記者招待會。會議一結束就上飛機。我也要乘他的專機回北京。這一篇稿怎麽發?我把錄好的磁帶,托國際台駐日本記者方宜幫我傳給北京編輯部,也許是太疲憊的緣故,我居然在記者招待會上閉上了眼睛,突然猛醒,過一會兒又歪下了頭。這是我在外事場合第一次,太累了。

回到北京,聽眾們讚揚的信件早已經擺在我的桌上。《北京晚報》侯女士第一個向我約稿。我寫了通訊《七天七夜》,分兩期刊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