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國慶大典的報道

(2018-11-09 08:30:19) 下一個

 

我是1963年3月開始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時事政治記者的。不久,廣播局組織一批年輕的幹部到湖南益陽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央台去的幹部有國際部主任江炎、新聞部的陶葆發、體育部的現場解說記者張之、文藝部的編輯程湘君、田維賢、聽眾部的蔡桂珍、農村部的韓靖雲、資料組的平瑞英。下鄉以前,告訴我們是一年。所以帶了一年四季的衣服。在廣播局北門,臨上車前,原來在時事政治部做記者,後來調到國際部當編輯的趙永有送給我一包餅幹。我在新聞部當編輯時就經常接收他發回來的時事政治稿件,彼此都很了解。

第一次上觀禮台

1963年9月15日,我被緊急從湖南提前叫回到北京,準備參加國慶14周年的報道。陳寰分給我的采訪任務是站在天安門西觀禮台上采訪應邀來參加國慶典禮的阿爾巴尼亞外賓。當時,中阿關係被說成是“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比鄰”。

1963年10月1日上午,我早早地登上西邊的觀禮台。本以為很快能完成采訪任務,沒想到這個觀禮台那麽大,密密麻麻站著不同膚色的各國代表團。觀禮台上的台階是由高到低,不設座位,誰來得早,誰就站在前邊。這可難壞了我。我上哪兒去找阿爾巴尼亞貴賓呢?我顧不上欣賞天安門廣場的花海,也沒時間看紀念碑前的孫中山像和兩邊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像。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現場直播,各點記者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把我采訪到的內容及時送到天安門城樓下的機房裏。我背著沉重的錄音機台上台下跑,忙得汗水淋漓,很快采訪完代表團的團長。這是我第一次上觀禮台。過去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讀書時,曾在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下當過組花隊員。那時,當儀式快結束時,廣場上千萬群眾都會在歡呼聲中湧向天安門,因我個子矮,實際上也沒看清億萬人民心中的主席毛澤東。真正近距離的看見毛主席是我做了時事政治記者以後,毛主席到飛機場迎接周恩來,毛主席接見李宗仁夫婦。這次1963年的10月1日,我也同大家一起狂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

國慶35周年

1984年的10月1日是國慶35周年。按照逢五、逢十的紀念方式,要舉行遊行和閱兵。從1970年起,沒有遊行,從1960年起,沒有閱兵。1984年在天安門前的慶祝活動不是最大的。開始決定是遊行14萬人,晚上在天安門前的聯歡會是16萬。後來決定遊行是50萬人,焰火晚會150萬人。

當天上午,在首都天安門舉行了閱兵儀式。這是自1959年建國10周年中斷了24年後的第一次。我國武裝力量統帥鄧小平站在檢閱車上,那句莊嚴宏亮的聲音“同誌們好!同誌們辛苦了!”和受閱部隊指戰員報的“首長好!為人民服務!”成了中國人心中的永遠。緊接著是盛大的群眾遊行通過天安門廣場。這也是有10多年沒組織過的。晚上,天安門廣場20萬人觀看禮花文藝晚會。

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我有幸參加了全程報道。

中央台關於國慶閱兵、遊行的現場廣播設想是,反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個方麵的成就,突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要重點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意義和我國革命的光輝曆程,教育人民繼承革命傳統,立誌振興中華;宣傳建國後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成就,鼓舞人民滿懷信心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宣傳我國新時期的總任務和奮鬥目標,引導群眾把愛國之誌化為報國之行,努力開創新局麵,通過實況廣播達到振奮民族精神,鼓舞愛國熱情,檢閱建設成就,增長幹“四化”士氣的目的。

參加國慶報道組的有局領導、台領導和播音員、記者、技術人員30多人。

我的任務是,10月1日白天,我在天安門城樓的東側配合播音員方明、王歡現場直播遊行隊伍。當天天安門前的焰火晚會,我在天安門金水橋東邊的首都鋼鐵公司的聯歡圈中插播工人聯歡的情況。當時,我采訪了女勞動模範何巧鳳。這次采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8月6日,報道組就開始集中。台長楊兆瞵、副台長章敬、楊偉光作動員,提出工作作風、紀律等方麵的要求,並宣布了工作分工和臨時支委成員——支書,楊偉光;,支委,楊正泉、張振東、劉永昌、沈如峰、曹仁義。

根據我的采訪記錄,我是8月8日開始進入采訪的。廣場有10萬人組字。有國徽圖案、年號和“祖國萬歲”四個大字。宣布開會,少先隊員經過天安門時和典禮結束時放三次幾萬個氣球,1萬隻鴿子。給我的任務是寫先導部隊儀仗隊那部分。儀仗隊一共是17000人,301排,3350米長。最前麵的是1000人組成的國旗方陣,長25米,寬17米。

往年的儀仗隊大標語多,今年是標語與圖案結合起來,體現我國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方針。首先是997人組成的國旗,其中有10個條幅,人在國旗下,穿淺黃色上衣,白褲子。

有人認為應該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4四個偉人像並排;有人認為,應該突出毛主席,第二排是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儀仗隊有馬恩列斯的半身浮雕像。雕塑的像很神似、形似。

過去遊行隊伍中有工商界,這次沒有了。過去遊行隊伍中有四個火車頭。這次工業搞一個方陣。

第二方陣是紅底托起的“國慶”二字和年號。

第三部分是彩車,鮮花簇擁著國徽,表現56個民族的團結。隊員手持四色花束,放射型的由淺入深。

然後是半身圓雕的青銅領袖像,紅旗隊700人簇擁著。

再接下來是兩輛彩車,幾何形體向上的前進的感覺,完全是年輕一代,四種鮮花組成。顯得朝氣蓬勃,有生氣。

四條口號是: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祖國萬歲,共產黨萬歲。顏色是:桃紅柳綠,象征著祖國像春天那樣欣欣向榮。

從這個地方以後是大標語。工農業生產值,隊伍手持桃花和柳枝,表明國家的新起點。接著是統一祖國地圖,橘黃色的花束。

部分學生手持和平鴿在白底綠字中上下翻舞,振翅高飛。

底色由粉黃花托襯,紅底白字是“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接下來是燙金的麥穗。

最後是標語牌和浮雕。

農業隊伍由12000人組成。遊行隊伍中的農業隊伍核心是表現“聯產承包好”。550人組成的嗩呐隊。門頭溝訓練太平鼓。延慶訓練旱船隊、跑魚。一個幡有30斤重。有四部彩車,一是“豐”字,一是“富”字。服裝鮮豔,改變過去的羊肚子毛巾頭上戴。中央要求要宣傳好農業隊伍。

工業隊伍把能源、交通放在前頭。其次有石油、化工、煤炭、電力等,電子得到迅速發展,在行進中用電腦表演一個方陣一個方陣排下去,輕工業方陣更加豐富多彩。

1984年9月10日,報道組的同誌集體聽了播音員試錄音的閱兵部分。大家感到播音平淡,不舒展,每次開頭幾句話生硬,每段沒特點。

9月15日,中國記協舉行記者招待會,中宣部對外宣傳局局長高梁宣布遊行隊伍是50萬。他介紹了遊行和閱兵以及各省市的慶祝活動安排。他說:全國人民通過電台、電視觀看天安門的慶祝活動。放假2天,公園免費開放,商業部門調集了充足的副食品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用品。首都舞台演出大型歌舞《中國革命之歌》。新製作的一批音樂、舞蹈、戲曲,將與觀眾見麵。放映一批新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片。全國300家出版社出了幾千種書,反映新中國建設35周年的成就。100多卷的《當代中國》有兩卷出版,外文出版社將出英文版的《鄧小平選集》。主要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黨中央實行了一係列符合實際的政策。目前全黨全軍目標一致地在經濟上穩步發展,堅持對內搞活經濟,對外搞改革開放,發展科技文教事業,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整黨工作順利進行,並且已經有成效。由於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盡管我國經曆了不少困難和曲折,製定了一係列方針政策,但取得了成就。廣大群眾期望檢閱成就,表示對黨對祖國的熱愛,對“四化”建設的決心,這就是今年慶祝活動的意義。逢五逢十都要進行慶祝活動,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根本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我們渴望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支持第三世界人民的鬥爭,全國人民應該紮紮實實地工作,決心使國民經濟翻兩番,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

檢閱部隊將穿新的軍裝。

1200人組成的軍樂隊。

采訪到的情況是:軍隊院校5個方隊、陸軍5個步兵方陣、海軍一個方陣、空降兵一個方陣、女兵一個方陣、武警一個方陣、坦克120輛、護衛車126輛、飛機94架。部隊一分鍾走多少步,每步走多遠,都要分毫不差。9月15日前預演4次。體現現代化的特點。武器都是國產的。

晚會的焰火42000發信號彈,160門大炮。18:00入場,22:30分結束。一共放三次焰火,每次放焰火20分鍾,分100米、200米和300米高。另外,在中關村、豐台、門頭溝、石景山、天壇也有活動。

1984年9月22日晚上,所有記者和技術員到天安門參加演練。有的記者領到了對講機,新玩意,很好奇,就在電話裏說某個記者穿件棉大衣像國民黨兵,被公安部門檢測到了,事後受到批評。

20名記者分頭采訪。負責閱兵儀式部分有周玉琛、傅立、潘紅星、楊石、楊振聲。初審稿人是年近60歲的沈如峰。我的任務是采寫儀仗隊。晚上聯歡會在工人區,我在金水橋前采訪了首鋼工人,無錫紡織女工、勞動模範。

其他有農業隊伍、工業隊伍、科教隊伍、居民隊伍、體育隊伍、文藝隊伍、少先隊隊伍。

采訪結束後,初審為楊正泉。台審稿人是楊兆麟、楊偉光。部審稿人是:謝文清、馬慶雄、胡若木、何光、夏之平、羅東。

報道組的記者開始是分頭寫搞,然後匯總,要求9月28日前將播出稿打印出來。

9月30日,天安門廣場做了預演。中央警衛局長楊德中陪萬裏來到天安門城樓東的播音亭。播音亭是個鋁合金的小房間,與外界隔音。萬裏說:“在這播音?”萬裏與王歡握手,並說:“她是標準的。”他看完播音間後,臨走時還開玩笑說:“把他們關在籠子裏了。”在場的人都笑了。

9月30日,台長楊兆麟說:“明天一場戰鬥是我們35年的總結。”然後,作了細致的分工,天安門城樓是楊偉光和我,還有劉振英,播音員方明、王歡、技術員秦立增。機房是曹仁義、康平、技術員高誌勝、保衛孫洪海。東觀禮台是楊石、周玉琛、宋友權。西觀禮台有沈如峰、楊振聲、傅立、張夢瑞、胡兆林。臨時觀禮台有鄧斌、丁原平、潘紅星、嶽斌、李軍。

由於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10月1日那天,我並沒有感到緊張。

閱兵式的稿件8000字,群眾遊行稿件10300字,預計時間121分鍾,實際播出128分鍾。

1984年的國慶實況直播,比起往年有突破:

建台以後,第一次使用無線話筒,實現了同步廣播。過去的國慶現場采訪,不能同步廣播,記者現場采訪的錄音,需要擠過人群,經過幾道驗證件,把錄音送到城樓下的機房,經過領導審聽,剪接後,請示城樓上的指揮允許了,再在機房播出。這時離采訪的時間已晚了20多分鍾,音響早變了。這種放錄音的辦法,降低了現場感。我是1963年第一次參加國慶14周年的報道。我的任務是在西觀禮台上采訪阿爾巴尼亞外賓。背著像大枕頭一樣的錄音機,圓盤磁帶,錄好音後,自己親自送到城樓下的機房插播。那時記者采寫的文字稿要送到城樓上由播音員代播。當時,用一個籃子把稿件吊上城樓。而1984年采用了現代化設備,無線話筒,記者在觀禮台和現場的報道,同群眾的交流,直接傳到機房,再送到播控中心播出,同整個慶祝活動是同步的,氣氛一致。

第一次使用了無線步話機。那時還沒有手機一說,城樓同記者、技術人員和各點的聯絡,全部用步話機,不但快,而且準確,記者插話及時,提高了直播水平。

第一次增設了播音點。在播音方式上有突破,過去,隻在城樓上設播音員。這次是在城樓上、觀禮台和廣場都有記者做現場介紹,報道更加豐富。國慶晚上,我的任務是在金水橋前采訪工人區,有生以來第一次站在話筒前,介紹了放焰火的盛況,現場感強,情緒激動,十分難忘。

第一次在機房安裝了電傳機,稿件放到機器上,隻要幾秒,就傳到了城樓。結束了從機房用電話向城樓傳稿的曆史。

十月一日,我與楊偉光、播音員方明、王歡從天安門城樓東側上城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專門做了透明的隔音小播音室。為了防止廣場大擴音器的幹擾,兩位播音員一直在小屋裏,怕他們看不清現場,無法照稿子解說群眾遊行隊伍。我的任務是死盯著群眾隊伍,對照稿件,再提前兩秒鍾告訴播音員。所以我很認真,整個閱兵和遊行期間,我一步也沒有離開崗位,生怕錯誤出自我的手。

10點前幾分鍾,配著音樂,開始播音。這篇稿件是集體作品。

節日的首都,秋高氣爽,陽光燦爛。大街小巷,到處飄揚著國旗、彩旗,街口、路旁,擺著盛開的鮮花,充滿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已經整整35個春秋。,35前的今天,在這裏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

各位聽眾,你們想聽聽當年開國大典的曆史性盛況嗎?下麵請聽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一段現場錄音。

在這裏用了毛澤東主席的曆史音響“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實況。

35年前,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了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中華民族四千多年的文明曆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35年的曆史,是最輝煌的篇章。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是我國曆史社會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35年來,在中華大地上,社會的發展,曆史的進步,各族人民的團結,各項事業的興旺,都是空前的。我們雖然有過波折,走過彎路,但是,有我們的黨不斷撥正航向,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英雄的人民解放軍陸軍、海軍、空軍、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帶著他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和建設正規化、現代化革命軍隊的成就,來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各界人民50萬人,代表著全國各族同胞,滿懷喜悅心情,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各條戰線取得的成績。

伴著音樂,播音員先介紹了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布置。廣場上整齊地排列著10萬名少先隊員、學生和青年工人。10幾個大紅宮燈氣球高高飄起。

接著,介紹各觀禮台上站的都是什麽方麵的人士。

各位聽眾!節日前夕,中英兩國政府草簽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曆史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獲得圓滿解決。這是一件具有曆史意義的值得慶祝的大事。

介紹外國使節、專家和世界朋友出席。

幾個大部門的負責人走到天安門城樓。

靜場5秒,隨著《歌唱祖國》的樂曲,播音員說:

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烏蘭夫等來到天安門城樓主席台。同他們一起來到主席台的外國貴賓有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民主柬埔寨政府總理宋雙、民主柬埔寨副主席喬森潘、黃文歡同誌,正在我國訪問的讚比亞總統卡翁達的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

廣場上組字“祖國萬歲”。

實況轉播稿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閱兵式和分列式。

時隔25年的閱兵是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中央台軍事部的四名記者和記者站的兩名記者寫出了比較好的現場解說廣播稿。反映了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成果,反映了我國國防力量的強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部隊的嶄新風貌,以振奮民族精神,鼓舞愛國熱情,提高軍隊士氣,促進部隊建設,擴大國際影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檢閱。一共42個方隊,一萬多人,94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平均每個方隊寫200字。受閱部隊在曆史上取得的榮譽都提到,如“紅軍團”、“大功團”、“渡江先鋒營”、“雙猛虎連”、“上甘嶺特功八連”等,讓曆史與現實相結合。強調了武器都是自己設計製造的。稿中說:“年輕的火箭部隊,成功地試驗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衛星,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準確地發射了運載火箭。”

趙紫陽總理指示“對閱兵報道不要宣傳武力”,所以我們的稿件主題是“保衛祖國,保衛和平!”

閱兵式的稿子寫出受檢隊伍的莊嚴、威武、整齊。但有的隊伍也很形象,如說到軍事院校的隊伍“頭戴大沿帽,雙手戴著白色手套”;說到海軍“穿著白上衣,藍褲子,帽子上的飄帶隨風飄動”;說到女衛生兵方隊“她們右臂上戴著紅十字袖標,女戰士們一式的短發,戴著大沿帽,身穿新式翻領軍上衣,藍裙子,腳穿黑色高筒皮靴,英姿颯爽,朝氣蓬勃”。

稿件的結尾,做了點評。“今天接受檢閱的部隊,代表我國武裝力量,以現代化的裝備,正規化的軍容,充分展現了革命軍隊的風采和英姿,人民解放軍不愧為保衛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人民解放軍不愧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光榮標兵。前進吧!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實況轉播稿的第二部分是群眾遊行,10300字。

14萬群眾,107輛彩車,將按照儀仗隊、農業、工業、科教、居民、體育、文藝和少先隊員的順序,通過天安門廣場,氣氛熱烈,隊形豐富多彩。儀仗隊部分有很強的政治含義,農業隊伍運用了嗩呐音響、武吵子、太平鼓。身穿節日盛裝的農民舉著樹苗、棉桃、麥穗、組成一幅農田林網的圖景。工業隊伍突出了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水利工程、寶鋼、機器人模型、房屋建築。文藝隊伍像一條五光十色的河流,緩緩流進了廣場。蒙、藏、壯、朝鮮、維吾爾、高山、傣、苗、黎、彝族跳著不同的民族舞,吸引了廣場和觀禮台上幾十萬人的眼睛。許多人禁不住舉起相機,拍下了一個個美好的鏡頭。最活潑可愛的是少先隊伍。小小少年,英俊可愛。鼓號隊員們一身潔白裝束,戴著小白帽,上插著三根紅羽毛。解說稿配著《春天在哪裏》的歌聲,孩子們吹著口哨,像小鳥在春天裏歡叫。

上午在天安門城樓上忙,下午早早來到廣場,準備晚上現場直播焰火聯歡晚會。

晚會分8個區:工人區、高等學校區、機關區、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崇文區和朝陽區。稿件中介紹了每個區的文藝節目和典型人。三次放焰火,講解了禮花的名稱、顏色和造型,晚會持續兩個多小時。人們還在盡情地唱著、跳著,歡樂的海洋波瀾起伏,一浪高過一浪。

10月3日,副台長楊偉光做了總結。他認為,廣播比電視好,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反映了閱兵、煙火盛況,體現了中央精神,鼓舞幹“四化”的士氣,檢閱建設成就,反映了部隊的威武之氣勢,反映了部隊正規化水平有很大提高。群眾遊行部分反映了五彩繽紛,群眾的熱情氣概。居民生動活潑。少年兒童氣氛很好,那時場麵很動人。我們把這一切都轉播出去了。典禮一結束,電視台立刻關機,我們堅持到底,使聽眾有親臨現場之感,彩車寫得有立體感。

晚上煙火的情況生動活潑,反映了晚會的情況。稿子的寫作上有晚會的特點,有熱烈的氣氛,特別是幾個現場活動,采訪對象談得自然,沒有播音腔。記者與采訪對象都接近生活化。晚上,記者的報道占了一半,有晚會的特點,通過晚會體現了精神。

這次報道用了一些現代化的設備,有現代化的水平,第一次實行了同步。過去城樓下記者寫好稿子,用籃子往城樓上吊;在城樓下錄音,拿到城樓上,這不是同步。這次是同步播出。播音員、記者和采訪對象是同步。

典型音響對得很好。如女兵喊“一二三”後,播音員介紹這個隊伍。過去不太注意對準天安門廣場,這次基本上對上了。禮炮聲也很好。記者的現場采訪,都是在現場講的,有現場特點。

還插了三段曆史音響,恰倒好處。一是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的那段;二是航天事業鼓舞人心;三是女排三連冠。領導同誌講話不同步,但抓住後馬上寫出來,很有特點。一是鄧小平指著農業隊伍,西哈努克說:“是閣下領導得好”。胡耀邦說體育大軍,趙紫陽說:“兩頭很整齊,中間很活潑。”

這次報道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央的支持,進了設備,給了一些條件。部、台領導對這次現場直播很重視,從報道思想到具體稿件。冷西親自聽錄音。馬慶雄、謝文清修改稿。台長楊兆麟、章敬修改稿,提出具體意見。9月22日,預演時有交流聲,副部長徐崇華、何大中親自在現場督戰幹,所以排除了交流聲。

部裏對報道組的待遇好,一開始就提出給采訪的人以補助,最後又做了衣服,都穿著新的西服上城樓。

整個報道組的同誌注意學習中央政策,注意在稿件中把關,閱兵不是顯示武力,而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采訪比較深刻,沒有發現任何差錯。

報道組與有關方麵的團結協作比較好。團結是第一流的。大家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隻要需要就去做。記者、播音員、技術員和後勤的同誌沒有發現不團結的事情。各部抽人時都給,車隊保證用車,技術部門從5月開始準備。他們去現場早,回來得晚,白天黑夜在那裏。器材科為每位記者提供一台錄音機,保衛處給大家辦證件,機要處錄的音響也很好。印廠給了很大支持。晚上送去,第二天出稿。膠帶庫也是這樣。台內各部開綠燈。體委、禮花廠、首鋼、清華都支持。參加工作的同誌熱情很高,日以繼夜地工作。曹仁義挑起了擔子,執筆寫稿,基礎比較好,晚上把稿送到印廠。軍事部校對閱兵那部分。晚上的焰火是張振東抓的,播音員幫助校對。楊振聲、楊石、傅立、潘紅星、周玉琛在最熱的時候住在部隊臨時搭建的小屋裏,一個星期,在蚊帳裏寫稿。陳蓮、雅坤采訪很緊張、很深入。播音員把現場弄清楚很好。記者站的丁原平、傅成勵第一次參加這樣的采訪了,有點子,有經驗。魏赤婭反複核實400字的稿子。播音員方明、王歡、黎江、常亮一起研究調子。黎江、常亮負責晚上的焰火轉播稿注意與白天的不同。這些同誌能吃苦。白天,方明、王歡在城樓上站了兩個小時,一出來確實累。整個播音到結束,情緒是很好的。有許多家裏有困難都克服。黎江的孩子小,送到奶奶家。向東家老人有病,鄧斌去袁偉民家采訪已經是晚上9點半了。有的人部裏工作很多,兩頭不誤。技術部門在天安門城樓上安裝播音室,白天晚上幹,原來安在西邊,後來又改在東邊。搞後勤的同誌高誌勝、李小京為聯係做衣服。楊振聲負責買吃的。李小京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工作,任勞任怨,工作很細。報道需要有一個好管家。台裏文印科也做得很好,稿子定得晚,他們加班加點,送去就打印出來,工作很不錯。王驚濤、喬紅找音樂,配合得好。存在的問題是稿件長了,音響可以再充分一些,稿子比較莊重,生動活潑性差點。第二稿好點。

廣電部部長吳冷西說:“轉播得很準確,好!”副部長馬慶雄說:“我一個耳朵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現場直播,另一個耳朵聽國際台的廣播。”台長楊兆麟說:“聽了白天和晚上的直播,有三點意見:一、兩個轉播內容豐富,體現了中央精神。二、播音親切、自然,組織得有條不紊,不容易。三、記者口頭介紹的不錯,達到了新的水平。”

國慶40周年

198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本應該大慶一番,但由於1989年6月北京發生了動亂。“十一”當天,我采訪了各地代表人物參觀中南海的活動,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發了現場報道。

需要記下來的是1989年國慶晚上,我和同事們發的現場直播的情況。

國慶42周年

翻閱1991年10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可以看到新華社記者郭占英拍的照片。

這是一張很有意思的照片。左邊站著的是江澤民、李鵬、喬石、阿沛·阿旺晉美,右邊站的是穿著各種少數民族服裝的先進代表,中間,我一手舉話筒,一手按住錄音機的鈕,蹲在地上錄音,而且穿的是西服直裙。

10月6日,我一上班在走廊裏碰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張振東。他用讚揚的口氣說:你昨天很辛苦啊!一直蹲著。

中午,在食堂吃飯時,法製組的小王用批評的口氣說:人家都站著,你一個人蹲在中間多難看啊。他還指著照片的後方說:“你不會站在這兒?”這是一句外行話。我說:如果我站在後邊錄音,今天早上你就聽不到這麽好的報道。

越是節假日,我的工作越忙,這就是時政記者的特點。光是每年的新年、春節、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國慶、植樹節、中秋節、教師節、殘疾人節、學雷鋒月、國際上的節就夠忙的了,再加上某某的誕辰、逝世日。

1991年10月是新中國成立42周年國慶。不逢五、逢十,不搞大的慶祝。

10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南海懷仁堂會見了全國自治州少數民族參觀團。

參觀團來自全國30個自治州,有23個民族的代表共121人。他們是來北京參加國慶慶祝活動的,參觀工廠、農村、學校,遊覽了名勝古跡。

當天發稿時沒有把江澤民的講話全寫出來,而且是經過加工的。

根據我的記憶。那天原計劃是隻與代表合影,不講話。江澤民突然說:“今天可以例外。”

李鵬、喬石、丁關根、阿沛·阿旺晉美也參加了會見。

江總書記說:組織少數民族參觀團到內地和沿海參觀,是建國以來的好傳統,對大家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經驗。你們通過參觀,從北京出發還要到廣東,到沿海去看看,大家都可以開闊眼界。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點。我在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一直叫一個口號。50幾個民族,我們各個民族之間要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各個民族大團結萬歲。在這個口號下,任何外來的搗亂也好,咱們都不怕。為什麽呢?因為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從來就是這樣。真的有人想來侵犯我們,隻要我們團結起來,我們有空前的凝聚力。因此,我很希望你們在參觀過程中可以相互切磋。他說:到處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團結。我認為,需要有技術力量的支持,需要有人員方麵的支持。各個地區都應該責無旁貸地去支持,有責任多支援。少數民族地區也支援了內地。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充滿信心。中國有11億5千萬人,5千年的文明曆史。我們有5千萬黨員。你們今天來的有武警的同誌,解放軍的同誌,還有優秀的黨務工作者。我們隻要把我們的基層黨員的組織建設好,抓好,把各級政權建設好,我想我們沒有任何可以懼怕的,而且,我們可以戰勝各種困難,把我們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好。

江澤民說:全世界的執政黨沒有比我們的黨更老的了,人數也是第一。我們應該珍惜兩千萬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新的政權。我們珍惜它,愛護它並且要建設它,然後我們所有的同誌今後對中華民族子孫說起來是無愧的。

當時我問了幾個代表,“誰是第一次來北京的?”好多人答應。有一個是從浙江來的佘族代表。

維吾爾族的代表買買提主動對我說:“我從新疆來,到北京以後參觀了一些地方,確實非常高興,激動得我寫了一封信給家裏。”

土家族別誌明說:“我是雲南來的,看到了北京改革開放以後取得的成績。這與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我給家裏打了電話,告訴他們,我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苗族楊洪基在紅河州金平縣邊界派出所工作,在北京看到北京的治安情況相當好,準備把學到的經驗帶回去,為保衛邊疆做出貢獻。

(天安門廣場音響,音樂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