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榮成首屆漁民節

(2018-11-09 06:36:58) 下一個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後,每個地區都想方設法開展各種活動,招商引資,提高知名度。

1991年,我參加了山東榮成舉辦的首屆漁民節,采播了一篇錄音報道《漁家同飲同慶同樂》,對台灣廣播。

(音響:歌曲《榮成是條龍》出第一段)

播音員:神州有個榮成。榮成雄居膠東。榮成三麵臨海,一千裏海岸線金沙浪湧。一萬處的好風光給人遊興。

聽眾朋友!如果說,山東的地形很像臥著的駱駝,那麽榮成就好像駱駝的嘴巴直插我國的黃海。榮成的三麵都被碧藍的海水環繞,麵積1563平方公裏。人口75萬6千多。這裏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旅遊資源、礦產資源極為豐富。

榮成是全國漁業生產的最大的縣市,去年(1990年)全市水產品達43萬多噸,漁業收入16億多元。全市工農業總產值36億多元。

(實況:漁民節鑼鼓聲混入)

1991年的穀雨節到了。在中國農曆24個節氣中,當地漁民很重視歡度穀雨節。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把穀雨節這一天的河水叫作桃花水。傳說用這種水洗澡可以避凶免禍。每到這一天,小小的漁村都熱鬧非凡,家家戶戶燃香鳴炮,殺豬宰羊,或跳舞,或射獵,或釣魚,盡情歡慶萬物更新。休整了一冬的漁民盼望著新的一年魚蝦滿倉。

在時代的腳步聲中,改革開放的春風,促進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榮成市百分之九十五的村建起了青年之家、老年之家、圖書閱覽室。影劇院有14個,農民夜校60多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以後,漁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更新,一些傳統的節日注入了濃鬱的現代氣息。榮成漁民由過去單純的祭神保平安,求海賜食的低層次的期望心理,進入了對酒當歌,喜慶豐收,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高尚境界。漁民過節的活動場所和範圍也衝出了以家庭為主題的小天地,匯成了漁家同飲同樂,載歌載舞,共慶豐收的巍巍壯景。在慶祝形式上完全擺脫了設爐燒香,拜天祭海等傳統禮儀的束縛,增設了大量具有現代文化色彩的娛樂內容。

在我國的其他地方,聽眾朋友們可能已經知道有西瓜節、牡丹節、風箏節、梨花節、人參節、茶葉節……榮成市的黨政領導為了順應漁民的心願,滿足漁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為了加強同國內外客人的交流,他們從1991年起在傳統的穀雨節期間舉辦榮成市漁民節。

(實況:文藝節目音樂聲,混入)

山東省榮成市的漁民節以漁民為主體,以漁村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中心典禮在我國對外開放港口—石島舉行。

別看石島是一個小鎮,可現在已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群眾漁港。石島是多種魚蝦回遊的必經之路。在這塊2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漁船修造廠、塑料廠、鋼絲廠、水產品加工廠、冷藏製冰廠等企業近百家。石島的農副土特產品、名優產品眾多,許多食品和服裝暢銷日本、美國、德國、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理石、花崗岩石板材譽滿九州。

改革開放以來,石島鎮以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堅實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膠東半島一顆耀眼的明珠。

(實況:鑼鼓聲,混入)

1991年4月20日上午,穿著盛裝的男女老少,成群結隊擁到石島海邊參加榮成市首屆漁民節典禮。

(實況:文藝節目突出,混入)

參加文藝節目的人一身漁民打扮,敞著懷,坦露出結實泛著油光的肌肉,跳起雙龍舞、漁燈舞。打魚人最大的喜悅莫過捕撈最多最大的魚。按打魚人的說法。這漁燈舞是百魚上岸的象征。

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了四個大酒壇。他們拿出1000多個竹筒酒杯,為參加首屆漁民節的國內外客人斟上一杯杯竹筒酒。擴音器裏不斷傳出歌聲“喝一杯,朋友,竹筒酒,醇厚香口。竹筒酒,情深意厚……”。

(實況: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同誌們!榮成市漁民節釣魚、織網、水產品加工比賽今天在這裏隆重舉行。它象征著把團結、友誼、祥和的漁民節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至此,我們表示熱烈的祝賀。釣魚、織網比賽是漁家兄弟團結、勤勞、勇敢、豪放、直爽的本色。戰天鬥海,不怕艱險的英雄氣概。他們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他們背負藍天,腳踏巨浪,乘風破浪,遠渡重洋,為振興榮成經濟過百億、上小康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漁民節期間,還舉辦了大型花展、燈展、書畫展、地方名優產品展和經濟貿易洽談等活動。展銷的品種一萬多件。

各位聽眾!麵對這紅火的場麵,石島鎮大魚島村的張世俊對記者說:(實況:張世俊講話,原先的大魚島200戶,手工釣魚。做漁民的很辛苦,沒碼頭,用人扛。全部是用人工搖櫓、桅杆借風的動力,大風來了是很危險的。現在氣象預報非常準確,安全性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全部是機械化,減少了很多體力勞動。黨的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收人變化不小,每個船家一萬左右收入,有的兩萬多元。)

(實況:台灣同胞慕全英講話)

記者:從你出生以後,還沒有與爺爺見過麵?

全英:出生以後,沒有與爺爺見麵。爺爺年紀大了,希望回家看看。

記者:爺爺說過什麽沒有?

全英:看到孫子比看到我父親還要高興。

記者:中國有一句話叫‘隔代親’。

眾人說:對!

播音員:榮成市旅居在海外的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兩萬多人。他叫慕全英,漁民節期間陪同父親慕常義和母親回故鄉榮成。

父親慕常義對記者說:(實況:記者:第一次回到大陸哪一年?答:四年前。記者:四年以前與現在有什麽變化?答:差別很多。記者:能具體點嗎?常義:初次回來很緊張。40多年沒回來啦。第二次來好點了。第三次特別高興。一次比一次好。)

播音員:坐在旁邊的是慕常義的夫人。她是民國37年離開大陸的。她對記者說:(實況:記者:走以前婆婆家的樣子記得嗎?夫人:記一點。現在房子蓋的好多,頭一趟回家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大變樣,進步很快。)

播音員:77歲的老奶奶慕肖氏接過話茬兒(實況:慕肖氏說:好啊!我們的國家好!)

播音員:吃中午飯的時間到了。慕家六口人應邀走進張進發家作客。

慕秀蘭說:(實況:我一進門,一見到他好象都是一家人,很自然。他一講山東話,我們就很親切。在海外一見到與我們講一樣話的人就像親兄弟一樣。)

記者:(實況:你是張進發的兒媳婦嗎?媳婦說:我叫宋進波,做了20個菜,都是海味。有海參、扇貝、蝦、裙帶、烏魚。我能為大爺大婆們做菜,很高興。記者:他們說你人長得漂亮,菜也做得好吃。)

播音員:從小就與海水打交道的張進發近50歲,個頭高大,臉龐黑紅。祖祖輩輩打魚為生。他性格豪爽,待人熱情。他對這幾位台灣來的鄉親說:要不是漁民節,你們怎麽能到我家吃飯。他向慕家自我介紹說:老伴在織網廠工作,大兒子開機器,已結婚,另外有房子住。女兒正在濟南上大學。兩口人住著70平米的房子。慕家老小端起榮成出的秦橋酒為張進發的幸福幹杯!

慕常義的夫人笑著插話:“早開放10年就更好了。”這時,屋裏的電話聲打斷了人們的交談。

42歲的慕思傑是慕肖氏的兒子,秀蘭女士的弟弟。他是第一次從台灣踏上大陸之門。慕思傑對記者說:(實況:我們坐飛機從台灣到漢城,再從漢城坐船到威海。剛來時心裏緊張,又高興,又恐懼。一看,年輕人都穿西裝了。小孩吃得胖胖的,高樓大廈也好多,與我想象的不一樣,比我想的要好10倍。以後我想來做生意,讓孩子在大陸讀大學。在這裏吃的很舒服,很新鮮。

這時老大哥張進發說:(實況:歡迎明年來做客。)

眾:(實況:明年的今天一定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