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清涼山紀念館的籌備者

(2018-11-08 08:19:45) 下一個

 

延安清涼山紀念館建立以前,許多人為它出謀劃策。我的筆記本上記下了當時討論建館的經過。這些資料應該讓後人知曉。

1984年12月25日,全國記協召集新聞出版和社會著名人士座談,研究建立清涼山的舊址問題。這次是第三次開會了。19世紀60年代初,開過這樣的會。文化大革命前,鄧穎超同誌有個批示,後來擱了下來。

清涼山是黨中央在延安時期新聞出版部門的駐地。當時有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新華通訊社、新華廣播電台、邊區群眾報社和中央印刷廠等單位。當年,這些機關在黨中央、毛主席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領導下,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為發展黨的無產階級的新聞出版事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加這次會議的都是在清涼山生活和工作過的老同誌。其中有,剛剛出院的80歲的丁玲。主持會議的全國記協書記王揖是最早在清涼山工作過的。他號召大家學習丁玲的精神,一定把清涼山會址這件事情辦好。王揖關切地說:“你能坐多久就坐多久。”其他人有:舒野、溫濟澤、劉祖春、陳明、李平、湯濟、廖蓋隆、馮森生;新華社有丁翔起、徐默、楊家祥、汪家樺、耿健、繆海棱、王春福;人民日報有丁濟滄、李言年、郭渭;中共中央宣傳部有鬱文、廖冰、李野;廣播電視部有金照;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有楊兆麟;中央電視台有陳漢元;全國記協有王揖、陳振翟、王飛、趙義軍、沈琳。

中宣部副部長鬱文說:趁一些老同誌還健在,搶時間恢複清涼山舊址很有必要。幾個大部推選幾個人,向這幾個單位要200萬元不算太大的數字。我們要認真組織一下,以記協的名義請大家捐資,包括中央新華印刷廠,現在老根子還在,有血緣關係的找上,沒有血緣關係的新聞工作者也找上,要建就建好。再過10年,清涼山的人找不到多少了。趁著最後一班把這個事情辦好。我希望大家推選王揖帶頭,你是最先去清涼山的。

女作家丁玲說:能辦事的人,手上總得有東西,大頭總得拿一點出來。200萬肯定不夠。電視台廣告有錢。

中國記協第一書記王揖說:宋平是重慶新華日報的。我們向中央申請一點錢。

丁玲說:有關建立清涼山遺址的事,我每年都做計劃。舒野我們倆是搞刊物的,還是清涼山的老作風。看到你自己能給讀者寫信。我看這個刊物能辦下去。過去我在清涼山都是自己寫信。我與陳企霞一起辦,刊物應該叫《清涼山》,可惜晚了三天。

溫濟澤說:廣播電視部算一家。當時廣播電台在那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明年慶祝成立50周年。我讚成搞這麽幾個紀念館,廣播局出人出錢。

文藝理論家林默涵說:我非常讚成搞清涼山紀念館,把出版社也加上。讚成小溫(濟澤)的意見,叫紀念館。我幾年沒去,延安大變樣。紀念館要保持原樣,可以蓋樓,但原來的樣子要保持,原來的小路不要動,有人願意走小路也可以。還有小火盆,吃飯的洋瓷缸子。不要用現代的代替。

李平說:出版局應該參加。開始是廖承誌負責,後來是徐冰,再後來是李伍、範野萍,那時出版了《今日新聞》。

新華社副社長繆海棱說:新年前夕,很高興,希望新聞單位慷慨一點。新華社今天來了好幾個人,楊家祥副社長。穆青社長在國外。紀念館要有延安特色,設計要與大家商量。

林默涵說:不要洋裏洋氣的,要樸素。

廣電總局副局長金照說:建立清涼山紀念館我讚成,新聞出版單位的,不管是在清涼山工作的,還是不在清涼山工作的都會讚成。這是發揚新聞的革命傳統,把出版加進去。當時在一塊吃飯,要有人組織,有北京的,有陝西日報的。利用陝西日報紀念它的25周年,群眾報是40周年之際。這樣可以開展工作。首先收集資料,搞好設計。原來的舊址都要恢複舊樣,需要資金我會慷慨解囊的。既不會冒尖,也不會落後。

作家、曾任《解放日報》副刊主編舒群開玩笑說:還是有錢有權的人說話有分量。我隻能表態。應該先成立個機構。

丁玲說:我讚成出幾本書。

舒群說:我保存清涼山的文物多,但文化大革命時被抄光了。我有毛主席的資料可貢獻出來,有博古、凱豐的東西。

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廖蓋隆說:丁玲說出書很好。《紅旗》雜誌的前身是解放周刊。當時的鬥爭複雜。解放日報的領導非常認真,一早起來把電報都收集起來。社長去辦公室看一刻鍾。我與博古比較熟,可以寫些回憶錄。我要活到21世紀。

老報人劉祖春說:現在首先要組織起來,單位定下來,如新華社、人民日報、廣播電視局。出的人要負責的,說話算數的。還要人民出版局、紅旗雜誌社、新華印刷廠。

王飛說:電訊係統當時是軍委三局負責,在清涼山的主要人員是電台的人。電子部劉雲,郵電部的李玉奎。軍委總參把這部分人召集起來。1944年英文對外廣播。這部分人多是無名戰士,但是當時的工作離不開他們。除修窯洞以外,當時有一個大辦公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