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歐洲的“菜籃子”在荷蘭;也有人說,歐洲的“菜籃子”在西班牙。荷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芝士大國,溫室蔬菜在全球的銷量占其總產量的86%。而西班牙的橄欖油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葡萄種植園麵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它還是歐盟第一大果蔬輸出國,尤其在冬季,它更是西歐和北歐國家新鮮蔬菜的主要來源國。這裏的柑橘、橙子和柿子都好吃得不得了,是我們一路必吃的水果。
不管荷蘭是不是歐洲的“菜籃子”,聖誕節期間的它一點兒也不讓我喜歡。下午4點多就天黑,早上9點才天亮,還伴著淒風冷雨,讓我覺得此時在荷蘭旅行真是受罪。可是,西班牙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的冬季卻截然不同。這裏風和日麗,明媚的陽光會讓人把煩悶一掃而光,溫煦的暖風又讓人想迎風歌唱。我們每天都享受著西班牙南部的美好天氣,在歡聲笑語中走過一個個小鎮和城市。告別“戰略之父”漢尼拔的大本營卡塔赫納,我把車開到了有著“歐洲果園”之稱的穆爾西亞(Murcia)。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
為什麽有著40多萬人口的穆爾西亞會有這樣的美譽呢?這得感謝後倭瑪亞王朝的第四任掌舵人-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雖然他的聲名沒有後倭瑪亞王朝的開創者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和把王朝帶入盛世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的顯赫,但他卻擊退了在加的斯登陸的諾曼人的進攻,這些諾曼人曾把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禍害得搖搖欲墜。同時,他還首次實行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製度。當然,對穆爾西亞來說,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它,並使其瓜果滿園,鮮花盛開,滿城飄香。
可是,在穆爾西亞綻放前,它並不是“一紙白丁”。古羅馬時代它就開始種植葡萄,並釀製葡萄酒,隻不過在西羅馬帝國沒落後,它遭到了蠻族西哥特人的遺棄。而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之所以在穆爾西亞營建新城,是因為後倭瑪亞王朝的首都正在發生暴亂,而穆爾西亞優渥的地理條件恰好適合作為“別都”。它位於低窪肥沃的塞古拉河穀中心地帶,與地中海相通的塞古拉河(Río Segura)穿城而過,北部和南部都是山脈。這樣的地形,既便於防衛,也便於開墾,還便於交流。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命人利用塞古拉河的河道,開鑿出了一個複雜的灌溉渠道網絡,把檸檬、香蕉、橘子、甘蔗以及菠菜、茄子、洋薊、芋頭等全部帶到此地種植。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農業的發達和便利的水路交通,帶來了手工藝和商業及文化的發展,這裏成了傑出教育家和傳記作家的居住地,其中一位在這裏撰寫出了安達盧西亞的學者傳記。很多時候,我都在想,給伊比利亞半島帶來文明之光的阿拉伯人本身並沒有多麽偉大。來自於阿拉伯半島遊牧部落的他們跟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特人是一樣的,都是未被文明熏陶過的蠻族。但是,他們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的最偉大之處,就是把有著燦若星河文明的古埃及、兩河流域和古波斯的人們都轉變成了穆斯林。這些有著悠久曆史,站在當時文明最前沿的他們在真主光輝的照耀下,孜孜不倦地哺育著未開化的阿拉伯人,讓他們把融合出的新文明傳向四方,其中就包括伊比利亞半島。
穆爾西亞在後倭瑪亞王朝的懷抱中繁榮昌盛了兩個多世紀,直到王國滅亡。可即使在後倭瑪亞王朝滅亡,穆爾西亞成為一個小王國的首都後,它的繁榮勢頭依然不減,它以出口到意大利城鎮的陶瓷製品以及歐洲第一的絲綢和造紙工業而聞名,它的造幣也被認為是整個歐洲大陸的典範。到12世紀時,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將其描述為“人口眾多且防禦嚴密”的城市,它也被它的鄰居卡塔赫納稱為“綠胃”。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14世紀穆爾西亞成了信奉基督教的阿拉貢王國、信奉伊斯蘭教的格拉納達王國和地中海海盜的交界點,這時說它是“火藥桶”也不為過,14世紀末時,它被格拉納達王國占為己有。常年的戰爭和瘟疫及之後驅逐摩爾人的行動,讓穆爾西亞人口凋敝,村莊荒蕪,經濟停滯,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逃之夭夭,穆爾西亞繁花落盡,終究隻是浮生夢一場。
雖然穆爾西亞的繁華已不在,但我的心中仍然有它花開的聲音,它對我依然有吸引力。當我開進穆爾西亞地區的山間田野村落時,我是可以體會到它“歐洲果園”的盛名並不是浪得虛名的。一望無際的橘子園和檸檬園還有橄欖園時不時地映入我們的眼際,而且很多果園都無遮無攔,看來西班牙人的精神文明建設得不錯。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們覺得當果農也是不錯的職業,這是我們此行唯一一處看到的瓜果飄香之地。但是,穆爾西亞不僅僅盛產水果,它還是穀物、蔬菜、煙草及花卉的生產和出口地,隻是沿途我們並沒有欣賞到。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我知道穆爾西亞的老城停車一定很麻煩,因而特意找到了離老城不遠的一個免費停車場。我們剛開到停車場入口,就看見幾個小夥子站在那裏,其中一個黑人在前麵對我們擺手,讓我們跟他走。原來諾大的停車場裏烏壓壓地停滿了車,如果沒有他指路,我還真找不到停車位。先生說他們“無利不起早”,也是的,我剛下車,小夥子就跟我說西班牙語,我不懂。另外一個懂英文的說得付小費。我問多少錢,他說1歐元。我看價格挺合理的,也沒說什麽,但我手裏沒有,說回來取車時給他,他也同意了。結果回來我忘了那個黑人小夥子長什麽樣,就隨便給了一個人,另外的黑人看見了,他們還吵了起來。這是我們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旅中唯一一次見過要小費的地方。
停車場的旁邊是一個公園和幾戶住家。公園和住戶的家裏都種著檸檬樹,而公園的盡頭一側是15世紀以來就是集市舉辦地的生鮮市場(Mercado de Abastos de Verónicas),另一側則是塞古拉河,河上有一座危險之橋(Puente de los Peligros),橋的一邊有穆爾西亞守護神的聖母雕像。這座最初建於15 世紀的古橋曾是卡塔赫納皇家大道的起點,它在18世紀初被洪水摧毀後被重建,之後不斷被擴建,變成了今天的拱形石橋。現在在“新”橋旁,還能看到古橋的斷壁殘垣。
穆爾西亞公園
穆爾西亞公園
危險之橋
站在危險之橋碧波蕩漾的塞古拉河邊,還能看到河中悠然劃船的人們及城中的地標式建築-穆爾西亞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de Santa Maria)。始建於13世紀末,曆經一個多世紀才建成的這所教堂是在清真寺的基礎上建成的,後來幾個世紀裏它都不停被增建。最初是哥特式風格,建於16世紀的底部兩層是文藝複興風格,第三層是巴洛克式,鍾樓則受到了洛可可風格和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而建於18世紀的教堂正立麵被認為是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傑作,塔高 93米高的鍾樓是西班牙第三高的鍾樓。
但實際上這座看起來挺漂亮的教堂並沒有馬拉加的主教座堂恢弘。不過,這裏卻安放著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el Sabio)的心髒和內髒。阿方索十世有“智者”之名,13世紀中期曾擔任過卡斯蒂利亞、萊昂和加利西亞王國的國王。他對宗教很寬容,把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都納入了他的智囊團中。這位國王還是一位多產的詩人和占星家,今天月球上的阿方索隕石坑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女兒的婚禮舉辦地也在此教堂內。
穆爾西亞主教座堂
穆爾西亞主教座堂
卡德納爾貝盧加廣場
聖公會宮殿
雖然此教堂在穆爾西亞的地位很高,但並為引起我們的過多注意,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個教堂所在的卡德納爾貝盧加廣場(Plaza del Cardenal Belluga)上的人。廣場旁都是餐廳,餐廳前坐滿了吃吃喝喝的人們,人聲鼎沸,可此時已經將近晚上5點了,午餐時間都結束了。這些人不用上班嗎?我狐疑地想。在廣場旁,還有一建於18世紀的聖公會宮殿(Palacio Episcopal),巴洛克和洛可可混搭風格的它也是穆爾西亞的地標式建築,宮殿立麵上裝飾著洛可可風格的壁畫和楣板。
我們不喜歡吵鬧的環境,從這裏走入了小巷。離開廣場的穆爾西亞立刻恢複了安靜,我們從清幽幹淨的小巷裏走到了塞古拉河河畔的鐵橋(Iron Bridge),發現從這裏到我們的停車場,河岸邊都是沿河公園。公園裏是修得很好的沿河步道,還鋪滿了草坪,環境非常好,這讓我們對遠離了地中海岸的穆爾西亞印象非常好。可是當我把車開到酒店後,印象就沒那麽好了。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鐵橋
穆爾西亞市政廳
穆爾西亞Tapas
酒店在市中心的一公裏外,沒有停車位。我把車開到酒店附近的小區,結果路旁和小區內一個空位也沒有。正當我暗呼“糟糕”之際,我忽然發現一輛車倒出來,心想我的運氣怎麽這麽好。可當我們走到酒店附近的米其林餐廳時,運氣就沒那麽好了。我們知道西班牙的晚餐晚上8點開始,於是饑腸轆轆的我們準點到達,結果餐廳的員工剛上班,告訴我們晚上9點才營業,而且滿員。我們失望極了,隻好隨便找點兒吃的,但這家餐廳附近什麽餐館也沒有,我們走了半天,隻找到了一家土耳其烤肉。先生自從在法國吃過一次鹹得要命的土耳其烤肉後,打死也不再吃,拖著疲憊的身體帶我們找吃的,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家酒吧。酒吧內的人一句英文也不會,女兒用僅會的一點點西班牙語幫我們點Tapas。雖然這家酒吧的Tapas做得很好吃,但是很貴,是我們此行性價比最不好的地方。
如果說我們在意為“香桃木生長之地”的穆爾西亞還沒看到我們久看不厭的地中海風光,那當我們到達與它“一奶同胞”的阿利坎特(Alacant)時,我們則可以再次領略到地中海的湛藍美色。之所以說阿利坎特與穆爾西亞“一奶同胞”,是因為養育穆爾西亞的塞古拉河的入海口正好在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
作為一個地中海城市,閉著眼睛想都知道它的文明比穆爾西亞久來得早。跟西班牙沿岸很多被腓尼基人看上的城市不同,阿利坎特是被古希臘人看上的,它的城市名也來自於希臘語,意為“白色的山峰”。這些古希臘人帶來了字母、鐵器和陶輪,還在此地建立了貿易港口。到“戰略之父”漢尼拔之父時,他轟走了古希臘人,並在這裏建立了一個防禦工事,而漢尼拔在進攻羅馬前引進的戰象,就是在阿利坎特的港口卸貨的。
盡管迦太基人征服了阿利坎特,但古羅馬人卻在這裏統治了長達700多年,然後阿利坎特曆史的走向跟西班牙很多城市的一樣,被西哥特人和摩爾人先後征服,最後落入了阿方索十世手中,他把阿利坎特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今天,被稱為“太陽城”的阿利坎特雖然不是歐洲的果園,但它也出口大米、葡萄酒、橄欖油、橙子和羊毛等,杏仁尤其出名,還是歐盟商標局總部所在地。
聖芭芭拉城堡
聖芭芭拉城堡
聖芭芭拉城堡
聖芭芭拉城堡
熱衷於看地中海日出的我為了在阿利坎特看日出,特意又起了個大早,不到早上8點半就開到這裏。我以為比穆爾西亞還大的阿利坎特老城中心一定找停車位很難,於是停到了阿利坎特的競技場(Hipòdrom d'Alacant)旁的免費停車場,我想從這裏走半個小時到聖芭芭拉城堡(Santa Barbara Castle)。這個競技場不是羅馬競技場,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體育場,很沒意思。
令我沒想到的是,停車場在一個大高坡上,我需要穿過陡坡下九曲十八彎的坡道和坡道下的公園,再穿過市區才能到達城堡,而此時我在高坡上已經看到了漫天的朝霞。我家的兩個小“磨蹭”動作太慢了,我等不及,直接甩下他們,一路小跑,跑向了城堡。等我氣喘籲籲爬到城堡時,我才意識到我犯了大錯,這裏就有停車位。早知如此,我直接開上來多好。
聖芭芭拉城堡上
聖芭芭拉城堡上
聖芭芭拉城堡上
聖芭芭拉城堡上
跟西班牙很多斷壁殘垣的城堡不同,聖芭芭拉城堡外形很完整,我遠眺高居在166米貝納坎蒂爾山(Mount Benacantil)上的它時就已感受到了它的魅力。雖然考古學家們在此山上發現了青銅時代和古羅馬時期的遺物,但建造此城堡的卻是摩爾人。當阿方索十世在13世紀中葉率領卡斯蒂利亞的軍隊將其占領後,便用聖芭芭拉的名字命名了它。
城堡我看過很多個,因而看城堡不是重點,我是來這裏看日出的,可我怎麽也找不到城堡登頂的入口。城堡中一個人也沒有,我剛看見工作人員把一個小門打開,於是從小門走了進去。誰想到,這是城堡的北麵,高高的城堡把即將初升的朝陽擋得嚴嚴實實。我向城堡盡頭望去,似乎那裏還有一個門。正在我想著怎麽才能爬上去看日出時,有兩位男士爬了上來,他們告訴我城堡10點開門,得付費。這一下,在城堡頂部看日出的願望徹底涼涼。
聖芭芭拉城堡
聖芭芭拉城堡
跟他們聊天才知道他們出生在英國,在香港工作,現在被派往廣州工作。其中一個問我為什麽去美國,我隻說了“freedom”。他一聽立刻來了精神,從兜裏掏出兩個手機,說一個是在香港用的,一個是在中國用的,然後大談自由。我沒多說什麽,一是我沒有時間,不知道我家的兩個“跟班”找不到我會不會急得跳腳,另一個是我心中的自由跟他說的不一樣。我的自由很簡單:我不用為了利益出賣靈魂,睜眼說瞎話;也不用喪失尊嚴,違心地捧高踩低。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讓靈魂像雄鷹一樣展翅翱翔。
告別他們,我繼續環著城堡閑逛,才發現城堡還有兩條小路,一條通向城牆,另一條通向海港,而在通往海港的小路上,是可以看到日出的,可是太晚了,太陽已經躍出海麵了。雖然有些遺憾,但我卻在城堡的不同角落,居高臨下把阿利坎特看了個遍。
阿利坎特老城
阿利坎特主教座堂
阿利坎特主教座堂
聖瑪麗亞宗座聖殿
通向海港的小路也通向老城。我從這裏走進迷宮般的老城,去尋找阿利坎特主教座堂(Concatedral de San Nicolás de Bari de Alicante)。建於17世紀的教堂外表和內部都很平庸,門口還坐著一個討飯的殘疾人。每當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的心都揪成一團。離主教座堂不遠,是巴洛克風格低級版的聖瑪麗亞宗座聖殿(Basílica de Santa Maria d'Alacant)。聖殿最初建於14世紀,跟穆爾西亞的主教座堂一樣,也是在清真寺的遺跡上建立的。
雖然兩座教堂都不怎麽樣,但它們之間的阿利坎特市政廳卻很養眼。我從這裏走出老城,穿過繁華的新城,走向19世紀末才建成的阿利坎特鬥牛場(Plaça de Bous d'Alacant),暗暗佩服自己,沒有手機卡的我居然沒在老城迷失。可到了鬥牛場我犯迷糊了,我該從哪裏進入,才能走最近的路回到停車場呢?我打開穀歌線下地圖,嚐試著走進小區裏,終於找到了來時的公園。看到女兒和先生,他們正站在高坡的觀景台上,翹首以盼等我歸來。我趕緊道歉,然後帶著他們,沿著白色海岸北上,去看目光所至都是一片湛藍的地中海。那裏有我們永看不厭的顏色,那裏有人類永不消逝的徽章。
阿利坎特市政廳
阿利坎特鬥牛場
路線
阿利坎特路線
從心裏能夠感覺到您說的自由的含義。沒有對自由的切身感受和理解,如何能寫出如此神采飛揚、出神入化的遊記? 期待您更多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