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地球人也應該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垮掉的。從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建立,到公元395年永久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再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最後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消失,占據人類曆史長卷上最濃墨重彩篇章的羅馬帝國踉踉蹌蹌走了近1500年。雖然羅馬帝國的衰亡可能有一萬種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蠻族入侵,而這些蠻族之中就有西哥特人。
圖盧茲
圖盧茲
圖盧茲
作為東日耳曼部落兩個主要分支之一的西哥特人,本來居住於多瑙河北岸的他們跟羅馬帝國井水不犯河水,寬寬的多瑙河成就了它們的天然邊界線。怎奈公元374年來自中亞的匈人一路高歌,逼進了西哥特人的領地。西哥特人沒辦法,隻得請求東羅馬皇帝允許他們渡過多瑙河,定居巴爾幹半島。此時的東羅馬帝國,被它東邊的敵人波斯薩珊王朝弄得“一腦子漿糊”,迫切需要這些西哥特人填充它的軍隊,並作為盟友為它戍邊及開墾土地。可是,高高在上的羅馬人不把豆包當幹糧,不停壓榨他們,於是這些羅馬眼中的蠻族在公元410年徹底攻陷了建城一千多年以來從未被完全攻破的羅馬城,大肆劫掠三天後離去,繼續劫掠西羅馬帝國南部。
麵對這些瘟神,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後的首任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不僅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西哥特人的首領,而且允許他們在帝國境內建立了第一個國中之國,即公元419年建立的西哥德王國,王國定都圖盧茲(Toulouse)。
圖盧茲
圖盧茲
圖盧茲
圖盧茲
安頓下來,又跟皇帝成了親戚的西哥特人雖然不再騷擾意大利本土,但沒放過與之相鄰的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他們用“戰略之父”漢尼拔來羅馬的道路,反向占領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又北上占領了高盧一部分地區,形成了北抵盧瓦爾河,南達直布羅陀海峽的大王國。當法蘭克王國創始人克洛維一世把他們轟出高盧後,伊比利亞半島成了西哥特王國的重心,最後皈依了基督教的西哥特王國在公元8世紀初被阿拉伯人所滅。
夏日裏的我們,暫時對伊比利亞半島沒有興趣,我們要到聖誕節時才會再次到那裏,去揭開漢尼拔和西哥特王國的篇章。此時的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圖盧茲。為什麽西哥特人要把它選作首都呢?
圖盧茲
圖盧茲
圖盧茲
圖盧茲
因為這裏是羅馬帝國內最重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當時人口就超過兩萬,現在也是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還是法國和世界的重要航天中心及法國最適合讀大學的城市。而它之所以會成為羅馬帝國的“重臣”,是因為它跟波爾多一樣,同“飲”加龍河水,也都在衝積平原上,但圖盧茲在波爾多的上遊。在公元前三世紀凱爾特人占據這裏時,他們就是依靠加龍河的水運之便,在這裏建了城。羅馬人來到後,也是憑借加龍河水的便利條件,使圖盧茲成為了葡萄酒貿易的商業城市。之後還在這裏興建了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兩條主幹路,為圖盧茲成為帝國重要城市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是西哥特王國在此定都的原因。
對這個蠻族建立的王國的好奇,讓圖盧茲成為了我這次法國之旅中最重要的期盼地之一,而讓我對它有所期待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裏的美食。介紹上說,圖盧茲除了是最有名的幾道傳統法餐的誕生地外,還坐擁27家米其林星級餐廳,是不折不扣的美食之城。這裏的特色菜是鵝肝(fois gras)。鵝肝選自法國三大鵝之一的圖盧茲鵝, 據說象牙白色的鵝肝香氣充沛。吃鵝肝時,要配一小片專門用來配鵝肝的麵包,再塗上無花果醬食用,這樣可以把鵝肝的肥美和入口即化的細膩發揮得淋漓盡致。還有一道特色菜是英法百年戰爭時為慰勞前線士兵發明的白扁豆燜肉什錦砂鍋(Cassoulet)。此菜將白扁豆和鵝肉凍、圖盧茲香腸、豬腿肉一起放在陶製的砂鍋中用小火煨若幹小時,讓清香的扁豆中和肉類的厚膩混合出令人驚喜的好味道。盛產鴨的圖盧茲的第三道特色菜是油封鴨(Confit de Canard)。它的製作同樣需要耐心和時間,複雜的工序會讓鴨腿非常入味,且油而不膩,口感完美。
雨果市場
雨果市場內
雨果市場內
雨果市場內
我就是懷著對這些美食的無限憧憬,興衝衝開出了比利牛斯山,然後開進了這個蠻族的舊都。此時,還未到午飯時間,我跟先生先去了以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名字命名的集市(Marche Couvert Victor Hugo)。這裏的食材很新鮮,也很專業,因此是主廚們采購的地方。我們在這裏還看見了質量很不錯的中餐快餐,但我們一定不會吃的,我們要吃的是圖盧茲的特色菜。
集市的周邊都是餐廳,我們拿著這幾道特色菜的法文問了幾家餐廳,回複說都沒有,我們有點失望。因時間尚早,我們沒在這裏吃飯,而是繼續探索圖盧茲。我把車停到了市政廳廣場下麵的停車場,廣場上麵也都是餐廳,我們問了幾家,其中一家有這些特色菜,我們很高興,也沒看價錢,當即坐下來吃。因為喜歡吃波爾多用鵝油炸出的薯條,所以我們除了點了那三道特色菜外,還點了一小盤薯條。我們期待這裏的菜品會跟波爾多的一樣,既物美價廉,也好吃到爆。
難吃的午餐
難吃的午餐
難吃的午餐
難吃的午餐
可是,我們的期待落空了,這裏菜肴的質量和價格都無法跟波爾多的相比。鵝肝跟我們以前吃過的沒什麽區別,油封鴨的醬汁也不好吃,最難吃的是那個白扁豆燜肉什錦砂鍋,裏麵全是油,我隻吃了幾口白扁豆就吃不下去了,而那一小盤薯條,收了我們4.5歐元。這一餐是我們一個月的法國之行中吃過的最難吃的一頓。
對圖盧茲午餐的失望,讓我們對占地麵積達2公頃的卡比托利歐廣場(Place du Capitole)也沒什麽好感。不像奧爾良空空蕩蕩的殉道廣場,這裏的廣場上都是用涼棚搭起來的小商販,這讓廣場看起來擁擠不堪。其實,如果我不對午餐和這個廣場挑剔的話,圖盧茲這個蠻族的舊都還是非常有特色的。
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廣場
在法國,巴黎和波爾多的建築是白色的,多爾多涅河穀的建築是赭黃色的,諾曼底公國內的魯昂是木筋建築,而圖盧茲的建築全部用紅磚作材料。這些來自於當地粘土的紅磚建築在夕陽下呈暗紅色,因此圖盧茲被稱為“玫瑰色之城”。
我對“玫瑰色之城”的探訪就從廣場上的圖盧茲市政廳開始。這個市政廳始建於12世紀末,那時正值第一位自稱“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統治時期,但法王的手還沒能力伸這麽長,他正在跟英格蘭王國的金雀花王朝較勁,因而圖盧茲和這個市政廳仍歸圖盧茲伯爵所有。市政廳的正立麵有135米長,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看上去恢弘大氣。裏麵有一個庭院和瞭望塔,瞭望塔頂部有一個典型的法國北部風格的鍾樓。這個瞭望塔曾是審判新教徒的地方,庭院裏是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處死當時法國陸軍總司令之地。我們到的時候,市政廳不允許遊客進入參觀,隻允許要結婚的人進去登記。
市政廳
市政廳
市政廳
在這個玫瑰色之城,有一個建造時間比市政廳還早的聖塞寧教堂(Basilique Saint-Sernin)。此教堂建於11世紀末,曾是修道院的一部分,但修道院的其它建築都不見蹤影。這個聖殿不是我看到的數不勝數的哥特式,而是在法國很少見的羅馬式。長115米,寬64米的它是歐洲現存最大的羅馬式建築,教堂內玻璃窗的尺寸跟很多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尺寸差不多,但上麵不是彩色的聖經故事,而是灰白的,這我可是第一次看見。讓我第一次遇見的還有這裏的聖像,他們都是半身雕塑,被放在羅馬風格的立柱上,而且數量極多。教堂裏的人物繪畫也很特別,他們的形象跟我在土耳其看到的東正教教堂有些像,可色彩又不一樣,這裏的色彩偏暗。總之,這個教堂不僅在法國是個奇葩的存在,就是在我去過的所有教堂中,它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它的特殊,還在於它的前身是建於約公元250年的一座教堂,這是天主教圖盧茲總教區的第一座教堂。那個時候,離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合法還有半個多世紀,圖盧茲的基督教已經先行好久了。不幸的是,這裏的第一位主教聖塞寧為教殉難,後被封為聖人,然後他成了圖盧茲的守護神。從此,圖盧茲變作了朝聖地。公元4世紀時,圖盧茲的主教重修了這座教堂,到查理曼大帝時,他向教堂捐贈了大量文物,它因此而成為聖地亞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路線上的重要一站,外加它本身就是一個朝聖地點,這些都讓教堂的重要性大大增強,今天它作為朝聖之路上的一環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我在這個世界文化遺產裏一看再看,看兩個柱頭雕刻的乞丐和富人的寓言故事,看它文藝複興風格的大門,看大殿後方走廊裏的貴重裝飾屏、箱櫃和鑲金彩繪的木製聖骸匣,覺得這個教堂跟同樣位於朝聖之路上的巴約訥主教教堂一樣,是個寶藏。因為這個教堂,我對圖盧茲的好感大增。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聖塞寧教堂
在建築和教堂都很特殊的圖盧茲,還有兩個“正常”的和兩個“奇葩”的教堂。離聖塞寧教堂很近,如今關門的聖母教堂(Notre-Dame du Taur Toulouse)是“正常”中的一個。之所以說它“正常”,是因為它是法國常見的哥特式,但它是法國樸素的南部哥特式,而不是華麗的北哥特式。建於14世紀和16世紀之間的它立麵采用的是鍾樓牆形式,此形式成為該地區許多鄉村教堂的模型。立麵的每一端都有一個小六角塔,而塔之間的上層則有一排鋸齒。
這個教堂的前身是獻給圖盧茲的守護神聖塞寧的。傳說他被一頭公牛拖死,公牛離開他的地方就是此處,於是人們在他封聖後在這裏為他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以方便人們來朝聖。隨著朝聖人數的增加,聖塞寧教堂被修建。
聖母教堂
圖盧茲主教座堂
圖盧茲主教座堂
圖盧茲主教座堂
另一個比較“正常”的教堂是圖盧茲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Etienne)。此教堂建於13到17世紀,是羅馬式、南部哥特式和北部哥特式的混搭,它是法國第一個將南北哥特式融合在一起的教堂。教堂內有奢華的巴洛克式祭壇、漂亮的大玫瑰窗和色彩跟聖塞寧教堂一樣的繪畫作品。這些深色調的繪畫總讓我想起意大利文藝複興後期威尼斯畫派代表畫家提香的作品。
而那兩個“奇葩”教堂,一個是雅各賓教堂(Church of Jacobins),一個是多拉德聖母教堂(Basilique Notre Dame de la Daurade)。雅各賓教堂,不會跟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有什麽關聯吧?沒錯,它們的確有聯係。這種聯係得從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Dominique de Guzman)於1215年在圖盧茲建立的多明我會(Dominican Order)說起。
雅各賓教堂
雅各賓教堂
雅各賓教堂
雅各賓教堂
被教皇批準並委派的多明我會提倡學術討論,傳播經院哲學,獎勵學術研究,曾控製過歐洲一些大學的神學講壇。它在巴黎建立的第一座修道院位於聖雅各路(Rue saint Jacques),因此法國人稱呼多明我會的修士為“雅各賓”(Jacobin)。在法國大革命中,多明我會支持法國改革者,還把它修道院的一部分租給了被稱作雅各賓派的“憲法之友協會”,於是多明我會又名“雅各賓”。
雖然雅各賓似乎沒有雅各賓派有名,但它卻是誕生經院哲學大師的溫床,德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即是其中一位。這位大師把當時所有拉丁語的亞裏士多德著作和阿拉伯學者對亞裏士多德著作的評論都與教會的教條聯合到一起,人稱“亞裏士多德的猴子”。而他的學生,也是雅各賓成員的托馬斯·阿奎納更不得了。其所著的《神學大全》把亞裏士多德哲學無縫對接到基督教信仰上,讓基督教找到了靈魂的光源。這部偉大的著作不僅建立了理性神學體係,而且成為了基督教神學和神權政治理論的最高權威,還成為了意大利文藝複興的一束光。它是基督教思想史上的一個壯舉,也是中世紀思想的巔峰。這位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被冠以“神學界之王”的史上最偉大神學家死後還被封為了守護所有天主教教育機構的聖人,意大利文藝複興開拓人物之一的但丁在他寫的《神曲》中也直接把他放到了第四層天堂。
雅各賓教堂
雅各賓教堂
雅各賓教堂斑駁的壁畫
雅各賓教堂內的阿奎納墓
我不知道這位在人間隻徜徉了49年,既是聖人,又是神學界泰鬥,還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領路人的阿奎納仙世後是不是去了天堂,但我知道,他的葬身地就在雅各賓教堂,我是懷著膜拜之心走向這座教堂的。這座教堂的外表很壯觀,也很優雅,是我眼中圖盧茲最美的建築。它是多明我會的母教堂,建於1230年,被認作是13世紀法國南方哥特式建築的傑作,其鍾樓和中殿成了法國南部哥特式建築的樣板。
教堂外表如此優美,內部建築也可圈可點,各種顏色的大理石柱子和漂亮的玫瑰花窗跟給人類文明曆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聖人阿奎納安眠地很相稱。隻是,這個教堂的內飾也太簡樸了,跟聖米歇爾山的修道院教堂一樣樸素,隻有不太多的椅子擺在那裏,讓高大、寬敞的教堂顯得空蕩蕩。牆上也沒什麽惹人注目的壁畫,隻有一些聖徒的灰色肖像掛在那裏。不過,在幾乎什麽也沒有的祭壇下,我看到了阿奎那的埋身處。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多拉德聖母教堂
另一個“奇葩”多拉德聖母教堂(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Daurade)的原始建築是一座獻給阿波羅的神廟,後在公元5世紀被改做了教堂。因教堂中裝飾著金色馬賽克而被稱為“金教堂”,9世紀成為本篤會修道院,法國大革命期間成了一家煙草工廠。這座教堂曾供奉黑色聖母,可想而知,這個教堂內部的主色調是黑色,因而我一走進去就覺得後背發涼。不過,聖殿裏的壁畫很有特色,既有灰色調,也有金色調,跟哥特式教堂裏的壁畫很不相同。
阿波羅神的“居住地”一定是風光旖旎的,它在加龍河畔。再次見到加龍河,我不禁又想起了擁有美食美景的波爾多。雖然圖盧茲的美食沒有波爾多的好,但加龍河水卻比波爾多的清得多。我望著靜靜流淌的加龍河,望著河中建於17世紀的石砌拱橋,望著河岸兩側的美麗景致,心想,如果圖盧茲的午餐不讓我失望,我會非常喜歡這個蠻族的故都。這裏有如此獨特的建築,又有如此悠久的曆史,還有如此清澈的河流,這些都是我旅途中所要尋找的。我要再去圖盧茲,尋一個米其林星級餐廳,讓我的味蕾在這裏綻放之時,也讓我的生命,像一朵花一樣,在這裏風情萬種地開放。
路線
盧茲內路線