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青蔥歲月

(2017-11-18 11:37:10) 下一個

    二十裏鬆林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這是時任鄞縣縣令王安石留給五大禪宗名刹天童寺的美譽,而卻卻在那裏度過了我二年中學的求學生涯。七十年代後期為了解決縣裏農林係統職工子弟的中學上學難的問題,響應老毛的五七指示"教育必須跟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整合教師資源,在天童寺(圖1)建立了縣農林係統職工子弟五七學校。真正意義上實踐了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上午學習,下午勞動。以寺院裏的十八羅漢堂辟為教室(圖2),以祭台作為講台(圖3);以機電代替了物理,以農作裁培代替了化學;經常挑燈夜讀毛選五卷,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寫一些似懂非懂的心得體會。下午的勞動以種植蔬菜為主(圖4),輔以一些林業勞動,比如,春天時撿筍殼,經過加工賣掉;秋天,把砍伐下來的樹木,從山頂背到山腳。這些勞動對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是很艱苦的,甚至有些過分。因為離家五十裏地,十三四歲就過上了寄宿生活,二三十個人的通鋪(圖五),沒什麽吃的,最怕的就是冬天洗衣服,那個冷啊,小手凍得紅紅的。即使在那個艱辛的環境中,學校也不忘德智體全麵發展,每天在“二十裏鬆林”裏晨跑(實際隻有三裏),每年有蘭球比賽,有在萬工池舉行的田徑運動會(圖六);出牆報,迎新晚會等等,但最高興的應該是每周一次的電影了,那個時候海軍部隊新兵訓練也在天童寺進行,部隊每周六會在二大殿放電影(圖七),看了很多電影。以至於那時上海廣播電台舉辦的春節電影問答比賽,還拿過一個小小的鼓勵獎,當收到廣播台給我寄來的一個精致的賀卡時,興奮之情難以言表!一晃四十年過去,今天在朋友的幫助下,帶著高高大大的兒子,重溫了當年的艱辛的求學之路,寺院早已恢複了寺院應有的模樣,在寺院外還開拓了漂亮國家森林公園,物是人非,往事如煙!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