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訪西班牙(5)-地中海岸的明珠

(2023-01-23 06:01:16) 下一個

在人類文明偉大中心的地中海沿岸,散落著無數大名鼎鼎的城市,比如我去過的埃及的亞曆山大、希臘的雅典和法國的馬賽等。這些在公元前就建立的城市,像一顆顆明珠,閃爍在地中海岸,照亮了這塊廣袤的海域,使其成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在西班牙的這個“搖籃”邊,也有無數“明珠”。我們在地中海溫煦陽光的照耀下,在地中海溫潤微風的吹拂下,從英屬直布羅陀出發,去拜訪“明珠”中的米哈斯(Mijas)和馬拉加(Malaga)。 

馬拉加

馬拉加

米哈斯

這一路,不管是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我都沒開過直路。沿著貝蒂克斯山脈和地中海岸修建的道路,不是高坡,就是群山,山洞一個接一個,收費站也一個接一個,那九曲十八彎跟我在土耳其和挪威開過的一模一樣。不過,西班牙人開車很守規則,因而我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去開這些盤山路,可以時常看向那片文明之海。有人說,世界上有一百種藍,隻有一種被奉為經典,那就是地中海澄澈、雋永、優雅的湛藍。雖然我在冬天的埃及和希臘沒有見過這種湛藍,但我在夏天的土耳其和法國卻把這種可以讓人靜心駐足的湛藍全部收入了眼眸中。那時的我就想,我可能會像集郵一樣,把地中海的四麵八方都走遍,來表達我對它的敬仰。

跟冬天埃及和希臘暗藍色的地中海不同,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地中海在燦爛的陽光下,依然呈現出悅目的湛藍色。這湛藍色,讓我情不自禁想起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在柔媚的湛藍中,教堂鍾樓盛開著金屬尖頂。燕語低回,蔚藍縈懷。波光粼粼,宛若穿過銀河的神的目光。”

馬拉加

馬拉加

馬拉加

米哈斯

開進海拔400多米的米哈斯,映入眼簾的是跟貝赫爾-德拉弗龍特拉小鎮一樣的白色。這帶有摩爾人建築特色的雪白,是安達盧西亞小鎮的標配,也是我如此喜愛安達盧西亞的原因之一。我覺得安達盧西亞的地中海岸的任何一處,都是冬季度假的好地方。跟貝赫爾-德拉弗龍特拉小鎮一樣的還有,米哈斯也被列入了西班牙十大最具特色的小鎮中。但與貝赫爾-德拉弗龍特拉小鎮不一樣的是,米哈斯的小巷沒有那麽多迷宮似的“彎彎繞兒”,而且小巷中到處點綴著安達盧西亞特色的裝飾花盆,還有到處盛開的鮮花。中心區域也比貝赫爾-德拉弗龍特拉小鎮熱鬧,到處都是給遊客準備的觀光用的驢車。

為什麽米哈斯要用驢車呢?據說60年代初,當地人因走山路不便,於是一些人騎驢上下班,過往的遊客看著稀奇,便付費跟這些人和驢合照。結果這些騎驢上下班的人發現這比他們工資還多,就這樣一個新行業誕生了。今天連旅遊局辦公室門口都放著一尊驢的雕像。

米哈斯

米哈斯

米哈斯

米哈斯

當然有著4萬多人口的米哈斯的曆史絕不是起於60年代。考古學家們說,此地史前就有人居住,之後該地區的礦產資源吸引了腓尼基人和古希臘人來到這裏,今天發現的腓尼基鑄幣廠就是佐證。很多時候我都很好奇,公元前一千多年甚至更往前,這些古人是怎麽知道當地有礦的?他們又是用什麽器械開采、打磨並製造出精美工藝品的?真想坐著時光機穿越過去弄個一清二楚。

對於這樣有著豐富礦藏的小鎮,古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是不會放過的,摩爾人把古羅馬人對此鎮的命名縮寫後,演變成了今天米哈斯的名字。在摩爾人統治這裏的近800年裏,小鎮的文化和建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除了將房屋塗上白色灰泥,借以反射強烈日照,維持屋內陰涼,從而形成雪白屋群的特殊景觀外,小鎮依山伴海而建也是摩爾人的風格。

米哈斯

米哈斯

米哈斯修道院

被綠色山麓包裹的環境、純潔無暇的白色景觀和每年超過300天的日照,讓米哈斯不僅成了攝影者的天堂,也吸引著新婚夫婦的到來,還成了西班牙最大的高爾夫度假勝地。站在小鎮的地標建築修道院(Ermita de la Virgen de la Pena)旁,地中海和小鎮的美景隨即撲麵而來。傳說中說,聖母雕像在穆斯林統治期間一直隱藏在修道院所在地的岩石中,16世紀一個修道士在岩石中挖出了聖母雕像,於是在此建立了這個修道院。我不知道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我隻知道這裏在19世紀遭受了海盜的瘋狂劫掠,此地的瞭望塔就是為觀測海盜活動而建的。

如果說米哈斯是地中海岸的一顆小珍珠,那離它半個小時車程的馬拉加就是一顆大夜明珠。這個被群山和兩條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所環抱的城市,不僅是西班牙的第二大港口,而且是印象派著名代表畫家畢加索的出生地。我把車停到了瓜達爾梅迪納河(Guadalmedina River)畔,穿過差不多幹涸的瓜達爾梅迪納河,走進這個歐美人士超愛的度假勝地,去一探它悠長的曆史和芳華。

馬拉加

馬拉加

馬拉加

馬拉加

在西班牙,馬拉加隻比加迪斯“年輕”。腓尼基人在加迪斯建立貿易據點後,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裏落腳,用腓尼基語中的“鹽”來命名它,隻因此地港口附近的魚都很鹹的緣故。之後,它的曆史跟加迪斯一樣,曆經迦太基人、古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直到“收複失地運動”大功告成。值得一提的是,從西班牙的加迪斯到瓦倫西亞的地中海沿岸,包括馬拉加和米哈斯在內,都曾被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劃入麾下,馬拉加還在西哥特王國時,多次成為主教會議的中心。他們的統治給馬拉加留下了不同的印記,使它的城市中心成了一座“開放式博物館”。

雖然各種文明都在馬拉加留下了痕跡,但讓這座城市走入巔峰時代的卻是摩爾人。在他們統治這裏的近8個世紀,馬拉加成了貿易中心。它既是大西洋國際貿易的中轉站,也是通往格拉納達的陸地貿易起點。在後倭瑪亞王朝覆滅後,這裏還成了眾多泰法王國中一個王國的首都。有記載說,在摩爾人時期,馬拉加出產的葡萄幹和石榴以及無花果的品質無與倫比。14世紀上半葉一個阿拉伯旅行家經過這裏時,稱馬拉加是“安達盧西亞最大、最美麗的城鎮之一。鎮上的清真寺又大又漂亮,院子裏都是特別高大的橘子樹。”

馬拉加主教教堂前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曾經輝煌壯麗的清真寺今天在馬拉加是沒了蹤影,連摩爾人最經典的白色建築在這裏也不再是主旋律,而毀滅馬拉加摩爾人建築的,不僅僅是“收複失地運動”中的基督徒,還有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意大利和西班牙叛軍對它的轟炸。幸運的是,馬拉加還沒有被這些人全部毀滅,當我們從停車場走進老城時,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

瓜達爾梅迪納河岸的中央市場(Mercado Central de Atarazanas)在老城邊緣。跟西班牙所有中央市場一樣,這裏也出售生鮮、蔬果和肉類等,還有很多商鋪又賣生鮮又賣菜品,可我們卻沒看到菜單和菜品的價格,想點兒吃的都不知道怎麽點。這個菜市場的外表一看就是摩爾人風格的,它最初建於14世紀,所在地曾是一個造船廠。被基督徒摧毀後,19世紀末重建,今天這個市場最吸引的是一大片彩繪玻璃。

瓜達爾梅迪納河

中央市場

購物步行街

馬拉加

我們沿著馬拉加最美的購物步行街(Calle Marqués de Larios)走近馬拉加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Incarnation)。這座馬拉加的地標一眼看上去便很養眼,巴洛克式和哥特式以及文藝複興風格讓它既有氣勢又典雅。建於“收複失地運動”末期的它是在一座清真寺的原址上建成的,那時意大利和法國都開始了文藝複興。受它們的影響,西班牙也開始了自己的文藝複興,而此時期的珠寶之一就是這個大教堂。

曆時兩個多世紀還沒完全建成的大教堂有哥特式的底部和聖門,文藝複興風格的內部結構和巴洛克式的主牆裝飾,唱詩班的席位上的58個木雕人物由著名雕塑家雕刻。正立麵華麗的科林斯式柱子和半圓形拱門、牆上的精美雕刻以及安達盧西亞第二高的塔樓和塔樓上的圓頂,都讓這座教堂散發出奢華、貴氣的光芒,它比加迪斯的主教座堂正立麵還漂亮。而教堂的背麵,依然是華貴的巴洛克風格,門前種滿了我最喜歡的橘子樹。看過太多教堂的我以為我會對西班牙的教堂有“免疫力”,但不是的,我還是被它的“美貌”吸引住了。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上套”的後果就是不管門票多少錢,我都想進去一探究竟。西班牙跟歐洲很多國家的免費教堂不一樣,這裏的大部分主教座堂都收門票,馬拉加的8歐元。如果我沒去過意大利和法國的眾多教堂,那我會對內部也金碧輝煌的馬拉加主教座堂讚不絕口。它的主禮拜堂內是鍍金的,裏麵有意大利畫家的畫作,描繪了基督受難、在花園裏祈禱和最後的晚餐等場景。由美國雪鬆、桃花心木和黑木雕刻而成的大教堂合唱團被譽為17世紀最傑出的西班牙巴洛克雕塑之一。它分三層:第一層上刻著各種幾何、植物、動物和寓言圖案,還有男性和女性的頭像;第二層上是加冕聖母瑪利亞的雕塑,周圍環繞著使徒、福音傳教士、教會聖師以及各種聖徒和宗教團體的創始人;第三層是一係列女性頭像,它們都運用了最精致的技術雕刻而成。讓這個教堂出彩的還有它有著4千多個樂管的樂器在今天仍然可以使用。

可是這些在意大利和法國的教堂中都不稀奇,就連教堂內部四周會把人眼睛晃暈的鍍金的巴洛克式壁畫裝飾和透露著濃濃中世紀黑色之風的繪畫以及古老的哥特式祭壇畫對我來說也不稀奇,我有點兒後悔買門票進來,這是我在西班牙之行中唯一買門票進入的教堂。如果說這個教堂還有特殊的地方,那是它的名字。因為第二個塔至始至終都未完工,因此它又被稱為“獨臂女士”(La Manquita)。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馬拉加主教教堂

雖然這個教堂內部在我眼中並不算什麽,但我得承認,馬拉加是地中海的明珠。原因是跟其它城市晚上才會有川流不息的人群相比,馬拉加的大街小巷白日裏就已經熙熙攘攘了,包括主教座堂前的主教廣場,可這一天並不是周末。我們隨著摩肩接踵的人流走入了“露天博物館”的中心,這裏不但有羅馬人留下的劇場(Teatro Romano),還有摩爾人留下的阿卡乍城堡(Alcazaba-Gibralfaro)。羅馬露天劇場跟阿卡乍城堡近在咫尺,建於公元前一世紀,而有著雙麵石牆和高塔的阿卡乍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它由後倭瑪亞王朝創始人所建,用於抵抗海盜襲擊。兩座古跡的旁邊是現用於畢加索博物館的宮殿,此宮殿建於16世紀。

露天博物館

羅馬劇場

乍得城堡

離開這裏的我們沒有“打道回府”,而是穿過了海岸邊的馬拉加公園,走向了海灘。在我們眼中,這裏才是馬拉加最迷人之處,它的“地中海明珠”在這裏才最名副其實。公園的甬道邊都是參天的大樹、棕櫚樹和熱帶植物,從我們眼前一直向遠處鋪展開去。我很想沿著這林蔭大道走到它的盡頭,但地中海的湛藍比它更有吸引力。在海岸邊,是長長的濱海步道,步道旁種著草坪和棕櫚樹,一副度假勝地的“打扮”。我們在清淨的海岸邊,在明媚的陽光下,極目遠望,似乎要把那深邃、精妙的湛藍全部吸入眼中。

馬拉加公園

馬拉加公園

馬拉加公園

而最能把這湛藍吸入眼中的一定是登高望遠。回到停車場,我把車開到了希伯法洛城堡( Castillo de Gibralfaro)旁的吉布拉法羅觀景台(Mirador de Gibralfaro)。建在海拔100多米山上的希伯法洛城堡是馬拉加的大“明星”,在馬拉加市和馬拉加省的印章和旗幟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過,站在觀景台上,掩映在樹林中的它的身影卻很模糊,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在此發生的規模最大的馬拉加海戰更是失去了蹤影,可是圓形鬥牛場(Plaza de Toros)和馬拉加港及地中海中的湛藍卻無比清晰。

觀景台上

觀景台上

觀景台上

觀景台上

望著那片跟在法國馬賽看過的一樣的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的銀光,望著歡樂熱鬧的馬拉加城在眼前如畫卷般地展開,我覺得有著深厚文化曆史底蘊的馬拉加的確是西班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萊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所讚譽的“天堂般的城市”,也明白了為什麽生於此地的畢加索大師說:“沒有體會過馬拉加陽光的人,就創造不出立體主義的繪畫藝術。” 

一年中有300多天日照的馬拉加,一天中人們可以享受9種喝咖啡方式的馬拉加,一生中隨時可以去細數它千年文明的馬拉加,是傳奇,是晴空萬裏!

路線

馬拉加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connection' 的評論 : 是的,謝謝。
beijingconnection 回複 悄悄話 可以看到當年的輝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