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班牙建築裏的伊斯蘭

(2021-08-10 18:09:47) 下一個
西班牙建築裏的伊斯蘭:

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國度,在最近幾百年的曆史中,伊斯蘭教近於絕跡。但伊斯蘭文化的痕跡,在西班牙的古建築裏建裏卻比比皆是。讓人感受到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興旺了數百年的伊斯蘭帝國(公元七世紀到十四)。建築物的設計,造型,室內室外的裝飾,處處能看到伊斯蘭的文化蹤跡。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源於猶太教,猶太教十戒中有一戒 “Thou shalt not make unto thee any graven image”,“你不可雕刻任何偶像”。對此,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取向。在寺廟建築和藝術作品上,基督教並沒有遵守猶太教的原旨,所以基督教的教堂裏,藝術中都是以偶像崇拜為主線索。以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方藝術,也充滿了神的偶像的主題。我們常見的聖母,聖子,耶穌受難,最後晚餐…;神都是以人的形象出現在這些藝術作品中。伊斯蘭教卻嚴格地遵循著這條戒律,寺廟裏不能有偶象崇拜。在伊斯蘭的藝術作品裏,也不會找到任何阿拉與穆罕默德的宗跡。伊斯蘭教的寺廟裏,找不到任偶像。由於不能有偶像,所以寺廟裏的裝飾便趨於抽象化!有縱橫交織的幾何線條,加入行雲流水的阿拉伯書法與詩歌,另外是色彩斑斕的莫薩克圖案。另外在書法藝術裏,阿拉伯文的書法是在全球倍受稱讚的!由於伊斯蘭教在全球的傳播,其書法也隨之而傳遍世界。其影響力不在漢字書法之下。而且傳播更廣。鑲嵌於壁上的阿拉伯文字與詩歌,又承傳了阿拉伯半島傳統的“口傳文化”。可惜不會阿拉伯文,無法去領會其詩文的優美。可蘭經是經文,也是詩歌。讀可蘭經不是讀,而是唱出來的。以至可蘭經在其成文一千年後才有第一個英文譯本(November 1733)。翻譯會失去經文的原意,而翻譯詩歌就更是不可能了。試試將唐詩譯作英文?詩歌裏的言外之意會消失殆盡。所以至今,大多數清真寺裏,可蘭經仍是用阿拉伯語在吟誦的。記得在昆明的一個同事,他父親是清真寺的阿訇,雖然他已經不會大多數阿拉伯語,但誦經時仍然是用阿拉伯語。我的同事也能說幾句關鍵詞。我們一起騎車去玉溪的路上,總是在清真飯店用餐,他的那兩句阿拉伯語給我們幾人帶來了許多的方便!
正是這些抽象的圖形,給予了伊斯蘭藝術生命力。也正是源於抽象,少去了具體化的偶像對人們思維和想象的的束縛,在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人自由地徘徊在無盡想象之中。我們所看到的是抽象的符號與圖形,其意義與之帶來的感覺,就全憑個人的想象去填充了。就象現代繪畫取代經典繪畫一樣,不再追求寫真寫人體和風景,而用寫意與抽象取而代之。一抽象,便給了觀眾自由的空間,也給了作品長久的生命力。藝術作品不再限於表述固定的故事。而西班牙的古代伊斯蘭建築裏的裝飾,卻要比現代藝術早了上千年。千年後的今天,藝術家們仍在這些藝術的瑰寶中不斷地去尋求靈感與共鳴。現在古城Granada 有了許多現在藝術的活動。也許與這裏的伊斯蘭抽象藝術緊密相關。

同為非偶象的裝飾,比起猶太教素潔整齊的瓷磚裝飾,伊斯蘭教裝飾更多樣化,更色彩豐富!西班牙地處歐洲的南岸,伊斯蘭最早越過直布陀羅海峽進入之裏。帝國在這裏興旺了數百年。然後被基督教所征服。又是幾百年過去,在這之後的幾百裏,這片土地上不再有伊斯蘭教徒,但古老的城市裏,卻處處是伊斯蘭的痕跡,讓人從城市及建築裏看到了這個曆史的變遷。

Codoba的清真寺是一絕好的見證。它建在古羅馬的天主教堂老地基上,宏大的清真寺是伊斯國強盛的產物。經曆了數百年的興盛,然後被基督徒征服。基督教新建的天主堂,僅僅是在其宏大的清真建築群中開了個天窗,鑲嵌進一個精湛的哥德式天主教堂!結果是:讓人走入巨大的伊斯建築群中,突然發現一個精美的天祖教堂!它們又是結合得天依無縫,渾然一體!隻是讓人希望現實的生活中二者也能融洽與共。雖然隻是一種難以實現的願望,總還給了人們一線希望。
在這裏能夠讓人感受到曆史的變遷與文化的交融。建築物裏記載了這千年曆史的痕跡,讓我們能在咫尺之內,就能看見人類文明的更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我沒有去過西班牙,謝謝您的好文介紹!疫情過後一定去西班牙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