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暢遊法國(24)-羅納河穀頌

(2022-10-02 05:53:25) 下一個

在法國,有三個重要的河穀。第一個是盧瓦爾河澆灌出的盧瓦爾河穀,第二個是多爾多涅河滋養出的多爾多涅河穀,最後一個是羅納河孕育出的羅納河穀。這三個讓法蘭西光芒四射的河穀,每一個都盛產葡萄酒,每一個都承載著文明之花。盧瓦爾河穀是法國文藝複興的誕生地,也是法語的搖籃;多爾多涅河穀殘存著史前文明的印記,還是法國的“綠肺”;而羅納河穀呢,它是古希臘殖民者和羅馬帝國的“心肝寶貝”。這是為什麽呢?還是從羅納河(Rhone River)開始說起吧。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羅納河

羅納河穀

羅納河有兩個源頭:一個在萊茵河穀之南,另一個在阿爾卑斯山,但阿爾卑斯山被認定為羅納河的主源,而從萊茵河穀“出生”的羅納河一般情況下被稱作索恩河(Saone)。索恩河沿著汝拉山脈(Jura Mountains)西側而下,然後與羅納河穀的中下遊直線相連。從阿爾卑斯山“誕生”的羅納河在順著山坡而下後,匯入了瑞士的日內瓦湖。在這裏,它把沿途攜帶的泥沙沉積到湖中之後,“輕裝前進”,一路用漂亮非凡的湖藍色河水來展示它的美姿。“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它搖搖曳曳與蜿蜒而來的索恩河相會,它們相會的地點,就是羅馬帝國時代整個高盧首都的裏昂。這個大名鼎鼎的裏昂,除了是羅納河中上遊的地理分割線以外,也是羅納河穀的最北端。

在法國境內長約500公裏的羅納河,在穿過裏昂後,繼續“花枝招展”地向南流,穿過阿爾卑斯山和中央高原之間的平原地帶,在阿爾勒(Arles),分為大羅納河和小羅納河,並形成三角洲,最後“洗盡鉛華”,奔入地中海的懷抱。它入海的這片區域,有一個馳名遐邇的城市-馬賽。被古希臘人建起的馬賽不僅是羅納河穀的最南端,也是法蘭西的源頭。因為馬賽,法蘭西的曆史向前推進到公元前600年,羅納河也因此被稱為法蘭西的父親河,而法蘭西的母親河,則是成就了法蘭西文化的盧瓦爾河。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也是因為繁榮富庶的港口城市馬賽,羅納河穀,特別是馬賽所在的下羅納河穀,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05年,羅馬軍團10餘萬人在這裏幾乎被日耳曼人中的兩支-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全殲,這是羅馬在崛起過程中無法洗刷的恥辱。公元前58年,愷撒大帝率軍沿羅納河穀深入到阿爾卑斯山區,去瑞士征服那裏的凱爾特人,打響了凱撒一路狂飆高盧征戰的第一槍。凱撒之所以最先去教訓瑞士的凱爾特人,是為了保障下羅納河穀的戰略安全,避免這些處於羅納河上遊的凱爾特人在他在遠征高盧腹地時,從後麵給他“包了餃子”。

在羅納河穀留下印記的另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是羅馬崛起中的重量級對手-漢尼拔。當他率領部將從陸路遠征羅馬時,出乎羅馬人的意料,他沒有從相對很好走的下羅納河穀穿過,而是沿著塞文山脈南路(Cévennes)北上,穿過上羅納河穀,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羅馬所在的波河平原。這種出其不意的進軍方式,讓漢尼拔贏得了“戰略之父”的美名。這位“戰略之父”之所以采用這種行軍路線,最大的原因是馬西利亞國占據著馬賽所在地的下羅納河穀,而它是羅馬的盟友。漢尼拔穿越羅納河穀的時間,比凱撒大帝整整早了160年。

塞特港

蒙彼利埃

阿爾勒

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

如果我要給羅納河穀高唱一首頌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兩位與亞曆山大大帝齊名的軍事家。他們三位,外加之後的天才軍事家拿破侖,被史學家們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另一部分原因是它的下羅納河穀最先沐浴在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的春風裏,這兩個文明塑造了法蘭西文明的風骨。如果說古希臘文明留下的印記還不足以讓羅納河穀氣吞山河,那古羅馬文明則完全可以。當羅馬人把馬西裏亞掃盡曆史的垃圾堆,成為這個河穀的主人後,羅馬文明即在此地的城市和鄉村慢慢繁衍。雖然羅馬文明對河穀的浸染是全方位的,但葡萄酒卻是最早的。在古希臘人最先把葡萄種植帶到馬賽後,凱撒羅馬軍團就成了推廣它的大使。從他們沿羅納河北上高盧以來,這片富饒的丘陵河穀地帶便成了法國曆史最為悠久的葡萄酒之鄉。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羅納河穀

這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葡萄園;這裏有法國葡萄酒等級中最高級中的第一個AOC。這裏是西拉葡萄的老家;這裏是被稱作“葡萄酒皇帝”的美國葡萄酒評論家的最愛。當然,肥美的土地還是各種農作物的理想家園,充足的河水讓玉米、油菜籽、果園和水稻種植等從河穀的北麵到南麵逐漸增加,唯一一種獲得法國法定產區品質認可的優質家禽布列思雞(Volaille de Bresse)也來自這個河穀。河穀中各種魚類和水果供不應求,還是聞名世界的薰衣草故鄉。這樣的人間樂土成了印象派大師梵高、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和大文豪雨果、美國第二任總統傑佛遜等名人的眷愛之地,更讓羅馬教皇把居所搬到了河穀中的阿維尼翁(Avignon)。

我也想跟這些偉人和名人一樣,盡情欣賞羅納河穀的無限風光和可口美食。為此,我花了一個星期時間在河穀中往返穿梭,把這塊神奇的土地永久刻在了心頭。從卡爾卡鬆出來,我沒有直奔羅納河穀中心,而是沿著地中海岸,那也是“戰略之父”進軍羅馬的行軍路線,開去了地中海岸的塞特(Sete)。我要從這裏開始,像在土耳其一樣,暢遊地中海。

塞特

塞特

塞特

塞特

聽起來沒什麽知名度的塞特其實很特殊。它建在地中海和托湖(Lake Tor)之間的沙堤上,因此被稱作“獨立島”。從地圖上看,它就像一根細線尾端打出的一個結兒,細線的兩側都是海水。托湖本是一個海灣,後來泥沙慢慢沉積,形成了將海灣與海洋分隔的沙洲,海灣成了瀉湖,也就是托湖。今天,這個瀉湖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米迪運河的起點,塞特也由此而成為重要的海陸中轉港口,有兩條鐵路大動脈從這裏經過。

離開塞特,我繼續沿著地中海岸前行一段時間後,拐去了蒙彼利埃(Montpellier)。跟法國赫赫有名且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距離地中海7公裏的蒙彼利埃不值一提。在西哥特人統治這裏時,一條運鹽通道及去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道路在此交匯,然後這裏形成了一個小漁村。這個小漁村成為城市,要等到10世紀末。這裏的領主因實行寬容的宗教政策,因此蒙彼利埃迅速成為了地中海邊的貿易中心。隨後,教皇的使者於1181年在此地創立了醫學院,這是西歐最早的醫學院。蒙彼利埃憑此醫學院聲名鵲起,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凱旋門

13世紀初,領主之女嫁給西班牙的阿拉貢王國的國王,蒙彼利埃成了阿拉貢王國的王室領地,也成了區域經濟中心和區域香料貿易中心。14世紀中葉,阿拉貢王國的國王為了籌集資金與政敵鬥爭,把它賣給了法蘭西王國盧瓦盧王朝的開創者腓力六世。從這時起,蒙彼利埃正式成了法蘭西王國的一份子。此時,英法百年戰爭進行到第12年。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隨著香料貿易中心的轉移,特別是法蘭西國王越來越收緊對新教徒的寬容政策後,新教徒占主導地位的蒙彼利埃就不是“香餑餑”了。在蒙彼利埃戰爭中,新教徒不敵路易十四他爹的皇家軍隊,被迫退出了此地區。隨後,路易十三在此地修建了軍事城堡以及大道、教堂和廣場等,但我們在蒙彼利埃的第一站佩魯皇廣場(Promenade du Peyrou)卻不是路易十三修建的。它是由一位建築師在路易十四後裔,也是法國波旁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路易十六繼位那天修建的,廣場上矗立著路易十四的雕像。

佩魯皇廣場

佩魯皇廣場

佩魯皇廣場

聖皮埃爾大教堂

聖皮埃爾大教堂

聖皮埃爾大教堂

我開進蒙彼利埃的時候,發現這裏的建築跟巴黎和波爾多的很像,佩魯皇廣場旁也有一個凱旋門。原來,19世紀中期這裏的市長受到了巴黎城市規劃的啟發,於是仿照巴黎風格,修建了很多跟巴黎相似的建築。可是,建於14世紀的聖皮埃爾大教堂(Montpellier’s Cathédrale St-Pierre)卻是原創。這個外部和內部都很樸素的教堂最大的亮點是門前有兩座像火箭似的高塔。我去過那麽多教堂,這種教堂的造型還是第一次遇見。

如果說我到這時還沒有看到羅納河穀和羅納河的美色,那當我直奔阿爾勒(Arles)小城時,我則可以撒歡兒似地領略羅納河穀和羅納河的萬種風情,同時欣賞羅馬文明留下的遺跡。阿爾勒在羅納河的東岸,我要穿過羅納河才能接近它。當我看到羅納河水的那一瞬,我不禁被它的“美貌”吸引住了。它的顏色是那種非常迷人的湖藍色,這種顏色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嫵媚的光芒。

阿爾勒

阿爾勒

阿爾勒

阿爾勒

依偎在羅納河邊的阿爾勒是梵高的最愛。這位大師35歲時厭倦了巴黎的生活,四處尋找可以給他帶來創作之源的地方。當他來到阿爾勒時,他立刻愛上了這裏的華麗大氣和自然氣息。定居到這裏後,他迎來了自己一生中最輝煌的創作盛期,給世界留下了300多幅藝術傑作。阿爾勒的自然氣息來自於羅納河和以“白色海之馬”聞名的卡馬格濕地(Camargue),而它的華麗大氣則來自羅馬帝國的古跡。今天阿爾勒競技場和古代劇場等古羅馬建築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古羅馬人對阿爾勒鍾情並非沒有原因,阿爾勒的所在地在羅納河穀中稱得上獨樹一幟。羅納河在這裏分成大小羅納河並形成了富饒的三角洲,這裏也是羅納河入地中海前的最後一處內港。如此的地理位置讓羅馬人在公元前112年入侵時就在羅納河口附近建立了港口,凱爾特語意為“湖泊附近土地”的阿爾勒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軍事城牆、競技場、劇院等羅馬經典建築一樣也不少,而競技場至今還尚存,我們就是因為它才來到這裏的。

阿爾勒競技場

阿爾勒競技場

阿爾勒競技場

阿爾勒競技場

競技場我並不陌生。我曾去過意大利羅馬的鬥獸場,也曾在土耳其看過競技場的遺跡,所以我對此並沒有熱切的期盼。不過,當我穿過幹淨整潔的小鎮中心,看到高高在上的它時,還是覺得很驚豔,一股熟悉的味道迎麵襲來。用於鬥獸用的競技場建於公元90年,比羅馬鬥獸場晚建了10幾年。二層的它比羅馬鬥獸場小得多,但建築結構是一樣的,有60個拱廊,120個拱門,還有看台和畫廊,可容納2萬人。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阿爾勒就已經非常繁榮了。

跟其它羅馬時期留下的斷壁殘垣相比,這個競技場保存得相對完整,至少能看出是一個圓形競技場的樣子。當我花了10歐元在裏麵閑逛的時候,我一直好奇地問自己,距今近2千前的古羅馬人,他們是怎麽建造出這種複雜的石質建築的?那時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比現代人差呢?

阿爾勒

阿爾勒

阿爾勒

阿爾勒

我是不知道的。我隻知道,站在競技場二層的看台上,我能看到阿爾勒小鎮的風貌。我也知道,因為它的重要地理位置,當年的西哥特王國被法蘭克人打得丟盔卸甲,連首都圖盧茲都丟了之時,還把它和卡爾卡鬆牢牢握在手中。這兩個城,是西哥特人在比利牛斯山脈以北的“唯二”城市。從這一點上來說,相距200多公裏的阿爾勒和卡爾卡鬆真是“難兄難弟”呢。

不像它的“難弟”因為法蘭西王國疆土邊境線南移而衰落,阿爾勒走下坡路是因為14世紀發生的流行於歐洲的黑死病。黑死病後阿爾勒的人口銳減,從此一蹶不振。在我花的10歐元聯票中,還包括一個古羅馬劇場。跟相對完整的競技場相比,古羅馬劇場就是破石亂瓦了。除了一小片看台外,其它地方都是廢墟。在這個隻有5萬人口的小城,羅馬的廢墟還包括最古老的陵園、古底下拱廊和大浴室,小城中也有建於11世紀左右的羅曼式教堂。悠久的曆史讓阿爾勒這個小城有著蕩氣回腸的氣勢,也讓這座小城平添一抹深沉的底色。

阿爾勒古羅馬劇場

阿爾勒古羅馬劇場

阿爾勒古羅馬劇場

聖雷米小鎮

在羅納河穀,除了阿爾勒成為了梵高大師的作品高產之地以外,聖雷米小鎮(Saint-Rémy-de-Provence)也是其中一個。他在這個小鎮的聖保羅精神病院養病的短短2年中,竟畫出了148幅作品。不過,對梵高作品沒什麽鑒賞能力的我們對他所在的小鎮也沒什麽太大興趣,匆匆一瞥後轉身離去。

聖雷米憑什麽能成為梵高的鍾愛之地,人們不得而知,但人們知道,羅納河穀充滿野性美的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Carrières de Lumières)卻沒有得到他的青睞。 這片采石場在西元前2世紀,古羅馬人還沒有征服這裏時就已經被使用了,它位於由石灰岩構成的“地獄穀”。穀中的岩石經過長期風化和水蝕後,形成了奇形怪狀的巨石、斷岩或岩洞。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激發了但丁的靈感,讓但丁以它被背景,創作出了《神曲•地獄篇》。此地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智利女詩人密斯特拉爾筆下“女巫”的住所,采石場的獨特魅力還讓法國著名導演兼詩人和劇作家拍出了電影《奧菲的遺言》(Le Testament d'Orphée)。

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

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

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

普羅旺斯光之采石場

聽起來有些恐怖的采石場實際上沒有那麽嚇人,隻是岩石的形狀比較怪異而已。如果說我在羅納河穀的這些小城和小鎮隻是對羅納河穀的“淺嚐而止”,那我接下來要去的則是羅納河穀中除了馬賽和裏昂以外的最重量級城市。它就是位於羅納河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阿維尼翁。這裏是羅馬教皇的居所,也是羅馬教皇的囚禁地。

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ilgen' 的評論 : 用華為Pro30拍的,所以拍不出羅納河水的美色。
Gilgen 回複 悄悄話 羅納河的照片並沒有顯出青藍的顏色,看來鏡頭要升級一下。我去現場看過,河水的顏色給人深刻的印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