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約》中,除了黎巴嫩的西頓城和推羅城常常被提到外,香柏木也常常被提及。在所羅門王為耶和華建聖殿時,他“安置香柏木的棟梁,又用香柏木板遮蓋。內殿,從地到棚頂用香柏木板遮蔽,殿裏一概用香柏木遮蔽”。香柏木也被用來稱頌亞述王,他“曾如利巴嫩中的香柏樹,枝條榮美,影密如林,極其高大,樹尖插入雲中”。當以色列人讚美義人時,他們說:“義人必像黎巴嫩的香柏樹一樣高聳。他們栽在耶和華的殿中,在我們神的院子裏繁茂生長”。
當然,如果耶和華想要懲罰異己,也會提到香柏木,比如,“鬆樹啊,應當哀號,因為香柏樹傾倒,佳美的樹毀壞”。為什麽香柏樹在《舊約》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到呢?
聖穀
聖穀
聖穀
因為它是被多個古文明追捧的“神樹”。古埃及法老在為自己建造通往冥界的聖船時,必選用香柏木。古埃及人認為,法老的靈魂隻有搭乘香柏木做的靈船,才能到達太陽神那裏,得到永生,因此古埃及的曆代法老王們都不惜代價從黎巴嫩換取正宗的香柏木。除了古埃及的法老以外,以色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區的統治者也用這種木材為自己建造宮殿和花園或給他們敬畏的神建造神殿,同時用之焚香等,而這種神聖的香柏樹就長在黎巴嫩山。
在《地球編年史》中,作者西琴先生說,雪鬆曾經生長在“眾神的果園裏”,在那裏,沒有任何一種樹能比得上它,“它是伊甸園裏所有植物都羨慕的樹”。他還說,眾神在大洪水前曾在黎巴嫩山,也叫雪鬆山中修建了第一個用於空間運載的巨大石頭平台,這個平台是大洪水中唯一幸存下來的建築物,因而成了阿努納奇人在大洪水過後的活動場所。他們在這裏種植莊稼和馴養動物,使沉醉的大地恢複了生機。這個地方,即雪鬆山,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被稱作“眾神在地球上的著陸點”,是國王們追求永生的目的地,也是從尼比魯星球來到地球的眾神的居所,地球統治者恩利爾就把“天堂之牛”藏在了雪鬆森林中。“天堂之牛”是恩利爾的天神標誌,也是恩利爾統治地球的“金牛時代”的象征。
聖穀
聖穀
聖穀
黎巴嫩雪鬆
高貴奢華的香柏樹,又名黎巴嫩雪鬆,它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抗蟲,還能散發清香。雖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也生長這種雪鬆,但黎巴嫩雪鬆卻成了地中海一帶雪鬆的代名詞,隻因它是《舊約》中的常客。這種“咖位”,讓今天的黎巴嫩國旗上都畫著一棵蒼翠、挺拔的黎巴嫩雪鬆。甚至還有人說,雪鬆和美女是黎巴嫩的標配。來到黎巴嫩,這種神樹我是一定要拜訪的,而拜訪這種神樹的最佳地點,就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聖穀(Qadisha Valley)。
從另一處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巴勒貝克古羅馬遺址到聖穀入口的卜舍裏小鎮(Bcharre),穀歌地圖給出的是60公裏,不到1.5小時,此路線經過神木集中地的神杉林(Cedars Of God Bsharri)。這個卜舍裏小鎮也是黎巴嫩裔美國作家紀伯倫的故鄉,他寫出的作品《先知》曾是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我想60多公裏的距離對於愛開車的我來說,一定是易如反掌之事。沒想到,這段路程刷新了我自駕旅程中的新紀錄,讓我終生難忘。
貝卡穀地
貝卡穀地
如果說我在安賈爾到巴勒貝克的沿途還未感受到貝卡穀地農業的發達,那剛開出巴勒貝克不久,我就體會到了貝卡穀地的肥沃。曆史上一度是鴉片出產地的貝卡穀地到處都是農田,上麵種著小麥和青菜等作物,但這裏的土地是紅色的。廣闊的農田和貝卡穀地身後連綿的雪山搭配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立體、多元的美麗畫卷。這是我從未看見的,不禁心潮澎湃,不停讓我發小兒拍照,自己也停下來拍。發小兒問我:“這有什麽可照的?不是跟你們美國的一樣嗎?” 怎麽能一樣呢?美國的農田背後沒有雪山,更沒有貝卡穀地的底蘊。這片穀地被腓尼基人稱為“神之所”,還被古羅馬人稱為“通向文明的走廊”,這些都是美國的大平原沒有的。
我無比歡暢地行駛在貝卡穀地中,對這片神之選地充滿了眷戀,都沒注意到巴勒貝克的陽光明媚在這裏很多時候變成了陰雲密布。看看遠處的雪山,我熱切地盼望能近距離欣賞它。我的願望達成了。穿過一個小鎮後,我開上了盤山路,雪山上的片片白雪就在我的眼前不停晃動,路邊還有剛剛吐蕊的櫻花樹,而路上一輛車也沒有,這都讓我感覺愜意極了,也覺得黎巴嫩的美景不在地中海岸,而是在貝卡穀地和雪山中。我繼續往前開,海拔也不斷升高,我看見雲霧遮住了雪山,白雪在雲層中若隱若現,像仙境一樣,更覺得黎巴嫩美極了。
去聖穀沿途
去聖穀沿途
去聖穀沿途
正在我盡情欣賞這美景時,山路中出現了荷槍實彈的士兵。他看看我們,沒說什麽就放行了。可誰想到,我越往前開,白雪越多,而且就在我的車邊,我還看見了塌方的路,心想這裏冬天不會發生過雪崩吧。還沒等我想明白呢,我的前方就出現了碎石,還有被雪衝垮的路的護欄。這還不要緊,沒化的白雪橫在了路中間。我下車查看,發現雪從馬路上越往山上越厚,如果我強行通過,一定會翻車。當時就想,要是有鐵鍬就好了。我用車上僅有的礦泉水瓶除雪,哪除得動呢?我站在白雪旁,望向蒼茫茫的天空,隻能無語。這時,我已經開出一多半的路程,離卜舍裏小鎮隻有10多裏的路程了。
沒辦法,我隻好往回開,可從哪裏去卜舍裏小鎮呢?我毫無頭緒,返程中穀歌地圖裏的人聲一直讓我掉頭,我能掉頭嗎?無奈之中我輸入了朱拜勒(Jubail),因為我在地圖中發現去這裏是有大路的,心想聖穀我是去不成了。可是,去朱拜勒也得翻越最高峰3千多米的雪山。開上盤山道時,天空飄起了雨絲。隨著海拔的升高,雨絲變成了小冰雹,之後變成中雪。幸運的是,這條山路有人除雪,路旁就是厚厚的雪牆。但要命的是,越往上開,濃見度越差,前方連一米的地方我都看不清楚。這情景,跟我在美國黃石公園裏的一樣,但那時的黃石公園沒有雪。
去聖穀沿途
去聖穀沿途
去聖穀沿途
去聖穀沿途
我很緊張,我發小兒比我還緊張,一直說著喪氣的話。是啊,在這荒無人煙,還下著雪,又一輛車都沒有的高山上,我的車萬一拋錨或者有點兒什麽意外,我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我把車速降到最慢,小心翼翼往前開。很多時候我都以為過了最高峰,可下坡之後又是上坡,真不知道這痛苦會什麽時候結束。我發小兒坐在我旁邊,不停祈禱上帝和真主保佑我們。幸運的是,對麵沒來一輛車,如果有,那真不能預測會發生什麽。終於我衝破了濃霧,可還沒等我緩一口氣呢,我前方就突然出現了兩個士兵,手裏都拎著衝鋒槍。他們朝我們車裏張望,然後放行了。看來,這雪山是戰略要地呀。
過了哨卡,我不死心,又在穀歌地圖中輸入了卜舍裏小鎮,心想如果再去不成,我就徹底死心了。我在黎巴嫩的山路中前行,偶然會路過信奉基督教的小城和山中世外桃源般的風光。霧氣飄蕩在開滿野花的綠色山穀中,還有湖泊作點綴,那情景,跟挪威很像。我想,聖穀也應該是這樣。可我沒想到,還沒到聖穀,天就飄起了小雨,離聖穀入口的卜舍裏小鎮很近時,又變成了中雨,而且又是漫天的濃霧。好不容易到達了卜舍裏小鎮,雨漸小,但聖穀中全是霧,我們什麽也看不見,這是我們9天的旅程中唯一一天沒有豔陽的。
卜舍裏小鎮
卜舍裏小鎮
卜舍裏小鎮
卜舍裏小鎮
這一路,我受盡了煎熬,本來是1.5個小時的路程我開了5個多小時,而且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可我連聖穀的毛兒都沒看見,這聖穀真是辜負了我的一片誠心,我這麽想。把車停到路邊,我跟發小兒在雨中尋找餐廳吃飯,想在這個海拔1500米的卜舍裏小鎮吃點兒好的,但是小鎮上沒一家餐廳開業的,我們隻看到了路旁的黎巴嫩雪鬆和在雨中傲然怒放的櫻花及墓地中的一個小教堂,還有紀伯倫和黎巴嫩馬龍派修道士聖查貝爾(St. Charbel)的雕像以及山上噴湧下來的瀑布。
我悻悻然走回車裏,開往我們的目的地的黎波裏。但是,但是,就在我把車開出去100米後,我忽然從窗口看到了濃霧正慢慢從聖穀中散去,卜舍裏小鎮隱隱約約露出了它美麗無比的容顏。那一刻,我真覺得上帝顯靈了,趕緊下車欣賞這個黎巴嫩最幽深、最神秘的聖穀。
有人說,聖穀所在的黎巴嫩山是高級文明傳揚的源頭之地。沒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人們知道,聖穀(Qadisha Valley)中的“Qadisha”在閃族語中是“神聖的”意思。人們也知道,聖穀的上方聳立著近3千米的山峰,而它的底部流淌著從的黎波裏注入地中海的阿布阿裏河(Abou Ali River),這條45公裏長,在穀中流淌35公裏的河流被稱為聖河(Holy River),聖穀正由它在天長日久中衝刷而成。
聖穀
聖穀
聖穀
聖穀
聖河加聖穀,孕育出了“神樹”香柏木,也就是黎巴嫩雪鬆。這種古代世界被法老和君主們視為最珍貴的建築材料就在這片聖穀中,你能說此地不是被外星高級文明擇選的嗎?我是相信的。因為在古代植物學著作中,黎巴嫩雪鬆被描述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樹,而神杉林中的黎巴嫩雪鬆有的壽命已經超過3千年。但各個時期君主們對黎巴嫩雪鬆的迷戀已經讓聖穀中的雪鬆林從公元6世紀,把東羅馬帝國帶入頂峰的查士丁尼時代開始消失。
不過,今天的聖穀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並不是因為這裏曾是神之選地,而是因為它的幽深和隱蔽成了早期受迫害的基督教修士避難之所。這些修道士跟土耳其厄赫拉熱峽穀和修道院峽穀裏的修士們一樣,在懸崖峭壁中開鑿出無數修道院,使這個聖穀成為了修道院社區,後來信奉穆斯林神秘蘇菲派的人也來這裏冥想和獨處。我站在卜舍裏小鎮的邊緣,遙想著聖穀的古往今來,目睹著雲霧漸漸飄散去,盡情欣賞著披著雪衣的黎巴嫩雪鬆和在聖穀中像神仙一樣飄來飄去的少許雲霧。那時那刻,我覺得我一路的艱辛都很值得,更感謝上帝撥開雲霧,讓我看到了聖穀的真容。
瑪麗莎修道院
瑪麗莎修道院
瑪麗莎修道院
瑪麗莎修道院
我看也看不夠這美景,又不想離去,於是開去了聖穀旁的瑪麗莎修道院(Monastery of Mar Lishaa),我要從這裏俯瞰聖穀,這個修道院跟聖穀和神杉林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修道院的外邊種的全是黎巴嫩雪鬆,我們到的時候,剛好有一輛車開過來,問我們做什麽,我們說去修道院。他們立刻給我們開了門,原來他們是這裏的工作人員。此修道院建於14世紀,裏麵很簡單,中間是一個小庭院,四周是幾個小房間,還有四個切入岩壁的小教堂以及一個食堂和一些辦公室。
看教堂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要站在這裏看聖穀。這裏看到的聖穀比在卜舍裏小鎮看到的還有仙兒氣,許許多多小塊兒的雲霧飄蕩在聖穀中,遠處還有瀑布從山崖上飛濺而下,那景色比挪威的還美。我想把這聖穀看透,於是順著盤山道往穀底開,看見穀中的山坡上種滿了開滿梨花的梨樹,便想起岑參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頓時覺得聖穀美豔絕倫。我開到穀底,想沿著聖河開到的黎波裏,沒想到我們差一點沒從黎巴嫩山中出來。
開過盤山道後,我就開進了山中,盤山道上的柏油路變成了毀車的石子路,但聖河一直與我們隨行,還有山泉水和清新的空氣,這些都讓我很開心。我想這毀車的石子路不會太長,誰知道,這破路沒完沒了,中途還下起了雨。我跟發小兒說,早知開這種路,租個SUV就好了。也不知開了多久,我的發小兒忽然發現穀歌地圖讓我們掉頭,我把地圖放大一看,前方是Deir Qannoubine修道院,路是死的。我有點兒緊張,因為此時已晚上5點多了。
聖穀
聖穀
聖穀
聖穀中的聖河
聖穀中的毀車路
我掉頭往回開,可是回去是上坡,我租的小車很不給力。我怕爆胎,隻能爬行,然後我的車就陷到了石坑裏。我使勁踩油門,但車動也不動,排氣管還冒起了黑煙。我發小兒嚇壞了,覺得我們要玩完,因為山裏一輛車和一個人都沒有。我覺得很對不起她,第一次跟我出來旅行,我就讓她接連受驚嚇。我保持鎮定,往後倒車,幸運的是,我倒了出來,然後我緊貼著山腳下的岩石把車開了過去。
好不容易開到了柏油路上,我覺得我的後背都是汗,但我一點兒也不後悔,畢竟我把聖穀從上到下看全了。對聖穀的喜愛,讓我在兩日後從朱尼耶(Jounieh)又開回了這裏。來這裏前,我特意看了天氣預報,這一天豔陽高照。善於“摟草打兔子”的我準備從亞穆內自然保護區(Yammouneh Nature Reserve)開到瑪麗莎修道院,穀歌地圖說是可以的,全程3個多小時。亞穆內自然保護區也跟聖穀一樣,是一個四麵環山的山穀,裏麵有一個湖,還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可我們在中途又被大雪攔住了去路,這一次更慘,大雪鋪滿了路麵,我們隻有插翅才能飛過雪山。我心中開始埋冤黎巴嫩,也不早點給個封山的提示。
去聖穀沿途
Dimane村
Dimane村
Hawqa小城
我沒辦法,隻能往回開,這很耽誤時間。雖然我喜歡開山路,但我們的時間還是很寶貴的。這一次我把目的地設到了海拔1400米,住著馬龍派天主教信徒的Dimane小山村。這裏除了可以俯瞰聖穀外,還有一條古老小徑可以通到聖穀底部和聖河的南支流,但是從這個小村莊看到的聖穀並不美。我從小山村又開回了瑪麗莎修道院,我想看看在霧氣中美麗無邊的聖穀在豔陽下是否也美得不可方物。到達瑪麗莎修道院,依然一個人也沒有,黎巴嫩雪鬆也依然傲立,但沒有了雨霧繚繞的聖穀卻失去了仙氣兒,隻是一個峽穀。如果沒有背後的點點白雪,那它跟法國的凡爾登峽穀差不多。
可是當我把車開到Hawqa小城後,聖穀又恢複了動人的姿容。不過,這動人的姿容不是因為雲霧,而是因為雪山。這個位於海拔1300米高處的小村莊緊貼著聖穀,它的身後就是白雪皚皚的雪山,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匯成瀑布飛濺到穀底。這景色,雖不如加拿大的班芙公園,但也是世界一流。我又興奮起來,然後從這裏開向了穀底,一路都是怡人的風光。五顏六色的野花在翠綠的穀中綻放,白雪在遠方默默守望,它們跟裸露出的赭紅色和青色岩石一起組成了色彩的萬花筒。它們伴著耀眼的豔陽和微涼的清風,似乎在告訴我們:這是春天的節奏;這是春風的絮語。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聖安東尼大修道院
就在這美景圖中,一座靚麗的修道院躍然於圖畫中,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聖安東尼大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Anthony the Great Qozhaiya)。這座外形看似跟土耳其和希臘藏在山穀中的修道院一樣的聖安東尼大修道院被稱為“活寶藏”,它建在海拔950米的山坡上,周圍是黎巴嫩雪鬆和橡樹,正對麵是一大片葡萄園,一看就很富庶。曆史學家們說修道院建於公元四世紀初,它見證了黎巴嫩隱士生活的曆史。雖然它曾多次被洗劫一空,還多次被夷為平地,但它也不斷被重建。之後在15 世紀成了馬龍派教長的所在地,並保持了500 年之久。在此期間,歐洲很多詩人、曆史學家、地理學家、政治家和神職人員都到此參觀,甚至定居。1584年這座修道院安裝了中東第一台非猶太人印刷機,並用敘利亞語和阿拉伯語印刷出了《聖經》中的《詩篇》,這是第一台用阿拉伯語印刷的印刷機。
如此重要的修道院一定很吸引人。本來聖穀是人煙稀少的,可我們卻在這裏看到了兩波旅遊團,其中一波來自斯洛文尼亞。修道院中有一個餐廳,趁著發小兒點菜的時候,我把修道院裏裏外外轉了一圈。修道院的洞穴中有好幾個大大小小的教堂,還有一個小博物館。博物館中展出了第一台印刷機和由它印出的《詩篇》以及修士們在這裏使用過的器皿等。背靠山峰的修道院主教堂是所有教堂中最漂亮的,教堂上方有三個小巧的鍾樓,門前是一個帶小噴泉的廣場,在廣場上可以眺望聖穀。
Cappila Sta Rita教堂
聖斯蒂芬教堂
我逛完後回到餐廳,發小兒點的菜也上來了。雖然這家餐廳的菜是快餐,但很好吃,也不貴。囊是烤出來的,非常香脆,我們都特別喜歡。發小兒還點了一瓶啤酒,才0.5美元。吃飽喝足後的我們開向聖穀中沒什麽名氣的基督教會(Cappila Sta Rita)和聖斯蒂芬教堂(Saint Stephen),最後從地中海岸開回了朱尼耶。這一天我開了7個多小時,可是我一點兒也不累。聖穀帶給我的歡愉,就像杜甫寫的詩句:“白日放歌須縱酒,漫卷詩書喜欲狂”。我想,聖穀的美麗和我在聖穀的經曆是會讓我銘記的。那銘記,一如紀伯倫墓前的墓誌銘所言:“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第一次去聖穀路線
第二次去聖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