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歐洲是幾大洲裏最像大熔爐的地方。這裏不僅有拉丁人的浪漫和日耳曼人的嚴謹,還有斯拉夫人的驍勇。不同民族在數千年的融合中所形成的文化馬賽克,就像天主教教堂玫瑰花窗上的一個個彩色圖案,交織成了“如花美眷”,讓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德法邊界,以盛產白葡萄酒著稱的法國阿爾薩斯(Alsace)。該地區酸味較重的白葡萄酒被當地人調侃“是用德國葡萄,用法國方法釀造出來的”。
雖然今天沉浸在一片祥和中的阿爾薩斯人可以隨意開著這樣的玩笑話,但在曆史綿綿不息的長河中,阿爾薩斯卻是德法的“火藥桶”。德法為了它常常大打出手,它的所有權也不停在兩國中易手。那麽,阿爾薩斯在哪呢?為什麽它會成為德法之間爭奪的對象呢?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它在萊茵河穀中遊平原。它的東側是德國境內的黑林山,西側是法國境內的孚日山脈,德法自然邊界的萊茵河從白雪公主誕生地的黑林山和孚日山脈中間緩緩流過,法國的阿爾薩斯大區位於萊茵河西端。也就是說,孚日山脈是隔開阿爾薩斯和法國的“山牆”,而阿爾薩斯與德國之間,卻隻有一條萊茵河,這天然的地理分界自然而然讓阿爾薩斯更“親近”德國。而在法國大革命以前,阿爾薩斯也的確保留著德國文化,經濟上也比較依賴德國。
不過,法國大革命後出生的法國文學史上散文化短篇小說開拓者的都德卻在全世界愛國主義教育小說典範的《最後一課》中成功把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獲勝的普魯士塑造成了入侵者,而普魯士最終建立了統一的德意誌帝國。都德在小說中除了讚美“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外,還告訴學生們,“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隻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也許,凡是有愛國情懷的人,都會把侵略者德國恨得咬牙切齒,也會對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這片土地充滿了同情。但事實是,當二戰後法國挾勝利之師重新占領此地區並強硬實行法語政策後,一直到今天, 80%的阿爾薩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日耳曼語族中一種的阿爾薩斯方言。看來,法國所扮演的“白蓮花”並不那麽純潔,可阿爾薩斯又是如何成為兩國中間的“火藥桶”呢?這得從此地的原住民凱爾特人說起。
公元前1500年左右,凱爾特人開始在阿爾薩斯定居。到了公元前200年,凱爾特人在這裏“一家獨大”的局麵被南遷的日耳曼人打破了,但這些日耳曼人也隻是居住在萊茵河東岸,對居住在萊茵河西岸的凱爾特人還沒有造成生存威脅。不過,隨著南遷的日耳曼族群越來越多,阿爾薩斯也就不會平靜了。被日耳曼人打得快要喪失家園的凱爾特人無奈請凱撒大帝幫忙,凱撒不負眾望,於公元前58年把日耳曼人趕到萊茵河東岸。從此,他成了阿爾薩斯的主人,萊茵河也成了他眼中的高盧人和日耳曼尼亞人的分界線,這為日後的德法矛盾埋下了禍根。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而禍根的根源是,水流速度相對平緩的萊茵河並不適合做界河,日耳曼人劃個船就過去了。為此,羅馬帝國不得不在萊茵河沿岸建了一個568公裏長的“日耳曼長城”。當羅馬帝國走入沒落,“日耳曼長城”也沒能阻止日耳曼人占領阿爾薩斯,他們的語言是今天阿爾薩斯方言的基礎。隨後,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混合成的法蘭克人於公元五世紀占領了這裏,直到囊括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的法蘭克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去世。
他死後不久,他的三個孫子開始內訌,帝國於公元843年一分為三,這次分裂,奠定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雛形,阿爾薩斯成為中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隨著中法蘭克國王的離世,他的王國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他們分別占領洛林、普羅旺斯和意大利。可惜,占領洛林和普羅旺斯的國王都短命,最後,阿爾薩斯所在的洛林地區在公元870年劃歸東法蘭克王國。這個王國占領著今天德國的領土,皇帝也在德國出生,它也是日後神聖羅馬帝國的胚胎。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曆史走到這裏,法國和德國還不是一個國家。不過,從這時起,到歐洲霸主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再到歐洲三十年宗教戰爭期間的1639年,阿爾薩斯在700多年的時間裏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法國跟荷蘭和瑞典在宗教戰爭結束,成為歐洲新霸主後,阿爾薩斯的大部分地區才歸屬法國,直到普法戰爭失敗。而不爭氣的德國先後輸掉了一戰和二戰,最終隻能把阿爾薩斯拱手還給法國。
今天的阿爾薩斯,到處都是葡萄園和中世紀小鎮,隻有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即是如雷貫耳的阿爾薩斯大區首府-斯特拉斯堡(Strausbourg)。名字一聽就很“德國”的斯特拉斯堡有很多標簽。它是第一個以整個市中心區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它是歐盟的第二首都;它是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誕生地;它是《斯特拉斯堡誓言》(Les serments de Strasbourg)的簽署地。在《凡爾登條約》簽署的前一年,查理曼大帝的兩個孫子,也就是後來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的路易和西法蘭克王國的查理二世在這裏分別用最初法語的羅曼語和最初為德語的條頓語簽寫了《誓言》,此《誓言》是法國首部用羅曼語寫成的文件。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這個大名鼎鼎,依偎在萊茵河邊的斯特拉斯堡激起了我的好奇,法國之行,我一定要去看看它。雖然我對歐洲最重要河流的萊茵河很熟悉,因為我在德國時專門走了全程的“萊茵之路”,但在法國,我還沒見過它。從科爾馬出發,我跟先生先去了沒什麽名聲,卻非常漂亮的中世紀小鎮當巴克拉維爾(Dambach-la-Ville),沿途又看見了金黃的向日葵花田和青綠的葡萄園,這景色讓我覺得阿爾薩斯真是一片沃土。
巴克拉維爾小鎮太安靜了,一個遊人也沒有,掉個針都能聽到。不過,13世紀被斯特拉斯堡主教兼並的它卻是原汁原味的中世紀小城,城牆和城門都保持得很完整,城內也是德式的木筋房,也種滿了色彩斑斕的鮮花。但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小鎮廣場的告示板上有用德語、法語和英語介紹的小城曆史。介紹上說,熊是這個小鎮的象征,小鎮的城堡意為“熊的岩石”。傳說這裏村民的祖先最先看到一隻熊在吃葡萄,於是也跟熊一樣,開始吃葡萄,後來就釀造出了葡萄酒。
阿爾薩斯
阿爾薩斯
巴克拉維爾
巴克拉維爾
巴克拉維爾
巴克拉維爾
介紹上還說,市政廳可以追溯到文藝複興時期, 建築風格源自北歐,是分層山牆建築的最好例子。 雖然純屬觀賞性的山牆建築沒有實際用途,但它卻強調了城鎮的重要性。而市政廳對麵的皇冠旅館則是木筋結構房屋,由一位外國定居者於17世紀建造。當時,歐洲三十年宗教戰爭結束不久,這裏正飽受戰爭和瘟疫的破壞。為了吸引人們前來定居,法蘭西國王免費給前來這裏的人發放土地,並提供免費建築木材,還免稅。這個旅館房屋很高,原因是分配的土地很少。之後,小鎮廣場便成了葡萄酒的銷售中心,市政廳前就擺著一個大酒桶。
離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我開始舍近求遠,沿著萊茵河行駛,覺得法國境內的萊茵河比德國境內的漂亮,河裏遊著天鵝,寬闊處很像長江,但河水卻比長江清得多。就這樣,我們一邊欣賞著萊茵河的美景,一邊回顧著阿爾薩斯的曆史,不知不覺就開到了斯特拉斯堡的兩岸花園(Jardin des Deux Rives)。其實,這個占地1.5平方公裏的空曠綠色花園隻有莫奈喜歡畫的各色睡蓮還挺值得看的,其它的並無特殊,可它緊靠萊茵河,河的對岸是德國的小城凱爾(Kehl),曆史上跟斯特拉斯堡是一家的它今天通過一座跨河大橋與斯特拉斯堡相通。
萊茵河
萊茵河
萊茵河
萊茵河
萊茵河
我站在漂亮的大橋中間,看著萊茵河翡翠綠的河水,想起英國作家在《溯源萊茵河》中所寫的:“萊茵河,就像一個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疲於奔命、過度操勞的家長,常常被迫扮演多重角色:航運的主要通道、農業和工業的用水供應、飲用水源,以及鳥類和魚類還有其它野生動物的珍貴棲息地。” 也想起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的,“萊茵河是獨一無二的,它匯聚了河流的萬般麵貌於一身,像尼羅河一樣神秘莫測,像美洲河流一樣金光閃閃,又像亞洲河流一樣充滿著幻影與寓言。”
兩岸花園
兩岸花園
兩岸花園
兩岸花園
告別我此次行程中重要一環的萊茵河,我直接把車開到了老城邊,然後走去了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在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分部,我因為華為手機安裝不了比利時的健康碼而錯過了參觀,這次在它的總部,我是不會錯過的。進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建築,不需要健康碼,但需要護照,還得拍長隊。議會除了建築外觀很吸引人外,內部也很清爽,綠色的藤蔓從頂樓垂下來,讓歐洲議會少了些嚴肅,多了些溫馨。
心願滿足後,我們沿著萊茵河支流的伊爾河走向老城,沿途經過的是斯特拉斯堡的新城,它跟裏昂的新城一樣,都纖塵不染。伊爾河的河水也跟裏昂的羅納河水一樣,呈湖藍色,河邊矗立著建於19世紀末建造的,哥特式複興建築的聖保羅教堂(St. Paul's Reformed Church)。此教堂跟馬賽和裏昂的聖母聖殿建於同一時代,跟這兩個教堂一樣,也是斯特拉斯堡新城的地標。隻不過,它是給駐紮在斯特拉斯堡的德意誌帝國軍隊的路德會成員設計的。
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
聖保羅教堂
我們沿著風光無限的伊爾河岸邊走了近3公裏,才來到斯特拉斯堡老城的地標-哥特式的聖母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雖然今天以聖母教堂為中心的斯特拉斯堡老城全部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但最吸引人的還是這個高達124米的聖母教堂。從它1429年落成之日起,它便是世界最高的教堂,這個世界紀錄維持了一個世紀。因為它的高聳,所以法國作家雨果稱它為“偉大而精致的奇跡”,而德國思想家和作家歌德則說它是“莊嚴、廣袤的上帝之樹”。
自以為看過很多哥特式教堂的我以為我會對坐落於斯特拉斯堡老城廣場上的聖母教堂產生“免疫力”,但當我從遠處,特別是在晚霞中看見這個摻雜著粉紅色外表的龐然大物時,還是覺得它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說教堂裏巧奪天工的圓花窗和複雜的石花邊及三道門廊上的精致雕像,已經讓教堂成為了一座藝術品,那它內部華麗典雅的中殿、氣勢不凡的天使之柱、遠近聞名的席伯爾曼(Silbermann)風琴,還有教堂“鎮堂”之寶的斯特拉斯堡天文鍾(L'Horloge astronomique)則讓它成為了藝術品中的精品。這個天文鍾高11米,自1547年開始運作以來,每隔一刻鍾便會報一次時。每當報時時,代表人生4個階段的兒童、青年、壯年和老年機械人就會出現,但每到整點時,提著板斧的死神會出來報時,報時時間準確無誤,讓我們歎為觀止。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內的天文鍾
教堂的鍾樓是可以登頂的,每人8歐元,但得爬332級台階。到達頂部,那種因開闊的視野和秀美的景致而帶來的震撼跟我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喬托鍾樓上看到的如出一轍,隻是這裏看到的是黑色和橙色屋頂,遠處是孚日山脈和德國的黑森林。如此的美景讓我情不自禁想起雨果在他的散文合集《萊茵河》中寫下的:“我從一個小塔到另一個小塔,就這樣輪番注視著法國、瑞士和德國,它們都沐浴在同一縷陽光下”,也讓我覺得斯特拉斯堡跟法國的馬賽、裏昂和波爾多等“大咖”城市一樣,都美得讓我想長久居住在這裏,不想離去。
如果說我對斯特拉斯堡有一點點微詞,那就是教堂對麵的羅昂宮(Palais Rohan)。羅昂宮的外表非常漂亮,是一座精致的巴洛克宮殿,它曾是許多皇家成員的住所,據說珍藏著許多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名畫,包括拉斐爾的作品也在其中。可是,它關閉不說,其內寒酸的博物館一點兒也配不上斯特拉斯堡的大名和曆史,還收取7.5歐元的入門費,我沒用一刻鍾就把它逛完了。
羅昂宮
羅昂宮
聖母教堂上
聖母教堂上
聖母教堂上
聖母教堂上
聖母教堂最頂部
雖然被伊爾河圍在小島上的羅昂宮很讓我失望,但在這個小島上,一個名字為小法蘭西的地方卻讓我覺得很震驚,美翻了天的它是我眼裏斯特拉斯堡最漂亮之處。我的酒店離這裏不遠,我在黃昏時沿著伊爾河走進了這片運河交錯縱橫的區域。沒想到,這裏德法的味道如此地“涇渭分明”。“德國區”的伊爾河邊到處是七彩的木筋建築和盛開的鮮花,還有帶著4座古塔的中世紀廊橋(Ponts Couverts)以及17世紀的沃邦攔河壩(Barrage Vauban)。傍晚的柔光灑在它們“臉”上,像給它們塗上了一層胭脂,使它們更加光彩照人。而與“德國區”隔河壩相望的“法國區”同樣嫵媚多姿,優雅的建築和繽紛的鮮花一起倒映在河水中,像一幅多姿的水彩畫。如果伊爾河的河水也是翡翠色的,我會以為我來到了我最愛的安納西。這個步移景異、人隨景動的小法蘭西太美了。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藏有世界最古老桶裝葡萄酒的斯特拉斯堡,這個純正的德法“混血兒”,像蚌殼中偶見天日的珍珠,大街小巷都散發著奪目的光彩,充滿著華美而雋永的魅力。它獨特的光彩和魅力,吸引著加爾文、歌德和莫紮特等德意誌和法蘭西文化名人在這裏居留,也吸引著像我這樣的遊人在此駐足。我,“幸得識君桃花麵,從此阡陌多暖春。”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小法蘭西
路線
可惜幾十年法語用的少,忘的差不多了。不過幾年前到斯特拉斯堡,還找到了當年的教授,結結巴巴還可以聊,但錯誤不少。(前麵"小法蘭西”應是 La Petite France)。
今晚法國阿根廷世界杯冠軍之戰,雖然也很喜歡梅西和阿根廷隊,但還是會為法國隊加油。Vive la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